说句实在话,我不知道在哪儿看见的这个电影名字,当时想看恐怖片儿看到一个推荐,我网也没想就打开了,没有想到这部电影这么久远,在那么那么那么早之前就能拍出这种电影,真的很佩服人家外国人,这部情节挺离奇的,豆荚人复制人的一切,进而取代真人,氛围到后边也很恐怖,到最后男主角逃亡的时候,我真是为他捏了一把冷汗,看他逃到了警察局,然后没人信他的时候着急的我呀,幸亏出现了转折,女主很漂亮,唉,却很可惜被同化了,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们两个都能逃出来呢,果然悲剧才是永恒的🙃
竟然是黑白电影!!醉了 不过我喜欢看科幻片 可以接受 结束得猝不及防… 可以说是男主角拯救了世界了 天外植物取代人类 在当时来说这个概念应该还是很震撼的 比起科幻的元素 更多的我觉得是隐喻人性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对很多东西都感到麻木了 以及人在面对困难痛苦悲伤时所想要采取回避和让这种情绪消失的愿望 应该还是比较经典的片子
从纯科幻片角度出发,本片共有以下bug:
1.影片没有解释魔花占领本体后本体的身体是怎么完美处理掉的 2.影片后期变成了只要在睡着一瞬间就能在梦中被调换思想,女主就是这么被控制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让魔花去替换本体的必要,替换掉脑袋中的思想就行了,那魔花还大费周章搞豆荚干嘛? 3.魔花竟然可以被装作眼神空洞样子的男女主角骗过,外星来的生物竟然没个辨别同类的方式,需要像人一样看表情和对话才能了解是不是同类?! 4.被魔花控制的人在后期直接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这样短时间内可以控制一部分人,时间一长就肯定会被人发现并消灭,并不如一直隐瞒自己的外星魔花身份来的安全,再加上魔花并不能有效辨别对方是否也是同类,很容易混进真正的人类被从内部瓦解
这些bug的存在让人不禁担心这蠢外星魔花到底怎么活着到地球的,科幻片如果无法做到逻辑自洽,那就是纯粹的瞎编,或者干脆叫魔法玄幻,本片之所以出众完全是由于他独特的政治隐喻
当然抛开剧情,本片的选角和演员的演技都是相当不错,黑白片也很有回到上个世纪的感觉
爸爸妈妈丈夫妻子,他们都去哪了?!……导演唐西格与编剧梅因沃林的收尾初衷是:迈尔斯惊声尖叫于一卡车的豆荚从身前驶过。制片公司对其中的消极意味较为谨慎,坚持加入引子和尾声,建议通过闪回讲述故事的方式使影片的结局更加乐观。酷片杂志的丹尼派瑞则认为,框架故事的引入使本片立场从反麦卡锡主义者变为了反共产分子。但在98年的访谈中,领衔主演凯文麦卡锡(巧合)表示影片并非政治寓言,他曾与小说原作者交流过,对方本无意图。人们已经开始自行解读出作品从未触及的意涵,本片即是代表之一。
【B】致命拜访的56年原版,想法超前,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几个特写镜头非常骇人,偶尔还有希区柯克的影子。缺点是画蛇添足的叙事旁白过多,结局好莱坞式团圆的没有说服力,其实停在那句you're next就最好。总得来说是看过可看性最强的黑白老片了,适合不爱看老片的人接触
暗喻麦卡锡我就不管了(男主演就叫凯文·麦卡锡啧啧),电影本身悬念也够掉15分钟胃口,这是六十年前的东西,报信的和女友的遭遇现在二流恐怖片都在用。IMDB Sci-Fi Film #48,评分7.9, 23,496 votes,也算IMDBTOP#251系列了。。。
外星入侵的豌豆荚是一种“同质化”的精神控制,五十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冷战对立,影片的呈现着重表现的是心理上的惊悚效果,一种“去人性化”的“非人”恐怖。外星人对地球人的软性渗透,这和卡朋特的《极度空间》异曲同工,冷战对质过渡到消费社会,人的处境依旧岌岌可危。
多次被翻拍并被无数后来者反复效仿,本片的开创性意义可见一斑。除了科幻设定的创意和恐怖气氛的营造都十分成功以外,冷战核战的背景,共产主义的威胁,人性的丧失,情感的泯灭,集权体制化的悲哀,都能够在本片中找到不同程度和层面的解读可能。
一部融合了深层恐怖元素和黑色电影风格的恐怖科幻片。
不说如何复制思想和意识,就连植物是如何完美复制肉体的也在事实逻辑上不可能。这部经典科幻片其实系一部低成本制作,就本片隐喻当时麦卡锡主义横行之下的美国人的从众心态这个角度上看,那这片子倒真是一部软科幻社会学的杰作。7
在埋设了如此多的线索包袱后,还能把整个电影的节奏控制的如此紧凑,对于一部信息量不小的科幻片来说实属难得。其主题充满隐喻,而之后的反思也很有代表性。那种无孔不入的终极恐惧气氛非常完美的体现出来。此片明显成为无数科幻灾难片的范本,但很少达到同样的高度。
替换、渗透、颠倒黑白,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影片的政治隐喻依然丝毫没有过时,而紧凑的节奏更是让影片极具可看性,堪称是科幻惊悚片的最高杰作,伟大程度不输任何同类型经典电影,最重要的是,本片对于后世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无比明显。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換 人
完全符合政协关于电影去暴力化的标准。虽然是恐怖惊悚,楞是没有血。哦,错了,还是有一道划过掌心的划痕。
影片有浓厚的政治隐喻色彩。美国某地的人被外星人换了脑,很显然这里的“外星人”就象征着共产党。不过这个故事妙就妙在麦卡锡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能认同,因为他们都把对方当作给群众洗脑的精神毒品。当然这类分析只有站在历史角度才显得有意义,但就“外星入侵者”的主题而言,本片经典地位不容侵犯
冷战思维麦卡锡主义科幻恐怖片。
这类古典风格的恐怖片向来都有抓人的力量,宣告着外星入侵电影的开始。地下室的阴影,豆荚中生出来的人体,失去自由的恐惧。冷战思维下对共产主义的厌恶和警戒,没有黑到底的和平演变不小心为苏联的溃败做了预告。
唐·希格尔代表作,人体入侵式科幻惊悚片鼻祖。1.植物版[怪形],影片先后拍摄了4个版本,影响力无法估量,[致命拜访]亦属修订翻拍。2.入睡即遭入侵,同质于[猛鬼街]。3.同时影射共产主义渗透与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4.可惜受成本限制,没能解决逻辑硬伤(如两具身体的困境)。5.女主太美啦。(8.5/10)
对共产主义入侵的绝佳隐喻,The World's End里的blank原来是从这部出来的,
同一题材四个版本中最佳,时代的恐怖
早期的异形入体想法,男女主都很养眼,
8.0/10 节奏紧凑,叙事明快,气氛紧张,观影流畅,“外星人入侵”经典之作,人性冷漠,异形更冷漠,抹去爱与被爱,同化为一体,就能过上“美好”生活。影射麦卡锡主义带来的人人自危,但似乎也适用于共产主义。
第一部改编前后某些重要场景的剧情还是满接近小说的(当然小说看的是后来的重写版,旧版不知道怎样),但也只是相对于之后的改编而言,实际上还是差别巨大的,而且从此展开了着力改编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偏黑暗的结局的系列传统。不过旧电影的时代感放今天完全可以看成是prodction value了,真的挺加分的。而且最后在车流中奔走那段,真的有点童年回忆的意思了。感觉可以跟约翰·卡朋特的《极度空间》配着看,当然类似的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的电影可以做成一个豆列了,像西恩·埃利斯的《破坏欲》美剧《V星入侵》之类的,岩明均的漫画《寄生兽》也可以极端到这种全人类换掉的全球化替身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