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HD中字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题呗。

看了别人的影评有反应过来的感觉,更多一份严谨质疑,和对主角的尊重所谓“伦理”的把握。 也许是因为Courtney坚决声称自己没有出轨而我看时还尚未有严谨质疑精神,以“纪录片是忠实记录”的思想预设,对主角痛苦的共情感减弱了。 字迹画作动画的再创作回过头看进一步使此片的本质异化,但是也有优点,是此片卖点之一,就是“第一人称附身感”,对主角的私人经历、情绪、思考、工作有“属于我”的强烈幻觉。但是结合前文,这肯定被严重阉割和扭曲了。只是竹简残片。但是的确够原始和细微。那些黄渍,不知道是撒掉的汤,滴落的冰淇淋,还是一次病痛中的呕吐物?

共情总觉得有限而模糊。也许是因为悲欢并不相通定理,这也是Kurt一生无奈地对公众一次次无力辩解的主题。

但也许也因为真正关键的个中曲直,真正详细而富有个体逻辑,不能用心理健康发展的大公式一次次轻易套出的私人理由、转折点——最关键的那次被救起来了的感受,那次彻底绝望了的感觉,为什么,由何而起,并没有被此片纪录。

是无可奈何的自然遗迭?毕竟那只是动画创作,完全还原一个人的内心是永远做不到的;是出于参与制作审核的妻子,Kurt其他亲人的个人意愿被掩盖?一切不得而知,但是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是一张美丽的裁剪加调色后的局部照片。

我是抱着共情一种病症和人生的悲剧,学习一个成功人士优点的龌龊理由,几经辗转找到这部片子,并晚上没有按时吃我的安眠药看完了此片。当然我的龌龊欲望没有被完全满足。而且我的确搞了心理学大公式那一套,暗搓搓地分析解构着他。我的确学习到了他的积累,天生的多动症、逃离、寄托造就的创作热情,他的善良敏感脆弱单纯的愿望激进的美好理想。也看到他那点和我一样的龌龊暗搓搓。

《他奋力实干,他追求完美,他不慕名利,他心怀天下》书里诗里伟人的崇高品质他配的挺齐全,这是为什么,他幸存了27年才终究坠落,晚了数十年的坠落,期间他在自我拯救自我拉扯。超过了同样痛苦悲惨的你我。

虽然怀疑了此片的本质是否清白,但我相信Kurt生命大致的色泽质地,至少最幻彩玲珑最闪亮的好几块局部,混浊枯萎冒泡滴血疼痛的好几块部位被捕捉到了。被真实纪录了,被制作的相当漂亮。

成为一个至少制作得浪漫美好的作品,也是体面的遗体处理方式。

我看之前大致听了一下涅槃乐队的作品并收藏了几首,一部分是别人说他不喜欢的商业曲,剩下就是自己用来抒发丧气的代言歌词。我不懂他,也没看到和他一起疼痛到昏死痛哭暴怒想杀掉自己,一半怪片子,一半怪我。

我就是“the fucking stranger he hates the most”。

 2 ) 即使你是偏执妄想狂,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想加害于你

以科特•柯本亲友及他本人的访谈、珍贵的影音、特科的日记图画为资料为基础,加上动画编辑等形式,混剪出科特•柯本短暂却爆炸式的一生——被拒绝的儿子、被霸凌的孩子、离经叛道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地下摇滚乐手、星光熠熠的涅槃乐队灵魂、深情专一的丈夫、誓死捍卫女儿的父亲;同时,纪录片也试图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特科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歌曲里的故事。 是摇滚乐选择了科特,还是科特选择了摇滚乐,总之,他们之间有着致命的纠缠。刚刚要感谢摇滚乐把他从原生家庭创伤、校园霸凌的孤独中解救出来,科特却又陷入作为一个摇滚巨星难以承受之重。随着涅槃乐队的声名鹊起陷入媒娱乐迷的狂轰乱炸之中,他的乐队、他本人、最重要是他的妻子Courtney都无一幸免。当他在演唱会上号召歌迷大喊“Courtney 我们爱你”时,一呼百应,而事实上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 “沮丧、困惑、受伤、怨恨、孤独、被抛弃、投降、下定决心的科特……”他在日记里这样写到,他被逼到了绝境。“自封审判者们妄加评判的,总比他们宣称的更多。”终于,常年的胃病、压力原生家庭带来的敏感、外界恶意的声音、d品最终摧毁了他,他在27岁那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故事永远被记录在他的画里、他的歌曲里。被那些爱过、伤害过他的人回忆着。

片尾,镜头拉回童年时期的科特。他也曾是那个毫无戒备地把饼干递给“小乌龟”的天使啊,他也有想做的自己,原本该成为的自己啊……此刻,他日记中的那一句“即使你是偏执妄想狂,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想加害于你”是不是更加触目惊心呢?!

 3 )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我不在那儿

(芷宁写于2015年7月6日)
    “这是最好的一天,因为再也没有明天”(语自科特·柯本)。
    自1994年4月5日,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后,关于他的纪录片就隔三差五地不断冒出,而很多柯本纪录片的创作者们都会经由自己的理解、构想与加工,以看似摸到柯本精神世界的脉门、貌似贴近真相的方式将他们心目中的柯本呈现出来,事实上,任何关于逝者的纪录片,都是创作者们的主观意图,或许有可能接近事件真相,但都不可能作为逝者最适宜的表达或解读。
    可以看出2015年上映的这部讲述柯本短暂人生的纪录片《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的企图心也不可小视,它试图将柯本短短27个春秋的人生,做个“最权威”、“最全面”的诠释,看罢成片却难免想到,如果柯本本人看到这部纪录片,或许会丢下一句:我不在那儿。
    很多乐迷选择看这部纪录片,大概也是因为其“有理有据”地表示: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包括柯本女儿和遗孀在内的充分授权,搜集了大量柯本的日记、素描、家庭录像和未发表录音,并以此来显示有充分的素材来精心阐述一个最真实的柯本。从一些资深乐迷观后的反应来看,似乎并不买账,以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也会感到有偏颇之嫌,那些藉由柯本的日记、文字的片段、情绪的偶发而臆想出来的动画画面,虽然丰富了该片的影像,延展了艺术表现力,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反而降低了一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总令人有主创替柯本臆想出一切的感觉,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本片被聪明地命名为“烦恼的蒙太奇”。
    当然,逝者已无法替自己诉说,通常生者对死者的“访问”,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因素,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该纪录片中,在取材方面似乎出现了部分一边倒的现象,比如,缺乏它所挞伐的彼时媒体或媒体人在当下的发声,这便令这部纪录片失去了另一种立场、态度和声音,从而有显得论据缺失且不够均衡,故而令其充满野心的立意无法达成。
    对于部分只看脸的年轻一代而言,萌神般的小柯本,美少年般的正太柯本以及颓废美神般的成年柯本,也够快进看几分钟的,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想借此片来深入了解因为年代缘故而无法接触的昔日摇滚偶像及其作品,显然可能只得到残破的解读。那些看上去丰富炫目的影像却有着相对空洞的内核,让人不得不感到遗憾,片中曾展示的柯本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别人零星散碎的个性来拼凑我自己的个性。”事实上,柯本本人充满了个性,倒是这部纪录片自身却呈现出个性拼凑、气质散乱的特点来,以散落的文字、臆想的动画、涅槃乐队的部分音乐、片面的采访拼凑出来的纪录片,也不太可能达到真正的观众想要的效果。
    柯本曾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我本该如此,我应当如此。”然而曲折伤感的成长经历、敏感纤细的神经、喷薄而出的才华、疾病缠身的身体,让他注定过不了简单的生活,而他似乎也不具备过那种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基础和家庭状况。“我不在乎,自己是否独自枯萎,我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思考。”或许柯本可以不在乎是否独自枯萎,但他可能会在乎能否思考,或许正因为思考太多反而将生路遮蔽了。
    维克多·雨果说过:“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究竟什么才是压垮柯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可以揣测的是,当时的他已经不堪负荷了。
    “这是最好的一天,因为再也没有明天。”
(杂志约稿)

 4 )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

导演真的很聪明,用蒙太奇这个词躲避问题。因为整个片子没有观点也没有看法,只是(筛选过的)信息的堆砌而已,从头看到尾,我只记住了Cobain美丽的脸和日记里歪扭扭的字。
不诚恳的观众看完之后可以顺势感动一番,感动于这个帅哥经历的悲惨,然后对他的死亡视而不见。最后,骂一骂他老婆,这次感动就告一段落,洗漱睡觉。
可是我很疑惑啊。关于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责任,和他为什么一枪崩开自己的脑袋。录像里的他好像很快乐啊,那他在痛苦什么?他在躲避什么?他在害怕什么?他在愤怒什么?他的死是为了什么?
他眼里的世界,毫无疑问和别人是不同的。理解他是那么难,但是这不影响一群人,比如我,像中毒一样想去理解他。所以我们听他的作品,看他的照片,打听他的小道消息,同别人谈论他,找他的日记,下载他的纪录片。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多么美丽的脸,多么经典和俗套的故事,一切的戏剧性都在这里,一个拥有美貌、才华和痛苦的人一夜成名,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好像还戴了绿帽子,然后咻咻咻,死掉了,留给世人永远的叹息。
片子就这样侮辱了一个死去的、不能为自己辩解的人,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就没法为自己辩解。导演就像拍金庸的于正,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有一定受众。区别是于正有很多人骂。
对于Courtney到底有没有出轨,最后都没有一个解释。这个时候适时出现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把我恶心到了顶点:这一刻Cobain的同情,他的善良,他的痛苦,他的迷茫,他的愤怒,统统被无视,只剩下一个关于放荡老婆和绿帽男的八卦。

 5 ) 绽放在27岁的灵魂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比如————

如果他没有死在27岁……现在的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特·柯本的烦恼蒙太奇》

渣手绘海报登场

柯特·柯本(Kurt Donald Cobain),1987年组建涅槃乐队(Nirvana),1991年发行第二张专辑唱片《Never Mind》,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爆款”。这张唱片让当时的一种边缘音乐风格被大众所熟知,获赞无数。讽刺的是,柯本是一个真·朋克,不屑于被主流的追捧。1993他试图想用《In Utero》这张风格更加极端的专辑驱散那些“盲目的崇拜者”,并不太成功。1994年4月8日,舆论的围攻和自身的状态导致柯本于家中自杀。

在早期的摇滚乐崛起的年代,每一位音乐人都有着传奇的一生。

传奇有时也意味着毁誉参半,道德的模糊性,被狗仔纠缠。

所有的行为都会被模仿,被指摘。

传奇也代表被“键盘侠”口诛笔伐,代表着别人眼中的流量与财富。

任何一个年代都惊人的相似。

前一段时间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有人因为对牙叔的改编不实而引起不满。

HBO的这部纪录片采用很讨巧的方式,兼顾了娱乐性与真实性。

影片把当年的视频素材,录音采访,音频等资料的重组。

配合动画和当事人回访来构建起科特柯本这位摇滚巨星的一生(科特柯本本人一定不愿接受摇滚巨星这个称呼)

开场的一段欲言又止的独白,拉开了对科特·柯本岁月的回溯。

涅槃乐队是药君的国外摇滚启蒙乐队之一,当年高三。

和诸多粉丝一样收集一切能收集到的,不知真假的关于涅槃乐队的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闻,海报,T恤,鸭舌帽,书籍,视频。

2000年的信息闭塞,能了解到的不多。

即使是现在看来画质渣到令人发指的VCD,也如数家珍般的反复观看。

涅槃音乐里那种狂躁,敏感和困惑也许和当年高三的心境有些共鸣吧。

多年过去,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药君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些喜欢涅槃的人,理由是什么呢?我喜欢涅槃的理由是什么呢?

影片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主张自己根红苗正的流水记录。

情感的倾向性也比较一致———那些过错都该被原谅。

那些曾经施以伤害的人,那些被伤害的人似乎都多了一点释怀。

面对镜头的谨言慎行也都多了一点虚伪。

虽然对于涅槃的歌迷来说影片没有什么波澜起伏,故事也是那个故事。

但对于柯本这个人展现的却更为多元。

你认为一直愤怒的那个柯本,内心有时如孩童一般纯净。

你认为一直很酷的那个柯本,扯淡的时候也是个段子手。

(模仿鲍勃迪伦那段不知道迪伦叔看完是什么心态,哈哈哈)

面对他的女儿更是眼神如水。

你似乎能走进了他的内心……

毕竟人生总是扑簌迷离的,就算是当事人,也难说清楚是非曲直。

有音乐,这些都不再重要。

郝舫在《伤花怒放》中说,“摇滚乐是一种最没心没肺的艺术,因此也才是一种最没有负担的艺术,它的弑父行为和自相残杀实在是每天都在发生,所以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受不了这玩意儿,可是摇滚乐由此也才会永远死不了。”

药君喜欢涅槃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这种没有负担的音乐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力量吧。

依稀记得当年有一位朋友的QQ签名是这样写的“鲜花和乌托邦都换不走我手中的这壶酒,除非柯本做我的吉他手。”

斯人已逝,别安息!一直摇滚下去!

关注“电影药” 嗨到尖叫

 6 ) Cobain: Montage of Heck Film Feature

媒体稿,原载于Flux Magazine

http://www.fluxmagazine.com/montage-of-heck-film/

Despite it having been 21 years since his death, the topic of Nirvana’s front man Kurt Cobain has never lost its appeal.When talking about 1990s popular culture, he can’t be ignored and, even now, people are reminded of him whenever an artist dies young.

Last year, one of this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singers, Lana Del Rey, cited Kurt Cobain as her hero, and, in relation to this, stated “I wish I was dead already”. Although Cobain never lacked media attention, both before and after his death, many questions about his life remain unanswered.

Brett Morgen endeavours to answer som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of these questions in his new film Cobain: Montage of Heck. This is the first biopic of Cobain’s life made with full permission from the Cobain family. Morgen has access to never-seen-before home movies, behind the scenes footage of Nirvana’s performances and Cobain’s personal archive of art and tape recordings. He gives us Cobain in unprecedented detail: growing up from an angelic and sensitive little boy to a rebellious teenager, and then a world-famous rock star, heroin addict, loving father and suicidally depressed patient. However, instead of presenting a more human Kurt Cobain, Morgen’s materials accentuate the image we already have.

Part of Morgen’s difficulty lies in Cobain himself. Any biopic of a man who died at 27 will struggle to find evidence of depth and maturity; to add to this, even in his adult years, Cobain did not approach life in a grown-up way. Throughout, it is clear Cobain desperately needed love and attention. But his stepmother’s stories of his adolescence, including mentions of sibling bullying show how he acted in ways that made it hard for his family to accept him.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film, he is shown as a loving father but he is immature and struggles to look after his daughter while battling his heroine addiction. The film is problematic in that it presents Cobain’s inability to fulfill his adult responsibilities as part of his charm, rather than a personal failure, that he is a victim of his celebrity status, and any responsibility – including to care for his daughter – not his own.

Compared to a traditional documentary, Cobain: Montage of Heck is technically innovative. Animation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moments of Cobain’s life: his unsuccessful first effort to have sex, his failed first suicide attempt as a teenager, the time he hid in his rented apartment, writing the music that later came to define the band. The best use of animation is when his doodles and hand-written notes are brought to life. Although all of Nirvana’s hits are played in the film, and footage of live performances are combined flawlessly with animations produced from his notebooks, Cobain’s music is unfortunately not explored further. Perhaps the biggest unanswered question–the source of his unusual musical talent–is barely mentioned, and the inspirations of his most successful songs are not discussed.

The interviews in Cobain: Montage of Heck are revealing in one sense and not revealing in another. Cobain’s mother Wendy O’Connor and his wife Courtney Love talk at length about his childhood and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ir accounts feel somehow like performances, and lack credibility, not telling us everyth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bai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terviewees who do give more, but in their silences. For example, during his interview, Cobain’s father Donald Cobain looks sad and repressed. Sitting on the sofa, he sinks into near total silence and tries to hold back his tears. It is the most touching moment in the film and a pattern that holds in general: the women in Cobain’s life are prominent but exhibitionist, the men either missing or closed and silent. Cobain himself struggles to voice his emotions; he alone finds his voice in music.

If you are intrigued by Cobain as a spokesman of youth, a fighter against the boredom of reality and a musical genius longing to be understood, 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 provides everything you might want, from his birth certificate to his first footprint. This documentary doesn’t complicate our image of Cobain; it simply emphasises it, giving us little further detail into his mind and life than what’s on the surface. People expecting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everlastingly popular icon might be left unsatisfied.

 短评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9分钟前
  • (●⊙(工)⊙●)
  • 推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12分钟前
  • 推荐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13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1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23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25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美人你好!

27分钟前
  • 力荐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31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33分钟前
  • zjj
  • 还行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37分钟前
  • xlL
  • 很差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40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41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4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47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51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55分钟前
  • Stella
  • 力荐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59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1小时前
  • GA
  • 力荐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1小时前
  • 未命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