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

HD

主演:陈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刘冠廷,许光汉,尹馨,温贞菱,吴岱凌,林志儒,龙劭华,胡鸿达,施名帅,张立东,张少怀,黄信尧,张翰,范姜泰基,张耀升,王可元,陈冠斌,林佑骏,林书涵,郑楠钟,贺龙,冯培伦,邓安宁,廖慧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阳光普照 剧照 NO.1阳光普照 剧照 NO.2阳光普照 剧照 NO.3阳光普照 剧照 NO.4阳光普照 剧照 NO.5阳光普照 剧照 NO.6阳光普照 剧照 NO.13阳光普照 剧照 NO.14阳光普照 剧照 NO.15阳光普照 剧照 NO.16阳光普照 剧照 NO.17阳光普照 剧照 NO.18阳光普照 剧照 NO.19阳光普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聊聊我理解的阿豪和菜头

阿豪最后的那条短信我哭了,看完电影翻了影评很多解释这两个人我都不太赞同,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是很多细节处的表情与隐喻其实都在解释阿豪和菜头,于是写了这篇影评聊聊我的看法。

菜头

影片开始,雨夜、柔和的音乐、一台摩托车上穿的黄色雨衣的两位少年,是一切命运转换的开始。菜头冲到桌前砍掉了黑轮的一只手,满脸是血的菜头,表情依旧凶狠愤怒但也多了些恐惧,阿和表情木然,显然没料到这场面。

法庭上,法官问,“当初是你唆使菜头去砍杀黑轮的吗?”

阿和:“不是”

法官:“那为什么会把人家砍的这么惨?”

阿和:“我不知道。”

法官:“你不知道?你知道菜头那天拿着开山刀吗?”

阿和:“我到现场才知道。”

法官:“那你知道开山刀是会砍死人的吗?”

阿和:“我们只是想说去吓吓他而已。”

阿和没有说谎,纵使有,也是辩解自己一时冲昏了头的冲动,他给出的是重回理性的他会给出的答案,阿和不是一个坏人。

有一个镜头可以看到,菜头一直凶狠又绝望地盯着阿和,法官继续问道摩托车是谁偷的,菜头忽然失控大吼,“阿和你说啊,全部都推到我身上啊!你讲啊。”

很显然,菜头认为自己是为阿和砍的人,现在人手断了,自己完了,而阿和胆怯了,只顾着撇清自己,他最后的那一喊,是感到被最亲近信任的人背叛时才会有的绝望与痛苦。

之后阿和默默地说了句:“我偷的。”

他看了菜头一眼,流下眼泪。

那个夜晚足以毁了两个少年的一生。但阿和与菜头不同,他有还没放弃他的母亲,哥哥自杀之后,他更是知道自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还有了妻子和儿子,一家人都在等他;而菜头阿和不同,他的变坏不是叛逆,而是放弃挣扎与黑暗融为一体的心甘情愿——变坏很容易,在这个社会,坏人过得大多数时候比好人要开心的多。

出狱后菜头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一个“坏人”,而阿和,为了他的家人想要成为一个好人。

要想成为一个好人,首先就要远离那些坏人,阿和这样做了;而菜头说,他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阿和,为什么?他家被查封了,他唯一的亲人被赶到老人安养中心,阿和或许是他唯一认识的人。面对一个曾经的挚友,同时也是害他陷入如此境地的人,他可能想,要么把他拉下水,要么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而当他再次见到阿和时,他发现这是个努力改过自新的人,阿和根本没有勇气跟他鱼死网破,所以他想把他拉下水,“你沿着警察局边的巷子,你会看到一个立法委员服务处,这里面有六发子弹,你就对着服务处把它打完。”这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其实是菜头设法让阿和身体里的恶魔苏醒,他想要他回到自己身边,成为那个和自己一样的坏人,他想要回到过去那段时光,他的寂寞和绝望,他知道只有一人能救赎他,他想要和阿和有牵扯。

但菜头骨子里也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他知道做好人自己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还是做坏人容易一点,但当他看到小玉和阿和的儿子,看到阿和父亲为了阿和在他面前惶恐的样子,他可能也动摇了,或许就放阿和去做一个好人吧,于是有了最后那个买柳丁的雨夜,我想菜头是真心想把这一次当成最后一次的,即使他以后也可能忍不住来找阿和,但他是想要放过阿和的。

车上二人有一段关于五年前那个雨夜的对话——

菜头:“当初你被黑轮欺负,找我去帮你出气,我二话不说就跟你去了,一冲进去,看到黑轮,当场就砍下去,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即使到现在也还是一样。”

阿和:“菜头,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会来真的,我们不是说好去吓吓他而已吗?”

菜头:“我拿开山刀,你拿西瓜刀,你还偷了摩托车,你什么时候跟我说过要去吓吓他?”

——短短几句话,道尽人心。菜头是不惜为了阿和去杀人的,他早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但阿和,他从来不想冒什么大险,正如少年所中与黄士龙一时的作对,不过也是为了换来长久的安宁。菜头与阿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菜头永远无法成为阿和,阿和也不想成为菜头。

阿豪

在聊阿豪以前,我想先把他最后发给郭晓真的短信写在这里,其实郭晓真这个人物完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阿豪的,因为阿豪无法把他的痛苦分享给家人,郭晓真的出现,让我们得以走近那个躲在缸中的他自己。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我只有阳光。
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阿文无法与小儿子阿和和解,于是他躲到阴影里,投身无聊的工作,把忧愁寄托到香烟上,对外人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通过这个阴影下的阴凉,他总算可以苟且度日,无欲无伤。

阿豪的妈妈琴姐也有自己的阴影,她也常年吸烟,麻木于无趣的婚姻生活和无望的中年人生活,对丈夫与儿子的矛盾虽然没有彻底放弃但也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她接受了生活的所有不公与磨难,麻木便是她的阴影。

阿和的暴力与叛逆是他向世界宣泄的武器,是他的阴影。

而阿豪没有,他从不曾宣泄抱怨,从不曾制造麻烦甚至不曾犯错,他是爸爸妈妈们最想要的那种别人家的小孩,他的世界阳光普照。

可阳光普照不是什么好事,阿豪说,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可他没有黑暗的时间,因为他的家人把所有的阳光都给了他,父亲每年送他练车中心的笔记本,母亲勤勉工作养家,连被自己的优秀灼伤的弟弟,也不曾埋怨自己。他们都躲在他们自己的阴影里,然后对他说,你去吧,去到那个阳光普照的极乐园,也只有你可以了。

他只能微笑,带着阳光一路披荆斩棘前进,一刻也不敢停歇。

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你爱的所有人,他们都不快乐。

阿豪可能知道自己的死会让弟弟改过自新,会减轻一些家里的负担,甚至让弟弟与父亲和解,但在他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想他只是希望,跳下去就不会再有阳光了,哪怕从此以后只有黑暗,也比那无尽的阳光普照来得让人轻松。

后续

最近在读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居然偶然发现了阿豪讲述的司马光的故事的出处。

作者袁哲生生于台湾,生平因写作获得过很多奖项,2004年年初再升任为《FHM男人帮》国际中文版总编辑,并获得中国文艺协会颁发小说类五四文艺奖章。得奖不久后,于4月6日被人发现以童军绳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表示,他罹患精神官能症,身体因焦虑而颤抖不已,无法工作,也无法再面对往后的人生。

个人认为这本书对电影编剧影响很深,所以想对这部电影有更深入了解的朋友们不妨去看一看这本书。

他的好友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即使我用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或许就像阿豪一样。

从袁哲生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少年纯净浪漫到透明的精神世界。

然而成人世界却无法包容这种单纯。

 2 ) 像袁哲生一样离开

街上一直没有热闹气氛,连续几个晴天——另有两场货真价实的雪——总归是件好事。阳光不时掠进屋子,不像哈代看到的“早晨在墙上越来越坚固”,而近乎惊喜,一不留神就偏转离开了。

最近由天色很容易联想到《阳光普照》。单片名都令人一振,意象也容易捕捉,阳光灿烂到让人无处遁形,把彩色的招牌和书脊一律晒得发白。但电影始于雨夜,寻仇引发的事端塞满接下来两个多小时。黑轮的断手飞进汤锅,受热下沉,应该会被煮熟。

这个场景奠定了《阳光普照》的基调,矛盾和荒诞不断冒出来,都是些与理想生活相去甚远的杂质。电影探索着生活的模糊部分,阳光与阴影相互侵蚀,明暗边界不断地变化。就像陈建和被押往彰化的少年辅育院时,亮光星星点点地钻进昏暗的警备车。

阿和要求妈妈帮他买“146”和“904”,最后添上“428”。“428”是黑卤蛋的代号,妈妈难得地笑了,似乎忘记儿子丧失了自由。另一些细节也怪有趣的,譬如父亲阿文通电话时心烦意乱,遮阳的花伞特别秀气;民政官员去辅育院登记结婚,开了个怪诞的玩笑。还有阿和离开辅育院前,“同学”们突然一同唱起《花心》。可以想象,他们见过太多人来人往,失去自由又重获自由,而阿和将面对重返社会,也就是重整人生的考验。全片有两个场景最为动人,合唱是其一。

家庭是工整的,父母和两个儿子大体分别在白天和黑夜活动,并行不悖又缺乏了解。哥哥陈建豪优秀、善解人意,“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给别人”,弟弟不出意料地因此遁入黑夜。在父亲阿文眼中,哥哥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一个。他是驾校教练,成天重复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暴躁到有些滑稽,没人把他的唠叨当真。

阿豪在世间的时间很短,自出场就面对奇异的不真实感。他命里“阳光普照”,因此不堪重负。他给同学晓真讲述的改良版司马光砸缸故事,来自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小说《寂寞的游戏》。袁哲生的朋友张大春评价过:“那些看起来说不完的、老是周旋于青春期天真乡村风景之间的成长的故事,总是窥探着死亡。”阿豪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位孤独的作家,他们都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寂寞的游戏》是理解《阳光普照》的一条线索。小说里十三四岁的“我”始终在困惑:我究竟是谁?他喜欢玩捉迷藏,坚信“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他在找寻自己的小伙伴脸上看到“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这是小说中最骇人的一段描写,作家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梦魇,真实且悲伤。

少年对自我、对未知的恐惧易于理解,这种感觉往往为时间冲淡或埋没。但纤细的灵魂会长久面对无法定位自己的困扰,那可能就是阿豪期待的阴影,生命的一个变量。

“我”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司马光也是这样,看到破掉的缸中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男孩,赤裸、肮脏,面无表情、目光空洞。正因为读到《寂寞的游戏》,编剧张耀升写出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伊卡勒斯》。

阿豪去世后,阿和成为家庭的希望,半推半就地充当哥哥的替代者。每个人都要适应剧烈的变化,要表现得不以为然,加强了本已有之的失神状态。但阿和必须更多出现在阳光下,明暗在扭转、汇合。人的情绪,彼此间的关系一直在静止底下变化,阳光时时洒下,如逝者的注视。每个人都亦步亦趋地活着,暗流涌动间,线性的家庭故事变得非常充实。

陈以文的表演非常精彩。梦到逝去的大儿子之后,阿文惊醒,站在空无一人的驾校里无所依凭地望着校训和塑料桩,那里藏着他很大一部分人生。他仓皇、迷茫地走到梦里的巷子寻觅,给人以强烈的回溯人生意味。这是《眼光普照》中另一个最动人的地方,这个沉默的男人也在面对自我危机。

当然《阳光普照》可以做得更好。所有人都被遗弃了,有时像活在培养皿里被人观察。昼夜交替是恒常经验,但天文学更能激发心智,过分内敛削弱了电影的力量。除了法庭和辅育院,社会还是不分明的嗡嗡回声。心气相通的《大佛普拉斯》和《蜂鸟》走得更远。苦苦求生的边缘人瞥见权贵醉生梦死,死亡和社会不公留在女孩的记忆中,这些瞬间格外有力。

终局是有趣的,犹如一场似是而非的和解。太阳下,母子两人仿佛回到相亲相爱的时光。妈妈对阿和撬锁表示诧异,这令人惊奇,她分明参加过庭审的,理应知道儿子偷过摩托车。枝枝蔓蔓的生活要被修剪成一株盆景,没什么法子,他们得停下喘口气。


本文也发在微信公众号“咖啡香烟”(Coffee_Cigarettes)上了:)

 3 ) 暴行与含蓄:《阳光普照》的杂糅性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在去年那届特别的金马奖上,钟孟宏导演、编剧、摄影的《阳光普照》成为了最大赢家。

评委会的奖项“普照”了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斩获了最高荣誉,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的奖项。它在最佳影片单元中击败的作品里,也包含了陈哲艺那部反响颇佳的《热带雨》,这是我去年最喜爱的华语电影之一。

《阳光普照》讲述了一个平凡又不凡的四口家庭故事。严厉的父亲阿文与看起来总是怯生生的母亲琴姐,养育了两个人生道路看似截然相反的儿子。小儿子阿和与好友菜头一同砍伤他人,因此被关进了少年辅育院;大儿子阿豪则成绩优异、待人和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居然都滑入了诡谲的悲剧。

陈哲艺的暴雨中裹挟着深沉的温情,钟孟宏的阳光里却映衬着苍凉的底色——当然,有趣的不仅仅是晴与雨的复杂对照。从这两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电影的两种不同的侧面。

这位新加坡导演拍摄的《热带雨》,可能比《阳光普照》“更像”我们印象中那些最好的台湾电影。陈哲艺曾在诸多场合表达过对于杨德昌、侯孝贤和李安的喜爱,这部作品中那些多重画框、缄默的情绪、中远景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及让政治情境化作景片的手法,都令我们难以抑制地想起台湾新电影。

钟孟宏则对新电影运动颇有微词。他曾在《报导者》的访谈中表示,他并没有受到台湾新电影美学的影响,他说这场运动对他的唯一影响就是让他“失业”。

虽然侯孝贤、杨德昌那些惊人的杰作,早已通过电影节系统,缔造了台湾电影的招牌,但钟孟宏似乎仍不满足—— “有没有可能40年后,观众一看到就知道,这是台湾电影。”他的潜台词或许是,新电影运动早已过去,或是仍不足够。

从这部影片的生猛与杂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想要寻求突破,创造一种新电影之外的“新新电影”。

事实上,在第一场戏中,这种决心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我们看到,菜头和阿和从雨中走入了一家餐厅,穿过厨房的纵深空间,来到餐桌旁斩下了黑轮的手。黑轮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断臂的截面处溅出了大量鲜血。那截断手落到了滚烫的菜汤里——后来我们知道,即使他的手落到粪池中,也有接续的可能,但落到菜汤里泡烂后,就完全没有希望了。

在新电影运动的作品中,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虽然有人会说,侯孝贤的《尼罗河女儿》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影片,也探讨了城市少年犯的问题。但是,他们会采用较远的景别,甚至让残酷的事件发生在画外。

在《悲情城市》中,梁朝伟饰演的林文清是一位聋哑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他与许多人一同被关在牢房里。在一场极为著名的戏中,有许多人被推到牢房外枪毙,而林文清就呆呆地望着窗外,他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他听不到枪声。大卫·波德维尔在评价这场戏时说,这就是普通人经历历史的方式。

而在钟孟宏的影片里,他的主角们置身于事件的核心。我们看到了一些高度类型化的元素,包括黑帮、勒索、复仇和触目惊心的暴力。

但是,《阳光普照》也不同于那些开创独特类型的香港黑帮片。它不会去遮掩暴力,同样地,它也不会去美化暴力。它在一开头便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暴行本身,但它并没有使之悬置。它用整部影片的时间,去探讨这种暴行对家庭、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后遗症式的情节,也是《阳光普照》的现实性所在。黑轮被斩断的手臂,不仅爆出触目惊心的鲜血,也曝露出阿和的家庭问题与台湾社会的少年犯问题。

《阳光普照》的监制叶如芬指出,“他(钟孟宏)是少数能拍出具备艺术形式的类型片的台湾导演,而且非常温柔、细腻,才能拍出像《阳光普照》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虽然会看到类型片式的、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暴力元素,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暴力的来龙去脉。

甚至影片中那个看似无恶不作的菜头,也有自己的行事之道。二话不说就为阿和出头砍人的他,当然会因阿和不曾过问他而愤怒,因为他可能真的很在意阿和——他的最后一支烟,是在车外点的,因为阿和曾让他不要在车内点烟。

《报导者》的王晓玟写道,“钟孟宏2013的《失魂》……是个决绝的异数,硬生生在正常与疯狂之间拉扯出一个模糊地带”,这也是《阳光普照》在做的事情。它让我们看到了类型片式的疯狂,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新电影的、独特的现实性。

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钟孟宏用一套同样杂糅的视听技巧,呈现了这种杂糅的类型与主题。与许多重视中远景构图的新电影代表作不同,对于他来说,剪辑和摄影机运动可能和场面调度同样重要。

他这种相对自由的风格,或许与广告导演、MV导演乃至摄影师的工作经验有关。台湾新电影可能并不是真的让他“失业”,只是让他在面对衰颓的台湾电影市场时,被迫走上广告拍摄的道路。他甚至为陈绮贞的《躺在你的衣柜》拍摄过一部极为诡谲的的MV,还因此入围了第14届金曲奖最佳录影带奖。

此外,他还是一位导演、编剧、摄影三位一体的创作者。有趣的是,曾有朋友让他别什么都亲力亲为,找个别的摄影师来分担工作。但他的掌控欲不允许这么做,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日式艺名“中岛长雄”,取“钟导”的谐音,与具有台湾本土风味的“长雄”相结合,从此让他“担任摄影”。

这些工作经验可能影响着他的“现场派”风范。钟孟宏坚信,“拍电影就是到现场,不要花太多想东想西……只要光线颜色对了,演员一站进去,氛围就会跳出来,我不会磨演员,我觉得一个演员对或错,不是他会不会演,而是导演你有没有抓到你想要的东西。”

显然,自认未受新电影美学影响的钟孟宏,并不想创造某种纯粹的、先于主题的影像风格,并不想去追求侯孝贤或杨德昌那种大师级的作者性。他只是在动用自己掌握的一切视听技巧,试图讲好自己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式连贯性风格中的特写对话,也可以看到与中远景调度结合的、情绪化的运动镜头,尤其是那种缓慢运转的推镜头。

多年以后,当阿和再度遇到黑轮的时候,我们先是看到了一个双人中景镜头,黑轮在其中讲述着自己手被斩断后的经历。这时候,我们能够观察到阿和不安的反应。但是,随着镜头缓慢推近,我们逐渐只能看到黑轮一个人了。直到镜头继续左移之前,我们都无法看到阿和的表情。

我们可以将这场戏,看作是《阳光普照》这种杂糅性的缩影——有触目惊心的暴行,也有暴行过后的含蓄与遮蔽。

《阳光普照》当然不是纯熟的。它的叙事仍显拖沓、凌乱的风格终究有疏失之处,结尾的处理也值得商榷。但是,它朝着更多的维度伸出的触角,或许有机会为台湾电影激活一些新的可能性。

 4 ) 笔记:钟孟宏谈创作、演员、角色,台湾电影未来的样貌:

「阳光普照」导演钟孟宏谈创作、演员、角色,台湾电影未来的样貌:

人就是生活在光影里面,这同时是我对摄影的一种执念,我们拍照是拍人在光影下的状态,而离开了拍照,人仍旧生活于光影的世界,如果将这概念延伸到剧情片,会是什么样子?那是我非常好奇的,而且也非常执着的,因为我本身就非常喜欢摄影,我非常在乎这些东西。

拍片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用影像表达光影,可是拍完后才发现,我不自觉真的用光在讲故事,人与天气的连结与冲突很有趣,这是我后来才想的东西,但一切都很本能式的,也不自觉。

当我在摄影时,看见很棒的东西的时候(不管是景或演员),我不用等导演Cue,也不用跟摄影说要Pan哪(水平运镜),当下我就能判断,也可以知道拍完这场戏后还缺哪颗镜头,是缺特写还是缺远景,马上能反应,也包含后期的剪接,都在我的掌控,以前我会觉得满辛苦的,现在对我来讲,这个东西就真的是我比别人多一个机会,我有无穷的武器与力气做这件事。

做电影最重要的,还是与你一起工作的伙伴,可以每天跟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结束后一起吃美食,如果附近有好吃的我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当然是最开心的。

当我用同理心且为人父、为人子的角度去看的时候,情感不自觉就跟着打转,我的心境就像是片中拍摄的小卷风一样,跟所有角色都完完全全在旋涡里无法脱身,包括哭戏,就让情感流泻,不想像以前一样刻意介入剪掉了。

其实陈以文(片中父亲)的职业构思很久,之后突然想到驾训班教练不断地教开车,但这些人却很难实际掌握自己的车子,计程车和驾训班,都踩着不属于自己的车,就跟人生中的迷惘一样,于是就设定成驾训班教练。

餘韻是生活里有些说不清楚的东西,(片尾)留下了空白,但真正的是,那个空白后面你想到什么事情。我不知道妈妈想到什么,也不知道老天爷,或太阳公不公平,我只觉得,它反射出每个人想到的事,什么东西有没有触动你,想到一些事情?如果没有,那就没有。

拍一个不了解的人,就是在了解我自己,我不喜欢把个人经验放进电影中,都是透过观察来塑造角色和剧情,从陌生人聊天的经验中,慢慢会知道「人」的轮廓,也会渐渐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讲什么样的话,就把这些「人」带进我的电影中。

我们这代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真的让我惊艳的演员就属戴立忍、陈以文这些人,他们从年轻一路演戏至今,我觉得就是要有个位置给他们,让他们尽情发挥,剧本完成时,二话不说直接找陈以文来演,他也是少数演员中,能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举手投足间的情绪都相当精准。

我真的觉得台湾电影的未来就是要靠这些好演员,常有人问我台湾电影的未来怎么办?没怎么办,就是努力写好剧本,然后找这些好演员把它演出来,不要再消耗这些人了。

希望让台湾电影更好,让观众知道台湾一直有电影工作者在做好片子想跟大家沟通,让这个产业更有力气做下去。

/

 5 ) 《阳光普照》2019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

1.2019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导演编剧摄影配乐都很厉害,镜头光线台词背景音乐都恰到好处,是一部很细腻很写实的电影。

2.每一个角色都演绎的很好:母亲理智而隐忍,父亲很爱儿子但很执拗,哥哥聪明懂事又有点阴郁,弟弟叛逆但本质善良,其余的角色可爱的可爱,可怜的可怜,可恨的可恨。

3.故事开头砍手臂煮火锅真的很真实血腥,不忍直视,与结尾受害人描述失去手臂的细节及互相之间释然相呼应。

许光汉饰演的哥哥成绩很优秀
哥哥出场“众人皆睡我独醒”

4.许光汉饰演的哥哥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搭配动画,活生生的讲成了一个恐怖故事,为后来自杀埋下伏笔。哥哥自杀跳楼前,洗澡洗头刷牙,看一眼雾蒙蒙镜子里的自己,叠衣服整理好房间,走出屋子,昏黄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长投影在陈旧的墙纸上…哥哥把所有的好都给了身边的人,死之前整理好一切因为不想麻烦任何人。

哥哥自杀前留下的最后一条短信:“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5.有几个细节弟弟演的很动人:a.哥哥的葬礼,弟弟表现的若无其事,当弟弟回到监狱一群人推着拖车下坡,终于忍无可忍,悲从中来,情绪一下突然爆发…/b.出狱后弟弟在洗车行工作…暴雨中,弟弟担心自己衣服上的泥土弄脏客户的豪车,硬是扒光了衣服只穿内裤把车开回车库…弟弟真的浪子回头只想老实工作踏实生活。/c.菜头非要坐在客户宾利车里抽烟,问弟弟有没有烟灰缸,弟弟很无奈无语,不想弄脏客户的豪车硬是把自己的手伸过去接起了烟灰。

6.电影的整个基调阴郁低沉充满悲剧色彩,导致所有逗比一点段子都变成了冷笑话:比如,牢里背乘法口诀,哥哥讲司马光砸缸,监狱证婚人拉彩弹,爸爸驾校训话等等。

7.父亲在弟弟出狱后对儿子的避而不见,后来父亲梦到哥哥,梦醒后父亲来到梦中哥哥出现的巷子,父亲最后还是来见了在便利店上大夜班的弟弟,父子之间释然了。这个梦真好。

8.配乐很赞很有共鸣,比如哥哥葬礼的背景音乐、弟弟出狱大家不自觉齐声唱起的《花心》、弟弟便利店夜班和父亲聊天响起的全家门铃声。

 6 ) 《阳光普照中》中的哥哥陈建豪自杀原因浅析

《阳光普照》是一部反传统叙事构架影片,开头部分断手喷血的场景一进入就将观众带入一种高度紧张的氛围当中,叙事却突然转为平和缓慢,镜头画面、演员情绪、情节推进,全都克制压抑,连大儿子陈建豪的自杀也十分冷静平和,这种理智衬托出一种绝望,绝望到失去呐喊和挣扎的力气。

陈建豪的自杀看到片尾也没有明白其中缘由,讲一下几个点:陈建豪趴在教室桌子上睡觉,镜头画面在教室坐满人和只有主角一人之间转换,一种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说明他在学校里面的孤独;因为发呆被国文老师赶出教室,也说明所谓的老师“看重”他也不过是假象或者利益需要而已;父亲在一年快结束的时候送写驾校标语的笔记本给复读的陈建豪,一方面有家长对所谓学习好的大儿子的无限期望或者说是压力,另一方面却也有父亲对他失望的表达(从小到大的优良生来复读);父亲与其他人对话时说自己大儿子是明年的医学生,更加清晰的说明这个原生家庭压在陈建豪身上的期望,也反映出大儿子内心声音被完全淹没的事实;因为自我的优秀体贴温暖对比反衬出了弟弟的各种不足,所以招致弟弟的讨厌与憎恶,反映出兄弟关系不和的事实;看到母亲抽烟发呆主动去询问沟通,母亲刚开始却是一副“事不关你,无需多言”的态度,母亲与儿子不沟通也展现出来;陈建豪在安慰弟弟女朋友的时候说父母的吵架自己早都已经习惯了,内心的麻木昭然以示。

最后还有郭晓真,陈建豪自杀以前把手机里面所有的讯息都删除了,唯独发了一条简讯给她,内容如下: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维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他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郭晓真的到来给了陈建豪倾诉的机会,从司马光砸缸的自我暗喻,到自杀前遗言似的简讯,可生活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周围的所有人所有事情还像往常一样,他也还是那个24小时处于阳光下的那个温暖男孩,就像那个动物园里面的大猩猩,太阳一直暴晒着自己,想要用身体冲撞玻璃冲破桎梏,却发现自己不停的受伤,永远也没法逃离。

如果说这些就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却也不尽然,许光汉饰演的陈建豪每次出场脸上都有一种无法掩盖的淡淡的阴郁,这种阴郁没有在任何时候爆发出来,像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把十多年以来的情绪写在脸上,而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别人的期待中渐渐定型,不断的散发温暖活成别人心中的儿子,却失去自我,没有任何阴影能藏身,自己内心阴暗和沉重的一面无法展露,唯有死亡,能带来自我解脱,能为家庭的重组和和解带来希望。

 短评

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躲藏,新年就这样开始了

9分钟前
  • Jo-King
  • 推荐

当一部电影刨除掉心机和算计,真诚的表达哪怕笨拙都是极度动人的。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阳光普照》不是什么教人走出阴影,必须和解的正能量电影,它恰恰是在直面阴暗,崎岖破碎的人生,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不可消除的悲伤洋溢其中,一直到最后阿和带母亲骑车的尾声,传奇总是在经历重重磨难艰难险阻后活下来,改变什么。但《阳光普照》不是,生活里就是有人生,有人死,有挽回不了的遗憾,有无法改变的命运,然后我们承载些什么,继续活着。在焦虑,愤怒和恐惧重重压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等待的时间里,可以看看《阳光普照》。救赎哪怕在电影里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怎么去面对歧路纵横的人生。

14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力荐

生命必须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来。谢谢台湾电影这几年持续挖掘华人家庭的恶之面,是这些软弱、凶狠、无奈、绝情,为爱赋予了真实的温度。日不落终将毁灭,阴晴圆缺才是生命常态。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司马光救的是躲藏在阴影里的他自己。

18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阿豪讲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他其实一直躲在阴影里等待别人发现,可他终究被自己的阴影吞没了。前半部分极好,可后半段就变得冗长拖沓。阿和要出狱,狱友齐声唱《花心》莫名泪点。

23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菜头真是神级的反派,有他的镜头我全程心悬在嗓子眼……

25分钟前
  • Macavity
  • 推荐

菜头最后一支烟,没有在车里点。

28分钟前
  • skysunny
  • 推荐

两个震撼我的地方,一个是合唱《花心》时意外的感动,一个是父亲自白时带出父爱的主题。我们华人群体中深植基因的伤痕式亲子关系,始终还是没学会让双方都轻松自在爱人爱己的方式。“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想我怎去相信这一套,多痛惜我却不便让我知道。”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除了结尾的剧照,这一家人从未同框过。

35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有些牵绊开始于单车的后座,有些恩义结束于巷口的拐角,有些未来融化在炖菜的热汤,有些过去藏匿进荫蔽的水缸。本子里写的不是秘密,信封里装的不是帮忙,伸出手掌承接的是亏欠,并拢五指感受的是罪孽。阿豪搬起石头让自己解脱,父亲搬起石头让儿子自由,太阳给予每个纬度光照,却没有给予每个人阴影。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阿和得到的阳光太匮乏,从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在黑暗中生活,也被黑暗所吞噬。阿豪接受的阳光太浓郁,刺眼的阳光让他想要躲进阴影。于是他走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父亲终于明白,“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个笑话。生活总是惊喜与噩耗相伴,幸福与意外并存,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计划发展。正如计划之外的孩子没有征得同意就来到这个世界,最疼爱的孩子却偷偷溜走。重要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你如何面对。你可以将他扼杀在摇篮,也可以赋予他生命。你可以祈祷他关到老,关到死,也可以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最终父亲选择了后者,以下半生为赌注,以生命为筹码,用一场豪赌换取儿孙平安,弥补迟到多年的父爱。点点滴滴的亲情化作屡屡阳光,喷洒在儿子身上。以前他只承认一个儿子,现在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去年就算能去金马,最佳影片也该是这个了。巫建和长得不帅,但是眼睛有邱泽味诶。

4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其实我看完挺难受的 整个片子最喜欢的就是摄影了 特别厉害。预测会拿金马大奖

47分钟前
  • Luuvy爱电影
  • 推荐

菜头之所以不划伤宾利,可能主要是因为车子是剧组租来的。

48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金馬56#獲獎前後台北院線二刷都爆哭。裡邊的人物和關係很代表台灣ASun,都有被舍弃后的委屈,做错事后的改过,宽容谅解乃至再次交恶,承担责任为别人付出,离开谁也要很顽强,正好也与本届奖项完美契合。他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50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年度十佳备选。沉浸在故事里,人物被隐藏的每一种情绪都找得到来处,也能在自身找到依存,是为数不多的新的观影体验,不知是自己成长了,还是影片给了这样的思考。故事里的菜头和阿文都是全新的,没别描写过的人物,是在千万人海里找到的新的灵魂。菜头为了阿和,切掉了黑轮的手,却被阿和将所有的矛头指向自己,最后死了也只是得到阿和的一句「他一直在找我麻烦」。阿文是阿和的父亲,他从来不喜欢阿和,也从来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儿子。阿和入狱,他希望儿子在狱中待到死。大儿子死后,竟然为了阿和杀了人。人生就是不断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反正人生就是风风雨雨。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

52分钟前
  • 莱克尔博德
  • 力荐

疫情蔓延之际,看到如此高水准的电影,心绪复杂。看完电影,已经时值午夜,万籁俱寂。微信里关于疫情的文章,仍然汹涌,安居家中,内心却丝毫不平静。无意对这样的电影,做过多点评,只是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大佛普拉斯》《血观音》到这部《阳光普照》,这些直面台湾中低层民众生存状态、揭露台湾家庭关系困境与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不只能够在院线公映,而且似乎都获得了台湾政府文化部门的拍摄资助。

54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三次噙泪:弟弟接到出狱通知,四周响起歌声送他回到阳光下的时候;哥哥想要有个阴影可以躲一躲,在父亲的梦中说要走另一边的时候;父亲站在阳光普照下的草地,跟妻子说起接纳并承认了“一个儿子”的时候。电影暴戾开头,温柔收首,看完一遭,仿佛我们人生的破碎也经受了缝缝补补好了一点。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很喜欢台湾这种不慌不乱和淡定从容。尽管这个家庭有如此多的不幸,但几个人都没有慌乱。

60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电视剧观感极强。想讲的事情太多,导致时长过久,电影前后略显割裂。不过导演着眼小人物的视角从没改变,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好的;太阳照常升起,被阳光普照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踽踽前行,面对生活。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