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

HD中字

主演:Jack Littman,Anna Khaja,马克·阿戴尔-里奥斯,理查德·阿祖拉蒂亚,John Bader,帕丽丝·本杰明,Serina Paris Bernstein,Jonathan Cahill,J. Marvin Campbell,Clarie,休·达恩,Lisa Denke,Dylan Dovale,Ksusha Genenfeld,Richard Hench,唐尼·史密斯,Jeff Torres,迈克尔·肖姆斯·维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震动 剧照 NO.1震动 剧照 NO.2震动 剧照 NO.3震动 剧照 NO.4震动 剧照 NO.5震动 剧照 NO.6震动 剧照 NO.13震动 剧照 NO.14震动 剧照 NO.15震动 剧照 NO.16震动 剧照 NO.17震动 剧照 NO.18震动 剧照 NO.19震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IFF10 | DAY2《大地在波动》被时代所吞没的悲苦人群谱写的一支挽歌

第10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大地在波动》,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无耻之徒横行天下的评价了!

野凡:

这是为被时代所吞没的悲苦人群谱写的一支挽歌。在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游离,如果是导演有意为之,那么可惜的是表演痕迹太重而且僵硬,如果是导演无意造成,那么就是导演在影片的节奏与演员的调教方面欠缺火候。

果树:

完成得令人惊异。即使完全不去了解创作背景,也能被里边真挚而粗砺的表演打动。

米米: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着生活高于艺术的觉悟,尽可能的还原“生活本身”,有这样的想法,并去实践的,值得敬佩。

我们敏熙:

我只有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

Bob Chow: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群像和个像之间的边界,后半段又成为了模糊不清的群像崩塌,之后的刻画都重复和单调。结构上完整但是的确冗长。所谓的市场被资本主义化之后又再次被所谓的“无产阶级”斗争,这样的对立结构在一个渔村中有些捉襟见肘,对于所谓理想化的劳动社会刻画不及新浪潮左岸派的人文气息,只是成为了无意识的第三者观察,也就意味着镜头的纷杂和无趣,唯有前半段渔船的灯火镜头留有深刻印象。

法罗岛帝国皇后:

左翼的悲观立场,卑鄙无耻之徒持卑鄙无耻之证横行天下,高尚纯洁之辈树高尚纯洁之碑寸步难行,抗争的结果是完败且招人嘲讽,深深的绝望。

子夜无人:

像一篇严密得一丝不苟的社会学论文,过于多的旁白、过于冗杂的片长、过于生硬的素人表演,一起翔实地论述了为什么运动注定会发生、抗争又为何必然会失败。在沉甸甸的现实二字面前,爱情脆弱得不值一提,而理想没有容身的余地就要牺牲给生存的缝隙。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还是更加喜欢维斯康蒂拍的贵族,而且我有点好奇德国版的92min到底剪了哪些,因为我看的160min的版本确实太长了。

#FIFF10#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短评

男主的船遇险被救回时船员应当更狼狈一些。就影片看来,有点不真实。另,西西里无产阶级底层渔民穷开心的时候拿口琴吹肖邦???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小资”和浪漫主义让意大利的共产主义有了与东欧或苏联截然不同的气质。想来不是坏事。

抛开片子的政治性,它讲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现实斗争的故事。理想破灭,男主终向现实妥协。这是从古至今每天都在全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发生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这不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人性使然。电影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载体,所能做的可能也只有表达和呼吁。它提供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纬度;但你想让它从根本上改变现实,很难。但换个角度,这也是人去欣赏艺术、去看电影的原因——现实中无从归宿的,艺术给予你慰藉。这是艺术的意义,也算是它的无奈。

(巾城)

 3 ) 《大地在波动》影评

《大地在波动》是由卢基诺·维斯康蒂执导的剧情片,于1948年在意大利上映。该片讲述了以主人公安东尼奥为首的一家三代男子的故事。

电影《大地在波动》完全用实景拍摄,让渔民来表演,十分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形特征。然而,导演维斯康蒂同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通过长镜头和变焦镜头以及画面景深镜头表现了浓郁的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

与其他新现实主义制作者们的不同,导演以接受阶级斗争作为动作的前提,在影片中突出了情感的奔放和爆炸性的力量,试图将整个戏剧主题表现为一次经济冲突的直接后果。全片不断以加入旁白的方式,描绘出西西里岛渔民的生活,惊人的写实性令人震撼。

本片不但指控渔贩对渔民的剥削,更描绘出渔民集体一代又一代甘于这种命运的结果,使得对抗宿命的勇者成为一名殉道者,而贫穷则进一步腐蚀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理想。

《大地在波动》是一部在美学上极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电影三小时的内容里却充满了渔民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充分发挥了纪实美学的功能,反映了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社会谴责。

 4 ) 苦难的大海,载不动许多愁

  首先要谢天谢地我终于把这部两小时30多分钟的黑白电影看完了。倒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能吸引人,虽然确实像是流水账一般略显拖沓……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也不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维斯康蒂,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大地在波动。这么一个看起来很壮阔很有地理学术性的名字让我陡然失去了深入了解的兴趣。如今再次与它“相遇”要为它写点什么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尝试了解它,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网上几乎没有关于它的大段文字,都是些提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顺手一笔带过的只言片语,可见它在历史上是这么的令人“生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是150多分钟持续的枯燥乏味。
  大概故事情节在看之前我是知道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拖着不愿去看的原因,在影片的一开头布满屏幕的大段大段文字就像是导演的“警告”-----这不是什么happy ending,别做梦了!这里面也没有你想看的明星!这里是意大利,不是歌舞升平的好莱坞!
  维斯康蒂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同样一个人剥削人的古老故事。所有这个小城里的房屋、街道、渔船,还有人民,所有演员都是从当地居民选出来的。渔民、农民、砖匠,以及鱼贩,他们用方言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希望-----在西西里,穷人并不说意大利语。
  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度,怎样的一种残酷,让穷人连自己国家通用的语言都不能说。
  
  影片一开头是一阵轻松的口哨声,差点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有诙谐感的故事,不过随后而来的冗长的敲钟声立刻打破了这“以为”,低沉压抑的钟声没有尽头,令人绝望。
  妈妈,姐姐,妹妹,爷爷,哥哥,弟弟。女人们在家里等着出海的男人们回来,带着换回来的钱继续下一个等待的循环。在海上劳累了4天的渔民们想尽快把鱼都卖出去,不管鱼贩和船主会给多少钱,然后就奔回去和家人团聚。他们当然知道,辛苦了这些夜晚其实并不能换回能让他们温饱的钱。就像画面中一拉起渔网全是鱼的喜悦并不能盖过挣不够养家糊口的钱所带来的痛苦万分,甚至都没有丝毫的喜悦。因为渔民们和观影之前的我一样,已经预知他们的人生他们之后的命运。这才是命运最残酷的地方----已经告诉你你的一生情节。就像一个圈,你不要去管它有多大,是椭圆还是正圆,你唯一能做的只是在里面日复一日相同地盲目地奔转。你就像马戏团的木偶,被生活提着线走,没有灵魂。
  于是纳多尼喊出了那句叛逆的话----人人都为钱出卖自己的灵魂。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严重的事情,钱买不到一切但是能买到大多数,渔民们需要的不过是那大多数中的一小点,够吃饭够穿暖,如果出卖自己的灵魂能换来足够的钱那就算了。最悲哀的是,这灵魂廉价得连温饱都挣不来。
  所以在陆军服役时受到过不公平待遇的纳多尼要革命。把老一辈的话抛在脑后。
  在一个收成不好的夜晚,大家抱怨大海吝啬甚至抱怨海不够大,爷爷说那又怎样,这海可是上帝赐予的。于是纳多尼说:“上帝赐予了这一小片海和礁石,还有这些行驶不了多远的渔船,但上帝并没有创造那些奸商来剥削我们渔民。”这时候的纳多尼简直像是金田起义时候的洪秀全,嘴里念叨着上帝心里筹划着闹革命。
  革命的日子到来了。站在海边礁石上高举着鱼贩的秤号召着相同压榨下的渔民的纳多尼多么像那个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不禁觉得历史的讽刺,所有因为被压迫而想反抗的革命似乎结局都是失败的。纳多尼的革命也是,大家纷纷效仿把鱼贩的秤扔进大海换来的是被关进监狱。
  故事当然没有就这么结束,还记得罗斯福为了保护羊群而捕狼的故事么,狼没了羊也活不长,世间事物总是相互依附的。鱼贩没有了渔民帮他们做事,自然也少了靠压榨得来的收入,所以他们勾一勾翻云覆雨的手指,让警察把纳多尼他们放出来。他们有着自己的道理-----想革命却迷惑的渔民们像篮子里的鱼一样寻找出路,最后就会像鱼一样放弃。
  蚯蚓对石头说,我会在你身上打穿一个洞。在鱼贩眼中,这就和纳多尼一样,是一个笑话。
  鱼贩们显然低估了纳多尼,他并没有庆幸自己安然无事然后就此老老实实继续从前的工作,他对当时的社会下有权势的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把我们关进监狱是因为法律说我们犯法,但情况有利于他们时法律已无关紧要。”这句话简直是让我热血沸腾,不管是在等级森严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古代甚至现在的中国,这句话简直就是对整个社会权倾一方的概括!
  纳多尼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次他不号召大家不代表贫穷,他仅仅是想先改变自己家的状况。当他们全家穿戴整齐要去卡塔尼亚抵押他们唯一的财产时,穿过小巷和人群,他们是多么的欢快,手里紧攥着美好未来的唯一希望。没人理解他们,当你生活在贫困中,威胁无处不在,你非但无暇顾及去改变生活,还要担心会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降临。
  一个多月后房子抵押手续办完回来的纳多尼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一般。第一天为自己捕鱼,捕到了满满一船空前未有的凤尾鱼,上帝都在黑夜中对着纳多尼笑。可惜我们都不能探知这是上帝的鼓励还是嘲笑。
  纳多尼对玛拉说到冬天就会挣大钱了。这样类似“到……就会……了”充满希望憧憬的句式让人不安,在《控制》中Ian对刚生完孩子又背负着养家重任的妻子说“过了秋天就好了,再等一等。”;《无间道》里陈永仁对李医生说“过了今天就没事了”,后来刘建明也这么说。结果呢?Ian没有活过这个秋天,他在还有几天就熬出头的时候在癫痫与心病交错折磨中上吊自杀了;陈永仁说完那句话后的第二天就被子弹穿头死在了电梯里,刘建明也在说完那句话的第二天自己用枪打穿上颚成了植物人。
  所以,不能等,因为你有可能等不到,可是除了等,你也没别的路可走。就像之前纳多尼对心爱的女孩说“有钱人也许明天就变成穷光蛋。而有一点东西的穷汉子明天或许会变富!”的时候女孩子的回答那样----“那就明天再说吧”。
  世界太阔,上帝的哭笑不只为我。你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警察都来奉承,腌鱼时从小孩到老人都咧开嘴欢快大笑。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梦想得到的东西就近在咫尺。不过就是等到冬天而已吗。
  可是还是等不到了。当和影片一开始一样的钟声响起,梦就要碎了。那大钟是用来预报暴风雨的。
  终于意识到,那夜上帝在夜空的笑是在告诉你他要给你开个玩笑。
  如同纳多尼一家一夜之间成为“有钱人”一样,仅仅一夜之间他们之前的一切全部失去了。就像是生活好不容易要明亮起来的时候有一双大手毫无预兆地按下了开关,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措不及防的黑暗。
  再也不会亮起来了。没钱修船,房子被银行没收,家庭成员纷纷出走濒临解体,鱼贩们处于报复和羞辱拒绝向纳多尼家的人提供工作。直到后来,纳多尼放下了最后的尊严,回头去求当初他发誓宁可饿死都不会为他们工作的鱼贩。当饥饿袭来的时候,你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你会屈服,即使自己被掠夺一空。曾经会因为鱼贩一句嘲讽而大动拳脚的纳多尼,面对整个屋子里的人的奚落侮辱也只是沉默。他没有资格再说什么,他不是视死如归的英雄,他有一个大家庭,他要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他要为自己当初的革命的结果负责,所以他只能回过头继续过之前被剥削的生活。

  不禁发问,拍这样一部时间如此长的电影维斯康蒂的意图到底何在?指控还是警告?在我看来,本片不仅是指控鱼贩对渔民的剥削,更多是在唤醒一个群体,那些一代又一代甘于这种被剥削的命运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使得对抗宿命的勇者成为了一名殉道者,最终的结果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让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死循环-----贫穷愈加腐蚀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理想,人人都为钱放弃了自己的灵魂。
革命,从来不足以树立起艺术的标杆更不会直指艺术的巅峰,片尾纳多尼一家重新登船冒着风雨再次把生命交给大海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曾低于灵魂,你若是决心屈服于它,那么你也只能为它所奴役。

  重新扬帆的航程,熟知的生活轨迹,未知的磅礴未来。


 5 ) 人剥削人的残酷故事

影片的开头是一阵轻松欢快的口哨声,给人留下了完全不同于影片主题的印象。但随后而来的沉闷的钟声立刻打破了第一印象,低沉压抑,暗喻着影片的旋律。影片中的故事虽有些拖沓枯燥,但却不缺乏任何一个关键点。影片拍了现状,拍了觉醒,拍了反抗,拍了败北,拍了期待。影片不仅仅是指控剥削,更在于警醒更多的人们,不屈服,灵魂至高无上。

 6 ) 多少苦痛

拍这样一部时间如此长的电影维斯康蒂的意图到底何在?指控还是警告?在我看来,本片不仅是指控鱼贩对渔民的剥削,更多是在唤醒一个群体,那些一代又一代甘于这种被剥削的命运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使得对抗宿命的勇者成为了一名殉道者,最终的结果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让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死循环-----贫穷愈加腐蚀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理想,人人都为钱放弃了自己的灵魂。 革命,从来不足以树立起艺术的标杆更不会直指艺术的巅峰,片尾纳多尼一家重新登船冒着风雨再次把生命交给大海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曾低于灵魂,你若是决心屈服于它,那么你也只能为它所奴役。 重新扬帆的航程,熟知的生活轨迹,未知的磅礴未来。

 短评

伟大的电影,震撼。在这种电影里不存在表演,原生态大妈,原生态渔民。真实比一切都有力。黑白电影果然更有张力。

6分钟前
  • lmy
  • 力荐

维斯康蒂真是能上能下,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一样优秀,舒缓的叙事节奏加上非职业演员和方言,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展示,同时使用了大量的画外音和旁白,让影片极具真实感,大海吞噬了勇敢的水手,而资本击垮了男人的尊严,尼奥的悲剧是时代也是村民本身造成的,不正是共产主义的真实写照么?

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如果将《大地在波动》交给布列松来拍,那么《很可能是魔鬼》的样子。所幸,这里是维斯康蒂的地盘。在这部以大地为名的作品里,他也真正实现了《洛可兄弟》没能实现的事:贵族精神的落地。作为本片的核心人物,纳多尼是一个尝试通过资本原则改变自身命运却因遭遇挫败而一蹶不振的人,而这一求而不得的境况不仅是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凄凉写照,同样也是作者夹在这个悲剧里一如既往的私货。于是我们看到,想要帮助「渔民」认识资本主义原理的《邮差》最终放弃了他逻辑推理式的演讲,改用写诗和拍电影这种更为「沉默」和「感性」的方式来呼唤志同道合的朋友。影片里的「大地」明显是一个带有双关语义的暗喻:它既指向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指向漂浮在海上的每一只小船,它们在整体沉静的海面上制造着一波又一波的「局部」运动。

11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导演上略微失控了点点

12分钟前
  • 37°2
  • 推荐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2.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企图改变,却依旧被命运扼住了喉咙,无力改变,仿佛一个死循环;3.前一个多小时,观感很好,后半段开始显得乏味,不过这可能更能让观众体会底层生活的悲惨、煎熬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意大利影史十五佳NO.08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巴贊以探討故事的藝術表現和戲劇性折衷的角度上,認為這故事似乎過於內斂缺乏激情遠離了觀眾。但我認為,能夠這樣生活化的宣揚社會主義是極為強而有力的

19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推荐

贵族家的子弟染上了左翼思想,到穷苦的小渔村拍了一个阶级斗争的故事。不知道这么冗长沉闷的电影对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是否有促进作用,只知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确有此片的重要影响。可是脱离彼时彼地再看又有多少人会真心喜欢和投入?也可能文艺作品过于政治化社会化,就将自己锁在一种意识形态里,生命力其实就有限了。

23分钟前
  • 狐狸猎手
  • 较差

影片的重点不是放在片头说的剥削关系,而是通过无产者各种方向的自救活动的完败,悲观地宣扬共产主义立场。老大一身反骨无人支持,做个体户众叛亲离;老二被逼无奈走上犯罪道路;女儿选择委身政府寻求庇佑,或在维护着传统家族的名誉并重蹈覆辙。大地已经难堪重压,浪潮迟迟未能掀起,无论思想层次,还是群众条件,共产主义遥遥无期,成为墙上渐渐剥落的镰刀斧头。其实这样处理有点像左派精英对待底层革命那种典型态度?都说维斯康蒂前后风格差异大,个人感觉仅限于题材上。作为新现实时期作品,运镜细腻无比,细节(宗教画像和全家福,偷钱出城)印象深刻,画面无一分一毫多余,破败喧闹的小渔村拍得过分的美。只是多余旁白和无节制的情绪渲染过多,兄弟泪眼朦胧四目相对之下就差直接喊出无产者们联合起来。仿佛导演在急于表示脱离自己所属阶级。

27分钟前
  • Accattone
  • 推荐

「應該盡全力為群眾工作,但不要指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群眾是我們工作的對象,但只要他們一天象現在這樣渾渾噩噩,他們就一天不能成為我們的同志,」(托爾斯泰《復活》)

28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第一部维斯康蒂:一个来自戏剧背景信奉共产主义的贵族来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拍了一部纪录片式夹杂一点诗意的戏剧性现实主义长片。在 1948 年那个时候,这种类型的确在美学和叙事上还算优秀,但也只能居于二流:在法国给雷诺阿打下手的维斯康蒂学到了景深镜头;戏剧出身的他使得指导非职业演员绰绰有余;剧本缺点明显:角色脸谱化,不够立体,很戏剧,可能也跟家庭背景有关:毕竟贵族和渔民这两个阶级差了多少个中产,再加上基于个性,可能导致了巴赞评价其“缺乏内在激情”的诟病——不是真正信社会主义,能力再好也拍不出爱森斯坦的那种震撼力和感染力。除阶级对立外,还展现了家族伦理,可能与维斯康蒂的个人经历和偏好有关。

29分钟前
  • w
  • 推荐

从处女作到这部,是怎样的升华!那种镜头和主人公一代人/一类人命运若即若离的感觉,后来成就了《豹》。如果无产阶级宣传和诗意可以共存,大概就是这样了……

33分钟前
  • \t^h/
  • 力荐

8.5/10。生活艰难贫苦的渔民们试图反抗剥削他们的鱼贩和船主却最终失败心灰意冷的故事。影片既想做新现实主义电影(通过深焦镜头、实景拍摄、非职演、极少特写、去戏剧化的叙事等可看出)又想做诗意的传统故事片(从精美的摄影、不少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传统故事片式的剪辑/叙事节奏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3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天灾人祸,苦难之深和西西里的历史一样。被打败时继续赤贫,打不败时继续划行。渔民的本色出演,新现实主义的强烈现场感,使之带有点记录的色彩。这部电影就像维斯康蒂和罗西花了两个半小时,你一捶我一打,一起打造出来的“利器”一样。

3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放到我国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中毫无违和感,与夏衍的《春蚕》一起都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电影,维斯康蒂受葛兰西影响,把目光投向意大利南部的贫苦渔民,描绘了一场反资本剥削的尝试,最后虽然失败又蕴含着新的希望——即海边遇到的小孩,是把阶级整合起来作为反抗的团体而不是家庭。很典型的左翼电影,就像林道静在结尾发现知识分子的小资本情怀行不通,要奔向党领导的|| 奥逊威尔斯抱怨维斯康蒂把这些渔民拍得都如时装模特一样,这是维斯康蒂把低下阶层高贵化的举动

40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意大利电影课#题材是肯定出彩的,这些是素人不是演员的赶脚,旁白是不是有点太多了,愚昧的人肯定不会希望有人来叫醒他。维斯康蒂的电影一个比一个长,好歹这个没什么狗血桥段,人物也算出彩,但对他这个导演也不必要吹太高,不是不可缺失的存在,冗长了点,稍微流水账了。

43分钟前
  • Mithrandir
  • 推荐

#重看#siff@新衡山;“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除了无法逾越的阶级对立,亦有长幼有序的伦常秩序,挑战既定道德与游戏规则的人,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典型新现实主义风格,饱含深沉的同情,苦难的大海,载不动许多愁。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新现实主义唯美派,演员全部是真实渔民。团结并非轻而易举,最终难逃剥削牢笼。几乎全由镜头段落组成,中近景,景深镜头,连续横摇,把握事件整体性,客观展现血泪生活。《天堂电影院》里银幕上放的片之一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四星半,旁白可能冗余倒也不至令人不适,之所以觉得本片重要是因为它与德西卡的作品在某些层面正好形成互补,无论是安东尼奥还是温别尔托,或是擦鞋童,无一不强调个体和人性被环境所摧残,而维斯康蒂拍出了阶级和“群体”。镜头在海边跟随弟弟缓慢移过一堆堆正在争吵的渔民和鱼贩(具有深度变化)、屋子里一家人的同框调度(运动感),能感觉到镜头是“满”的并且向画框外溢出,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朴实唯美又不失大气的现实力量。

51分钟前
  • 🌵🌵
  • 力荐

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没那么容易,常常还是一盘散沙啊。导演充满了人文关怀,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朴实中更透着真实,戏剧冲突也很有看头,无愧经典。

52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维斯康蒂不论是拍没落贵族还是挣扎的底层都这么好。主角是受过进步思潮影响的青年渔民,他本想通过抗争与改革,来改善被压迫的境地,但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改革方式是小资产阶级的,如何抗得过大资产阶级呢... 大海吞噬一切,结局看似悲剧,却也用它指出这条路的行不通;最后的镜头悲怆但光明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