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同学SY是个碟仙,许多年前,从他那看到许多很好的电影,正如他从我这里听到很多好的音乐。我们交换着碟片,相互影响。那时候,他借给我的电影我记得有《北极圈恋人》《性爱狂想曲》《青少年哪吒》之类一堆。时间太久,我甚至都想不起其他那些电影的名字。虽然我也都看过。并且买了碟。
记得最初开始看电影时,随便抽到的就是这一部,SY说你应该和女孩子一起看,但是我是自己看的。
一个人很安静的靠在床上,窗外飘着雨,昏黄的灯,挨着铁路和江的小房间。吉他,骆驼烟。时不时有轮船和火车的汽笛声。
导演Julio Medem是个很有型的男人。这位当代西班牙最重要的导演,因他天生的浪漫性格、天生的英俊外貌、天生的创作才华,让我们成为他作品中的单细胞感情俘虏。
我也爱他的《露西亚的情人》《红松鼠杀人事件》等作品。他作品不多,却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令人着迷。新片《罗马房间》今年上映。
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经历简直听从命运安排,童年因为父母离婚、再婚,从两个家庭走到了一起。然而,相爱却不能公开。即便如此,地下秘密的爱------他们也如同游泳的鱼儿一般自由自在地分享着只属于他们的甜蜜。
后来他母亲死亡,他父亲和继母又分开,继母和别人在一起。父亲孤独终老般的老无所依。白发苍苍。
妹妹和哥哥的爱情,也暂时被分割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因为哥哥找了开飞机的工作,时差被错开、距离被拉远- - -
妹妹在屡次找不到哥哥以后,嫁给了自己的老师。在广场问老师借烟时都没有停止寻找哥哥,但哥哥从自己眼前走过没有看见,如此遗憾的错过。就像命运。这样过去了几年,妹妹也无法忍受真爱的相思,和老师离婚,只身去找寻哥哥,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导演在告诉我们但丁的名句,真爱总是高于自由和生命。
妹妹找到外公,住在他森林里的木房子里,等待哥哥的飞机飞过。新闻说哥哥的飞机失事坠毁,于是她失魂落魄一路狂奔去买报纸,看飞行员是否生还。哥哥呢,像二战时,妹妹现在外公救自己爷爷时那样奇迹般被救下。但当自己赶到时,妹妹已经被车撞死。
后来,那段急促上楼,彼此在瞳孔倒影里印记,相拥而不愿再放手的情景是如此幻觉,如此美丽。
像一只小手,轻轻的拨动了我的心弦。
命运是如此曲折、多变,许多人的爱也是如此,而他们,却是一直深爱着对方,即便分开也不曾有一刻忘记彼此。
太多人,不会明白真正的爱字怎么写,就算少数人明白如何写,也不懂命运为何捉弄摆布?
这也是我-----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极力推荐
附:
《哥林多前書》第13章4-8節
爱 是 恒 久 忍 耐,
爱 是 恩 慈,
爱 是 不 嫉 妒,
爱 是 不 自 夸,
不 张 狂,
不 作 害 羞 的 事 。
不 求 自 己 的 益 处 。
不 轻 易 发 怒 。
不 计 算 人 的 恶 。
不 喜 欢 不 义 。
只 喜 欢 真 理 。
凡 事 包 容 。
凡 事 相 信 。
凡 事 盼 望 。
凡 事 忍 耐 。
爱 是 永 不 止 息 。
相对电影,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少有变化。少有变化或许会让人感到无聊,但是也会使人觉得幸运。因为,很多命运的转折是如此迅速,脆弱的心灵往往承受不住。此片故事从一个结束开始,回到这个结束为止,正如两位主人公的名字:“Otto”、“Ana”——正反读都一样,似乎是个美丽的循环。可惜却如“Otto”所言:“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挺好,但我只有一个圆环,甚至是不完整的……”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爱情。虽然影片浪漫满屋,巧合遍地,但最后,导演还是在幸福到来前让世界陷入黑暗。或者最美的爱情就是悲剧?不能够如极圈不落的太阳。看了那么多粗糙张扬的影片后,看这部细腻温婉的爱情奇遇,别有一番感动。
好像我每隔几年就会凑巧重温一次这部电影,这次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在一个盗版电影网站的首页又看到这部《极地恋人》海报,深蓝黑色的基调,女主角直勾勾盯着屏幕这端的我,我想,管他呢,再矫情一次又如何。
对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幅海报里,成年后的Anna从背后抱住Otto,而Otto则闭着眼睛靠在她身上。这似乎也影射了电影中男女双方的关系结构,女孩是主动给出拥抱的一方,在双方厚重的衣物和周边萧肃冰冷的环境中,这种拥抱颇能传递出一些暖意。而男孩,则没有回拥,他只是背靠着女孩,表情平和中带着一丝痛苦。
我主要想夸赞一下女孩Anna,她像一把刀,凌厉的很,认定的东西转脸就去做。这种比喻来自于夸另一个女性的那句话,“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挑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Anna的性格,那就是“勇敢”。
Anna的勇敢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父亲去世,她摘掉母亲的墨镜,墨镜是悲伤的外在形象;是她把写着情诗的纸飞机递给母亲,鼓励母亲重新开始;青春期的Otto率先对她有了情愫,却是她主动捧着他的脸吻了他;少年初尝云雨情,也是她主动邀约递纸条,一遍遍鼓励男孩“勇敢一点”;结婚四年,毅然离婚去了北极圈等待Otto……勇敢从来不是一个男性的专属用词。
男孩Otto在电影里相较之下反而成为了细腻脆弱的一方,他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爱情的失败,电影对这种爱情的失败给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就像公路旅行,开到一半车子就没油了。Otto的父亲选择搭乘别人的车子去加油,而母亲则守在原地等待。Otto在夜晚抱着母亲安慰说,我总是爱你的,如果汽油用完了,我就去死。他太细腻了,作为一个小学生,这种感受未免太沉重。
性爱在二人之间是很重要的一笔,她自然是那个勇敢的驱动者。导演很会玩一些心理暗示,深夜的补习课,两人在台灯下相依而坐,课本上雪地里的驯鹿,正在发出一些声响,是原始的欲望。吻,当然是吻,然后是性爱,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抗住被窝里那种美好的裸体,更何况,她还那么那么热情。男孩面对着哗啦啦响的树叶,在树影里自慰,夜凉如水,是电影里相当美好的一段画面。深夜翻窗幽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躲在床下的男孩,正对着镜头修长的脖颈,上镶嵌着一颗男性魅力的喉结,“给我一个晨吻吧”,性驱动着一切。
两人的悲剧,很可能来源于男孩的脆弱和不够勇敢。对母亲“汽油用完了就去死”的承诺,在第一次遇到心爱的女孩后轻易打破了,未来得及打招呼就搬离了母亲,恨不得日日夜夜和女孩共处,鸡巴是最强大的行动力。在某种程度顾上,他和父亲一样,抛弃了孤独的母亲,“妻子”这一形象打败了“母亲”。而母亲意外去世后,沉醉在爱情里的好日子也到了尽头,男孩开始自责,不能原谅自己的离开,我甚至怀疑其实他也开始仇恨Anna,是Anna诱惑了他,脆弱的人很习惯会这么想。所以他要去死,远离一切,而想要和他一起去死的Anna,在他眼里并没有这种资格。他从悬崖上冲下去,只留下一个背影,逃避,这又是一次不勇敢。他的脆弱使他失去了最爱的两个女人,但我并不想责怪他。
那些精巧的设计与巧合,Anna, Otto, 循环的名字;德国伞兵和西班牙女孩,循环的爱情;北极圈不落的太阳,循环,循环……“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最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我在心里无数次写下她的名字,此时此刻我无法接近任何事物,我独自存在……”
Let's Go to the Polar,FXXking Amazing
西班牙语.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也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小孩子的世界内心独白.敏感纤细还有早熟.早熟的眼睛里已经具备了形态概念的欲望.你能让你的生活倒退几个小时?从未真正出现的北极.意想中的野兽出现在窗外树丛后,背景音乐有东南亚风味.她的眼睛如同湖水,但寂静的
这片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内什么。。其实我没看懂。。。。
很美丽的故事,本以为是喜剧结局的。。。feel和两小无猜很像,都是有点极端的自幼时开始的爱情
太多堆砌的所谓命运巧合&错过和矫情情绪,虽然镜头和暗蓝基调挺美,但无法感动到我,尤其是狗血结尾太败兴。
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密谭一贯喜欢把假货包装得琳琅满目,当然,外表是极其夺目和富有想象力的,飞机倒影指向女人的腿间,虚焦看似好像人影其实是棵树等等
费雷在这里面的美样子可以杀人
生命中一切可能性……
命运的无可逃避,无法预见,不可掌控。两个命运注定交汇的人,最终却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成命运之轮。北极圈的车祸,Otto永远在Ana眼中,两个圆,极端对称与完美,也许暗示了他们的永恒相守。最后的震撼有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最后一幕,男女主人公终于在一起,却是在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中…
结构玩得巧妙会花落水无痕;结构玩得不好就会生硬和刻意。虽然本片的细节处理的很棒,镜头也不错,但剧情过于刻意,有点矫情,无法共鸣。
太阳在地平线上飞行
這妞在《睜開你的雙眼》裏面明明沒有那麼美的。。
四星半;北极圈以北,永远不落的阳光,悲伤爱情在午夜太阳的照耀下我们在一整个轮回后终于又见到对方,只是,却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然后别离。《半生缘》里曼桢还能对沈世钧说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却只能看着你离去,不能言语。电影剪辑极赞,以两个人不同的视角来诠释,难得的西班牙好片。
密谭水准,神采迥异
哪里好看了究竟!根本就是扯
这电影真美,世界的冰点,两个人的沸点
reflection
真美好,我也喜欢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