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天使》是一个普通的译名,最直接切题的应该是“两极”,而不是天使。天使一直是西方电影里永恒的一种人物特性,从文德斯的感触一直到艾美丽的微笑,符合天使形象所完成的电影实在是不乏经典。但是天使其实又是一种假象,通过天使来描绘着现实中让人迷恋或者向往的人物,这些人物大多带着理想的特征——而在《两极天使》里,天使更多的是白日梦中的天使,苍白脆弱。
头发长的是Marie,头发短的是Isebelle,两个身上充满青春激情的年轻女孩。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的最后结局和开始处境相比,是做了一次彻底的换移:一个从孤独无助慢慢转为独立拼搏,一个则从安逸生活慢慢沉陷于空虚爱情中无法自拔,走向深渊。
出演Isebelle的就是1994年《野芦苇》里还像小女生的Maite,即Elodie Bouchez,又是短发、眉间还有点残疤,一下子真没认出来。另外演Marie的Natacha Regnier称不上是艳光四射,但看上去却很舒服。出演Chris的恰是《暴雨将至》里那个清秀的年轻东正教神父,即Grégoire Colin,一并看过他的电影还有他后来的《性喜剧》等,应该说演员上面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名气,而不是很多人说的什么初出茅庐,一举成名。
2004.11
三个女孩,一个意外车祸,母亲去世,一个背井离乡,要找的人又不知去向,另一个一直在自己的城市不甘过平庸下等的生活却又无力改变。我看到三个孤独的人,更加坚定了,没有爱活不下去的念头。
玛丽爱上的不是富家公子,她只不过是太缺爱,而这男人有光鲜的皮囊,光鲜的生活,玩女人的花样,很难让人不动心,玛丽根本无力抵抗。男人女人中都有人爱玩爱情游戏,他们需要性,需要刺激,需要不断的新鲜感。可是把他当惟一,当救命稻草,甚至当成活下去的理由。对她来说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希望。是她太爱这个男人吗,也不是,她只是觉得生活太难,事事不如她愿,凭借这个男人可以过她想要的生活,更何况她还对这个男人心动,她以为她是灰姑娘终于等来了马车,谁知却早已不知去向。她敏感又脆弱。从她和伊莎找工作以及种种可以看出,她爱面子,虚荣,这不是她的错。只是她的性格如此。第一次感到这个男人耍了她的时候她已经几乎疯了,何况在她认为美梦成真的时候才知晓不过是黄粱一梦。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那种生活,事事不如愿,不如选择直接跳下去。
伊斯达是个贫穷的女孩,她没有亲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里勒小镇,伊斯达已经匮乏得无法继续流浪,她在找工作时遇到了相同境遇的同龄人玛丽,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罢工、一起游荡,一起找工作,一起骗吃骗喝。
面对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两个人的处事哲学却并不相同。伊斯达对生活报以热爱,独立拼搏;同样是在贫困生活里,玛丽所做的一切都只为活着。玛丽投入一个公子哥的怀抱,希望借此脱离穷困的生活。她明知会被抛弃,但依然沉迷于爱情绽放的虚假,玛丽的代价巨大,坠入深渊。伊斯达找到了新的工作,生活继续重复。
谁都有青春的糊涂日子,这是无法重来的,只能回忆,片子最后,女主角又回到工厂,现实无比强大,梦想会被打的落花流水
同样的境遇,都是为了生活,两人的结局迥异。保持独立,为自己而活,是新时代青年人的共识。“做自己”很简单的三个字,真正悟透并贯彻,并不容易。做自己,比取悦他人的性价比更高。
“当我沉睡在瀑布之路,抑或是苏醒之时,任何事都不曾听闻,不曾感知,不曾记忆。在水瀑之中,你将我濯洗。”
用两极分裂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必然充满对抗的,我们要么必须选左,要么只能选右。选谁都痛苦,因为天使需要魔鬼才能存在。把我们的眼光放在分裂背后的和谐,这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用选,发生的就是完美的。
http://t.cn/RhXhzzP
也是震撼心靈的一部戲。陰冷、絕望的背景和色調。但是我還是感動于isebelle最初的獨自流浪和最後的醒悟以及,一直的堅持和不放棄。她們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是我對閨蜜曾經最美好的幻想……
穷人的困窘,富人的无聊。是选择流水线上996,还是继续流浪漂泊。不管有钱没钱,有朋友没朋友,有爱情没爱情,她们缺少一种叫归属感的东西,归属感也可以成为束缚,离家出走与过去切断,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
看完电影会觉得生活完全没有希望了...积极工作和跳楼自杀有什么分别?
只是不是我喜欢的故事。p.s:她们有蕾丝倾向吗?还是我腐了?o(╯□╰)o
Maire平静的从窗口坠落下去,Isabelle捂住了嘴,那刹那我心脏都冻住了。最后Yann Tiersen的Rue Des Cascades 我最爱的一首 响了起来 放完片尾 一切结束 我终于还是掉了眼泪。Marie不屑Isa,不屑在乎将死的Sandrine,冷酷,淡漠,掉进自己的漩涡,善良的Isa还是祝她幸福, chaque jour,chaque seconde.
我渴望像丽莎那样接触生活中最温暖的阳光,但又害怕到处流浪、风餐露宿。我渴望能活得像玛琳那样率性洒脱,但又害怕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无人依靠。我不敢为爱痴狂至死,也不敢为活努力绽放。我不是两极的天使,我是夹在其中最普通的人。
看的断断续续,总是被女主断开的眉毛,和干净面容所吸引,这是一站在那就有故事的人。另一女主,是被带入剧情,她们开始融合的像同一条直线,但是真正的内里的区别让她们走向两极。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个朋友。她和片中的玛丽一样美好,一样对爱索取,一样的结局。望她在天堂安好。
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也不错。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
在她们身上 你看到了哪个自己 (PS 主演同时获得戛纳最佳女主角 但这片看的人居然那么少)
摄影风格 眉头那道疤 写完给玛丽的信,推门进去,恰玛丽纵身跃下
又见新浪潮。。。。
友情在爱情面前如此苍白。单恋本身便是苍白。很好很好的电影,一个镜头便可以准确传递甜蜜或者悲伤。
关于两个生命之间纠缠、羁绊的感情,一直是我热衷感受的……看完之后,才发现不知我以为的那样,值得看的是演技,不是剧情。
第一,女孩要富养,物质上如此,精神上更需要,又穷又蠢的傻女人,最容易栽在有财(才)的渣男手上。第二,要独立,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前提是经济先独立。第三,相比流浪的生活,日复一日、机械般的工作让你失去自由,看似束缚着你,可是失去工作,你连享受自由的资格都没有。
不喜欢这个译名,影片讲的不是一个堕落与纯洁的故事,而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社会现实,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没钱,没文凭,没技术,只能干人人都能干的体力活,生活没寄托,始终处于不安全当中。影片最后一句话很现实也很沉重,“你必须毕生都这么做,继续!”,全片都落在这句话上。
伊莎最后给玛丽那包含的祝愿的信,转眼玛丽就跳楼了,多大的讽刺。 昏迷的女孩也是玛丽的对照,玛丽生命的结束就是那女孩的延续。 我特别喜欢最后那个长镜头,回到了最初,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又好像有什么不同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面无表情,但是谁知道她们背后刚发生过什么呢。
Je te souhaite la vie que tu veux, celle que tu rêves. Chaque jour, chaque seconde.
1 为了活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尊重 2 为了爱情犯的每一次贱都应该理解
故事在灵动婉转的音乐扬起时结束。而Isa却在与生活达成的妥协中,艰难前行。应该说她早了解生活,只是一直在试图接近阳光。marie却一直在欺骗自己,一旦真相暴露,无能抵御。这个故事冰冰凉,发着低烧。(浪迹天涯在冬天显然不好过;玛丽尔死拽着他外在的光芒折射的甜蜜,她、她宁愿被那一点温存淹没)
打着“文艺”、“独立小成本”旗号的大烂片...太坑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