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网络上流传有一批“旷世奇书”。它们不是非法读物或者自制印刷品,而是一些有作者署名、出处确凿的出版物。这其中,《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是如雷贯耳的一本。 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观点,《美姐》里的二人台绝对是庸俗、低级的黄色歌曲,纯属“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铁蛋他爹和美姐对唱、铁蛋和大女儿在黄土坡上的高歌嘹亮、铁蛋自己登台表演、三女儿改走“靡靡之音”路线……无一处不是现成的靶子,可以直接充当批判对象。当然,如今的二人台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育。 由歌及人,《美姐》的创作意图很简单。二人台本是流传乡间的小曲,表达下男女的相思爱慕,比较直接、相对赤裸,自然不可能是文化人眼中的旷世情缘,流芳百世千古。在电影里,歌曲大多以民歌对唱形式出现,而《美姐》还有另一片名:《铁蛋儿的情歌》。 很多人惊讶于郝杰前作《光棍儿》的老头和性元素,颇有些惊世震俗,但事实上,农村本来就不见得是“封闭保守”。即便偷情,也可光明正大。到了《美姐》,郝杰摆脱了上一部的群像,以《光棍儿》里面风头劲爆的二人台为引,塑造了一个主人公铁蛋、一段阴差阳错又纠葛不断的爱情故事、一条二三十年的漫长时间主线。结果,这种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野心,同样导致电影遭遇了诸多的调整麻烦,也导致最后成片显得不是那么完整,就像我觉得《光棍儿》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完整”或“完美”(这可能与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 《美姐》比较明显的问题瑕疵包括:文革十年后,开场的小屁孩铁蛋突然苍老,满脸沧桑。选冯四(内蒙古知名二人台演员),显然要照顾二人台的原汁原味,可在人物形象上,不知是力所不及还是忽视了时间跨度,影片多少不是太让人信服。与《光棍儿》的当代背景不同,《美姐》需要持续做旧的时代感,除了外在表现(屋子或衣着),还要有内里的差异(时间跨度)。虽说从毛时代到邓时代,对一个僻远内陆乡村,它可能不会留下太多时代痕迹,可电影还是应该让人注意到。或许是预算有限,在这些方面上,《美姐》显然有些捉襟见肘。 与缺点相比,《美姐》让人震撼或感动的地方更多。除此之外,郝杰依然保留有独特的幽默感,异样的欢乐。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当属铁蛋的婚事,铁蛋和美姐的大女儿好上了,可惜两小无猜不做真,那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他在蒙古汉子面前高歌,好像脑壳烧坏了一般。他继续脑壳烧坏,骑上驴子去抢亲,结果不省人事被驮了回来。他终于烧坏了,被架着结婚,娶了美姐的二女儿,对着驴子嘶哑地干叫……如若到此,《美姐》也许真是一桩悲剧。然而,铁蛋没有深埋在过去,二人台的剧团带走了他。同时美姐的三女儿出现,电影又出现了一道亮色,由喜到悲,又从悲转正。 叶兰一人分饰三个角色,分别是美姐、大女儿和三女儿。美姐是小铁蛋的情感投射对象,也是一个女性形象的化身。她会笑会唱,美丽大方,充满了诱惑(含糖一幕)。长大后,美姐的形象一分为三。铁蛋以情郎、丈夫和姐夫的身份,走西口闯三关,最终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耳语中收场。这是历经时间的生活发现,也是心碎无奈的成长寓言。步步追随,还是化作了一声叹息。 在其他方面,电影好像又不止于爱情本身,它肆意飘荡,摇曳狂乱,有忠实的二人台表演纪录,更有对台PK时那肆意扭动的胖女郎。《美姐》可以是黄土坡上的呼喊,也是草原卡车的自由欢唱。说来可能有些可笑,我从这些地方,仿佛看到了第五代的母题:人与土地的相伴和依恋,导演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故土充满了迷恋。从翠巧到美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至于庄稼向日葵乡间骑士,任你想象发挥。 或许,《美姐》还有《光棍儿》的那点子荤——如果要是没有点子荤,哪里能来这么多的人?可在《美姐》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出破碎的爱情故事。铁蛋和美姐,二人台和三姊妹,他们成为了时间风暴掠过后的尘土,扬起、卷离,又得以复归。【北京青年报】
铁蛋爱上野马大妹,可他家里并没有草原,终与“美小姐”难成眷属;二妹哑守终生其实收获了最长久幸福;三妹情窦初开为爱狂奔,短暂品尝人生“甜蜜蜜”;虎虎对铁蛋儿是少一个时辰一分钟一秒都不行的爱。混搭《活着》《霸王别姬》《天浴》《白鹿原》,一个辗转多年的故事。叶兰一人分饰三角令人折服。
铁蛋·真摇滚·无双,儿时恋上丈母娘,睡了一年大姐,睡了半辈子二姐,三妹也想随他去私奔。同性艺人虎虎也似暗恋铁蛋。二人台剧团演出,酷似摇滚巡演。小黄歌一唱,观众都把持不住。
生猛之余也能沉下来的乡村性情故事;外光源的全面摒弃和手持跟拍的适度应用,二人台台上台下的比照与交融,就如同影片本身在生活的触感与艺术的间离当中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由此投射出许许多多的的哭笑不得和无可奈何;不夸张的说,这几乎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内地龙标片。
说这片儿是现实主义的,都是没读好书的。这片儿根儿上就是个《故事会》式的传奇故事,还没到《知音》呢。说这片儿不是歌舞片的,估计都想到《霸王别姬》或者《站台》了,可是《美姐》无论面子上里子上都是一歌舞片(唱段表达情感不叙事嘛)。剪辑很棒。要是妆再好一点,美工再好一点,五星没商量
影片中原生态的现实镜像和粗粝的艺术镜像相当的迷人,三位美姐的设置与角色内心的转变相当有趣,虽然故事最终越讲越松散无神,时代层的处理和升华也比较糟糕,但相对《光棍儿》进步真的很大,丝毫不想掩饰对此片的喜爱,五星勉之!
两个愿望:1、中国永远能拍出这类电影;2、国际上得奖的不要永远是这类电影。
由于成本限制缺点和优点一起暴露无遗,运镜、美指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其实这是一个野生公路片,喜欢里面不拘一格的草莽气质,一股子浑然而成的骚乎劲,伪娘一上台其实也很美丽。里面女孩都很健康、丰润,很有生育能力的样子,美姐本人和她的三个女儿,铁蛋的妹妹都很漂亮,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大西北真是骚的要命。虽然视角不一样,但白鹿原什么的弱爆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姐,但并不是每个美姐都有三个女儿:一个是你爱的,一个是爱你的,还有一个你不爱她、她不爱你的,做了你的老婆。
文革十年,小屁孩铁蛋突然苍老(…演员比较老),神奇的三姊妹组合,美姐形象一分为三,拥有却失去的、得到的以及不能的。歌声在草原和黄土坡上异常嘹亮,结尾略嫌松散,做旧的时代感可能有不足,但成亲前后段落异常好。红尘啊滚滚,太多的情歌啊唱不完
大篷车、歌舞团,郝杰的《美姐》怎么都会让人想到同样走西口的《站台》,却无吐槽时代的宏大野心,而更是一则细腻又荒谬有趣的个人爱欲史。歌舞公路片的热闹形式,避免了以往国产独立电影必备的乏味气质;陕北十八摸式的只土不豪民俗,也不可能让它成为宝莱坞之梦。搁在国片沉闷的这些年,它确实出色。
有文采,劲头足
这是一首首简单的小黄歌,唱着人们心肠的曲折……
廉价消费品。活生生地被影评人们捧出翔来。
中国导演普遍的不喜欢找主题,即使找了,也和片子本身的表现形式一样一如既往的含蓄,抛开一些时代感和演员身上的瑕疵,那种地域性原生态的戏曲文化、民风民俗和某些时期的社会状态都很够味,只可惜失败的时代感营造让一个堪称史诗的情欲故事只剩下了一股子土骚味儿,幸好还够土够骚。★★★
好看的乡村爱情电影,还有传统的二人台。就乡村爱情部分,我的前十二年在乡村长大,有情怀,难得把乡村爱情拍得这么浪漫又写实,太赞了
我覺得叫"鐵蛋兒的情歌"更點題。延續"光棍兒"的生猛活力與幽默,郝杰繼續用二人台這項民間藝術去表達他對故鄉深厚的感情。生命總有悲涼與無奈,把一切都化成了歌,留在記憶中。本身是二人台演唱者的馮四,與分飾三角的葉蘭都有精采演出,大量非職業演員也都是亮點!
SIFF6截至目前个人年度最佳独立片,二人台文化在文革打压和流行冲击中流露出的原生态,和铁蛋对大姐忘不了的隐忍一样纯粹。三位一体的“美姐”(性启蒙、性冲动、亲情)都不如热炕头被窝里的媳妇,因为前者是“在梦里,我一时想不起”,后者才是“花儿开在春风里”。
仍是郝杰擅长的西北风味加耍流氓。不知是不是想上院线的原因,这回收敛了很多。整体来讲,还是唱得好
年度最摇滚电影!!彪悍激情的陕西山歌!热情似火的groupie乡村大妈!走关口大战邓丽君!抢我初恋?俺睡你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