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早的版本和小说一样,兰博是自杀的。因为他被社会排挤又被政府忽视,个性太好强。兰博把枪交给了上校说:“你造就了我,培养了我,那么现在,由你来毁灭我。”上校的手在颤抖,下不了手,最后兰博自己扣动了扳机。和谐版的电影选择让兰博活了下来。一个老兵回来找不到工作,又被歧视,已经被社会放逐了,再让他最后死掉,看着就太压抑了。如果兰博真死了,也就没有续集可拍了。
对比小说,电影脸谱化了警长,把警长拍的粗暴野蛮不讲理。小说里的警长和兰博,应该是双主角。他五十左右,肉墩墩的短粗身材,参加过朝鲜战争,得过高级勋章,其实不算是坏人。早早的父亲死了,他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在他十岁时因为教会不允许她堕胎,她只得从命与胎儿一道死去。他成长中缺少关爱,自己的媳妇也离他而去,排解不了生活的各种压力,这股怨气不得释放,影响了他的执法态度。他在快餐店遇到了兰博,当兰博说自己不想工作的时候,他职业病的认为,那样会成为无业游民了,就会乞讨,或行窃,或铤而走险去贩毒。
兰博为什么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电影结尾兰博说:“在越南我可以驾炮艇开坦克车,我负责上百万的装备,在这里我连停车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不是分辨不了是非,因为有战争后遗症。小说这样描写,在费城一个人要看脱衣舞表演推搡着他,他出手砸碎了那人的鼻粱骨。一个月后在匹兹堡,一个高大的黑人恐吓他,他又把黑人打了一顿。兰博也想试图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被十五个城镇驱除了,他不想再被驱逐了,难道天下之大,没有容他之处?碰巧胖警长又要驱除他,问他为什么没有身份证,他又偏偏沉默的对抗。
随之而来就国家机器对兰博各种侮辱虐待。兰博不仅被官方排斥,还被民众排斥。影片结尾兰博向上校哭诉,在机场遭遇愤怒群众,指责他是杀孩子的凶手等等。那是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放过了那个孩子,他们不知道越南全民皆兵,孩子选择和战友同归于尽。
如果这个警长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说话不那么粗暴。如果兰博可以顺着警长的话,奉承一番,把自己的越战老兵的身份说出来,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小说营造这样的矛盾冲突,思想内核是反战。小说里介绍他坐过越南人的牢,这次又他坐了美国人的牢,黑暗的牢中他也分不清是不是还在战争中。面对各种酷刑,他产生各种错觉,他越狱求存。电影里动作戏,枪战戏也十分过瘾,高潮就在结尾兰博遇到山姆特劳曼上校的哭泣倾诉。其实这些话在小说里,应该是上校对警长说的。少了这些话的上校,在电影里感觉是怪怪的。
上校说:“你尊重别人为你效劳的制度。但对于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你却无法忍受他们身上的死亡味道,不能理解他们颓废无助的内心世界”。又说:“可你亲眼目睹了他的反常行为,然而并没有作出努力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你说他是个流浪汉。不流浪他又能做些什么?为了保卫国家,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地效力了三年,而他在战场上所学会的唯一技能便是怎样杀人。请问他在何处能够找到一份需要这种经历的工作呢?”
警长反问道:“对一位上校而言,你的谈吐中好像并不十分欣赏自己的军旅生涯。”特劳特曼直言不讳地回答“的确如此。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生涯,”“我愿意提供帮助。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不能再让他滥杀无辜。我更希望造成这一悲剧的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他,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这部电影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兰博的丛林特种游击战战法。美国那时候在越南部署过,海豹突击队,绿色贝雷帽,SOG等各种特种部队。
兰博属于美国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曾经在越南的丛林中和敌人艰苦的周旋。
绿色贝雷帽在越南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军事顾问训练南越的政府武装,建立主要据点,展开武装巡逻,引诱出敌人,并且指导南越军队作战。
很显然,在丛林中,那些小镇上的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见识过丛林特种游击战。
虽然,特种部队都是一些“斯巴达300勇士”一样的英雄,但是他们也是照顾自己生活的专家。
他们认为想要打赢深入敌后的游击战,首要任务就是要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影片中的地点似乎位于北方针叶林地区,冬季严寒。所以,兰博自己制作了一件帆布衣服以抵御寒冷,料子是从垃圾堆里找的。
雨水和大风会降低人的体温,如果暴露时间过长,就会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
我在寒冬常常会注意路边的乞讨者,他们是天生的野外生存行家。晚上会用报纸裹紧双脚,会用衣服垫高地铺睡垫,用大雨伞遮挡风雨。
第二,因为从悬崖上跳下,兰博的手臂划伤,用针线缝合伤口止血。
在野外不能让伤口一直出血,最简单的止血方法是:按压止血法。首先应该把伤口清洗干净,用消毒针线缝合伤口
第三,我们常常吃猪肉,但是根本不会在意猪肉的部位。最多也就是五花肉用来红烧;里脊肉用来炒肉丝。
兰博在森林里猎杀了一头野猪,选取的猪肉部位似乎是肩里脊靠胸部一块。称为梅花肉,用来做烤肉风味十足。
第四,特种部队选择扎营的藏身之所,非常有讲究。
兰博选择的地方似乎住过人,岩石可以吸收篝火的热量,所以他可以背靠岩石,并且不觉得寒冷。
如果你喜欢野外生存,推荐你看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里面会介绍怎样建造藏身之所。
第五,大多数人对于未知的洞穴会胆怯,但是兰博有着绝对的自信。也许他是学过初中物理,明白洞穴空气流通的原理。他依靠手中的火把指明方向,穿越了洞穴。
上校看了看隆起的土堆,明白他还活着,因为他教授过空气压强与流速的原理。
在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非洲草原犬鼠横截面示意图,犬鼠的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一个是隆起的土堆。风吹过平坦的表面运动速度小,压强大,风吹过隆起的表面运动速度大,压强小。这时候,洞穴中就会有习习凉风。
經典的藍波!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