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日本,一直有种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几代国人蒙受着耻辱。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在诸多方面又带来了很多益处,推动着中国的发展,而且,但就国民素质来说,日本人的做派令人尊敬。我们的关系,从来没单纯过,合作而又竞争才是主基调。
看到NHK的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对中国伸出的援手,以小松制作所、新日本制铁等事例为中心,讲述了日本人的帮助。当然,片中煽情部分还是有点过,只讲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帮助是出自报恩心理,而没有把其他内容讲清楚,这里我觉得需要补充。日本当时经济下滑需要资金激活而中国正好想建设一个大钢厂,互利共赢,各得所需,中国建设宝钢花费了当时国库1/3的资金。70年代末全球油价暴涨而日本贫油,宝钢基本是中方拿石油煤炭和日方换的,石油全从大庆油田输出;宝钢项目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太大了。当时的经团联会长、三井财团东芝公司的社长土光敏夫曾估计,如果日本帮助中国建设像宝钢一样的钢铁联合企业,那么日本的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有关配套的行业都会带动起来,将可能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宝钢一期工程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新日铁引进的。
性质上我觉得日本对中国的援助跟现在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相差无几,都是各取所需,没有单方面的纯粹给予。中国之所以发展,跟中国人的勤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像小草一样坚强,微风细雨就能从石缝中破土而出。
当然,对于心怀挚诚帮助中国的日本友人,像片中的稻山嘉宽、大来佐武郎等,我也表示深深的敬意。在两国龃龉那么深的年代,能积极主动帮助中国发展,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对国内当时的领导阶层,更让人想起国人的“儒性”。士大夫从来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国安邦的良策。文革之后,百废待兴,能主动走出去,即使是曾经不共戴天的仇敌之国,也能化敌为友,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来发展,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魄力,真乃人杰。
前些天,看了NHK的纪录片《支援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觉得很好,推荐给大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什么秘诀?改革开放!
我想很多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很容易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于是春天就来了。而事实上,从冬天到春天,哪里会那么简单?
此片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一些有血有肉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只有深入这些细节,才能感知中国改革开放之难,才能更好地体会改革开放之伟大。
访日的邓小平,真诚而坦率,谦虚而有力,给日本各界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是落后了,要向日本学习,日本是老师,中国是学生。他不惜降尊纡贵向日本企业家求助……
谷牧率团访问日本,被家中老娘斥责为汉奸……
小松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惊讶于废品和不合格品没有分类。而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北京汽车厂和天津拖拉机厂只能用北内的内燃机,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在当时被视为天方夜谭……94岁的沙叶手书PDCA,让人动容……
邓小平亲自拍板的宝钢项目,都会面临夭折的危险?可见要推动一件事,就连邓小平也会阻力重重。大来佐五郎带来了外债方案和信用的理念。开门做生意信用第一,要取信于世界,信用第一。而在当时,借外债被视为沦为殖民地的标志,日方只好拿韩国为例说明……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在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基石。
把目光放长一些,会发现片中这些支援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都与中国有渊源。比如小松的河合良一,新日铁的稻山嘉宽之前就到过中国,都受到过周恩来的接见。保留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的武吉次朗在哈尔滨(满洲)长大,母亲死了,受到过中国人的恩惠……日本对于中国开启资金援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政界和工商界,对于中国放弃日本战败赔款的感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广结善缘,必有回报。
把视野放宽些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冷战背景下,与苏联交恶,得以转向美国、日、欧洲等发达国家,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和时间窗口,完成飞跃的。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平正芳首相对于中国很友好,而之前给中国官员上课的大来佐五郎恰好又是他之前在中国的同事,大平上台后把大来佐五郎任命为外相。正如谷牧所言,在宝钢项目快要中止时,看到日本派来的是大来佐五郎,他大大松了一口气。这些,看似“天助”。
孔子弟子三千也才成就七十二贤人。如果说日本、美国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老师的话,中国绝对是优等生。中国人的勤奋、好学,聪明,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幸福生活拼搏的劲头,才是中国崛起的真正内因。
改革开放再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远不过时,广结善缘、和平发展不可缺少。
天助自助者!
2018年,日本停止对华援助。40年来,日本向中国提供了约324.89亿美元的巨额援助。其中,有12.24亿美元的资金无偿捐赠给中国。
约5200公里中国铁路的电气化改造、470个大型港口泊位中约60个由日元贷款建成。北京到秦皇岛的铁路扩建工程、北京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大同到秦皇岛铁路、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地铁一号路、上海宝山钢铁厂改造、重庆城市铁路建设、青岛港扩建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发电项目、杭州到衢州高速公路、深圳盐田港一期工程、大窑湾大连港一期工程等等,甚至黄河中上游沿岸新栽的树苗,都有日本援助金的注入。
之前的一些疑惑都得到了解答。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上有一段蜜月期?中国是怎么下决心引入市场经济的?日本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影片制作很精良,首先在叙事上非常能吸引观众,开头先引入了事件中一个巨大考验和波折——在日本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国突然单方面宣布终止合作,随后在叙述过程中再讲出前因后果。其次在视角方面采用的是亲历者访谈与旁观者叙述结合的方法,力求更加贴近事实。然而整体来说影片的视点还是日方参与者,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拔高,日本在援助中国建厂,提供贷款的同时本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实,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来说,真情流露也好,刻意而为也好,能引起情感上的震动,这是必要的。而作为讲述一段中日关系的过往,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条件下,也能引发我们去深入思考我们对于历史与发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理解。
1中国应该借鉴的是日本,生活习惯相处之处。好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帮助。
日本和中国对彼此的重要,亚洲,黄种人,平衡。
2思维的改变,不同的上层建筑以及国际的上层建筑和真相。大学生对于农村人的观念转变,还有上层的人对真相的把握,只顾全大局,但自己的地位仅仅是牺牲品。跨国思维,留学对人的影响。
下层人不得知道真相,被利用,有的是好的利用,有的是让部分人做出牺牲的利用,为了整体和部分特权的利益,哪怕是生命的牺牲也可以。
3经济专家做专家该做的事情。只要和中国相关的,就一定有需要我的地方;步入全球化,带来的痛苦,通货膨胀苦不堪言,这是进入全球化的牺牲,大的方面逃避就完了,
很讨厌差距那么落后那么晚步入全球化(上层决定的,我来承担)。进入全球化的阵痛也要我,被认为小蚂蚁承担。与此同时还有一小撮许许多多的既得利益者
而只要有关老师与学生的抹杀和痛苦;以及人口流动带来三观不同的痛苦;各个地区三观的潜在的问题和家庭矛盾;以及全球化的中国身为下层人的无助和不是人;就一定有需要我的地方。
流动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一条选择的机会。
能行吗?美国也打败走英国殖民者,后来不也和好了。中日也应该能行,结盟才能共赢。独自走世界太累了,老挨人家欺负。中日韩台港澳新马泰,亚洲共同体成不。中日关系,可否和英美关系一样铁。先从中日关系开始。别老挑过去的事了,手拉手向前走,可否?欧美一伙人,吵归吵,关键时候抱团,这咱得和人学,不能太独了。日本虽加入G8,但也总受老大虐得。中日俄朝韩都受过美国欺负,团结起来呗,抱团发展。谁牵头,过去苏联牵过头,因为他足够强大,而今中日俄谁牵头好?
每每出现中日关系紧张,总会有一些媒体报道捕风捉影,键盘侠们大肆抨击:
日本帮助美国打击我们,上海人怎么还去日本旅游,为什么这么亲日?汉奸!
日本设备卖那么贵,就是抢我们钱,狗日的!
正如纪录片中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提到的中日关系描述,就像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看似亲近到只隔一天,其实就距离364天。
日本和中国,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亲密的敌人,最陌生的朋友。
NHK新出炉的纪录片《支援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借中日合建上海宝山钢铁厂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客观真实的展现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和中日破冰的感动。看过此片后,才明白为什么身边来自上海的同学们如此喜欢日本,变相提升了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理解。
此纪录片中主要出现的人物是:副总理邓小平,国际计委副主任谷牧、新日铁君津制铁厂会长稻山嘉宽、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土光敏夫和外相大来佐武郎。
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日交流。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力挽狂澜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稻山嘉宽等日本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感恩中国提供铁矿石、煤炭和战后补偿心理,直接促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学习日本国家的开始。
片头从实干家邓小平不按套路出牌开始,邓小平去日本考察完毕记者会上直接提到:”就要这样,承认我们落后“,”自己面孔长得跟本不漂亮,装作一个漂亮的人也不行“。同时强调学习1978年就全是机器人生产的日本,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另外也不忘开玩笑威胁日本:到时候做得不好,不是我们学生没学好,是你们老师没教好。
之后日本设备商小松制作所派技术人员来到北京内燃机厂,教授TQC全面质量管理,带领北京内燃机厂在现有条件上质量、产量和利润飞速提高。新日铁君津制铁厂挑选技术人员前往上海,援建宝山钢铁厂,计划建设期2年半,实际建设期8年,宝山钢铁厂高炉点火前上海安排1000人前往日本学习和培训1个月。
上海和日本在改革后通过宝山钢铁厂建立的亲密关系,可能是网络上抨击上海“亲日”现象的本质体现。无独有偶,纪录片中谷牧儿子回忆到,在1979年谷牧前往日本考察时,奶奶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儿子站在太阳旗下面,在家拄着拐杖大肆骂汉奸。可见当时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选择日本作为学习对象,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谷牧经济建设经验丰富,考察完日本就建议邀请外国人担任中国政府顾问,将师夷长技以制夷发挥的淋漓尽致。宝山钢铁厂进入设备安装环节时,中国突然中止了合作。这时候,谷牧通过稻山嘉宽推荐的大来佐武郎顾问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亲自前往北京和邓小平亲切交谈,从经济角度提出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邓小平同意他的见解,并承认了冒进的错误导致国内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苦不堪言。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信贷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但是中国拒绝了日本战后赔偿,以无内债无外债自豪。日本政府同意战后赔偿消失,但是出于对他们错误发动战争的补偿,提供中国500亿日元的贷款。中国无法履行宝山钢铁厂后,土光敏夫和稻山嘉宽一道努力,再次民间融资34亿日元,才保证了宝山钢铁厂的建成。历经种种坎坷,亲历者们在竣工大会后都泪流满面。被采访的参与者荣幸经历此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坦白不想再来一次,声称会短命。
该记录片也揭秘了这些日本对中国改革开放推动者的背后情意,或感恩,或补偿。热衷中日合作的武吉次郎提到战后自己14岁在哈尔滨失去父母,记者问他当时有什么希望,他坦诚到没有那么抽象的想法,只想融入中国人生活,有些中国干部对我很好,还买书送给我学习中文,只希望中国越来越好,我是不行了,只能交给年轻人了。
交流和理解推动中日不解之缘,感谢英明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们,感谢大格局的日本政治家和企业家们。
蜜月期的中日关系真令人感动,不可否认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有亏欠之感,想要弥补,虽是互利互惠的合作,但仍有一片赤诚。拉开啤酒易拉罐时,全场中国人的惊呼,其实在现代社会,在赴日旅游的国人身上,仍会出现相似的场景,开放眼界去学习才能看到差距,这个在1978年举国上下明白的道理,如今还是要再讲一讲。
“有利于中日友好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情,绝不能去做!”
看完真的非常感动,有时候我想,真的完全是“群众创造历史”吗?难道历史的推动没有那些英杰志士的个人之间的友谊、共情作用?开放思想、互相理解并非一句喊口号的空话,正视战争的伤痛,警惕恶意,是为了珍惜这个能互相交流的和平年代。
有种看坂上之云的感觉
站在日方的视角补充大量可能从来没想过的史识,听到中国因为国内不支持决定停止时,日方驻地人员回答是否有想过退出时坚决回答『不可能』,看到大来佐和太平正芳因为年轻时在黑龙江目睹过日军暴行商讨日本未来,又对中国不要战争赔款心存歉疚,一心一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对应着这十几年教育里从未被说明的史实,你国还是太能意识形态绑架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片尾的武吉次郎先生在哈尔滨长大,14岁迎来了停战,但家人都死了。妈妈死的时候他已经哭不出来了,当时并没有想到回日本什么的,只是想融入当地。在乡下,进城的人会给他买书,让他好好学中文。他的希望就是能做和中国相关的工作。他说自己老了,接下来就是年轻人上场了。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成为被世界祝福和尊敬的国家。另一位则说,日本在历史中从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而这次是日本第一次用能与此相匹敌的东西报答了中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这部NHK纪录片记录了在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的珍贵影像资料,第一次乘坐新干线,邓小平被问及感受说了一句“催人跑”,这位伟人的视角和格局真是特别宏大,记者发布会上他说,首先要承认自己国家的落后,但是他访日的目的就是来取经的,开放眼界看到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看看短评就知道了,热衷揣测恶意的人从来不会减少,自大是刻在基因里的,这个国家就靠五十年才有一个谦逊的人来改变和推动。
真的蜜月期,而且高层的态度就很好,不管是不是抱着补偿的态度,内心至少还算正视历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真的是长期友好的途径。看着最后说到靠年轻一代,还挺感慨的。NHK每次的BGM都好棒,燃
邓小平在记者招待会上那句:“自己脸孔长得根本不漂亮,装作一个漂亮的人不行。”把我逗乐了,现在官话、套话实在太多,令人厌烦。
(9/10)这不仅仅是个讲述日本援华的故事,也是一个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故事。今天我们没有变成第二个朝鲜、能够坐在电脑前打下这些字,完全凭当时部分政客的一念之差,而改革开放也曾有一度流产的危险。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四十年来全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并非某一个领导人的功绩,但这一切的起点,无疑就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他的理性和决心改变了之后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惊讶,从来不知道改革开放有日本人参与,感谢这么多从未报道过的日本人民。以及看到邓小平坐在新干线上一脸尴尬的被问感受,他说:催人跑。能感受到他要改变中国的急迫心态,感谢小平。
既要自力更生,又要怀有感恩;既要思考完全,又要开放包容;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自己。
“即使国与国之间龃龉难合,人们仍为相互理解而在不懈努力”。
中日八十年代的蜜月期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是为了提升片子的可观赏性,将这种成因简化成大多数观众能够理解的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看上去还有点莫名其妙的燃。
没有哪个国家如日本,在古代与中国交流之深,近代伤害之重,现代帮助之大,当代误会之多。中日师生关系可以互易,但请世代友好下去吧。发现有趣的事是,因为中日汉字写法相同但读音不同,双方都是用自己的读法念对方的名字很有趣
看到结尾流泪了。虽然只是个简单说明历史的片子,但那些经历这个过程的日本老人对此投入的感情让人感动
改革开放就是从邓小平1978年访日之后才开始的,老一辈可以抛弃历史包袱携手共进真的很了不起,他们面对的东西比我们想的要沉重。也是看了这个才知道改革开放的当初中国的谦逊和日本的无私。但现在的视角看觉得改革开放更像一场20世纪的洋务运动了....最重要需要被学习的东西还是太难推动。最后承武吉次郎先生的祝愿,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世界上被人尊敬的国家吧....片子本身的质量相当高,拍出了坂上之云的气质,中国望云爬坡的改革开放时代......
算是NHK改开40周年献礼片,“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受世界祝福,受世界尊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