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克雷格看的,好巧不巧和当时感情状态真真假假重重叠叠,心神不定的看,很压抑,像自传,像演绎一段内心独白。
那感情来的莫名、那愤怒来的莫名、那背叛来的莫名,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已经忘了女王的角色,甚至结局,记忆里只剩下静静的房间,五彩斑斓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场景,浴缸里赤裸的丹尼尔,神经兮兮的培根,一身皮衣、从老虎窗跳下的乔治(当然、在培根眼里那是天使坠落人间),不许乔治进入的画室,爱到深处的SM情,唉,一个大写的遗憾。
想起另一部电影,罗伯特帕丁森《达利和他的情人》,基调如此相似,感受相同。
大概自带虐的属性,对此类影片自动靠拢,所以综合指数可以一看。
如果你是同道中人,希望你不要入戏太深。
丑话说在前头:说自己决定看这片是因为内心文艺/爱好奇崛/对艺术感受深刻的某一小撮人,我准备把你丫脱个精光五花大绑在椅子上然后拿起粗粗的绳鞭。就承认了吧,正常观众遇到这片的机遇根本约等于零——除非你有在Amazon Prime免费片库里孜孜不倦淘洗冷门片的出世习惯,不过我还真就不信穷得叮当响恨不能幕天席地喝西北风也要省钱买这巧致小物尝那精细美食的文艺青年们能舍得掏出那一年七十九块的订阅费来。Just sayin'.
好吧剔除了假正经伪君子装品位高自认精华实际糟粕的坏念头之后,我们来说说这片。喂你走什么神啊,说片,不是说肉体,虽然那个长达几十秒的长镜头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心里默念了一百遍“卧槽卧槽卧槽老子可真就算把大丹尽收眼底了卧槽卧槽卧槽”并且不争气地下意识捂住了狗眼,但。那。并。不。是。这。篇。影。评。的。重。点。作为Derek爵一贯以来的脑残粉和大丹叔新晋加盟的黑转粉,墙头墙头要凑一凑的恶趣味上身之后这种划时代的跨圈片显然不能不看,而虽然对题材有所顾虑(是的,我很怕那种以哗文艺青年取宠为目标、以半红不紫的名人生平为卖点、以悲惨故事为噱头、再加上几大把诡异的床戏和几头早已经在独立电影界混得索然无味的演员的片子),但本片最终给我的感觉还是比较良好的:哪怕不是心情舒畅觉得生活又光明不少的良好,但优秀的表演和锐利的剧本到底还是给这部正像Francis Bacon画作般有点过分装腔作势的电影注入了生机,让它能够在一部分人影像记忆的边缘存活到十五年以后的现在。
永远恰到好处的Derek Jacobi。Bacon的疯狂、残忍、冷漠和理智、脆弱和敏感是两个激烈交锋却又平行展开的叙事线路,而他游刃有余的转换让两者在这个只有矛盾和痛苦才能激发的天才身上融为一体。爵爷的台词还是一贯的句句到位,无论是人前那个浮夸自得的大画家还是那个独自黯然神伤的失败者,他的每一场戏都似乎能让两者的分野更清楚却又更能让人理解,这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海格力斯之神迹,但也的确算是演技精熟肯下功夫的典范。老演员们的敬业精神经常让我折服,Jacobi从来不是个方法派,但每每从他的表演中透出的对人物的理解倒总是印证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不管你来自哪一流派,对待角色的认真态度总是首要要求。
当年大丹还年轻,说起话来嗓子里还压着一丝隐隐的青春期破音,胸肌也还没有洞洞拐探员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是他勤勤恳恳、特别勇于为角色牺牲的精神已经体现出来(You know what I mean),这大概也就是他之后星路越走越顺的原因。别看到大丹就觉得是卖肉来的,George Dyer可并不是个好演的角色,集苦逼/基佬/死掉三大必杀属性为一体不说,还不能是个敏感纤弱、柔至无骨的形象——真正的George Dyer高大健壮、阴郁英俊,颇有黑色电影男主角的风范(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816135635/),他的存在缠绕Bacon一生,Bacon一大半的传世之作都和这位在生时无法相伴死去后却无法忘怀的爱人/迷恋对象有关,他就像是某种神经毒素,一旦沾染便无法解除。Craig很清楚地表现出了George身上那些迷人的特质:忠诚、沉默,带着孩子一样的温柔和天真,他像一头强壮美丽却太过敏感的野兽,总是在夜深无人之时发出悲哀的嘶鸣,可惜太过沉浸于自我世界的Bacon无法拯救他,他自己更是在这段虐恋中越陷越深,最终如熊熊火焰般太早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临近电影结束时Craig的表现尤其动人,和天才生活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无论是如何现实而卑微的渴望都无法被实现,除了毁灭,别无其他出路。
(Miserable gay dude who dies in the end. Great job, Craig. Thanks for messing with our heads.)
这是一部让人悲伤的电影,但却不打算引起你的同情心来——痛苦在于选择,因为死亡就藏在以选择为假象的没有选择中。我们在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堕落,天堂在上,地狱在下,你如果无奈生在正中却幻想自己身处其中一处,又怎么能逃脱一辈子受烈火煎熬的命运呢?哀叹归哀叹,这个世界上的得到与失去永远都是不对等的,而这,才正是人间的公平所在。
1
下面专业解说开始,电影从培根得知同性恋男友服用安眠药过度去世的消息开始。那时也是他的巴黎大展,他不动声色。但是回到床边……他说like a bomb exploding in reverse. Thoughts, ideas, fragments of images.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are forced back out in the cruel pastiche of experience.他想画的就是这种内爆。
用镜像模拟培根的画作,也是一种创造。一种跌落(因吸毒而自杀),一种反噬,一种聚变fusion,一种倒放,一种reverie。在酒吧里继续,延续着用酒杯玻璃的变形,来模拟培根。 Through a glass darkly.
于是倒序开始,两人第1次相识……
Colony Room朋友圈:Muriel, Deakin, Dan, Henrietta, Isabella,都喊他Miss Bacon, 因为他扮娘炮。 这个死魂灵的club: The Colony is a refuge for lost souls no longer in possession of living bodies。大家在讨论培根的新男友Like the cottage at Piccadilly——就像公厕一般, Always play the Tom-Tom drums. 也预言了The twilight world of unhappy poofs.
Mike McKenzie, Thea Porter, Jeffrey Bernard, Michael Wojas, Bacon, Ian Board, John Edwards, Tom Baker, Bruce B, Liz, Mike, Allan, John, Davi
下面就谈到了这一对poofs(这个词可能从ponce来),他们一起去看让.谷克多1960年的耶稣巨作。一起去看拳击 Francis was in his usual state of grace in the face of violence。然后他就:做画。
培根接受采访时,曾经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家拿着爱人的照片,然后就可以在画布上撕裂他们。想怎么撕裂就怎么撕裂。培根就是如此兽性,他喜欢撕裂,也喜欢被撕裂。除了被男朋友做以外,还有斗牛和《战舰波将金号》的热血。
John Deakin’s photograph of George Dyer in the Reece Mews Studio, ca. 1964 绯闻男主角由007扮演,电影里的每张Deakin的照片都有出处。
二刷仍然将之定为一流作品。世人都喜欢拉法耶,义正词严,却不认得那些是二流伟人。聪明人懂得,只有邪恶的米拉波,才能登上祭坛。
2
如同巅峰时期的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总是处在或旁白或独白之间。与他的画作也相似。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有一种第二人称的狂热。客观的理论上我们是迷失的,主观的道路我们是沉醉的。屠夫的摧残是无理的,放纵者的内爆是想象中的。(这种舞台性表达,见第57分钟)
这即是莎士比亚。是反古典戏剧的。所以是第二人称的。(分析之下你会发现,旁白和独白之间是疏离的)
“ The inner destructive demon.”
乔治人生的1/2,是在床上度过的。在床上的1/2, 是与培根度过的。与培根度过的,如同死亡的。如同死亡的,却总像画上的。
想做一部带有实验气质的培根主题情景剧sitcom,并不容易。
我知道大家因为George的悲惨结局会比较倾向于怪罪Francis,但他们的爱情是双向的——肉体上的出轨在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不算什么;精神上彼此却都痛苦着,因为本质上的区别不能靠近,互相伤害。我的理解是他们始于rough trade的关系最终还是让两人都没办法逃脱出去,也许就是电影中引用的“once a stone is polished, you can’t get it rough again. That’s why whores are afraid of cut flowers. That means they are going to die soon.”
(-我喜欢你。-你从哪个电视里学的这句话。)那一刻,JOE的心彻底碎了吧。画面和幻想很神奇的协作。那群人的脸都是折射的反射的模糊的扭曲的,只有JOE是最单纯最清楚的。
as the title.
导演的镜头是很独到的。影片犹如戏剧一样,被切成了很多幕,又由培根的自述连接起来。许多镜头应该是有隐喻的,不过很多还不是很清楚。PS:两位主角的表演入木三分。
不断地切换还有点糊涂,搞不好就是他呆着脸在臆想。培根是个旁观者,If the only thing in life is certain, it's all running down,it's all dying.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就利用他们。他这种艺术靠着捕捉生命在腐烂中挣扎的瞬间,去表现,去吸取力量,说到底也是for surviving。生命多么残酷,爱没法解决的问题。
▤「Take your cloths off. Come to bed. And you can have whatever you want.」「I love you, Francis.」「Everything is running down. The sun is burning out, the stars are burning out. It's the only thing in life that's certain - that it's all running down. It's all dying.」
四星半!乔治坐在浴室的马桶上,透过镜子的折射与变形,最终融为一体,真的就是一幅培根的三联画。虽然是一个传记片,但是很多拍摄手法很先锋,与培根的绘画相得益彰。最后,回到剧情之内,相爱的人所带来的相互伤害,常见但还是令人唏嘘,但是对于艺术家,似乎却成了一种创作动力。纵使最后时光倒流
其实我也是来看正面全裸的。
很喜欢丹尼尔.克雷格。他演的小偷是被画家毁灭的天使。欣赏这句话“我们总是兴高采烈地画地为牢,却在衍生责任的时候选择脱逃;我们总是沉迷肉体的快感却看不到别人因此的苦痛和失望。 ”
你如果能读到辛波斯卡的诗 读到一粒沙看世界 就好了
我觉得自己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力量就很强大。比如挖出DC的这种片子……
很多情绪化的镜头,迷幻混乱,也正是两人关系的写照;这种关系必然走向毁灭。
无法评论的电影,但是动不动就扭曲的人物最终还是让我放弃了想看完的打算
丹尼尔有露下面...很清晰...去围观吧同志们...
拍摄风格是追随画作风格吗?因为我看不出有什么内容,除了从噩梦中那一幕觉得抓的很准确之外,一切都在追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存在于人物中,就无由悬在半空,成为电影最大的看点,克雷格真正是男人越老越有味道的标本见证啊,天生一副深邃面孔,越来越有隽永的感觉,他算是可以用眼神瞬间秒杀众人的人
画家年轻的情人,让他更感到衰老这件事的痛苦,为了平衡这种挫败感,他当着情人的面(一墙之隔)和另一个男孩做爱。然后情人陷入痛苦,他享受着情人的痛苦,这让他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而且是孤独的,孤独让他有掌控自我的感受。他享受被情人年轻的肉体征服,同时又不想失去对关系的控制,所以就搞出很多多余的事情来羞辱情人,导致人家受不了自杀了,他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孤独(可以说是个大傻逼了)。他是特别恐惧死亡和衰老的,他缓解这种恐惧的方式是,折磨他的情人,用情人的痛苦来稀释他的恐惧(大傻逼啊!)。他特别渴望情人靠近他,听见他的孤独,但对情人说,想走的话快走我很忙的(大傻逼啊!)。被爱是非常棒的,但也需要有能力承受。因为害怕最终烂掉,也可能就提前亲手毁掉了。
007真的爱演gay
画家肉欲与恐惧,变形的镜头和窒息的环境,嘈杂昏暗的社交圈子,艺术圈子里的疯子们都是不被理解的孤独体。
大量窥伺的镜头,同性恋内心的恐惧与肉欲。
7/10。培根的自恋倾向投射在梳妆的桥段,左中右的镜面拼接出培根脸的多重角度,他借助镜子实现了审视、主导的地位,无论是按自己喜好给乔治定制西装中,层层嵌套的试衣镜将乔治包围,还是用镜面的反射来观看乔治侧卧的睡姿,都突显了强烈的掌握欲望,而乔治被情人冷落的痛苦体现在特写里,玻璃的重影效果将他的脸庞撕裂,隐喻灵魂的煎熬。传统的叙事空间被角色的感官空间所取代,呈现出一幕幕生活碎片,炫光和降格拍摄二人的激情纠缠叠化为画中两具拉扯的躯体,照相房的矩形景框和拳击手的搏斗鲜血再现了画中压抑、暴烈的氛围。导演利用独白空间展示了培根瘫坐在马桶上体验乔治自杀的情景,结尾化用了培根画作中幽闭的剧场性空间:暗黑的背景、蜷缩的身体和红色的立方体,外化了其内心的极致孤立和无助。需要了解培根和乔治的情史以及相关画作才能理解。
有关艺术 我们永远无法以常态去解释 美或许在人体 血液 交合中才能体现出来 邦德叔那时候还没皱纹呢 裸得也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