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头七
亡者神识七日一觉 知晓自身已亡 唯情难舍 频频回望
第三十五天 五七
回煞之期 随煞而归 为免寂寞 死者与生者共眠
第四十九天 七七
孤单的旅人来到冥河渡口 此去阴阳分界 人鬼殊途
百日
此日为卒哭祭 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 活着的时间 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
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
台湾作家骆以军说:我觉得台湾人在亲人死去后,“做七”的仪式非常美,好像死去的亡灵不愿离开,不舍离去。每七天回来一次--像不断回望,眷恋这个他曾活在其中的时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直到百日……好像是这依依不舍的送行,终于到此时,阴阳两隔。“你必须好好地去,我也会在人世好好替你看生命的景象。”
电影中,心敏感悟道:他们说做七是帮离开的人祈福,但比较像不断地提醒我们,他们真的走了,给了一个期限,要我们放手。
不时回想,去年此刻,前年此刻,自己是多么的幸福,理直气壮的幸福,纵使与老头话再少,也知道他肯定会在路口,会在窗口,等我回家。纵使嫌弃老头拍照片只有一个姿势,也很享受和他一起走路一起拍照。而现在,家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地址,只是一座房子,不再是家了,因为再也没有人会在路口等我回家;而现在,景色再美,也像是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不会笑了,就当是自我惩罚吧,惩罚自己对老头的关心太少太少……
一直回避医院,一个人更甚,老头一定知晓,因此才留下了不多不少的只能买药的医保金,让我可以大半年都不用隔三差五跑医院开药。上周六等待抽血化验的时候,没来由的,又哭的很伤心。今年过年在家,腰痛不止,医生让我住院治疗,天知道,那个时候我娘和我有多抗拒“住院”二字。那时,我们才在医院里经历了生离死别啊。
时间退回到2018年1月份。老头做完介入和碘支架,在南昌调理修养,准备年后再来上海继续治疗。我元旦假期回家,老头的饭量就锐减了,平时一大碗米饭的他,只能吃小半碗,喊腹胀,睡眠也不好,老头也开始在医院挂水。假期结束,我坐公交车去高铁站,老头也刚好从医院回来,他下了公交,大步流星地走到路口,我们正好碰头,他和我娘在公交站叮嘱我,要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我漫不经心地答应着,却怎么也想不到,那会是老头最后一次送我。
回到上海不久,接到老头和我娘的电话,听到老头胃口持续不好人日渐消瘦的消息,不由得很担心,买了01-13的高铁票赶回去,那时老头已经开始住院了。出了高铁站马上赶去医院。老头已经从国字脸瘦成网红锥子脸了,精神也不好,眼神也有些涣散,腹胀已经很明显。我在医院的时候,几次背过去擦眼泪。为了给爹娘过结婚纪念日,特意买了15号的票回去,给我爹扒拉手指头算,离过年放假还有多久,让他一定要听话,好好吃饭,等我回家。我娘也开始了日夜不离的陪床。
后面给我爹通电话,他吐字逐渐不清晰,有次他说:你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要挂念我,家里有事的话,会给你打电话的。他边讲,我这边眼泪就止不住,随便扯了一些便挂了电话。接到我娘的电话是01-26的晚上,她说你赶快回来,你爸爸不行了。跟公司请好假,安排好工作,买了01-27最近一班的飞机回去,这是迄今为止心情最沉重的飞行。由于飞机晚点,落地已经很晚,我娘和爹商量着让我先回家,第二天一早再来医院。我拖着箱子,避开满地的树枝和雨水,走到家门口,习惯性地敲门,看着没有亮灯的厨房和客厅,才反应过来爹娘都不在家了。迅速收拾好自己,爬上床,第一次,一个人,睡在那么大的房子里。
01-28赶去医院,看到老头的第一眼,我暗暗吃了一惊,心里已经知道老头的时间不多了。我娘只讲了老头越来越瘦,但是却没有讲老头已经瘦成皮包骨,眼窝深陷,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反流,皮肤和眼睛蜡黄,腹部胀的像塞了气球随时会爆掉,腿肿成了大象腿,癌症晚期的症状一个不落,唯独不痛。医生后来讲,对付痛有的是办法,但是胀,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白天我的工作是:给老头揉肚子、按摩肩背、上下楼跑腿。晚上再回家开电脑干活或者开会。老头叮嘱我干两件事,洗冰箱和扫院子。简单吃好晚饭,就开始整理冰箱,按照老头做事的流程一点一点把冰箱清洗干净。第二天一早,在阳光下扫院子,想着这些花花草草再也见不到老头了,扫着扫着就开始哭。把脸洗干净再去医院,把冰箱和院子的照片,像献宝一样给老头看,等着他的夸奖,希望他能开心一点。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老头最后交代给我的就是这两件事情……
01-31我陪夜,那晚的月亮特别好看。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特别想写一些我和老头之间的事情,老头短暂休息的间隙,我就掏出手机开始写,老头可能还以为我在工作的很辛苦,他就喊我去休息,可是哪里休息的好呢,老头有一点动静,我就会探头张望,我这边一动,老头就非常不耐烦地对我娘挥手说,让她回家休息。我娘只能哄他说,现在这么晚了,明天再说。那些文字写好了,它们也出现了几天后我爹的告别仪式上。
02-01我爹死活不让陪夜,正好晚上还有TC,在医院吃好晚饭,就回家了。这夜睡得特别沉,我娘发短信没听到,02-02大概六点多,接到我娘的电话,让赶紧去医院,我爹情况不好。赶到医院,看到我爹蜷缩在床上,双手紧紧攥住扶手,双手冰凉,眼睛已经睁不开了。我娘喊来医生把爹的姿势摆正,想着让他舒服一些,没想到,我爹就开始不停吐,我姑和我两个人不停地帮我爹擦,我娘跟医生确认完不抢救不用药不进行任何措施之后,就把我支出去了,禁止我再进去,我在病房门口看到她和我姑手脚不停地扯纸,擦我爹吐出来的东西,我在病房门口看到医生护士拿着仪器进进出出,我在走廊上抱着脑袋开始哭,期间,四位我爹的同学来看他,其中有一位是我爹的初恋,被我拦在门口,我死活不让她们进去,因为我觉得我爹不想让别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护士和医生带着心电图仪出来的时候,我还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撤走,我就听到我娘喊我进去,我爹就那样躺在那里,盖着白布,当时我就哭了出来,我娘却抱着我,对我说,不要哭,爸爸还能听得到,不要让他难过。活生生地把眼泪憋回去。
可是,风俗,压根儿不给我们任何悲伤与发泄的时间。这边殡仪馆的车子已经到了,那边医院的人说赶紧去开死亡证明。亲戚说赶紧去准备寿衣香烛纸钱,还要去殡仪馆办理火化手续、遗体告别仪式、买墓地。纵使我在公司再牛逼,遇到这些也懵圈了,好在有懂行的亲戚帮忙一起张罗,等我回到家,花圈花篮灵堂已经摆上了,我爹生前用过的东西都清出来了,衣服裤子什么都把扣子拉链去掉,说辞是到那边无牵无绊。家中哀乐循环,饭桌改成了灵堂,也记不得那段时间是怎么吃的饭,每天都有人来给我爹上香,上香的时候,我得跪在旁边喊一些“爸爸,***来看你了,你要保佑他”之类的话。中华大地的白丧文化博大精深到让我叹为观止。
02-04出殡,虽然天晴,但极冷,按照亲戚们的叮嘱,我抱着我爹的照片,每当拐弯的时候,跟我爹说“爸爸,我们要转弯了,不要害怕,我们要过桥了,不要害怕”。遗体告别厅已经做好准备,开始播放我爹生前的照片,时间快到,司仪让直系子女,也就是我,去引灵。我跟着他们穿过阴暗的走廊,阴风阵阵,看到我爹被人守护着,他们让我确认一下,我爹最后的样子,真的很帅。遗体告别仪式开始,我在长辈面前,讲述完那天晚上写的文字,面容平静。之后,送我爹去火化,又看了我爹最后一眼。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被喊收灰了,我一直以为出来之后就是灰,没想到要用锤子锤碎了,再用一个类似吸尘器的长管子将细小的灰吸出来,再装到骨灰盒里。看到长长的腿骨,就知道肯定是我爹了。大理石的盒子装好骨灰之后,工作人员让子女跪着磕头再捧走,我就在那跪着,那位大叔看着我就问:就你一个女孩啊?我说是啊,他说你肯定抱不动的,后面来一个工作人员,帮着抱出去吧。于是,一个穿西装的工作人员帮着把我爹的骨灰盒放在了小车上,再把骨灰盒放在我脖子上的红布里,我的颈椎!!!表姐夫和表弟帮我端着,象征性地走了十步,迅速上车,开往陵园,准备下葬。看着墓碑上,后代只有我自己的名字,一阵心酸。
这些仪式的完成,只是庞大后续仪式的序幕,头七、二七、三七、四七和五七,买纸钱折纸钱包,每天供饭。我和我娘总是会忘记给我爹吃饭,或者是供上吃的,却忘记洗他的碗,于是,如果我爹那时真的回来过的话,一定会又气又笑,让他饥一顿饱一顿。三七过完,我才回上海。那段时间,我和我娘也没有完全释放和发泄出来,游走在各种饭局之外,陪着我娘看了《寻梦环游记》和《中国式离婚》,我自己看完了东野圭吾的《黎明之街》,还一直远程处理项目上的紧急事务。
03-08回来接五七,又是一场仪式,仪式做完,灵堂撤掉,我爹的遗像被我娘收了起来,下午带着我娘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其实我娘也没看,光在影院里睡觉了。回来的时候,我娘整个人松快了很多。
清明给我爹扫完墓,我娘便随我来了上海,可不知怎么,这次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刺猬,明明是最需要互相抱着舔舐伤口的人,却没有办法打开心扉了,我们出去散心,却没法在对方的镜头中笑容灿烂了,我们似乎都不会笑了,于是,我们决定分开旅行。我娘老东家也在这个时候抛出了返聘的橄榄枝,只是这橄榄枝在遥远的鸭绿江畔,我娘犹豫之后,还是欣然接受,也会经常给我发一些照片,景色居多,也有她的照片,笑容在逐渐回温。
要问什么时候意识到我爹真的不在了呢?应该是5月底参加同事的婚礼吧,看到她爹领着她踏上红毯。我脑海中立马呈现出我爹领着我走上红毯的神气模样,然而,这种场景只是想象,不会真的出现了,我爹永远都看不到女儿看婚纱的样子,也看不到未来的女婿的模样,因为我是万年单身狗啊。
你看,从02-02到如今,我娘和我都没有走出我爹离开的阴霾,还会时不时落泪,时不时心酸,时不时悔恨,经常羡慕。
(逼着自己写评论。肯定不大好,还是不要当作参考。)
1.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始终天然旁观视角,既是陪伴又是观望,看完两人从悲恸到开始放下的全程。我喜欢这种默不作声地记录,聆听,观察。故事本身已够动人。被默默记录下来的全程本身就给人力量,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我也陪着他俩走过,看他俩终于开始新生活,我也有一种淡淡的欣慰,为他们开心。
2.仪式感,百日告别,我在想是谁想出的百日告别的方法,一次次来跟亡人告别,给我们为逝者做事的机会。精心挑选水果也好,认真念经也好,在仪式里安放无处可去的情绪。让留下的人有事可做。终于情绪有了出口,终于我们一点点释然。
3,它描述了一整个告别的过程,《百日告别》那首歌也一样。从一开始疯狂激烈的情绪,每一物每一景都带着逝者的影子,到后来混乱分不清现实,在最后,愿意接受,开始告别。
我尤其喜欢歌词的后三句
“然后继续完成/趴在思念上聆听/浇灌以告别”
像是最后终于开始释然,终于,愿意告别。却又始终在心中存着思念,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继续往前走。
问题:
同时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和只讲一个人的故事相比,有哪些优点?
亡者故去的剎那便是解脫,留給我們卻是猝不及防的悲痛。
相對於西方聚會式的祝禱,情感更為濃烈的中國人選擇「做七」。數著日子這麼一天天的過去,每七天一次儀式直至七七,百日為哭祭,從此陰陽兩隔。
這一百天,與其說這是對亡者的超度,不如說是給我們一個緩衝的喘息,一個放下的理由。
一場車禍,兩個破碎的家庭。
一個最初封閉自己拒絕所有的好意,然而從一次次妻子學生的琴聲中聽到了妻子的「快樂」與「溫暖」,從而釋懷。
一個在壓抑的情緒中選擇做孤單的旅人,獨自完成兩個人的「蜜月旅行」。在每項to do list後打鈎之後,收拾好心情重新上路。
無論是現實主義的理智面對,還是浪漫主義的短暫放空,悲傷需要的一定需要時間。而悲傷過後,路還要繼續走。
平靜且壓抑的95分鐘印象最深的是:心敏在沖繩遇到的那個爬樓梯的婆婆,不緊不慢。她知道老伴一定會在路的那頭準備著糖果等她。
人生總是在不斷地遇見,又不斷地告別。
所謂告別,只不過他先到了終點,我們最終還是會遇見。
你在破碎里消失
我在生的这端咽下所有苦泪
第七天,你有没有回望
我不敢在门外洒下石灰,怕你不来
冲绳的美食我已照着攻略尝完
蜜月套房我抱着枕头凹成的你沉默睡去
人生那么长
为何你在半路就丢下我
为什么是你
为什么不能是我
所以我要去寻你
你是不是已走太远
我在晨曦里醒来
还是徒留在没有你的世界
年少的你劝解失去挚女的老师
你说:花谢花开终有时
我摩挲着你早年写下的字迹
仿佛透过年轮告诉我
我已去,你安好
第一百天,终于要与你告别
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好
不知道前路没有你陪伴我会不会走得踉跄
但你要我放手,放你离去,放我生路
我仍留在这世间
带着褶进心底的你
一起看完生命的景象
你要好好地
我也好好地
电影铺子的影评里有这样一段话:
台湾作家骆以军说:
我觉得台湾人在亲人死去后,「做七」的仪式非常美,好像死去的亡灵不愿离开,不舍离去。
每七天回来一次——像不断回望,眷恋这个他曾活在其中的时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直到百日……
好像是这依依不舍的送行,终于到此时,阴阳两隔。
「你必须好好地去,我也会在人世好好替你看生命的景象。」
她告别。穿着他的衣服去一个人蜜月旅游,一点一点撕掉囍字,不唱经文,企图自杀,拥抱着痛哭流涕。花开花落终有时。他告别。打电话给凶手,冷漠的性交,情绪失控,不相信上帝,退还学费。肖邦。从来不认为,唱好一首歌是因为经历过什么。也不认为,一定要失去过才懂得丧失爱人的痛苦。感情,感染。
要是只有嘉欣的部分就完美了。看她敛声屏息的样子,真是动人啊。
石头把亡妻的钢琴从储物间又挪回了客厅,林嘉欣照着已故未婚夫的手绘食谱做意面。「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所有的回忆、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画面迎面而来,原来当你发自内心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混乱的,什么也抓不住。
果然配得上金马影后,林嘉欣演的特别有层次。她一点儿都不像生过孩子,文艺气质还是那么清新脱俗,那么美。哀而不伤,很治愈系。挚爱离开,任何安慰的话都没有用,不管是宗教还是什么,千万不要说理解别人的感受。仪式是让人放手的好方法,所以它们是提醒我们放下去好好生活。感情真挚自然流露。五星。
「花開花落終有時」明明是很平凡常見的一句啊怎麼就催淚了。
“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林嘉欣说的那句好 做七其实不是为了逝者 而是为了让生者放手 好好活
开始觉得做作,故作文艺,但渐渐感觉到一种非常诚恳而专注的情绪,演员表演都不错,其实“疗伤”桥段挺俗套的,最感动的倒是弟弟穿着哥哥衣服痛哭的那段,以及林嘉欣见亡夫国中老师那段,达到了某种“真实”。这种戏很容易拍得煽情,不过这部片在这一点上很克制。好多镜头挺幼稚的。
丧妻的男主打通已死肇事司机的电话泄恨,却听到死者母亲在话筒后呼唤亡子。亡夫的女主一人拿着两人的护照check in蜜月套房,打开门呆望一地玫瑰。男主阳台纵身之际看见对面房间小孩的目光忽而作罢。女主和亡夫弟弟在彼此怀抱中终于放声溃泣。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步行速度,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告别方式。
有幾段一定是真實經歷吧,其他段落則有湊數的嫌疑,喜歡花的點題。
“花落花开终有时”总有一天,我们会告别最爱的人,最习惯的生活,最习以为常的事物。又或者哪一天向其他人突然告别。我们排演各种的未来的可能性,最后去向,生活的动荡,唯有带着对生活的虔诚的热爱,在此时用力的活着,因为下一刻你永远预料不到。
因为Karena在金马提名和剧组上小燕之夜才关注这个电影,难以想象她在经历丧父之痛的情况下还要演出心敏的告别,更佩服导演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看的时候停了两次,想起了最近两年至亲的离去。在百日好好悲伤,百日后勇敢面对,才是对于伤痛最好的处理方式。
就像一场豪雨降临,羊毛吸饱了水,重得叫羊起不了身。有的羊被巡逻者扶起来,也不知它是否只想安静躺倒,有的羊只能等阳光把水分蒸干,永远不知重新站起来会是什么时候。有几段特别触动,育伟错通的电话,心敏多带的护照,冲绳老太太的糖,仁佑老师珍藏的卡片。真是花开花谢终有时,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百日过后,好好活。
1.爱之名镌刻在死亡里;2.花开花落终有时;3.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4.我想,挚爱之人离开后,我也是如此状态。
逝者已逝,生者需要面向生活,和自己。中间一段冲绳之旅,实在养眼。
差一点。所谓的头七、百日告别,统统都是生人创造的仪式,生人给生者喘息的时间,或者遗忘的理由。画面、情节很好,尤其最深入我心的,是电影的节奏,林嘉欣的表演最适合这种节奏了。最爱情节,是头七时男主打电话到已逝司机家里,对方妈妈以为是儿子回来了。也许你的悲中之悲,恰好成全了别人的小喜。
这种时间过得好慢好慢的钝重感,完全是我臆想中失去挚爱的感觉。像是被人打了一闷棍,阳光灿烂,世界却寡淡。
好可怕,毫无情感铺垫,直接车祸开场,就开启了九十分钟的流水账“心灵治愈”。清淡不是问题,但不能空洞。可这片几乎就集成所有不该犯的错。创作者可能也没太多创意,双线叙事,但男主线几乎单薄到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敷衍;用佛教“头七”“五七”等串连,但难以掩盖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空洞。甚至可以说,主人公的悲痛几乎就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口,结尾来个“阳光普照”,配上优美的音乐,电影就结束了。林嘉欣这个表演也很清淡,一大段仿佛在拍日本旅游广告,其他很多时候也都面无表情,空洞无比,没有细腻的质感。这个金马影后不知道是怎么来的(金马奖对台湾自家女演员的要求真的。。。好低)。
“纽西兰有一种工作,有一个人,下雨天,会搭直升机巡逻草原。他要找到那些倒在地上的羊,因为那些羊的毛在下雨天吸了太多水,会倒在地上起不来。他就要找到那些羊,然后一只一只的把它们扶起来,摇一摇,把它们身上的雨水抖掉。”
温吞的煽情,摆拍的克制,点破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