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经典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按照时间大致排序如下。小时候最喜欢看《成语典故》,当成故事书看,又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常识,二十多岁二倍速补完了《东方小故事》。且存下,以后给孩子看!
1. 伯乐一顺(春秋,伯乐)
1. 伯乐(约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师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2. 伯乐原本是星宿的名字,传说是在天上管理天马的神仙。
2. 荀息垒卵(春秋,荀息)
1. ?-前651年,名黯,字息,本为原氏,称原息、原黯、原氏黯,翼城息邑人,春秋时代晋国大夫。
2. 假途灭虢,骊姬之乱
3. 息灯摘缨(春秋,楚庄王)
1. 楚庄王(?-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一作荆庄王,是东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
4. 可谓公矣(前570,春秋,祁奚)
1.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姬姓,祁氏,字黄羊
2.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 晋悼公,晋平公
5. 晏子使楚(春秋,晏婴)
1. 前578-前500,姬姓(一説子姓),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晏平仲,亦稱晏子。齊國萊地夷維人,祖籍为宋国。春秋後期外交家、思想家。
2. 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3. 橘生淮南
4. 二桃杀三士
6. 车夫去骄(先秦,晏婴)
1. 晏婴车夫的妻子教夫
7. 孔子拜师(春秋,孔子)
1.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祖先为宋国贵族,即殷商遗族后代,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最终鲁哀公将其迎回鲁国,赐封国老
8. 高山流水(春秋,钟子期)
1. 俞伯牙、钟子期
2. 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9. 宋人献玉(春秋,子罕)
1. 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
2.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焉。”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10. 芦荡托渡(战国,伍子胥)
1.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芈姓,伍氏。名员yún,字子胥,以字行,后投奔吴国,封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不满,又听信伯嚭的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11. 卧薪尝胆(春秋,勾践)
1. 勾践(前496-前464年),又写作句践;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写为鸠浅;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有关他的先世,有说“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说“先世无所考”,也有说他是“祝融之后”并且是楚国的芈姓,众说纷纭。父亲是越侯允常。
2. 女:越姬,楚昭王之姬妾,楚惠王之母。
3. 西施、范蠡、吴王夫差
12. 曾参教子(春秋,曾参)
1. 前505年-前432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将孔子提出的“吾道一以贯之”归纳为“忠恕”。相传其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13. 李离殉职(先秦,李离)
1. 李离为晋国狱官,因为误听属下的话错杀了人,想以死抵罪。晋文公认为责任在他的属下,而不是他的罪过。但李离执法严格,伏剑自杀。钱穆认为李离是战国初年的李悝,李离和晋文公的故事,应该是李悝和魏文侯的故事。
14. 河伯娶妻(前400,战国,西门豹)
1. 战国时代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专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2. 魏文侯(?-前396年),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周战国时魏国开国君主。姬姓,魏氏,名斯。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称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15. 讳疾忌医(战国,扁鹊)
1. 约前407年-约前310年,原姓秦(姬姓秦氏,秦朝以前,姓氏分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名越人,一名缓,号卢医、扁鹊,中国战国时代医师。
2. 周威烈王-周赧王。传说中东周战国时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人。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16. 移木赏金(战国,商鞅)
1.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注 1]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2. 秦孝公在位时被任用(前361年-前338年)
17. 孟母断杼(战国,孟母)
1. 孟子的母亲,仉氏。孟轲早年丧父,孟母被认为教子有方。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8. 田忌赛马(前340,战国,孙膑)
1. 孙膑(前382年-前316年),妫姓,孙氏。
2. 田忌,妫姓,田氏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公子。
19. 母训子发(战国,子发)
1. 子发,芈姓,昭氏,战国时期楚国的王族,高祖父楚昭王,曾祖父子良 (坪夜君),祖父郚公子春,父亲司马子音,兄长蔡公子家。他大约在楚宣王时期(前369年—前340年)担任东陵连嚣。他率军和秦国(一说蔡国)作战,士兵分吃豆粒充饥,他整天好吃好喝。战争胜利后,他的母亲不让他回家。后来,他检讨错误后,其母才允许他回家。《列女传》
20. 邹忌照镜(战国,邹忌)
1. 中国战国时代齐国人。《史记》中亦作驺忌,齐威王时为相,后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邹忌时期,齐国先后取得了桂陵之战、桑丘之战、马陵之战等胜利,徐州相王后齐国国君开始称王,多国朝于齐国。
2.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3. 齐威王(前356-)-齐宣王
21. 计俸还金(战国,田稷)
1. 战国时代齐国相国
2.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本名田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1. 钟离春
2.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2. 滥竽充数(战国,南郭先生)
1. 齐宣王、齐湣mǐn王
23. 千金市骨(战国,燕昭王)
1. 燕昭襄王(前311年-前279年),姬姓,名职,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将秦开大破东胡及朝鲜、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剩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24. 冯驩买义(先秦,冯驩)
1. 战国时期孟尝君食客,到孟尝君的封地薛邑(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收债,到薛邑后,冯驩自作主张将所有当地百姓的借据全部烧掉,百姓欢呼。回来后冯驩告诉孟尝君家中不缺任何东西,就是缺“仁义”,所以烧借据,买“仁义”。
25. 完壁归赵(前283年,战国,蔺相如)
1. 蔺相xiāng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官至上卿。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西汉辞赋家司马相xiāng如因慕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取字“长zhǎng卿”。
2. 赵惠文王(前298-前266)
26. 将相和好(前279年,战国,蔺相如、廉颇)
1.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晋系金文作𡉣波,籍贯有山西太原、山西运城、山东德州等说。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战胜齐国、魏国、燕国。
27. 习射纪昌(先秦,纪昌)
1. 纪昌,《列子》记载的神箭手
2. 牦牛尾毛挂虱子练习目力
28. 毛遂自荐(前257,战国,毛遂)
1. 东周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战国时期著名说客。
2. 脱颖而出
3. 赵丹(赵孝成王),平原君,楚考烈王
1. 廉颇-赵括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2. 父赵惠文王,母赵威后(触龙说太后),子赵悼襄王
29. 触龙说后(战国,触龙)
1. 赵孝成王、赵威后、长安君
2.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0. 孺子可教(西汉,张良)
1. 张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字子房,封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省禹州市张得镇)人,韩国被秦朝灭亡后,曾暗杀秦始皇失败,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2. 黄石公传《太公兵法/六韬》,武经七书之一。《孙子兵法》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吴子兵法》战国卫国人吴起,《六韬》文武龙虎豹犬,《三略》秦朝末年,《司马法》春秋时代齐国将军田穰rang苴ju,辅佐齐景公,官拜大司马,《尉缭子》战国时代魏国人尉缭,《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朝李靖。
31. 汉高改过(西汉,刘邦)
1. 刘邦(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生于战国时代楚国的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家世)出身的皇帝。秦末汉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参与西楚为首的反秦行动,成为诸侯之一。在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获胜,统一了自秦朝灭亡后的天下,至此称帝建立汉朝,进入西汉时期。
32. 苏武牧羊(西汉,苏武)
1.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郎中、栘中厩监、中郎将、典属国、右曹典属国。汉武帝时期。
33. 忍辱著史(西汉,司马迁)
1. 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zhǎng,龙门(今陕西韩城)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后世尊称为史圣,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称太史公。
2. 周宣王时期,先祖迁至秦国;九世祖武将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人,秦惠文王时期,有《司马错论伐蜀》;七世祖司马靳,为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五世祖,司马昌;四世祖,司马无泽;祖父,司马喜;父亲太史令司马谈。族人改姓为同、冯等。
3. 报任安书
1.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2. 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4. 鲍宣娶亲(西汉,鲍宣)
1. 鲍宣(前1世纪-3年),字子都,渤海郡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人,西汉后期大臣。娶妻桓少君。吕坤:“少君以富家少女,幡然甘贫妇之行,毁妆露面,汲水挽车。古称习气难脱,士君子累岁穷年,不能渐变,而况斯妇乎!少君可谓勇于义矣。”
2. 鲍宣在汉哀帝时为谏大夫。他多次上书皇帝,抨击时政。最著名的是对人民“七亡”“七死”的上书:
1. 民有七亡:
1. 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
2. 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
3. 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
4. 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
5. 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
6. 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
7. 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
2.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
1. 酷吏殴杀,一死也;
2. 治狱深刻,二死也;
3. 冤陷亡辜,三死也;
4. 盗贼横发,四死也;
5. 怨雠相残,五死也;
6. 岁恶饥饿,六死也;
7. 时气疾疫,七死也。
35. 凿壁借光(西汉,匡衡)
1.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丞相。
36. 强项董宣(东汉,董宣)
1. 董宣(前26年-48年),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初年官员,以不畏皇权出名。汉光武帝时,担任北海相,江夏郡太守,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贵。后来特征为洛阳令。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人,藏在公主府中。他等待公主出行时,叩马拦车,就地捕杀那个奴仆。事情被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赔罪。董宣不从,并且以头撞柱而流血满面,小黄门使董宣跪地向公主道歉,他两手据地,颈项刚直,所以被称为强项令。
37. 黄香温席(东汉,黄香)
1. 黄香(68年-122年)字文强,江夏云梦人(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汉时期著名大臣,历任尚书郎、左丞、尚书令,官至魏郡太守,后被免官。
2. 为《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角。香九龄,能温席。
3. 汉明帝
38. 杨震四知(汉,杨震)
1.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隐士杨宝之子。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人。杨震是杨宝之子,正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人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2. 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在东莱太守任内,曾拒收他荐举为秀才的王密的十斤黄金贿礼。当王密回应称贿赂无人知晓时,他正色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后来他升任太尉。为了纪念杨震,昌邑百姓重修“四知堂”,建杨震庙和纪念塔。
3. 第十四世孙:隋文帝
39. 一钱太守(东汉,刘宠)
1.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是汉末军阀:兖州刺史刘岱和扬州刺史刘繇的伯父。
2. 因“明经”被推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于会稽太守任上,废除烦绩苛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举戴就为孝廉。
3. 后升职入京,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故后人称他为“一钱”。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将作大匠、司空、司徒、太尉等职。汉灵帝时被罢官
40. 君子守信(东汉,范式)
1.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人。东汉名士,以其重友情,讲信义著称。曾任郡功曹、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范式与张劭的友情,被称为“鸡黍之交”
41. 信义退兵(东汉,荀巨伯)
1. 荀巨伯,东汉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人,汉桓帝时期的义士。
42. 华佗学医(东汉,华佗)
1. 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名旉(读音同“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华佗与董奉和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及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2. 本为士人,“医”是一门学问,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曹操头风杀佗,后曹冲病重,悔杀华佗。
3. 著《青囊书》,失传。创五禽戏。隋书中记载有《华佗枕中炙刺经》一卷、《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华佗方》十卷、《华佗内事》五卷。
43. 华佗治贪(东汉,华佗)
44. 羊续悬鱼(东汉,羊续)
1. 羊续(142年-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东汉地方官员,是著名清官,有“悬鱼太守”之称。西晋初年名将羊祜之祖父。生平记载于《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45. 孔融让梨(东汉,孔融)
1.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父孔宙,泰山都尉。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后因得罪曹操,遭诬陷叛乱罪处死,并株连一家。
46. 满宠执法(东汉,满宠)
1. 满宠(175前-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身高八尺,素来以廉洁著称。初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不畏强权而执法严苛。后转任汝南太守,开始参与军事。魏文帝在位期间,驻扎在新野,负责荆州侧对吴作战。魏明帝在位期间,专任至扬州,负责东侧对吴作战,屡有功勋。后因年迈调回朝廷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谥曰景侯。
-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 秦时,一尺约23.1cm ;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 南朝,一尺约25.8cm ;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47. 梁上君子(东汉,崔寔)
1. 崔寔(2世纪-170年),亦作崔实,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曾任东汉尚书,著有《四民月令》,成为后世研究古时农业及经济的重要典籍。出自中古名族博陵崔氏,祖父崔骃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
48. 望梅止渴(汉,曹操)
1.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权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曹操于建安年间权倾天下,在世时官至司空、大将军,自任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2]。曹魏建立后其子曹丕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9. 添字得驴(三国,诸葛恪)
1.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为东吴的权臣。诸葛恪在吴官至太傅。孙权临终,任之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孙亮即位后,诸葛恪独揽军政,初期笼络民心,东兴之战胜利颇有众望,但穷兵黩武、大举进攻魏国,最终轻敌大败而回;渐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独断专权。最终遭到孙峻刺杀、夷灭三族,死时五十一岁。
50. 刘娥罢殿(晋,刘娥)
1. 刘娥(3世纪?-314年),字丽华,十六国之匈奴汉国昭武帝刘聪的第三任皇后。容貌秀美,心机深沉,善风仪。
2. 刘娥是太保刘殷的女儿。刘娥与姐姐刘英在刘聪宫中受宠。嘉平二年(312年)六月,刘聪欲立刘英为皇后,继任正月去世的呼延皇后。张太后却主张立她侄女贵人张徽光,刘聪不得已同意了,不久刘英也去世了。嘉平三年(313年)二月,张太后和张徽光相继去世,刘聪立刘娥为皇后,为她修建皇仪殿,廷尉陈元达以为此事奢侈而劝阻。刘聪十分生气,要杀了陈元达。刘皇后密敕左右停刑,恳切地为陈元达求情,刘聪才没有处罚陈元达,而升陈元达为宰相。在刘娥和陈元达的辅助下,刘聪多次改正了他的错误。
51. 陶侃母教(晋,陶侃)
1. 259-334年,字士行,晋朝名将。时家贫,父陶丹早亡,全靠母亲谌氏纺织维生
2. 湛氏,父亲陶丹的妾。湛氏是位德妇,《晋书·列女传》记载:“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52. 闻鸡起舞(晋,祖逖、刘琨)
1.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2. 刘琨(270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经在西晋末年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坚守了近十年,对抗刘渊和石勒等的叛乱份子。官至司空、幷州刺史、都督幷冀幽三州诸军事、侍中、太尉,封广武侯,谥曰湣。
53. 羲之墨池(晋,王羲之)
1.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琅琊王姓出自姬姓,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人称书圣,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又因其王氏家族属于正一道世家,故其亦曾受录为正一道士,颇受正一符箓影响。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皆已失传,其作品《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王羲之自小求知欲很强,善于思考。七岁跟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朝《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名品。
2. 东床快婿
54. 贤后谏君(唐,长孙皇后)
1.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之皇后。唐朝第一个在位皇后。贞观十年去世,谥号为文德皇后。咸亨五年,改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又改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55. 判不可改(唐,李元纮)
1. 李元纮(?-733年),字大纲,京兆万年人。
2. 武则天时宰相李道广之子,冒称祖上为汉骑都尉李陵之后,被北魏赐姓丙氏,曾祖父李粲率众归唐高祖,后赐姓李。元纮最初担任雍州司户,当时太平公主的家奴侵占寺院的一座磨坊,寺僧不服告官。元纮要求她归还百姓,雍州长史窦怀贞怕事,命令他改判。元纮说:“南山可移,此断不可摇。”历任好畤令、润州司马等职,皆有名声。
56. 道子拜师(唐,吴道子)
1. 吴道子(685年-758年),又称吴道元,字道子,后改名为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中国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
2. 拜张旭
57. 铁杵成针(唐,李白)
1.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李白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2. 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辞赋、散文、书法皆擅《上阳台帖》。
58. 刘晏节俭(唐,刘晏)
1. 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2. 《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节俭是美德,安贫乐道可移贤,失德才算失身份,贤者从来就节俭。”
3. “雪中吃烧饼,草屋顶豪宅”
59. 李晟训女(唐,李晟)
1.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唐朝军事人物。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泚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
60. 敝乘拒贿(唐,杜黄裳)
1. 杜黄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杜陵人,唐朝政治人物,莱国公杜如晦六世孙。“惨绿少年”
61. 推敲之宜(唐,韩愈、贾岛)
1.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
2.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韩愈同时,有诗奴之称,自号碣石山人。
62. 乐天作诗(唐,白居易)
1.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乐府、《问刘十九》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其中《慈乌夜啼》和《燕诗》即表现他为人孝顺。
63. 县官拉纤(唐,何易于)
1. 生卒出生地不详。唐代官员,曾任唐益昌县(今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县令。
2. 益昌县距利州四十里,刺史崔朴在春天和宾客泛舟到益昌,让老百姓拉纤,何易于亲自拉纤引舟,崔朴吃惊问干什么,何易于说:“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崔朴惭愧,与宾客离去。盐铁官榷取卖茶之利,何易于见到诏书说:“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属吏说:“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何易于焚烧盐铁榷茶的诏书。监狱三年无囚。督赋役不忍逼迫平民,以自己的俸禄代输。以中上考,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到他的县里,招待的不过三人。
64. 蒙正气量(北宋,吕蒙正)
1. 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 。北宋初年宰相。
2. 侄子吕夷简
3. 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②,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③④,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⑤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上:宋太宗赵光义;朔方:北方;退以名上:退朝后把姓名呈了上去;谅:相信,信任)
65. 事难两全(北宋,李沆)
1. 李沆(947年-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河东先生集》
2. 宋太宗、宋真宗
66. 巧戏豪吏(宋,郭忠恕)
1. 郭忠恕(?-977年),字恕先,以字行,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画家。
67. 寇准罢宴(北宋,寇准)
1.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名相。
2. 景德元年(1004年)拜相,任同平章事,时辽国侵宋,宋有迁都避难之议;但寇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后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得以不亡。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钦若等排挤,失去相国之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拜相。后又遭到丁谓等人构陷,贬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宋仁宗时追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谥忠愍。人称寇忠湣、寇莱公。
3.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蕴藉深婉,风神秀逸,有晚唐风调,而无宋人习气,南宋胡仔说他“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今传《寇忠湣诗集》三卷。
4. 上梁不正下梁歪
5.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68. 断齑划粥(北宋,范仲淹)
1.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69. 包拯拒砚(宋,包拯)
1.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从二品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他还被誉为“中国司法之神”。道教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亦称阎罗天子、森罗殿主、包府千岁、文曲星君。
70. 灌穴取球(宋,文彦博)
1.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城关文家庄(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区文家庄)人,北宋宰相。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长达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晚年皈依佛法。
71. 欧公改文(宋,欧阳修)
1.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3]),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2.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欧阳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3. 母郑氏 画荻教子
72. 赵祯纳谏(北宋,宋仁宗)
1. 官家
2. 宋真宗第六子 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3. 嫡母章献皇后刘娥,生母李宸妃
4. 狸猫换太子
5. 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6. 宰相:王钦若、李迪、丁谓、冯拯、王曾、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7. 名将:范仲淹、韩琦、狄青、杨文广
8. 名臣(文臣):包拯、鲁宗道、晏殊、文彦博、余靖、欧阳修
73. 圆木警枕(宋,司马光)
1. 1019-1086,字君實,号迂叟,通称司馬相公,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裔。
2.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 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74. 击缸救人(宋,司马光)
75. 纯仁助人(宋,范纯仁)
1. 范纯仁(1027年-1101年),字尧夫,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进士。
76. 发愤忘食(宋,刘恕)
1. 刘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77. 东坡三养(宋,苏轼)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78. 程门立雪(宋,杨时)
1.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先生,福建南平市将乐县龟山人,祖籍陕西华阴。中国北宋洛学大家,世称“杨龟山”,以道学闻名,时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吕好问(1064年-1131年),字舜徒,吕夷简曾孙。
2. 师从程颢,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与程颐。
79. 岳母刺字(宋,岳飞)
1.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宋朝抗金名将,又有“民族英雄”称号。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因奸臣秦桧等人诬陷被宋高宗下令杀害,死后多年宋孝宗为其平反,追谥武穆、后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故后人称呼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
2. 历经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
80. 陆游遗诗(南宋,陆游)
1.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
2. 历经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
81. 无主之梨(宋,许衡)
1.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又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
82. 礼待属官(元,徐世隆)
1. 徐世隆(1206年-1285年),字威卿,元朝陈州西华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
2.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中进士,任县令。被严实征辟到东平路幕府。中统元年(1260年)任燕京等路宣抚使,至元元年(1264年)为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至元七年(1270年)为吏部尚书,撰写《选曹八议》。上书请元世祖不要东征日本。文天祥入狱,徐世隆作诗:“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他通晓前代典故,精通律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上奏便宜九事。著作有《瀛洲集》百卷。
83. 黄叶著书(元,陶宗仪)
1. 1322年-1403年,字九成,号南村
84. 廉石还乡(明,张弼/三国,陆绩)
1.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奉贤青村)人 。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长于诗文,草书甚佳,被评为“颠张复出”。尝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著有《东海集》。
85. 洪武试臣(明,朱元璋)
1.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或称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兴宗[1],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统称“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称洪武帝。
86. 举人以廉(明,范理)
1. 1408年-?,字士伦,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曾祖父范叔文。祖父范彦善。父亲范起宗。其中有一子范𬘡。
87. 还镯救人(明,罗一峰)
1. 罗伦(1431年-1478年),字彝正,号一峰,江西永丰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丙戌状元,官翰林院修撰。
88. 严讷兴学(明,严讷)
1. 严讷(1511年-1584年),字敏卿,号养斋,直隶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年间,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89. 海瑞惩恶(明,海瑞)
1.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又字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广东番禺,明朝政治家、言官、清官,举人出身。
90. 徐渭送匾(明,徐渭)
1. 1521年3月12日-1593年,字文长
2. 青天高一尺,刮地又一层
91. 霞客探洞(明,徐霞客)
1. 1587-1641,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直隸江陰縣人,祖籍江西南昌,霞客是洞穴探测与研究之父
92. 寻草问邻(明,李时珍)
1. 1518年7月3日-1593年
2. 《本草纲目》
93. 智破骗局(明,郑堂)
1. 一作郑唐,字汝昻,明朝福州府(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太守(知府)郑珞之子。自称雪樵山人。
94. 六尺巷道(清,张英)
1.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梦敦,号乐圃、圃翁、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康熙六年进士,官至大学士。
2.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95. 鼠啮顾书(清,顾炎武)
1.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
2.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96. 半鱼之训(清,陆稼书)
1. 陆陇其(1630年-1692年),原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
97. 聊斋求教(清,蒲松龄)
1.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中国清代志怪小说作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世称“聊斋先生”。
2. 《聊斋志异》
98. 亮侪摘印(清,鲁亮侪)
1. 鲁之裕(1666年-1746年),字亮侪,清朝湖北麻城县人,原籍号尘花轩主人,书斋又号趣陶园、语石山房等。
2.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五年(1728年)授内阁中书,出任河南南阳、确山等五县知县。河南总督田文镜以严厉闻名,一天,田文镜命他去摘中牟县李县令的印,并代理县令职务。鲁之裕发现中牟李知县官声甚好,百姓都不愿意让他调任。于是向布按二司请求免除自己的代理。田文镜大怒,但他以自己的公心感动了田文镜,田文镜把自己的珊瑚冠给鲁之裕戴。任职期间多有政绩,革除旧习,精水利,浚京畿南部的河道七百余里。
3. 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趣陶园集》、《下荆南志》、《式馨堂诗文集》、《经史提纲》、《长芦盐法志》、《明诗钞》、《诗古文》、《书法彀》、《救荒一得》、《蜕窝集》等二百余卷。
99. 板桥让轿(清,郑板桥)
1.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人,祖籍苏州阊门,清朝官员、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扬州八怪”之一。
2.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寄弟墨书》。
100. 履洼趣思(清,刘蓉)
1.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仙,清代湖南省湘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学者,生员出身,参与平定太平军之战,1862年任官陕西巡抚。
2. 芝兰之室 鲍鱼之肆 习惯成自然
3. 从小养成好习惯正三观,行善不以为奇,作恶不以为常
剧集篇幅适中,刚好小朋友有耐心看完,故事也很有教育意义,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另外,拍的故事也是深入浅出,同时又很富有趣味性,真的适合小朋友观看!
现在的电视节目虽然丰富,但确实缺少一些这样的优秀电视剧作品。
一撇一捺写个人,
一生一世学做人.
打开历史的书,
点亮诚信的灯.
东方的美德,
东方的精神,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模糊之中
现在重温后觉得挺棒的
太阳从东方升,这里的花先开。。。
绝对没看全,但这勾起我多少回忆啊!小时候的事儿,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从每天盼着长大,到慢慢不愿意在生日蛋糕上插蜡烛,光阴,惦着脚尖,飞奔。
现在谁能安心拍出这种东西?
太阳从东方生,这里的花先开。东方人爱东方,最早沐浴太阳爱。太阳爱,爱太阳,把它留住捧在怀,捧在怀……
主题曲深深深深地扎在我脑子里了= =
学到很多成语 喜欢看的时候那种感觉 谁不是从二次元混过来的 哼=v=
神一样的短片。小学的时候 是每个礼拜天晚上9点放的。播完我妈就逼我睡觉。一直是当做周一综合症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来回忆的。
小时候很爱看
的确旋律很特别
我记得扁鹊和两小儿辩日
伦理是用来约束人,心理是用来了解人,二者区别就在于对人作为一个自由独立个体所给予的尊重和认可。
挺不错的
经典动画
很有意义
╭(╯^╰)╮
陪着自己长大了……
当年的中华文化启蒙!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