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此电影简介中,都说裴特拉是第一女主角,卡琳是第二女主角。但我认为两位女主角应是互为对照的裴特拉和玛莲娜。卡琳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无可深究。以下主要分析裴特拉和玛莲娜的对比。
裴特拉以自我为中心,玛莲娜以爱人为中心。这是对比的核心所在。此核心即是她们各自的牢笼。影片结尾,她们分别认识到此核心的荒谬之处,核心破坏,内心的牢笼打开,最终两人分别得到解脱。
裴特拉是利己主义的代表。她离了婚,事业有成。她认为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她不明白爱情并非物质。她对卡琳百依百顺,想以此留住卡琳。她的愚蠢显而易见:玛莲娜因为爱她而做了她的佣人,可她却不爱玛莲娜。既然她自己无法回报玛莲娜的付出,她又凭什么认为卡琳对她的付出就会有回报呢?
裴特拉的利己主义将爱变成占有欲。片中,裴特拉不止有一句台词表明要占有卡琳。她满足占有欲的方式就是给予卡琳物质享受。她不明白,只要卡琳不爱她,即使卡琳留下,她仍会痛苦。而爱情,是不可能用物质换取的。
裴特拉生日当天苦等卡琳。最终痛苦至极而大发雷霆,直闹腾得精疲力竭,倒在床上。此时卡琳真的来了电话,她反而平静了。
我想反复折磨裴特拉的,不是卡琳,而是“占有欲”的不能满足。想要占有他人的念头,最终捆绑的是自己。裴特拉最后意识到,卡琳对自己不重要。正是此刻,她获得了自由。
裴特拉是一个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玛莲娜。
玛莲娜爱裴特拉,为她付出一切,包括尊严。最终,她的清醒源自裴特拉的两句话。
影片的结局是,裴特拉从失恋的痛苦中清醒过来,才注意到玛莲娜。她说要让玛莲娜得到“自由和快乐”。玛莲娜笑了,要亲吻裴特拉的手,裴特拉立刻抽回手,说“别这样!”,接着安慰似地说道:“说说你自己吧……”。玛莲娜无语,收拾行李,离开。
裴特拉果断拒绝玛莲娜的亲吻,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没有感情。裴特拉要玛莲娜说说自己,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始终无视。明白这两点后,玛莲娜才明白如此付出毫无意义。要追寻“自由和快乐”,只有离开:离开裴特拉的家——现实的牢笼;离开对裴特拉无望的爱——心灵的牢笼。
三人的感情纠葛是两段注定无望的爱情,两个悖论。其一,玛莲娜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而她爱的人恰恰是崇尚自由独立的成功女性裴特拉。裴特拉自然不会对情愿成为爱情奴隶的玛莲娜有丝毫同情,更别提爱情。其二,裴特拉爱上同样自私自利、逍遥自在的美女卡琳。同样的利己主义将她们推向一条线的两端。一方面,利己主义的观念将裴特拉的爱变为占有欲。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让卡琳无视裴特拉的付出,更别提被占有。
裴特拉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她既是被爱者,又是爱人者;既是被付出者,又是付出者。她处在这两个悖论的连结点。两个悖论连接在一起变成一个环,牢牢捆绑住她们。而悖论存在的前提,恰是三人错误的爱情观推导而出的逻辑。因此,只有当她们各自意识到观念的错误,才能打破这个环,获得解放。
另:
玛莲娜的表演者:爱玛·贺曼
“她(爱玛·贺曼)身材高大,乌黑的小眼睛深深陷下去,不漂亮,却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力量。在所有跟法斯宾德过从甚密的女人中,恐怕没有比贺曼更爱更崇拜他的了,也正是这“爱”使她在法斯宾德眼里变得轻贱。法斯宾德为她打造的角色都是不起眼的,这次也不例外,是个机器般的工作狂女秘书,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转自网络
如果上述为实情,爱玛·贺曼就是现实中的玛莲娜,法斯宾德找爱玛·贺曼来演这个角色也再自然不过。只是不知爱玛·贺曼演到电影结尾处是否明白法斯宾德的用意所在?
场景
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整部影片只有一个场景,而且还是摄影棚搭出来的内景。整部电影更像一出话剧,而不是电影。以人物对话为重,情节为轻。但不知是否是翻译原因,对话读来有些不知所云,不免让人昏昏欲睡。
演员
幸好片中美女如云,颇能提神。两位台词最多的主要演员演技极佳,均为法斯宾德御用女演员:玛姬特·卡特和汉娜·许古拉。我看过前者主演的《玛尔塔》,后者主演的《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两部电影都十分吸引人。两位女主角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相比之下,我得说还是玛姬特·卡特在《玛尔塔》中的形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汉娜·许古拉是标准的美人,颇有风韵。但玛姬特·卡特的长相却十分特别,尤其那双眼睛、那张嘴和她的骨瘦嶙峋,让我过目不忘。《玛尔塔》中她的出色演出(我觉得她比男主角演得还要好,也许是因为男主角看上去还是没有她特别),让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盛佳蓝光补签一下。这次翻出《柏蒂娜的苦泪》来看,又一次见识了汉娜·许古拉。她在银幕上显得有点胖胖的婴儿肥,身材虽然不是那么特别好,但是确有“女巫”般的魅力。松松的头发,娃娃一般的脸。有一种说法,说她和法斯宾德是德国电影的两架马车……她在电影中,也用她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组成了一个“气场”,收人心魄一般。
全片就是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拍摄的,甚至连那个房子的门都没有看到。若干个女人在那里出出进进,在一幅壁画前面不停地说话、喝酒……这是一个关于女人之间相互折磨的故事。卡琳利用柏蒂娜对自己倾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将柏蒂娜抛弃;柏蒂娜对玛丽娜的“囚禁”和“虐待”以及最终对其放飞。玛丽娜在全片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那里端茶送水,准备吃的或者打字。柏蒂娜似乎并没有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虽然也会对她说“谢谢”,然而却不关心她的情感。玛丽娜只有用面无表情和机械的打字声音来回应这一切。
柏蒂娜对卡琳的爱,更是有一点执拗。卡琳离开时,她反复无常,一会儿咒骂她,一会儿哀求她,一会儿吐唾沫,一会儿紧紧扯住她。她在等待卡琳的时候也是这样,听到电话铃声之后的悸动,发现电话是别人时候的失望——她甚至连母亲和女儿(很巧,都是女人)都不在乎了。
电影中没有一个男人,但是这些女性也都是受了男性伤害的,但是,她们仍然在互相折磨。直到最后,柏蒂娜失去了一切……
片名译作柏蒂娜,简介里又用的佩特拉。以下统一用作”柏蒂娜“。
电影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柏蒂娜的房间,我初看只觉得法斯宾德挺会省钱。
柏蒂娜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和助手生活在一起,对助手呼来喝去,压榨程度不亚于某些导师对待学生(区别在于助手享受这种虐恋)。随着年轻的卡琳的闯入,唤醒了柏蒂娜的爱欲,助手的地位更加悲惨。柏蒂娜近乎卑微地供养着卡琳,却像暴君一样对待着助手。在柏蒂娜和卡琳浓情蜜意之时,助手敲击打字机的声音始终作为背景音出现,如她的情绪那般悲戚冰冷。作为沉默的第三人,她已经化身一株逆来顺受的植物。
看完全片,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女助手,论戏份她应该是女二,但豆瓣条目里的番位,女助手甚至不是三番,她就像电影里的角色一样仿佛被遗忘了。结合法斯宾德的传记,才发现她的身份不小。
毕竟,当法斯宾德又讲起乏味的故事,一猜便知,是他的局部写照——“许多挚爱他的人都有受虐狂的倾向,因而促使他以虐待他们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对他们的控制权。”饰演助手的贺曼,和他在现实中的关系就如电影中的翻版,法斯宾德比柏蒂娜更加残暴。
法斯宾德不仅打她还当众羞辱她,那会儿贺曼已经开始吃素,法斯宾德当众说如果你吃完一块牛排我就会好好的F你一场,贺曼虽然勇敢地克服了对荤食的排斥,还是没抑制住捂着嘴去洗手间,当她回来之后,法斯宾德说:我是说吃下去,而不是把它吐出来,如果你希望我F你的话,就得把牛肉留在肚子里。法斯宾德享受这种当众表演式的羞辱,以显示自己的权威。贺曼曾为他自杀三次。
追寻内因,法斯宾缺德,是将童年对母亲的恨意施加在与母亲外形相似的贺曼身上,童年他没有能力阻止母亲离去,而现在有一个可以轻易操控的母亲形象,深爱着他,愿意由他处置。贺曼的童年则将她铸造成一尊乐于牺牲的圣母像。
法斯宾德时刻警惕着自己对母亲的恨意不能被爱意战胜,所以他既爱着贺曼,又担心变回童年那个卑微可怜的角色,他选择成为先伤害他人的主导者,通过创作和恋爱来重塑他的过往。也许这就是剖析童年的迷人之处吧,一个可恨之人首先是多么可悲。
雕塑感极强的室内剧。全片都是女人,没有任何男性角色,而始终挂在墙上的油画上的男人和阳具时刻提醒着观众男人并未缺席。女时装设计师佩特拉是一个孤傲,敏感,神经质的女人。她的母亲经常找她要钱,她的女儿进入了青春懵懂期,佩特拉就像男人一样支撑着家庭。她与一个对她照顾无微不至但从来不说话的女管家生活在一起。她在房间里与另一个女性朋友聊着自己的前夫和离婚的原因。她不停抱怨曾经的婚姻生活和男人,男人充斥在她们的对话里。通过朋友介绍,佩特拉认识了独自来德国的卡琳,她爱上了卡琳。她让卡琳住在自己家里,她们彼此倾诉,话语间依旧充斥着男人。卡琳失去了父母,厌恶远在澳大利亚的丈夫,对生活和未来不知所措。卡琳充满弱小,忧郁,迷茫的话语深深吸引着佩特拉。佩特拉给予卡琳经济上的扶持和事业上的帮助,她们开始了同性之爱。但长期的同居让两人的感情本质显现出来。卡琳开始变得冷淡,傲慢,对佩特拉的示爱回应冷漠,并且告诉她自己和大鸡巴黑鬼上床以满足生理需求。佩特拉用肮脏的话语辱骂卡琳,拿女管家出气。很难说卡琳真的厌倦了感情还是其实只是在利用佩特拉,总之,在佩特拉的打造下卡琳成了时尚名模,事业大红大紫。与此同时卡琳接到丈夫的电话后毅然决然的离开佩特拉投奔丈夫。男人再次充斥在她们的关系中。佩特拉放下所有的尊严挽留但于事无补。她一边唾骂卡琳一边给卡琳路费,尊严荡然无存。就这样,佩特拉陷入了疯狂。她面对前来的女儿,母亲和朋友,用“妓女”咒骂她们。她守在电话前等待卡琳的来电,但一次次落空。她崩溃的嚎叫怒喊,扭曲挣扎最终昏倒在地。结尾她意识到自己对管家长期的发泄和精神虐待希望和解,可管家听到佩特拉的道歉后却立刻收拾行囊离开只留下佩特拉孤独的坐在空空如也的房间里。
显然佩特拉对卡琳有着强烈的爱意,她是付出更多的一方。而卡琳则是获取和被爱的一方。这样的关系不论在同性还是异性的情爱中都相当常见。强烈的爱有时会带来践踏尊严的结局,而被爱的一方却可以轻轻的拂袖而去。这不公平但又过于真实。法斯宾德用癫狂,绝望的结尾将残酷的事实摆在观众面前,没有任何修饰。影片中充斥的男性话题和阳具始终禁锢着佩塔拉,她因为男人而离婚,又因为男人失去了女人,法斯宾德很残忍。
法斯宾德作品《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
法斯宾德作品《柏蒂娜的苦泪》观看现场(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之一(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之二(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之三(2015.11.14
时 间: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上午11:08—11:3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柏蒂娜的苦泪》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李华、杜素梅、郭一橙、王淑金、池云飞、赵玲玲、刘海庆、张小萍(观影者:庞健、姬伯庆、万邦炎、朱松法、翁锡良、王月芳、徐涌、傅佩影、范大茵、田瑛、马以乐、张征辉、姚筱凤、朱明、朱艺、丁云珍、朱剑云、倪云霞、姜希珍、蔡玲、韩美娣、朱卉、张培红、朱俊杰、章毓苏、章勤、赵一宁、姜天鸿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影片通过六个女子演绎了关于女性的爱的丰厚主题,其内涵意义是比较深的
范达明:今天这部影片就像个舞台剧——据说法斯宾德就是依据他原先的一个舞台剧改编拍成这部影片的。全片场景始终是在主人公兼为工作室的家里:只有一个环境,前后一共五幕,幕间通过黑片转换。人物不多,而且都是女性;戏剧冲突主要通过对白,第四幕开始还有一段独白。主要人物是4个:一是女主角柏蒂娜(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佩特拉•冯•康特),是一个离了婚的有成就的著名女装设计师;二是她的秘书或佣人玛丽娜;三是她的好友西多尼,她来自澳大利亚;四是年轻美丽的美国女子卡琳,由西多尼在澳大利亚与之相识,被介绍给柏蒂娜,后者宠爱并培养她为时装模特。人物出场最多的是第四幕那个场景,也就5人:少了卡琳,增加了柏蒂娜的女儿和柏蒂娜的母亲。但是法斯宾德的这部影片通过这样六个女子,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女性的爱的丰厚主题,其内涵意义应该是比较深的。
爱如果是贪婪的,可以毁掉开始的美好,毁掉一个人
金爱武:影片表现了女主人公很痴的一种爱。通过一开始她与女友的聊天,我们了解到柏蒂娜的爱情、婚姻以及生活的诸多方面。她是个很讲究的人,讲究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很饱满,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后来她爱上了同性的卡琳,以至走向崩溃。虽然从她以前的生活经历来看,也有点怪异,但在遇到卡琳之后,她就彻底撑不住了。卡琳比较现实,她可以爱柏蒂娜,也可以爱别人,还可以找异性。而柏蒂娜却显得很极端。影片着重表现了人性、人的爱的过程、人的偏见,包括对同性的、对异性的爱,以及在这些情感中的选择。柏蒂娜虽然主张追求自由,想要放松,结果在对卡琳的情感付出上却显得很累,终于走向死胡同。爱如果是贪婪的,可以毁掉开始的美好,毁掉一个人。
因为爱得深,占有欲很强,就显得很狭隘,也导致了对方离开
李华:女主人公是爱成痴。她丈夫对她似乎也是如此。因为爱得深,占有欲很强,就显得很狭隘,也导致了对方离开。从影片剧情看,柏蒂娜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从其困境中走出来了,譬如她最后接到了卡琳来的电话,也很冷静。她的内心坦然了一点,她还让她的秘书也自由了。应该说,柏蒂娜还是回到现实了。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金爱武发言(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李华发言(2015.11.14)
女主角没有真正走出来,导演放弃她了,是悲剧的结局;影片总的感觉是压抑
杜素梅:我觉得这个电影好像不是导演法斯宾德的风格。女主角柏蒂娜没有真正走出来,导演放弃她了,是悲剧的结局。总的感觉是压抑,那么小的一个空间,几个人物,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导演对主角是放弃的态度,从最后人物的表情看,也没有看到什么希望。
影片表达的是一种爱的失落造成的精神崩溃,这是人的情感达到的一种极端状态
范达明:影片剖析了爱的两面性:爱可以是博爱,那是祥和的,宽容的;也可以是占有欲的爱,那是可怕的、疯狂的,爱变成了一种极端的私欲。拿卡琳与柏蒂娜来比较,卡琳的爱,就属于前者;柏蒂娜的爱则属于后者。法斯宾德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就是揭示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领域的极端的东西、阴暗的东西。影片表达的是一种爱的失落造成的精神崩溃,这是人的情感达到的一种极端状态,也就是变态。我们上周看的《四季商人》,实际上也是描写了一种人的精神的崩溃,不过,那个男主人公汉斯,其要害还不仅是爱的问题,主要是人或人格的尊严、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的失落而造成的。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杜素梅发言(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郭一橙发言(2015.11.14
柏蒂娜讨厌虚伪,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哪知她内心其实仍然非常脆弱
郭一橙:我是第一次来。我觉得女主人公也就是活在自己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她太独立了,不接纳很多东西。比如她的女朋友似乎是苟且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而她却追求自由独立,于是提出与丈夫离婚。这也是艺术家常见的问题吧。由于爱钻牛角尖,让她陷入一种困境。其实,她本身是高级知识分子,讨厌虚伪;她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哪知她内心其实仍然非常脆弱:外界的一点东西就能让她情感波动,比如卡琳的出现。其实她们两个人的家庭、文化层次都不同,卡琳更世俗一点。她们原本是两个不同世界、不同领域的人,她却那么爱卡琳。也许是她太久没有了爱,精神太空虚寂寞的缘故。
范达明:对于柏蒂娜来说,卡琳的出现就像沙漠中久渴的人终于见到了水一样。说到底,人都有两面性,哪怕你是明星,是富婆,是外表看来多么伟大的人,而在人们所不知道的背后,在你自己的心灵深处,往往总还存在着一些虚弱的地方,那就是你的软肋。
杜素梅:她有很多需求,然而又得不到——比如,卡琳的年轻美貌,也是吸引她的。
王淑金:我看了后不太懂,觉得这个爱、这个人有点变态,她是爱得很自私吧。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王淑金发言(2015.11.14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池云飞发言(2015.11.14
影片的结局处理得很好: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他们离开了才意识到他们的价值
池云飞:这是部女性电影吧,我倒觉得女主人公不一定是变态。柏蒂娜从婚姻破裂到因为丈夫虚伪而情感偏向同性,后来认识卡琳,感情很深,说好彼此坦诚,却还是遭到背叛和不忠,很受打击,所以她借酒消愁,终于精神崩溃,到了自我毁灭的边缘。在卡琳背叛她时,女主人公不仅诅咒她,还辱骂上帝,因为导演本人也是同性恋吧,基督教是反对同性恋的,所以影片也是借女主人公的口发泄一下。当女儿、妈妈出场后,影片描述了家庭的关系和感情。影片的结局,我觉得导演处理得很好。女佣人一开始任劳任怨,一句台词都没有,恰恰在柏蒂娜对她态度改观后又离开了她。这说明,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他们离开了,才意识到他们的价值,那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影片中能看到爱的三层关系;柏蒂娜的爱,把她折腾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
范达明:据说这个扮演女秘书的演员伊尔姆•海尔曼(Lrm Hermann),在现实生活中,对导演法斯宾德也是崇拜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疯狂地爱着他,哪怕受到对方的虐待与侮辱。这一点在影片女主人公柏蒂娜身上也多少有着投射。本片确实是有着女性主义的色彩,虽然导演本人是男性。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这样的爱的三层关系:卡琳在最上面,因为她的爱是开放的,不苛求于哪个人,因此可以说是居高临下;柏蒂娜居卡琳之下因而居其次,因为她对卡琳爱得五体投地,是有求于她的;居最下者当然是女秘书玛丽娜,因为她完全受女主人柏蒂娜的支配,也心甘情愿受她支配,而且她对柏蒂娜也同样爱得五体投地。爱,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爱和被爱的地位就是这样不平等。从影片表现看,一开始柏蒂娜与卡琳两个人是平等的,她们都是刚认识对方,都打扮得漂亮非凡,耀眼夺目。最后,柏蒂娜成为失恋与失落者,极端的情绪加诸其身,让她也根本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了,我们见到此时片中的她,满脸憔悴,披头散发,也已不事打扮了。柏蒂娜这样的爱,是如此折磨着人、摧残着人,把一位雍容华贵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就这样折腾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赵玲玲与张小萍(2015.11.
![]()
《柏蒂娜的苦泪》观后座谈会:刘海庆记录(2015.11.14
导演安排的艺术思路确实不一般:柏蒂娜不断说话,女秘书则是表现内心世界
张小萍:导演安排的艺术思路确实不一般。女秘书没有一句台词,但并不是跟演双簧的手法那样:女主人公和她形成对比,柏蒂娜是不断地说话,女秘书则是表现内心世界。最后女秘书走的时候,拿走的洋娃娃正是女主人公最喜欢的东西。卡琳终于来电话了,或许会让柏蒂娜的情绪有所缓解。
关于影片的结局与人物的命运
金爱武:女秘书玛丽娜身兼女仆,她是很爱女主人的。影片中一开始描写她们一起跳舞,镜头只有两人穿着鞋子的双脚,应该是表现她们的亲密的。最后玛丽娜走的时候还拿了一把枪。我想,她离开主人后可能会去自杀。因为即使她在这儿得到的是奴役而并不是爱,但是离开后对于她来说,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刘海庆:我倒觉得影片结局是好的,乐观的,不是悲剧的。当然手枪的那个细节我没注意,但我觉得女秘书玛丽娜对女主人的感情很深,一开始玛丽娜听女主人聊天讲到生活的痛苦时,玛丽娜会流泪;后来看到卡琳给她带来的痛苦,看到她恼羞成怒地骂卡琳是妓女时,发现玛丽娜还暗暗高兴。最后女主人跟玛丽娜说给她自由和快乐,她虽然收拾东西走人,女主人并未阻拦,脸上的表情还是快乐的吧;玛丽娜拿走了她最喜欢的洋娃娃,她也没阻止。我觉得影片最后玛丽娜拿走那洋娃娃,就是拿走了女主人过去痛苦的标记,这对她显然是一种解脱。影片的这个结局,意味着她俩开始了新生活。
女性的爱,终极目标还是男性。爱与欲望或爱与欲望的纠集是影片的基本主题
杜素梅:导演拍这个片子时候多大呢?我感觉导演的手段很高,表现出复杂、丰富的人性。布景也很有深意:开始的空间很窄,后来就是很大一块地毯,很空了一些。
范达明:本片拍摄于1972年,那时导演27岁。十年后,1982年,法斯宾德去世,才37岁。14年他导了41部片子,很厉害,他本人的生命历程,也含悲剧。影片最后的空空荡荡的室内空间,就是女主人公爱的失落的象征。还有背景的那些油画,男女裸体的,尤其是男的生殖器,一直很醒目,贯穿影片始终。我想,女性的爱,终极的目标还是男性。爱与欲望或爱与欲望的纠集,就是影片的基本主题。
刘海庆:影片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男性人物,但女人们的烦恼都是和男性有关:柏蒂娜是与他丈夫离了婚,卡琳的离开则是因为她丈夫来到了德国与她重逢,柏蒂娜女儿的烦恼,也是她爱上了个男生。
范达明:而且她还是可怜的单相思。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有很丰富的内涵,包括了异性和同性的爱、欲望,把人性、人的感情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5年11月15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04篇纪要。
法斯宾德这部被低估的杰作无疑是对《葛楚》的重述.与后者相似,意愿攫取一切的will-power必定显现为提纯了的语音――玻璃门木质墙面吸音毛毯,居室不正是被设计成一间录音棚,用以聚焦人声的物质性? 在"降噪"(voice取代sound)环境中,Petra作为欲念最强劲者无法停止射出词语,意志薄弱因而无言的女仆只得充当伴奏,空敲打字机(埃里克·萨蒂式的配器).有所意指和预告的言谈渴望Erfüllung,它势必盈满整个空间故绝不会随剪辑运镜而产生混响层面的"位置"变化(因此恰恰是无空间的!);既然作为振幅的音量从不暗示空间关系,充当了距离丈量工具的乃是摄影机――它审慎地用步子估测房间大小,一尺,两尺...
8.4 机位调度、演员的走位与位置关系以及打光与构图,都透出一种被冷漠与隔阂包裹着的欲望,而主角Petra的每一句台词都透出她对于自己欲望的伪装以及对于真爱的渴求,与Petra相对应的Marlene是个十分有趣的角色,几乎就是Petra她内心另一面的写照。
舞台剧,巨幅油画高高在上是欲望的象征与权力的控制,华丽的服饰之下包裹着空虚寂寞情感与金钱交易的情感,在封闭室内寻求对空虚情感安慰的角落。法斯宾德在此片中彻底的操控着表演者,封闭室内三者位置关系与调度充分表现了三者心理的主客关系,佣人的存在更像是柏蒂娜的精神另一面,最后的释放带走象征性的洋娃娃,空留疯狂的一面禁锢黑屋之中。佣人是另一面的象征,细微表情都与剧情进展相呼应,65分35秒在柏蒂娜与卡琳确定关系之后佣人特写镜头颗粒化处理,柏蒂娜与卡琳分裂时分割构图,柏蒂娜油画前跪地祈求。(见相册)
看这个确实让人想睡觉。经典之处在于本片很明显想探讨电影中的空间与画面叙事对于话剧里被忽视的人物角力的加强,并反思大部分主流电影对于场景上运用的疲软。后面冯提尔的狗镇也这么想着探讨,总归不如本片极简却五脏俱全。
法斯宾德又一聚焦女性的作品。全片场景只有一个房间,登场角色均为女性,但男性却依然充当着缺席的在场者,结构着女人们的话语、情感与思想。房内墙上作为背景的油画是Nicolas Poussin的名作《弥达斯与巴库斯》(约1630),指称着不聪慧、放纵与非理性。法斯宾德在从柏林到洛杉矶的一趟12小时的航班上手写了整个剧本,之后仅用时10天就拍摄完毕。“德国新电影的心脏”让他的缪斯汉娜·许古拉出演了双性恋女时装设计师眼中的女神。影片用色考究,光艳华美,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沟通之失落。有意思的是,始终受佩特拉颐指气使凶狠谩骂的女佣人Marlene从头至尾未说一句话,处于不折不扣的失语地位,却至终在女主的释怀与感激表示后收拾箱子走人。于是,虐恋与受虐的母题便这样彰显出来。PS:以塑料模特呈现蕾丝边之爱。(8.5/10)
9。目前最喜欢的一部法斯宾德,可能是最好的单场景电影。虽然实际出场的人物不多,但算上壁画、模特以及长时间处在画框一角的秘书,大部分的场景都相当复杂。构图以及作为背景的壁画常常反映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秘书这个角色设定非常有趣,出场时间第二多,却总是被安放在角落或者多层阻隔之后。
古典亦剧场(原本即法氏舞台剧),可很明显这是个诡论:用舞台反讽舞台,用剧场式的处理反讽柏蒂娜伪装的感情。全片只在一个房间内发生,固定而刁钻的取镜、鲜艳的布光效果和冗长的对话等组成该片的独特风格。
4.5.Karin的谎言,Marlene的眼泪,Petra的爱情。舞台剧,最难过的三个细节是Karin和Petra在一起是Marlene的打字机只是空响,Petra低到尘埃里,Marlene最终的离去。她究竟是真的爱上了还是以为自己爱上了。
女人爱起女人来也是往死了招呼~虽然是室内剧,但是看着还不闷~
伯格曼是真苦小法总有些讽刺和不当真,他写女人讲的台词听着有共鸣可见感情的洞见未必非得分性别。单一场景,画面瞎眼!片头有猫,中间有Walker Brothers的歌还出现了唱片封套哈哈哈。结尾劲酷加一星。
里面一个男人都没有,怎么行
8.5/10。三个女生之间的三角恋:女主A与她秘书B是sm关系(A是s)但并不完全是真正的恋人,A爱着另一个女生C(而有丈夫的C不确定喜不喜欢A甚至喜不喜欢女人)。最终B和C都离A而去,留下痛苦的A陷入绝望与黑暗。影片运用纯室内景(本片为单一场景,具体是女主的房间)、如油画般华丽而凝重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克制的剪辑/表演/叙事节奏营造了一种精致而压抑的氛围(正如同女生们的气质和故事的基调),但本片如舞台剧般浮夸的表演并不符合影像压抑的气质,扣1分。
I was exactly like her in that 20 min carpet scene. Hateful yet still hopeful. Hysterical until exhausted. I guess everyone would have to go through that kind of experience and come out of it, only to experience it again, or never. With my whiskey, it reminded me why I have dared not watch Fassbinder's movie for a long time. And it shall remain so.
完完全全的舞台剧范儿,单一场景,布景、台词、表演都很夸张,演员的每个动作都是经过设计的。但是,用评论音轨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多么美啊”,连角色的痛苦都那么美。
Fassbinder异常的冰冷.如果不是这个平静的结局,我一直忍耐在痛苦中看完这部英文字幕的电影.她的歇斯底里,她强大的占有欲,她的孤独和她可怕的爱.一切又是和我相似."我们需要对方,却不知如何生活在一起."
N个女人一台戏,完全的室内剧。谁动情谁痛苦,不分男女,不分同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nTfjCEohs
8.7;若問你會如何,你會罵我別傻
我们是不敢面对并享受自由的,于是总要寻求奴隶般的境地。于是爱所馈赠的压迫似乎就成了最好的。
一開始看這部片就自動進入午睡模式,真是糟糕的習慣。這部非常舞台劇化的電影切成好幾幕,每一幕都是冗長對話的室內劇,佈景鏡頭都非常華美。在我清醒後才了解這是在講女同志愛情中的殘酷權力關係,一個得不到回報而近乎崩潰的迷戀情事。演員表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