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简明扼要的悲剧,而蜘蛛巢城则更加怪雨盲风。与其说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文学改编,不如说是埋着莎翁悲剧内核的一出完全属于武士时期的寓言故事。
对于古典西方文学的东方化改编从非易事(夜宴的失败足以证明)。正如A’aness所说,“当一部戏剧的传播超出其最初的想象文化时,它将是一个具有不同价值、文化假设、记忆和联想的新的解释性社区。” 之所谓蜘蛛巢城的受众可以上至世界层面的精英阶级下至日本普通居民,则是源于他对几个核心要素的关键性改编。
一、Non-anglophone式台词设计
无论是谲诡的民谣还是武士们接地气的对白,黑泽明完全无视了莎翁的五旬节诗句。全篇大大削减了台词的占比,以顶级摄影捕捉的静动态场景、鬼魅的配乐引导的气氛渲染等等方面来放大了人物的“表层特征”,而隐去了莎翁戏剧里经典的内心挣扎和自我发问。这无疑比法鲨版的麦克白更加忠诚,因为他做到了所谓“电影化”,它让现代观众能变着角度地欣赏莎翁悲剧的内核,也大大增加了古典戏剧的再生潜力。
换句话说,相比起2015版本的麦克白用大量冗长的台词铺垫剧情,蜘蛛巢城用视听效果创造了戏剧的隐喻意象,并绝不传达角色内心的想法,从而带来了更加瘆人而精彩的电影效果。
二、从“三个女巫”到“蜘蛛森林的木妖”
原著的女巫被视为命运和神秘的象征,而黑泽明将揭示未来的角色换成了白发苍苍面目狰狞的森林木妖。木妖带着一首诡异的歌谣出场,消失在白雾中,时而瞪大瞳孔,时而又痴痴笑笑,这一形象更加增添了蜘蛛巢城的诡谲性,也把原著“无奈”的基调变得更加“不可测”起来。
这不禁让人发问:原著中的三个女巫是否表明了麦克白命运的多面性,而蜘蛛巢城中的木妖则宣誓了男主的“宿命”——他注定要死。这种东西方差异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考,也是两种悲剧的源头:“错误的选择”,还是“从未出现过选择”。
三、能剧的引用
能剧面具的借鉴更是使蜘蛛巢城更加日本化、古典化。
(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化妆师,尤其是Askari夫人的形象简直深入人心)
“既托生于世,贱如蝼蚁,尚且偷生,何必自寻苦恼,多愚蠢,人生若花,来去匆匆,终须也要化作腐肉枯骨,人为权欲,不惜欲火焚生,罪孽囤积不散。”
这部《蜘蛛巢城》改编自莎翁的《麦克白》,黑泽明导演善于把西方戏剧用东方故事来演绎,比起众人皆知的《七武士》《罗生门》,这部电影少了几分名气,但无可否认这是黑泽明导演生涯的一部佳作。
在佛教教义里众生皆受欲望的折磨,对于大彻大悟的佛而言众生皆是苦的,《蜘蛛巢城》这部电影以人的欲望为主题,层层剖析了欲望的嘴脸到底有多狰狞与可怕。在欲望面前,忠诚,道义,甚至生命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在黑导的手笔下,蜘蛛城变成了猜疑的炼狱,众人皆是待审判的小鬼。
鹫津与三木在蜘蛛手林无意中得到了妖怪的预言,鹫津会成为城主,三木的儿子会成为第二任城主。也正是这次奇遇成为了悲剧的开始。
黑泽明导演的高明之处就体现于此,欲望总是体现于突破,鹫津在立下战功后成为北馆守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让鹫津除了城主侯爷之位已无追求。比起天生利欲缠身之人的苦难也不如忠诚仁义之人的转变更加刻骨铭心,黑泽明调动镜头的威力,通过妻子浅茅的言语一次次挖掘鹫津内心的欲望,在镜头前,鹫津时而沉默,时而暴戾,时而挣扎,不得不佩服黑导的控制能力,深刻而不过分。
鹫津弑君之后,久久放不下手中的长茅,预示着一个忠诚正义之人已经变成了欲望的奴仆。
高潮迭起部分在于鹫津的城主仪式,本可以选择最稳妥的方式完成这个预言,膝下无子的鹫津准备继嗣三木的儿子,这样三木的儿子就能成为下一任城主。真可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妻子的怀孕让鹫津欲上心头,诛杀三木,重伤少主,当一个人的欲望到达极致,人就成魔了,殊途同归的走向了毁灭之路。多行不义必自毙,在片尾众叛亲离的鹫津在箭雨中的无助就像恶鬼在业火中的审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同于《罗生门》迷宫式的叙事,这部《蜘蛛巢城》从一开始就抛出一个结果,而把重心架在了叙述过程上了。世人总是极力地追求结果省略过程,黑泽明这一次强有力地证明了过程也可以比结果更精彩,美妙。
对于场面调度能力,黑泽明导演可能是我见过最优秀的了,对于布局列阵,人物的礼仪方面最大程度的还原还原再还原(中间有一段多米诺骨牌式的军礼,真的无话可讲,太牛了),反正后续还要完成我的黑泽明勋章计划,这篇就先分享到这。
黑泽明勋章计划进度6/20
蜘蛛巢城確實是表現出鷲津的心理空間,慾望的象徵,走向死亡之地。看著看著,在想,這個年代再沒有這樣子的電影了,黑澤明所做的決定,畫面內大量臨記,單純的氣氛和節奏。電影應該是在大銀幕看的,更應該用菲林來拍攝。
三船演戏喜欢吹胡子瞪眼,真有特点!2019.4.20北影节胶片。
重看。剧作仍然有很大问题,与《乱》如出一辙,都是不当的反讽引发主题失位,人物因之变得扁平而缺乏维度,大约可以视为改编上未有效脱离原作舞台化结构而导致表达乏力。视听风格上,《蜘蛛》稍显灵动,《乱》则呈沉厚,这跟后者追求宏大叙事、客观化叙事有很大关系,另外跟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有关联。
我看的版本里居然把"三木"翻译成"Sam".........瞬间我就崩溃了Orz
故事风味和影像风格是莎士比亚混合黑色电影,当然本土化改编以及日式鬼魅感是天皇范儿。《蜘蛛巢城》从一个预言走向寓言,讲的绝不仅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宿命论。和后期色彩浓郁、阵仗更大的《乱》的核心表达一致,都是把故事发生地当作人性的惨烈舞台。未经修复的胶片在夜戏不清晰的质地,恰好带来一种泥沙俱下、沆瀣一气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拉镜头和正面跟拍,简单的机位运动和场面调度配合音乐,极其深刻地呈现出人物内心活动。结局并不止于一场期待中的大战,而是拍更为压抑的浓雾中迫近的树林,以及乱箭丛中挣扎的王——一场惨死可能比万人厮杀更加震撼。#BJIFF9#
三船敏郎牛逼闪闪,山田五十铃也传神得很,尤其是焦急的等待丈夫弑君归来时那神态、那眼神、那踏着鼓点的步伐、那随着身段摆弄的和服衣摆……这段好经典,反复看了不下十遍,让今天哪个女演员来都是演不出来的。
三船敏郎型的麦克白都挂着他本人太多的影子,完全的一介莽夫,最后的死状比原著更不堪,这改动鸡肋得不要要的。林中追击的镜头很赞,棚拍的水准充满大师味道,由西方经典嫁接来东方妖巫鬼怪的惊悚诡谲异常成功。行走的森林,这场戏足够爆炸,顶礼膜拜道具组和烟幕师傅。
1.黑泽明的日本化莎剧改编,电影化程度远胜西方尝试,本片和[乱]可作多角度对比。2.除三船外的演员表情趋于能面化。3.弑君一段极具张力:鸦啼预言,"不启用房间"中的血迹,浅茅擦地步音效,无对白表演。4.雾气蒙蒙白骨累累的蜘蛛手森林与绕圈奔马是迷惘内心的外化。5.挪动树林,万箭穿身,雾中遗址。(9.5/10)
「下克上」几乎是战国时代最大的特色,导演归因为人内心不断膨胀(也让自己迷失)的欲望。不得不提黑泽明镜头里的战国女性——野心、主动、挑衅性强——夫人看似的三言两语实则效果更胜女巫。
叙事结构与镜法都较精致,部分也因其模仿能乐风格。取毒酒那个镜头很赞,但总体而言是部令我比较无感的黑泽作品。
女人走路时配的音效好像蛇吐丝
怎么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了,悲剧之成为悲剧,就在于悲剧之中者有值得救赎之处,但缺少了那一段人生空无的洞察,缺少了那一段擎起盾牌的困兽之斗,我只看到了被预言和女人操纵的提线木偶,匆匆而滑稽地完成了历史的循环。而可怜,并不值得被救赎。有一种我很不喜欢的那种自负的悲观,悲观不是悲剧。
开篇阴霾的雾霭加上苍凉的唱词,中断无数的高潮,以及与开首呼应的悲怆的结局,每一处的处理天皇都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将莎翁的戏剧改编后却不失东方韵味,这似乎只有黑泽明才能做到。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三船殿堂级的表演。
看得出来黑泽明的电影手法除了学习西方的摄影,故事和剪辑手法以外,大量运用了日本能剧等戏剧表演方式和舞台调度方式,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形成一种呼应。虽然#黑泽明的电影就是不好看#但那也是因为文化,从电影角度来说值得学习的也多。
全片充斥着浓重的鬼魅气息和强烈的舞台感。那是宿命吗?那是人的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杀戮、私念、贪图。谁可参破?谁可逃生?
很有莎士比亚和希腊神话的悲剧风格。那个白头发老奶奶摇着纺线的镜头也出现在《千年女优》里。
银幕重温,35mm,黑泽明这部麦克白改编在深层次上做了东方化移植,驱动角色的并非只是欲望,更多也是一种难以自保的东方式恐惧,或许是为了凸显这种恐惧,影片避免了直接展现弑君与杀友两个段落,转而将镜头对准始作俑者,去专注展现其内心恐惧;带有佛教磨难轮回色彩的歌曲也是对这个故事的东方化解读
序:鸦乱鸣,妻离间,夜谋反,杀君王,抬灵柩,夺巢城。疾:鸿门宴,醉化鬼,狂风起,士气靡,子死胎,母难全。破:蜘蛛城,固金汤,人心齐,树木移,箭穿喉,城破亡。
黑泽明几乎把三船敏郎完全物化在他的影像世界中,三船敏郎在黑泽明电影中表演的并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更像是黑泽明电影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符号,他每一次瞪眼、愤怒、歇斯底里都只是对其本体原初形象的暮仿式重现。就像早期阿莫多瓦电影中的班德拉斯,其代指一种纯粹且浓度极高的性感与欲望实体。三船敏郎也是同样,他身上的阳刚气节与刚烈性感是黑泽明影像世界里最耀眼的表意符号。
莎翁戏剧最好的改编之一//////这回真是由衷敬佩黑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