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层棚户区里的各色人等——痴呆电车狂人、醉酒后换妻的苦力、糟蹋侄女的强奸犯、流浪汉一大一小、发呆的落寞文人、不在乎妻子婚外情的手艺人、等等,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啊?整部戏既没有多么高尚正向的人和事,坏人似乎也没怎么被惩戒。话说回来,从电车狂的视线看出去,其实也没什么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他觉得自己每天开行虚拟电车是最正常不过的,其他的人反而虚度光阴瞎操心,哪边是真哪边是假呢。电车狂的生活真是简单又快乐啊,就是辛苦了他的母亲。 2个多小时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开着放映,偶尔扫一眼也没耽误剧情。豆瓣给8.0高分的人都看懂了?我写完这句话就去看看。
中世纪教堂里的琉璃彩窗 让穿透的阳光染上明媚的色彩 温暖信仰者的心灵
电车狂人夜晚归家时 胸前摇晃的手电筒穿透门框玻璃上贴的彩色电车涂鸦 光束在另一面墙上摇晃着 整个屋子顿时五彩斑斓 伴着随之而过的电车声 将这个世界所有的痛苦淹没在黑暗中
看得非常心酸 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故事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可以靠着构建心中那栋理想的房屋而活着 而在精神匮乏的今天 我们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呢
片中的小人物卑微到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 日复一日活得如同行尸走肉 单调重复 可他们也许就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活着 更不要求活着有意义 对他们来说 一顿饱饭 一次纵欲 就是生活 活着 就是生活
片中胜子被舅舅侵犯的场景像极了《红高粱》里我奶奶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偷情的一幕 铺满屏幕的大红色调 人的情欲 胜子这样的行凶者 又何尝不是曾经乖巧懂事的女儿 让我想起相似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看似老实巴交的岛先生 因为同事对其‘母老虎’一般的妻子的羞辱而大动干戈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看到别人生活中所有的故事 因此善良和理解才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好的处事之道
人总是会把自己的懦弱归结于别人的过错 犹如想自杀的职员 对帮助过自己的医生翻脸不认人 尽管只是一个让他放弃轻身念头的权宜之计 人性的脆弱 丑恶一览无余
过分鲜艳的太阳 云彩 月亮构成的背景布好似《梦》中独有的超现实主义色调
大智若愚的老人 彩色的电车墙🚃 黑泽的现实主义无论何时都还是闪耀着一丝希望 那些孩童的涂鸦是不是喜欢作画的黑泽的作品呢 我想他可能想过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作品中 现实便可随遇而安 然而上帝并没有成全他 而是给他留了希望
对于看过几乎所有黑泽明电影的我来说,这部无疑是最震撼的。作为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他一定想要说的太多,于是用讲述一个世界的力量,140分钟左右的长度,来刻画日本战后经济腾飞时期,而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影片的原名就叫《没有季节的小墟》),虽然有8条+的多线叙事,却丝毫不凌乱,相反每条线索,每个故事无论长短,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作者要表达的批判,痘痕透彻和丰满。黑泽明的野心在这里也是在挑战电影导演的极限,能把如此多的线索讲的条分缕析,如此多的群像都刻画的有血有肉,目前电影大师里,吾未见出其右者。 实际上黑泽明这部充满对底层社会边缘群体关怀、散发着伟大的悲悯人性光辉的电影,我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完的,更不敢妄言影评。所以抱着感觉跟我有一样震撼的豆瓣网友的期望,我看了一下下拉短评和影评,不看不知道,一看差点喷出一口老血!我不是指全部,但是绝大多数,甚至专业影评人都在做着无关痛痒的技术解析,更有甚者,所谓的小清新的豆瓣文青们,对黑泽明这部底层关怀的电影,似乎集体失语,甚至有的还冷嘲热讽。我不知道你们哪来的勇气,只爱谈风花雪月,小布尔乔亚,难道你们全都是有闲阶级吗?这种“何不食肉糜”的看客心态着实激怒了我,于是非专业影评人的我只能赤膊上阵,唯希望这部大师的人道主义之作不被宵小蒙尘。 影片的名字《电车狂》,实际’电车狂“只是是8条线索人物之一,姑且称之为主角的疯人“小六”在武满彻的音乐声中出场了,他幻想自己是一位电车司机,妈妈是推着天妇罗炸物流动餐车小贩,母子俩相依为命,人住在城市边缘的废墟里,一座只有一个房间的贫民窟里。但是家里却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电车绘画,应该是小六自己画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烧香拜佛,因为小六的“电车痴病”与日俱增。他能听到电车的声音,他把废墟的土路当成电车轨道,妈妈的流动餐车,被人写上“电车疯子”,而小六爷被孩子们丢石块。不知小六疯了之前,是否也有个电车司机的梦想。
为什么我题目中要称黑泽明这部电影为“新现实主义”电影?那个电影流派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吗?是因为黑泽明的分段小故事,是可以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来做参照系的,比如“电车狂”小六这个部分,可以参照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那个拍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导演)在其电影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一部作品,我可以提示一下读者,都是关于“车的梦想”;都是相依为命的母子。没错,那就是帕索里尼的《罗马妈妈》(1962年),黑泽明的‘小六“这部分,如果不用《电车狂》为题,我甚至想要称之为“东京妈妈”“广岛妈妈”或“长崎妈妈”(影片没有点出某个特定城市,但是背景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六七十年代)。 而帕索里尼的《罗马妈妈》也是意大利战后的六十年代为背景。和《电车狂》一样,母子都住在城市的边缘,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电车狂》里,儿子是开着想象中的车,也许对于疯人来说,向上层流动的可能性永远被堵死了。而《罗马妈妈》中,妈妈给儿子买了一辆电车(此电车非彼电车,小六开的想象中的有轨电车,而“罗马妈妈”的儿子艾萄里开的是电动车)。“罗马妈妈”是底层的妓女,却期望儿子能脱离底层,于是把儿子从村子接到罗马,给他买电动车,让他在餐馆当学徒,期待有一天他能出人头地。
而电动车也成了《罗马妈妈》中儿子艾葡里悲剧的线索。和《电车狂》中的小六开的车虽然不同,但是黑泽明和帕索里尼分别对日本和意大利战后社会的批判,力度都是雷霆万钧的。小六永远只能在废墟中的家几十米的半径内开着他想象中的电车,连来写生的上层阶级的画家(在画家眼里,这片废墟只是风景),都要占用小六想象中那段短的可怜的轨道;而艾葡里虽然骑着妈妈他买的电动车,终日在罗马大街上闲荡,可他却永远开不到妈妈愿景中的上层社会,如同小六逃不出废墟之家的怪圈一样,艾葡里开得再快,也永远逃不出与街头小偷混混为友,只能与底层妓女谈恋爱的怪圈。残酷的社会,将小六和艾葡里牢牢的框在他们的怪圈里,如果底层群体友想要打破阶级壁垒的想法,那么只能如《电车狂》和《罗马妈妈》的结局一样,小六疯了,艾葡里死了。 《电车狂》里的多线叙事,我就不按照出场人物顺序讲了,而是以给我震撼程度的人物为先后次序。所以第二个出场的是一对父子。这里我又要拿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为参照系,那就是《偷自行车的人》。不同的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父亲是一位贴海报的工人,而《电车狂》里的父亲,是一位终日讨论造房子的乞丐。推测乞丐父亲应该是因为战争失业,之前应该是建筑师或是建筑工人,因为他不俗的谈吐,不像是只说空话的白日梦想家。可能是战争给他的刺激太大,所以他终日在家(一座废弃的篷车)中琢磨如何给父子俩盖一座房子,而乞讨的重任,就交给了孩子。下面的电影截图,是他和儿子讨论的房子的门的样式。
父子俩终日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而父亲却对房子有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执念,原因就是他把自己的手艺或是赖以生存的本领的丢了,就像《偷自行车的人》中,父亲里奇对找回自行车的执念一样,因为自行车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在战后的意大利,贴海报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必须要有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才能支撑下去,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两部电影的悲剧结尾同样震撼。《偷自行车的人》中,父亲最后即使找到偷车贼,然而为其家族与片警偏袒,而寻回车未果。绝望的他铤而走险,自己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当场抓获,虽然儿子的出现,让车主放了这位父亲,可是他们以后该怎么生存呢?影片虽然是开放性结尾,但是对于底层人来说,我们都知道最终答案。
如同前面所说的“电车狂”小六和帕索里尼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妈妈》里面的艾葡里,悲剧的线索物件是电车一样。黑泽明的“乞丐父子”片段,和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悲剧的线索物件就是食物。《偷自行车的人》中,寻车无果的父亲,一赌气,领孩子去吃一顿他们从阿里没吃过的大餐,遭遇上层阶级的羞辱而更添悲剧色彩;而《电车狂》中,乞丐儿子被好心的厨房后厨给了点醋渍青花鱼,乞丐父亲又回忆起战前他还未跌出自己阶层时的吃法,醋渍青花鱼可以直接吃。而乞丐儿子却告诉父亲,大厨叮嘱要加热(毕竟过了赏味期限,有被细菌感染的风险),但是听话的儿子还是顺从了,为了维护可怜自尊的父亲,断送了孩子的生命。以下放出截图,是父子俩吃变质醋渍青花鱼时讨论的造房子的愿景,给后面的悲剧更增添了欲抑先扬的效果。
限于篇幅,以及不想对影片有过多剧透,我只能提示一下,黑泽明的《电车狂》的多线叙事中,“善良的老金匠”(也是同主角“电车狂”小六一样,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部分,可以和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烛泪》(1952年)为参照系;“终日做工还要被酒鬼亲姨夫强奸,少女刺伤关心她的男店员“部分,可以和费德里科·费里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浪荡儿》(1953年)为参照系;“两位工人朋友交换妻子”的部分,可以和阿尔·帕西诺、吉恩·哈克曼主演的美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稻草人》(1973年)为参照系;“瘸腿中风公务员和泼妇妻子不离不弃,却因为是度过最穷困艰难时刻的患难夫妻”部分,可以和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寄生虫》(1961年,不是奉俊昊那部同名电影)为参照系;“妻子有了外遇而活成行尸走肉的男人”部分,可以和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1960年,马斯楚安尼主演,地下丝绒乐队的妮可出镜)为参照系……
说了这么多,黑泽明把自己第一部彩色电影,没有献给他最擅长的武士片和战争片,后者让他享有巨大声誉,也带给人们“电影天皇”的误解。这部献给底层人民的电影,注定不会讨好他的特定观众群,不单是现在的豆瓣文青,连当年的日本观众也概莫能外。黑泽明这部不合时宜的电影(日本六七十年代正值战后经济腾飞)遭遇了滑铁卢,连带同年的电影《虎!虎!虎!》被换掉原定是他的导演,双重打击之下,黑泽明选择了自杀(扎了自己21刀)。我认为他的血有一大部分是为他所关注的底层群体流的,因为人间不值得! 所以黑泽明在我眼里,从来不是什么电影天皇,而是一位始终不改平民底色的导演。因为这部《电车狂》,是他继上一部描写医生群体的伟大人道主义电影《红胡子》之后,蓄力5年的力作,当时的世人不解也就罢了,如今的豆瓣文青们思想还停留在封建剥削社会,也是极大的讽刺(他们貌似更喜欢黑泽明的《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1980年)、《影武者》(1980年)这类的帝王将相之作,当然我没有说这些影片不好,同样是伟大的人性之作)。我更喜欢他为底层人民呼吁生存权利的《生之欲》(志村乔主演,1952年)、关心底层人民健康的《红胡子》(三船敏郎主演,1965年)、《泥醉天使》(三船敏郎、志村乔主演,1948年)、以及这部几乎把人道主义目光投向了所有类型底层群体的《电车狂》。
对一个人来说,无论跌倒过多少回,只要努把力都能自己站起来的;而无论伤口大小,大抵是没有愈合不了的。
《电车狂》拍完的次年,黑泽明自杀未遂。被发现时,他在自己身上划了21道口子,浑身是血地躺在自家浴缸里,受伤最重的颈部刀口长15厘米深5厘米,幸好未伤及动脉。那是1971年年末发生的事。假如他当时没有被抢救过来,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影子武士》《乱》《梦》等这些经典了。
对这段灰色过去,作为当事人的黑泽明一直保持沉默。所以他自杀的原因,至今成谜。但是回顾黑泽明波澜壮阔的一生,自杀前的几年里,的确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阴差阳错,先是失去执导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接着与老东家东宝决裂,与此同时他开始和好莱坞合作,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征服好莱坞的时候,却屡屡受挫。在执导《暴走列车》这部好莱坞动作片过程中,因为对好莱坞的拍片习惯“水土不服”,他觉得处处受限,被逼放弃导筒。接着二十世纪福克斯邀请黑泽明拍摄反映“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怎奈拍摄过程状况百出,黑泽明与新班底的工作人员难以共事,磕磕绊绊持续了几个月,最后被二十世纪福克斯“炒了鱿鱼”。理由竟然是黑泽明患有“神经症”。
与好莱坞闹掰之后,黑泽明重回国内。此时正逢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电视业异军突起,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已经由电影转为电视,从来以振兴日本电影为己任的黑泽明面临日本电影业的低谷。其间又与老搭档三船敏郎分道扬镳,俩人至死也未合作过。就在黑泽明自杀前一天,曾出品过《罗生门》的日本大映公司宣告倒闭……所有这些都堆积在黑泽明面前,可谓祸不单行。而少有人知的是,黑泽明一生都为痉挛所困扰,在自传《蛤蟆的油》中,他提到从小就经常痉挛发作,长大后,在工作中他也会短暂失去意识。加之黑泽明追求完美的偏执性格,被人冠以“难相处”“精神病”的标签也不足为奇了。
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即使是一代电影宗师也不例外。
所有这些,恐怕都不及《电车狂》当年的票房惨败给他带来的巨大打击。《电车狂》的标配不可谓不精良,但即使有市川昆、黑泽明、木下惠介与小林正树“四骑士”的保驾护航,也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怪品味。当初为了给本片筹资,黑泽明倾注血本,还抵押了自己家的房子。没想到,电影的失利让他几乎倾家荡产。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电车狂》与黑泽明的自杀有关,但遭遇票房惨败之后,黑泽明自己的电影制作社随之倒闭,他也就等于失业了,当时没有人敢找他拍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说“黑泽明的时代结束了”。对于一个视电影为生命的导演来说,这种打击是致命的,黑泽明曾说,“从我(身上)减掉电影等于零”。
“虎落平阳”大概可以形容黑泽明当时的处境,为了生计,他甚至接受了平时最瞧不上的电视剧拍摄工作,给一些电视剧写剧本,“那是一种自我厌恶。我感觉到自己正在陷入电视的世界里,突然觉得很恶心。电视的东西,我真的做不来,那是粗糙的。”后来黑泽明回顾这段经历时说。
《电车狂》遭遇滑铁卢这一年,黑泽明正好60岁,古人所说的一个甲子。谁也想不到,特别对黑泽明来说,本该喜庆的日子却如此凄凉。可以说,《电车狂》是一部几乎改变了黑泽明一生的电影,差点把他逼入毁灭的深渊。
可上天总是在悲悯地凝视人间,他没有急急地把这位电影巨人召回天庭,而是给了他再一次生的机会。自杀未遂之后,黑泽明执导了苏联影片《德尔苏•乌扎拉》,本片获得了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泽明再度被世人认可,从此佳作不断,可谓否极泰来。而如今回看《电车狂》这部电影,尽管并不完美,却也并非如人们所言是“失败之作”。
从商业盈利上说,《电车狂》当然是失败的,难道亏得血本无归还不算失败吗?而从观众心理的角度也不难理解,毕竟大众的审美总是趋向于简单性的娱乐,经不经典文不文艺倒还在其次,关键是大众对于繁复深沉的文艺电影向来不感冒,影史上亦有不少先例。而《电车狂》娱乐性不足,文艺性的社会批判倒是做的很足,所以观众并不买账。
而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电车狂》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那是黑泽明在电影艺术上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创新,不仅尝试了多线(起码有8条线索,可参照《红胡子》的5条线索)叙事,还融入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本片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至今也看过黑泽明不少的现实主义影片,像《野良犬》《天国与地狱》《生之欲》《恶汉甜梦》都是极其出色的,而与这些经典相比,《电车狂》并不会黯然失色,相反还散发出别样的人性光辉,甚至弥漫着更为成熟的万千气象。
作为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片,本片在色彩的运用上很考究,画面如同凝滞的油画一般。尤其是夕阳照耀下的贫民窟,有一种颓废的怪诞美感。而8段市井人生浓缩在仅仅140分钟的影片里,却并不显拥挤别扭,一以贯之的人性,水到渠成的酣畅,如同很多条河流最终汇入了大海。在这个弥散着浓郁底层生活质感的影片里,8段人生几乎就是社会的8个侧面,它们交织在一起,就成为一个立体鲜活的社群结构。
在这些悲喜交加的人生絮语里,处处尽是光怪陆离的荒诞。出场的各色人里,虽然背景际遇不同,身上却有兽性有人性也有神性。大部分人都是为原罪所困的普罗大众,也有禽兽不如的,就是那个整日酗酒逼着自己外甥女做苦力,还把她强奸了的禽兽姨夫。也有散发着神性光辉的人,比如那个独居老人,他像极了《悲惨世界》里拯救冉阿让的神父,当小偷来家里偷窃,他不仅不责骂,还主动把自己的财物送给他,当小偷被擒之后来犯罪现场指认,他还替小偷蒙混过关。也许在他心里,拯救一个灵魂,仅仅需要一颗感同身受的爱心,而不是用敌意和枷锁。有人觉得人生太苦要自杀,老人没有劝阻而是直接把“毒药”递给他,等苦主吞服后才后悔莫及,老人这时才一边说着人生值得留恋之处,一边说那是假药,想自杀的人也顿时醒悟过来。老人是在用自己的神性拯救世人。
在那些普通人里,最让人觉得荒诞的,便是“换妻四人组”了,他们在换了夫妻之后,关系反而更加亲密,等再换回去之后,妻子反而不认识原来的丈夫了,真是讽刺。最让人觉得心酸的,就是那对流浪汉父子,他们窘迫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只能靠别人施舍为生,却还整天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爸爸不停对孩子说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话,比如“日本人应该在山上建房子”“大房子应该用什么样的大门才好看”“屋子里面应该怎么布置才合适”,结果孩子还是病死了,可他也许感觉不到痛苦吧?毕竟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充实。
而也有温馨的场面,比如男人收养了很多孩子,面对流言蜚语,孩子追问自己是不是亲生的,男人笑着说,“你们信我还是信别人呢?”结果孩子们都破涕为笑,说“信爸爸的”。比如对待丈夫不客气对待客人不礼貌的粗鲁妻子,在遭到客人抱怨之后,丈夫却反过头来把客人暴打一顿,仅仅因为他不允许别人指责自己的妻子,无论她再粗鲁,始终都是和自己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此外,还有绝望的故事,丈夫因为妻子出轨而备受打击,心如死灰的他选择一生都活在一蹶不振的阴影里。即使妻子最后来请求宽恕和解,依然无法撼动他的决心。
在这8段人生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有些智障的小伙子小六。他整天都傻乎乎地按时出门回家,在垃圾堆旁开着一辆根本不存在的车子,在甬道上来来回回地独自“玩游戏”,嘴里呜哩哇啦地大喊着。他被周围人耻笑,母亲只好祈祷他能早日正常起来。可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影片结尾,在他家的墙壁上出现了很多公交车的绘画,想来就是他的作品吧。一笔一划都充满无邪的童真,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片片璀璨金光,也让观众从侧面明白,原来这是一个心地多么纯洁的人啊。想来黑泽明是很喜欢扮演小六的这位演员的,他的名字叫头师佳孝,曾在《红胡子》中饰演那个为家人偷粥的让人心疼的小男孩。
能在一部电影里讲这么多深刻动人的故事,而且还抵达了人性幽微的内心世界,对病态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举重若轻地揭露批判,所有这些,只有屈指可数的大师级影人才能做到,黑泽明便是如此。所以说《电车男》是一次“伟大的失败”,它的影史地位会由时间彻底更正,真正“识货”的观众会来朝拜经典,而作为影片的创作者,黑泽明也一定会后悔当初选择自杀吧?对一个人来说,无论跌倒过多少回,只要努把力都能自己站起来的;而无论伤口大小,大抵是没有愈合不了的。更不必为曾经努力后的失败感到惭愧。
世事浮沉,人间如此,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谨以此文纪念独一无二的“电影天皇”黑泽明)
从电车白痴起笔,写整个街区的底层人民生活状态。黑泽明没有用知识分子的眼光睥睨众生,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甚至不想用“平等”这个词,因为它好像是居高临下者发明来伪装姿态的(一个偏见)。摄影机是与人物在一起的。创作者理解、尊重那些善良的人,当然也没有刻意丑化恶人。贾樟柯曾赞美杨德昌的《一一》:“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我觉得他可能言过其实,因为《一一》展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剖面,而《电车狂》是那个世界的反面,合起来的这枚硬币才是完整的。
#资料馆留影之黑泽明回顾展#被忽视的经典,也是泽皇第一部彩色片,看完后才明白为何泽皇倍受打击,以至于当时要轻生泻恨了,这分明就是泽皇现实主义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呀,那么精致用心,八个故事线并行不悖,最终汇聚在一起,如星月一般闪耀,宛若《悲惨世界》的经典篇章,却被观众冷落遭遇票房惨败,搁谁谁也受不鸟呀!当然这部经典的确太文艺太深沉了,多线交叉叙事也容易让观众失去耐心,有些段落又太沉重,比如流浪汉父子的悲催生活,比如无良姨夫强奸外甥女,比如那个总是活在自己的电车世界中的傻小子……可是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呀,泽皇有勇气把它们纪录下来,我们为什么没勇气没耐心欣赏完呢?
母子二人跪坐祈佛,声音越来越大,随后母亲噙着泪水望向沉浸在幻想世界的儿子,身后的窗户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电车——黑泽明以这样一组镜头作为电影的开头,用摄影机照亮了那片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中的废墟。被强暴时一声不吭的植物女,住在破车中、依靠乞讨存活的父子,不停换着新欢的女人——如黑泽明的《生之欲》、《野良犬》一样始终关注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市井小人物,让我不由得想起今村的《楢山节考》。只不过,黑泽明的现实剧中往往充斥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将斑斓的色彩赋予给那些穷苦者、为虚无缥缈的电车配上音效、让没有房子的乞丐在梦中中拥有豪宅,用一点点超现实主义手法构建他们渴望的生活。看着他们那如烂泥一般的生活,突然觉得像小六一样活在虚拟的世界是多么幸福。
重看。终于把这个混乱的群戏看完了。老黑对底层人民的不带任何人格上的同情啊,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同时期全世界的ZUO派运动的失败导致的,全片对于整个社会的描写堪称绝望。就算是体制吃人,可人自己天生的“劣等”却没办法消除,绝望到头了。这也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地方。虽然老黑还算是带有一点艺术家的公平,在他的作品里,人类几乎不分国界,都有着缺陷(德尔苏有点意外),但总归太右了。其他视听层面的事儿,,,声音做得很好。
第一部彩片,艳丽的色彩与布景活脱脱一具华丽巨大的当代艺术品。剧情基本上就是最底层的翻版,看不见出口的绝望,一如当时的黑泽自身。可惜这样好的舞台缺乏三船这般闪光的演员,也难怪票房惨败了
空想建筑设计师父子和没煮熟的鱼,功能性抽搐上班族和他真爱的恶妻,红黄交换夫妇蓝领酒友,万事屋街坊老医匠照顾众生,无法选择原谅的枯败丈夫,由信任维系的百家子亲情,想杀死你只是因为不想你忘记我,空气列车员返工又一天。被彩色化的世态炎凉,好看
一点点超现实主义的运用,每个小故事的描述和整体结构的编排,让本片和《低下层》比起来高明很多,更加动人。超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是可以并存的,背景那些浓郁的色块,舞台剧场式的布景和故事的荒诞相得益彰,笑和泪贯穿始终。商业的失败真的太可惜了。
超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疯癫的小人物群像。黑泽第一部彩色片,惊心动魄红黄蓝。陈凯歌拍《百花深处》也一定受此启发。
“难道我要拍一辈子打打杀杀的武士片直到死吗?”妄想这应该是时年60岁的黑泽明最痛苦的疑问。能不能拍一部勇敢揭开日本国民伤疤,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电影,就做皇帝新衣里那个诚实的孩子,哪怕最后死了,也应当是有价值且无憾的吧?于是,他拍了这部影片。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无主线”类电影,直接损害的就是观影乐趣,当然天皇的初衷就不是讨好献媚。开篇我们强烈觉得家有电车傻儿的妈妈真是无奈不幸,接着看到处于社会底层的日本贫民,男人酗酒懒惰,女人水性杨花,人们除了整日空做白日梦,就是男女偷腥乱伦背叛,每个人都不满现状,但始终没有人真正动手改变,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相反唯独电车傻儿“事无巨细,每日不辍”的真正劳作,病痛之家反倒是最轻松和谐的地方了,麻痹期的日本人时下怎么可能接受这巨大的讽刺呢?于是,黑泽对赌失败了。
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传说中让他一败涂地差点要自杀的电影… 其实还不错,只是可能线索太多了有点散,情节不如以往的作品中"讲故事"那样紧凑 PS:黑泽明补课至此正式告一段落,我承认我快啃不动了…
7/10。梦幻运用在现实场景中描绘人性迷失,爱做白日梦的乞丐父亲始终不外出工作,时刻幻想自己设计有葱绿草坪的白色别墅幸福度日,甚至把被食物毒死的儿子的浅坟形容成美丽游泳池!智障学生每日风雨无阻地扮演电车司机,墙壁上贴满线条单纯的蜡笔画,片中充满热情的想象世界与灰暗无光的现实不断切换。
2018.12.08在电影资料馆。和《我对青春无悔》一起看的,看完都很伤感。都是非常精彩的大师之作。奇爱葛格说这是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底层人民的苦难总是让我共情。那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带着讨饭的儿子幻想造房子还有游泳池。缤纷奇幻的色彩和配乐带着戏谑。他们除了食物之外最大的刚需就是住所了。那个给盗贼钱也不指认偷盗的老人就像耶稣。他敢举着伞劝醉酒舞剑发狂的年轻人,他在乞丐父亲儿子病死后给了他一盏小灯。还有那个永远低着头驼背很厉害的女孩子也让我印象深刻。都是底层人民的日常心酸,日复一日生活在泥淖中的人是感觉不到的,否则这样的生活该如何为继,只有观者在经过剪裁和浓缩的影像中才会落泪。
7.5/10。观影前遇到资料馆沙丹先生讲解,十分受益。《电车狂》原来是让黑泽明试图自杀的导火索,因为1967年拍《虎虎虎》被换掉,然后拍这部又票房失利,导致他状态很差。沙丹先生提示,这部电影开启了他后期作品的风格,简言之就是“丧”。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片会票房惨败:虽然色彩明艳,光线充足,但展现得却是有如人间地狱的情景,每一个家庭都像是一个伤口,越看越觉得惨不忍睹。究竟有没有必要拍得如此惨淡呢?他们靠喝酒,出轨,说闲话,自我安慰,压榨别人,暴怒活下去,可是却从来没有(或者没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被嘲笑的智障男孩无异。但智障男孩家里四面墙上糊着的无数彩色蜡笔画,却又似乎暗示着,如果能自得其乐,身为“弱者”生活下去也没问题。善于幻想,在现实中却一塌糊涂的流浪汉让我十分难受。
創造力流失、无人喝彩的愤怒和對生活的一再失望,每一项都是无解的大问题,每一项都足夠令黑澤明拿起刀片了
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口碑、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整体比较冗长枯燥,主题晦涩(不太懂是魔幻超现实还是要表现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发展下的贫苦)但色彩运用很绝,类似风格布景在他之后的的很多电影(《梦》、《乱》...)中都有运用PS:《功夫》里众人在水龙头洗漱的场景跟本片里的很像...
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想起燕尾蝶里的Yen Town。对这片印象太差。
开头还以为口味突然变得小清新起来了,尼玛谁知后段开始妆化得比之前更恐怖了,直接能吓死人的好吗!全剧基本与片名无关,主角戏份远比所有人都少,不如改名为贫民窟的疯子们。继白痴之后另一部无法直视的片 ̄へ ̄
结尾贡献影史最美一幕之一,看到几近落泪。“电车白痴”的理想世界有多美丽,舞台置景中展现的多面卑微现实就有多残酷。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却导致了他人生最灰暗的自杀时刻,电影内外的对照因为这个意外被成倍加强。如果《红胡子》的理想主义之歌还抱有希望之音,《电车狂》则是多年后变奏的一曲悲歌(电车白痴的扮演者,是红胡子中被救起的小老鼠)。黑泽明曾是红胡子,这时则是电车狂,结尾的梦幻一幕,是他给自己理想的缅怀。电影由「四骑士」共同企划,让这悲歌更意味深长。
赴美遇挫回国继续《红胡子》的人间疾苦模式,用救出的小老鼠扮演痴傻《电车狂》带出这部转折又可谓传奇的作品。尽管有四大导演的天团制片,但没有了御用演员太实验和超现实的舞台风格,通俗的观赏性下降市场口碑惨败,随后黑泽明甚至自杀未遂无片可拍。第一部彩色电影最绚丽的却是开头结尾的稚嫩和挚爱的绘画,最美好先进的是需要脑补的幻想虚假之物。通篇脏乱差的贫民窟没有季节的废墟破屋和没有希望疯癫丧惨的多组人物,拍摄大多是在简陋场景内的长镜头完成辅以不同的剪辑手法和景深构图,失败但没有失心,戏里戏外奈何一个悲啊。资料馆胶片版。
黑泽明想抓住第一个彩色机会刻画众生百态,把故事搬到了一个狭小的剧场,但最终拍成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混搭的短片合集。单个故事的张力被整体的杂乱拖得晕头转向,鸡零狗碎的视角带着空地中央三姑六婆的嚼舌之气,再如何深沉也失了法度,让人既唏嘘也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