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温柔女子1969

HD中字

主演:多米妮克·桑达,Guy Frangin,Jeanne Lobre,Claude Ollier,Jacques Kébadian,Gilles Sandier,多萝泰·布兰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9

 剧照

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2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3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4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5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6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3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4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5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6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7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8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19温柔女子196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温柔女子196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她典当最后的家当,一个金十字架,他震惊于她的美丽,多给点钱,她不肯要。美女与押店店主,一个珍视灵魂,一个贪求物质。错配的婚姻,开场已知结局:她用死亡换取自由。往后是押店店主第一人称故事,苦寻妻子自杀原因但徒劳,观众如堕迷雾,他自圆其说,画面故事益发绷紧。她的神秘,是布烈松的留白,观众的解读空间。导演爱把演员变“模特儿”,本次找来真模特儿杜明妮桑德,不因为她美,而是看中她的声线,但桑德的静,有澎湃感染力。布烈松第一部彩色,令温柔添残酷实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三个孬家伙海军陆战队员金田一耕助:死假面民暴之女笑脸杀手第一季罪案现场实录 第三季萨克森:迟来的正义第一季诗人的爱秘密炸弹人鬼情不了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新编燕赤霞猎妖传多莉·帕顿:广场上的圣诞节秘林迷村在一起2021野女狼一日冬春俄罗斯大厦金蝉脱壳2:冥府(原声版)大掌柜整蛊之王欢天喜地俏冤家当云匆匆消散时甜心软糖复仇女孩小森林精编版灰姑娘职场记

 长篇影评

 1 ) 爱的偶然与虚妄

当然是一部沉闷的电影,男主一直在描述的是他从来没有理解的女子,在寻找的是他永远找不到答案;影片的镜头多为近景,压抑,人物也像是木偶道具毫无生气,而这正是男主眼中的生活,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鼓起了巨大的勇气,她还是“想要更多”;

爱情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旁人说不清楚两个人怎么会互相喜欢,怎么会互相折磨,也说不清楚是哪一个细节,让另一半就燃起了对爱情的信心,像是片中的女佣,总是忧心忡忡又满心疑惑地观看着一切;虚妄的爱情,恐怕就是我以为我们一切都好 未来可期,对你而言却是强颜欢笑,每一条期许 每一分热情,都像最后棺材上的螺钉,逐个拧紧以至密不透风;

女主最后选择自尽还是耐人寻味,身无分文 凄风苦雨的日子都咬牙度过了,也许是她真的有幻想过两个人的幸福,真的相信过未来不会如此悲凉;一点点的温柔比天寒地冻更能成为毁灭一个人的利器,从这一点上看,分手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从男主视角回溯事件,留给观众想象的是从女主视角看到的生活,是本片留白真正的高明之处;影片中一切的事实,都是主观的事实,其实包含了更多有关现实和人是否可以被真正认识的哲学思考

(UA梅龙镇广场电影城 2019.6.19)

 2 ) 《温柔女子》与《温顺的女性》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温柔女子》,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6年所著短篇小说《温顺的女性》。布列松独特的极简主义电影风格着实令人着迷,冷峻的处理方法好像更能唤起观众理性思考的神经。在拜读过原著小说后,我斗胆在这位伟大导演的作品词条下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理解,不吐不快。


夫妻二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即丈夫掌控欲的不断树立与被打破的拉锯战)贯穿了整部电影,同时影片延续小说的以男子回溯自白的方式进行。其中讲述的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前期发展(第25分钟之前) 包括相识、求婚与婚后甜蜜生活的过程。虽说这部分是整部电影矛盾点最少的,但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任何欢乐甜蜜的气氛。除了布列松个人冷酷的处理外,也有剧本本身的原因:男子作为典当铺老板与女子初识,但在两者关系中总是处于绝对强势的一方,从破例接受她不值钱的典当品、提供招聘信息上的帮助、在女孩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死缠烂打的求婚到电影院里主动与妻子换位置免受偷腥者干扰都可以看出来。而男子的这种掌控欲、占有欲正是后续发展直到主题升华的铺垫、矛盾之源。这种关系上的不平等无法给观众带来普通言情片的观影体验。

2.温柔女子的反叛(第25分钟至第60分钟) 从女子为可怜的老太太慷慨典当开始,夫妻二人的关系就有了无法愈合、愈演愈烈的伤口。电影台词也很好地解释了他们的矛盾:男子“精打细算”的性格利用金钱控制女子的行为,这就是前期发展中体现出掌控、占有欲的衍生。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女孩被塑造成的形象一直是一位贫穷却不注重金钱,喜欢精神上层面上的快乐的美人。她当然受不了男子对自己如此束缚,便开始与其他人(对于男子来说那人是第三者,也是一个知道自己底细的人)在一起聊天攀谈,揭露丈夫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权威”似乎已不起作用,直接导致丈夫内心中歇斯底里的愤怒。于是,手枪作为矛盾顶点的意象出现了。男子在“偷腥现场”抓住妻子之后,手枪就公然放在茶几上。 电影中最精彩、戏剧性的一幕随即而来。女子趁丈夫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时拿起手枪,解开保险,对准了他的脸,最终却没有开枪。此时,女子的反叛到达顶峰。有趣的是,女子不知丈夫在装睡,而男子却知道温柔的妻子可能要杀了他!这巧妙的情节直接将二人的状态完全颠倒。当他为她单独设置床铺,一切真相都在无言表演中水落石出,女子反叛的壁垒,连同着她的自尊心一下被摧毁得荡然无存,而男子从“疑似被绿”的被动状态一下变成让妻子极其有愧于自己的状态。这种在关系中夺回主动权的状态正是他想要的,正如他接过咖啡时那微微上扬的嘴角。

3.通往自杀之路(第60分钟至结束) 女孩大病一场,她的身体与内心都变得虚弱无力。而丈夫在此时却不注重在妻子身上花更多的钱,因为他的这种病态掌控欲在此时已经达到了顶峰,她已无法再反抗他,无法再做一些他观察不到的事情了。此时也已是冬天,是丈夫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但是打破他掌控欲的第二根稻草便是女孩的沉默与哼唱。沉默,是对丈夫的态度,而哼唱,是唱给自己听。纵使身在家中,内心却早已飞离了他。敏感的丈夫当然察觉到了这点,哼唱使他病态的心愤怒,但这次他遏制住了自己的愤怒,加上之前对妻子的错怪与医生的嘱托,转换成了另外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疯狂的恳求、示爱、描绘愿景,甚至是抛弃尊严的跪舔。这也是他在这段关系中走投无路的最后方法,为的也是能让她像以前那样对自己有敬仰之情。她被丈夫的欲望吓哭了,此后面也无表情地顺从了丈夫,“我会做一位好妻子”不是甜蜜的承诺,而是一颗已死的心。他没有看出来,他又因为重新“掌握”主动而感到快乐。二人的感情已烂至骨髓。 悲剧一触即发,白色丝巾在空中飘落,她自杀了,永远的打破了丈夫的掌控欲,而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与愧疚之中。物质上离了丈夫寸步难行,而精神上却又受着他的暴力,死亡是最好的解脱。自杀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它是精神世界中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也因其骇人而倍感有力。


所以故事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压抑,有力,短小精悍。在读过原著后,我对电影的理解更多了一些。为什么我认为布列松很适合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因为原著小说的视角正是以男子反思与回忆的独白形式完成的,故事的因果、过程,自己与妻子的形象,都是通过他疯癫的话语回溯出来的。陀氏并没有直接对事情经过进行客观描写,有的部分反而因为以男子的口吻叙事而着重强调或是省略掉了,这需要通过对文本或镜头的解读而得,所以这种去表演化的表演也正好只是还原了事情发生的过程,转而用旁白与镜头语言尽可能还原、暗示男子的内心想法。

布列松对原著的一个大改动就是将二人看的戏剧变为《哈姆雷特》,发生在第一次吵架之后,而且《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占了足足有5分钟的篇幅,必定有着情节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我又没看过《哈姆雷特》,只好对这种处理进行猜测。我感觉插入这段戏剧的尾声是为了暗示女孩即将到来的反抗与斗争,这与《哈姆雷特》的主题似乎能靠上一点边(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 )。目前还没有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虽然我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感觉电影还蛮好看的),但我认为布列松对原著的改编并不是特别成功,原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生动,细节很多。就像短评说的那样布列松“只是工匠式呈现了故事里每个人行为”,电影可以更长,情节更多更生动一点。还有我并不同意《温柔女子》是在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是关于男女情感上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这样得出的悲剧才更有力。相比较之下,原著标题的翻译《温顺的女性》(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比《温柔女子》要好。温顺表征地位,女性表征群体类型,与男性相对。

 3 ) 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

对这一类题材很感兴趣,看了原著《温顺的女性》,另外看过一篇名叫《肺鱼》的小说(收录在小说集《柒》里),其女主高度相似。

对原著与电影的解读,有的以一种批判的视角——自叙者的视角是狭隘的,故这可怜的温柔女子便是受害者,被一个自尊心薄弱的男人给收养,身不由己,还被摧毁自尊。但我不想采取这个看上去有点反封建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受害者与施害者。

《温柔女子》与《肺鱼》描述的都是一种难以靠近的、在要求私密的领域依旧选择维持自我生活的状态。这种描写容易令人陷入可悲的境地,无论是“求爱”还是“保持爱的自主”这些行为在爱本身就简陋粗糙的背景之下,显得可笑而卑微。大家都攥着自己仅有的些资源,想要为自己博得爱的高位,交易却迟迟达不到平衡,谁叫我们都是这样的匮乏呢。谈何扶持救助,不过是磨蹭。

僵尸对话倒是有点间离感。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子的笑,在床上一次,在车上一次。想象一直阴云不散的僵尸笑了。双倍的间离,看的我一头雾水,这种影像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割裂感,直来直去的,极简主义像拼拼图。

 4 ) 搅在一起绝对是个错误

布列松的彩色片,开始的时候似乎失去他的魔力。
这部片子难道没有更清晰的版本吗?好像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看到了是一个还算清晰的录像带转下的版本。
看完电影又看完原著,开始思维混乱。搞不清小说和电影究竟说的是不是一码事,哪些是小说里表达的,哪些是电影里表达的,导演是不是要表达和作者一样的想法……最关键的是……他们想要表达是怎么样的一种思想!这才是最要命的!太复杂了!
小说中似乎表达的是精神的独立与纯洁,和命运进行抗争最终走向毁灭。(这是电影中传递的还是小说中??)
算了……把两位大师的作品搅在一起绝对是个错误!这是自寻烦恼!脑袋快要爆炸了!

 5 ) 从小说与电影的不同,看布列松的极简主义

//www.douban.com/group/topic/50249441/ 原著在此,第二篇

两个故事的主线还是相同的,男主由于一些灰暗的过去导致了性格上的缺陷,他以前遭受过巨大的羞辱和苦难,这使他在面对女主时从相识就透露出了一种鄙视和冷漠。男主希望通过羞辱女主来获得自信,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他一直向女主隐瞒自己的过去,因为女主一旦知道他的过去,才能真真切切明白他的行为到底有多病态多卑劣。两个人关系的反转也由此而来。

小说男主的过去是因为怯懦被军队扫地出门,电影中改为了被银行扫地出门。两者是尊严的缺失,后者多了一层钱的因素。布列松这个改动背后的逻辑是强化了钱和尊严的联系。这个改动也让剧中的情节更加紧凑,这个发生在当铺里的故事,钱反复出现,情节互相间更能发生化学作用,浓度更高。布列松一直强调极简主义,强调情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改动可以看出布列松的功力。

男主的得意算盘是通过冷漠与奚落获得女子更加深刻的尊重,但事实上当女主通过男主的故交了解到了男主过去以后,男主在女主心目中所有的尊严都已崩塌,男主想通过捉奸来找回在女主面前的尊严。
小说中女主的婚外私会是在一个房间里,女主与故人面对而坐,给读者的暗示是女主没出轨。
电影中改成了在晚上故人的车里,而且女主还靠在了故人的肩膀上。相对来说要暧昧一些,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观众对于这一情节不同的理解,也会导致对于女主自杀动机完全不同的解释。自此以后,同一批观众会因为不同的理解,通过同样的情节和画面,看到几部完全不同的电影。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导演会在电影里插入小说中完全没提到的哈姆雷特。布列松通过这个改动彻底完成了电影可能性的突破,对于减法的运用已经达到极致。别的导演情节最多也就是在不停地做加法,布列松可以做乘法!这种程度的复杂可以让所有玩时间线,那些眼花缭乱的所谓“高智商电影”彻底懵逼,布列松单单通过情节与情节的联系,就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布列松之所以对这个小说感兴趣,是因为小说中已经通过男主事后的猜测展现出了多义性,但是鉴于小说本身的局限性,作者无法将各种可能性一一写明,但是布列松通过电影做到了,让情节变成了镜子,把真正的主导权交给了观众。

布列松曾说过:情节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情节互相联系,情节才会产生意义。(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几天前看《电影书写札记》时,我完全没明白这句话,看完这个电影回头一想,才知道导演在说什么。

 6 ) 改编为何失败——自白在小说与电影中的异同

多少人会因为该片导演是布列松,因此怀着崇敬的心情看来观看此片,最终一头雾水,但仍相信大师就是大师,于是神差鬼使地打了个三星或四星呢?

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非常失败,核心在于表演。看完了原著我更确定这一点。

无论是演员遵循导演的指示和理解,还是演员自身的理解,这表演都是极其失败的,而且理解的失败我两者都有,无论是导演和演员。对导演理解的失败在哪里体现,下面一一列出。

在细节之前,一个大前提是,本片的两位主演的演技是极差的,无论如何都是极差的。

首先,最简单的,男主人在妻子尸体面前自我解释的精神失控、迁罪于死者,没有表现。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麻木的人的絮叨。自白这种形式,最适合小说中剖析人物的复杂心理,这篇小说本身就是一篇自白。然而,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却要注意哪些事情可以用影像本身直接说明,哪些事情必须配合自白才能表现。王家卫就是一个擅长在电影中使用自白的人,当他使用自白时,画面呈现的是其他信息,也就是说,画面加上自白,信息更加丰富了。而这部片呢?自白在重复画面内容,这样的设置非常容易让观众厌烦。例如画面上,男主在跟踪女主角,来到了某某道,旁边也说「我来到了某某道」,信息冗余。而这样的冗余贯彻了整部片的始终。而那些,男主角的口是心非,扭曲的小算盘,隐秘的自卑,那些最该用自白说出来的,那些原著中反复强调的——要是我当时、我只是想再等等、一切都是偶然——这些关键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和懊悔,导演却全部略去了!惊人的失败!

第二,看了原著我才明白片中两人僵尸一样的行为究竟为何。原来男人从一开始就由于自身经历而产生的自卑,希望妻子「尊敬」他。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他自己也为自己的身份——当铺老板感到非常羞耻。他的生命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亲近的、可信赖的人(他从未提及自己的父母),他的新妻子是唯一一个进入他生命里的人。男人所采取的行动与他内心的情感与性情的两极化,电影没有表达出来,电影中只有清一色的压抑,观众却不明白真相。说实在话,电影如此漫长,我却对里面那一对男女毫无共情。男人对女人的爱,没有,只有僵尸化的行为,女孩原来的希冀和后来的陨灭,也毫无表现,我甚至不相信他们是真的人,我觉得他们只是机械在荧幕里运动的影像。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感情波动,状态变化,也没有任何关于他们内心想法的线索。

导演只表现了一方面——沉默。除此之外无他了。

第三,原著小说好看在于,两个处境不好的人,不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导致悲惨的结局。例如女孩是那么天真与纯真,以至于她面对最后表达强烈爱意的丈夫,因为无法回应对方的爱而竟然选择自杀。她不是因为追求自由、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她不愿意过一种假惺惺的生活,假装爱丈夫,或将就着和无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点电影完全没表现出来,像是这个女的由始至终都没爱过这个男的。不,不是这样的,女孩一开始尝试爱这个男的,热烈而活泼,却被男人病态的规矩和高傲浇灭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还有,重头戏,女孩用枪指着刚睡醒的丈夫,以及之后愧疚地病倒,后来奄奄一息。哎。因为演员从头到尾都是僵尸行为,什么愧疚,挣扎,心里打的小算盘,全部都没表现出来。例如男人买铁床并不是真的迁怒于女孩用枪指她,而是希望女孩明白他知道她所做的,当时却选择闭眼等死的勇敢,他不是要惩罚她,他希望她觉得他不是个懦夫,希望她看得起他!而女孩却一直在鄙视他,鄙视他的病态。

太浅了,失败,演员表演毫无内容,空虚、空洞,没有层次。导演从拍摄和剪辑所体现出来的选择也极其肤浅。

看书吧,原著看完后余味。电影,差,太差了。

 短评

我想要稳固的幸福。为什么从一开始我们都喜欢沉默。对白像诗一样优雅含蓄。起初沉默是暧昧和情趣,然后是距离和猜忌。面无表情眼神冰冷,这并不是爱情应有的模样。

6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影像与其承载内容的严重割裂。从“电影作者”角度看简直完美(看完这片[第七大陆]的惊艳感大大降低),但情感表达被完全抽空抽干,僵硬至极。布列松既然无视演技的力量,又何必选这样的题材……创作思路上和[白夜]是完全相反的;“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同样原料构成的,真奇妙”;多米尼克·桑达

7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还行

我也曾以为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很幸福,现在想来都是狗屎。她就是一个花瓶,可远观不可亵玩。。。不爱你的女人易碎而冷酷。。。non pitie!

9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1.真是高明,开头便率先设置了女主的死亡,让观众对于男女主角的行为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评判;2.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注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婚姻中的两人还没有共同爱好;3.“她看起来备受打击和侮辱,我对她看到极大怜悯。我也感到某种满足,我享受我们的不平等。”所以说,婚姻内的出轨很难以一方的原谅、宽恕而成为过去。一旦出轨行为被发现,婚姻中两人的天平便已失衡,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一方感到内疚自责,一方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幸,最好的结果就是好聚好散。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1.可以理解布列松以其特有的冰冷、去情感的拍法来呈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能的意图,但比起导演的其他作品,实在忒闷了一点。2.以大量的开门和关门来结构影片,形成一种韵律,呈现出不断的行动和进展的情节。3.首尾相同的环形叙事,凸显生与死的相隔。4.哈姆雷特剧中剧场景,为影片增添了额外的解读维度。5.女子出轨对象始终无正脸出现,亦彰显了布列松的极简主义美学。6.电视中播放的几次节目:赛车、不列颠空战、赛马,似乎也喻指着敌对与角力的两人关系。(6.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温柔女纸活得不浪漫啊,死得浪漫啊。简约唯美载影史的“飘”shi

21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看得真累啊,55

24分钟前
  • snowark
  • 还行

622@陆心 回味真长,布列松的那一抓太精确。

2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极简主义风格的延续,一个女人的悲剧。

29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布列松的第一部彩色,没有特别用到色彩,倒是那种让人看得心里发慌的压迫感还在。

33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大银幕看过了Dominique Sanda,也是非常满足了,在“L'Univers de Jacques Demy”里,她满脸自豪地说“只有我的角色为爱殉情”,她何止在德米的片子里殉情?

3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9.1;“I am that power which intends evil but engenders good.”

39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这是一场控制的牢狱灭顶、强势的枷锁收紧,娇柔甜蜜被扼杀、信任尊重被抛弃的拉锯战。伤害在冲动中裸露着利齿,报复在冷酷中吞吐着毒舌。攻守之势争夺,胜利者在制高点上享受精神高潮,柔弱方在独自舔伤。温柔的沉默抗争,凝结成最终伤逝的血红。布列松极简模式更增冷峻。

41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推荐

#HKIFF# 修复版。通常不喜欢Voice-over多的片子,但大师总是厉害在……成为例外。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Voice-over揭示的与隐藏的一样多,加上桑达冷冷的美及少言寡语,反而空白更多了。

44分钟前
  • btr
  • 力荐

人的感情需要设定条件,做出承诺才能维持的话,这算真感情吗?也许是“感情交易”,这种交易的本身就是悲剧,自杀式的结局正好就发生在deal的那一刻。

4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谈爱情都像在讲人生。

50分钟前
  • 小艺
  • 还行

#重看#仿佛重温了一次斯万式用嫉妒滋养的感情,初始便是不平等的婚姻契约,开启悲剧序幕;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错位,让一方的控制欲膨胀到突破内心牢笼,另一方的蔑视同步也生长到恐惧层面,「温柔」是沉默的铠甲,罩住彼此冰封的心灵。虽重点在于情节之间的联结,但仍能感受到双方疲累的撕扯,男主自叙口吻亦符合陀翁原著。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布列松拍片似下棋,对演员的使用是单纯的“摆布”,摆好、布好、调较好,按想像而非真实的逻辑。演员非人,是其手下运筹的无思无感的棋子,仅需在指定时间按指定路线完成走位,做完规定动作即可。小津亦有此倾向,但远较布列松含蓄自然。我好奇侯孝贤那样力求剔除任何戏剧性的导演,会怎样看待这种造作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完全简化了陀氏小说中男主人公核心行为动机,讽刺是主体叙事方式仍旧是男主独白,只是工匠式呈现了故事里每个人行为……可陀氏是心理小说呀,愚蠢的改编。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较差

还是有点受不了布列松的“僵尸对话”风、对人物心理的粗暴简化、过度留白信息量到画外的手段。一个很复杂的婚姻悲剧,被处理成一种“冷酷女文青的强扭的瓜不甜”,失望。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