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逊对公道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的确是可贵的。但是西恩·潘的演绎才是真的令我无比深刻。 与《野战排》那样意识的转变,从现实主义向理想主义的转变一样。对于队友的死,马修等四人更多的是愤怒的报复,艾里逊内心掺杂着更多的是忧伤。 怀有人性去参与战争是必败的,但身处绝境却又总是希望人性之光的闪耀。 在我心里,它与《猎鹿人》《野战排》比肩。
未完。。。
1、越南战争,1955~1975年,二十年,对于全球,不单美国和越南,社会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是一场浩劫,越南这个国家,从抗法战争之后,先后与美国与其小弟国家,中国都打了仗,五常,打了其中三常,小国寡民,越南人民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一边跟美国人撒谎,一边跟越共联合,这没什么错。 村庄小孩与男主交换巧克力和芒果,虽然男主出于礼貌收下,但是被西恩潘抢过扔掉,并且警告男主别随便吃越南人给你的东西,你想被毒死吗? 事实说明真的是这样,我大伯是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虽然是去了1个月,但是也是说,越南人特别狡猾,越南人本来就跟南方人,广东人广西人样貌差不多,而且边境很多越南人都会说普通话甚至粤语壮语,根本就看不出来,穿着中国人的服装,更看不出来。我大伯就经历过,长途行军,很渴啊,但是这周边的井水,河水全部投了毒,哪怕渴死也别被毒死,一个人渴了要去喝水,不单一个人,所有人行军都累,渴了饿了,水都投毒,村庄里都是盘根错节的地道口,然后房间门口出现一个面相和蔼的大妈,说着普通话,招呼着大家进屋吃饭,而且是特别是亲切,要去吃饭,也是只能一个人去,尝了有没有毒,会不会倒下,或者说这饭菜里有没有生锈的钉子铁片,还是要观察这老大妈饭桌下面有没有类似地雷或者光荣弹这类的东西,他们的眼神都是躲闪但是又锐利的,一旦放松警惕就完了,千万不能被他们的表面蒙蔽了。不能信任敌人,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血。 2、一个国家经历了几十年战乱,南北统一之争,人心不古。电影背景原型是192号高地虐杀事件,这位受害小姑娘去世时才20,21岁,叫 phan thi mao,翻译过来应该叫潘锡茂。尸体被摧残后弃尸荒野,还不像电影里找到了尸体,现实是没有找到,而且最悲惨的是,这小姑娘的家人,她的妈妈,在她被绑走的第二天,去求助了越共游击队请求帮忙找人,无果之后又去求助南越这里,却被认为通敌,当场被射杀。只留下她的姐姐,没错,里面的人都是有原型的。所以乱世,一个女孩被绑架了,只能当做一只鸡,或者一只兔子一样死去,在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结局注定悲惨。 3、这四个参与暴行的美军士兵刚开始只有两个,就是梅索和克拉克(那个机枪手)提议将该女孩侮辱后虐杀掉,另外两个人刚开始没有参与(迪亚和海契)但是因为另外两个是老兵,毒辣的老兵,怕如果不照做就会被干掉所以怕被干掉而照做。这暴行四人组中,迪亚那个角色历史上是两个堂兄弟/表兄弟,姓氏都为乔治亚(英语cousin表兄弟和堂兄弟都是一个词)。另外由于电影情况是男主每天生活在将来可能会被四人组报复的日子里,在列车上惊醒,又睡去,又惊醒,怕那四个人报复,历史上,那四个人除了中士和克拉克这两个人,另外两个并没有得到惩罚,现在还活着呢,中士历史上,事情发生时是1966年,那年中士真的也就是个20岁小伙子,那位机枪手是21岁,军事法庭判决后,总体呆了1年,就出狱了,理论上是无期徒刑和二十年有期徒刑,其实这两位第二年就获得了申诉权和假释,并且不断上诉,不断减刑,这两个人回国之后,中士遭到了那种大家都懂得,道德,人身损害,1981年,因病英年早逝,才34岁。那个机枪手一直活到2017年过世。现在就剩下男主,还有那对堂兄弟。 4、这是历史情况,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美国人非常擅长拍摄反思战争的战争电影,让一致认为反战才是好的战争片,热血,情谊,战友,明星大咖,这就不叫好的战争片,美国人在创造战争的同时通过电影美化战争,这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你们虽然人死了,小姑娘好可怜啊!但是我们是真的受伤了,心里的伤,永远都好不了了!就是个这个意思,配乐也好听,演的出共情能力来,但是就是别扭,虽然结尾男主自我救赎了,噩梦结束了,但是就是回到这个主题上,被害人不会活过来,所以历史应该被淡忘,应该向前看,怎么向前看呢,制造新的战争。接下来说如果互换立场或者我是男主的话,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我本人经历过这种事,我会跟男主一样,天天活在自责愧疚中,事情发生之前,我也会尽力阻止,但是不会动手杀死同伴,怕上军事法庭,我不会像男主告发另外四个人,就当没看见,因为战场上的事情就让它停留在战场上,放过自己,而且中士开头救了男主的命,要我我就当没看见,并且事后也不会再提,放过对方,退一万步说,这个人救过我的命,还是个老辣越战的老兵,那别惹他。
5、这里说如果我是中士,我也理解,我也会做这样的决定,绑架敌国女人泄愤。 我的好兄弟快回家了却死在我的眼里,我施救了但是无济于事他还是死了,好朋友好兄弟是我在这该死丛林陷阱中唯一的绿洲,每天我应付各种战场环境,嚼口香糖,嚼烟,虽然我们国家是来“帮助”越南人的,之后我慢慢知道这是侵略,但是我是军人,我必须服从命令,但是我的弟兄没了,我恨,我不甘,是的,军队只知道死了个黑人士兵,没事,再给小队补充一个就是了,但是我的弟兄没了,我撤不出来,我必须以暴制暴。
电影是很多年前看的,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开局是铺垫美军小队遇袭,越南人帮助自己军队掩护引起美军下层士兵对越南人的仇恨。后面就是小分队行动时闯入越南村庄抢走了少女,让她给他们背行李和发泄兽欲用,永远忘不了女孩被扎了很多刀依然没死挣扎着在铁路上又被美国人打了很多枪才死去。也忘不了坚持正义的主角被边缘化被刺杀的片段,以及军方对犯罪者的姑息……
排箫是从纽约吹来的o(╯□╰)o
好久没看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作品,这次先找了一部他拍的类型片下手。这部《越战创伤》其实和他后来拍的《节选修订》在情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不过手法上大相径庭。这部片子里面其实找不出很多德·帕尔玛的招牌手法。不过这样规规矩矩的拍效果也还不错。影片配乐居然请来Ennio Morricone。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精彩,而是它揭示了越战时人性的崩坏和胜利者欲望的丑恶。这给人的冲击感是强烈的。狗日的战争,从没有胜利者。
“这场战争快要把我们逼疯了,我们完全丧失了自我,就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没命,大家就表现得像啥都能做,却不管做的是什么事。我想也许还有另一个方向,也许重要的刚好相反,因为我们随时都会死,也许就更要小心自己的行为,因为每件事都更加重要。”
美国导演的越战情结,越战创伤从个人延续到集体、国家。几场情节点的戏份调度依旧是带着强烈的德帕尔马风格,整体的表达陷于重复的论述,从旁观者到施害者,面对问题也难以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内,何来真正的正义?
这剧情有问题啊,一个战士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队友暴露给敌人?另外男主太过瘦弱。表演也一般。
社会的文明不在于GDP有多高,而在于对历史的认识有多彻底。百年历程漫漫长路,我们有没有勇气直面过去,我们有没有信心继续前行?看了这部电影你会知道。
德·帕尔玛对军队性侵这个题材还是很敏感的,多年之后的《节选修订》几乎可以看作是把一模一样的事情又讲了一遍,换个角度说,同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战争和强奸这两件事的伴生关系可以说亘古未变,究其根源,军队历来就是一个绝对男性主宰的群体,而且军队的文化是讲究等级秩序和绝对服从的文化——德·帕尔玛在片中也反复强调军阶的意义,中士就是可以命令下士,老兵就是可以吼新兵——而战争的情境更使得文明社会所依存的伦理和法律全面让位于这种等级权力秩序,这甚至可以揭示出一个比战争更普遍更恒久的困境,那就是少数如何对抗多数?如何在孤立的逆境中坚持去做对的事情?想起罗翔的话:勇气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PS:那个排箫配乐一听就很有串场感,一查配乐就是莫里康内自己。。。老爷子一辈子接活太多,自己洗自己稿的事情干的不是一回两回了。
站在上帝视角我认为男主人公没问题,站在美军的角度fuckthissonofbeach!然而我是哪方,我的角度就是哪方,根本不存在上帝视角。
比untouchable略好。人性刻画得着实有些单薄。
又是这种战争对人的异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多少有点抒情过度,不够硬朗。也只有少数几个帕尔玛式的精彩镜头,原来是莫里康尼的配乐。
89年拍摄的很经典的越战片,不错的越战片,有点被忽视了的好电影,反应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理智和集体的疯狂之间的斗争,“不能因为随时都可能没命,我们就为所欲为”,电影里的这段话可说表达其真正的主题。
两个景深镜头抢占记忆:前景居右均是福克斯的半脸大特写,深焦远景,一个是村民帮助游击队员躲进地道,一个是美军下士刀刺女孩……钦佩导演选材控罪的勇气,但这种题材实在不适合帕尔玛。希区解释为何女孩当街被刺五十六人目睹无人上去阻止的新闻事件难以入影时曾说,“它太客观性了,观众无法融入!”
那些漂亮的深焦和主观长镜头依旧是精彩万分,可故事比《铁面无私》还要正气、某些段落甚至是直白的教化,德·帕尔玛这种邪派人士没法从根本上与其调和。
还行,稍微文艺了点……越战倒也不是距离很远的战争,而且人在战争中很容易就会失去控制。
在学校看的,只知道是说越战的,可老不晓得什么电影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
感觉有点缺乏力度,而且似乎没太突出重心,或许是叙事有点散漫吧...但我十分喜欢MJF开头和结尾部分在车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表演来自那位越南女孩。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布莱恩·德·帕尔玛简直是调度之王。
战争对人的异化与激发的兽性,几个景深镜头相当出色。但终归是太板正,相比之下,野战排里还有经典的the tracks of tears作插曲,这里就太过压抑了,未来小子福克斯的表现不如西恩潘。
视角还是完全从美国人出发,故事线不够丰富,不如同类的《野战排》。有些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特别是桥上一段及最后的法庭戏。德帕尔玛的片子总让人感觉不上不下,模仿致敬过多,独创性不够。本片还是显得滥情了些,不过Fox倒是很适合演这种角色,表现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