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国奥球员不选新疆人?
昨天看了中央六的《买买提的2008》,本来挺介绍的时候是不想看的,国产电影,不抱很大希望。
可是转台的时候,看到买买提吃的新疆拉面,为了多看两眼拉面,我停住了转台。 可是后来没有出现拉面再。不过那些孩子的名字又吸引了我,什么巴乔的,马拉多纳的,很搞笑,有些桥段也很恶搞,于是我坚持的在男排和这部剧之间聚精会神。 有的地方有小小感动,看到他们踢得那么好,连做手鼓的技巧也玩的引人,突然想,既然新疆人踢的这么好,不管是耐力还是技术,为什么男组成员里面没有新疆人的?
选拔不进去,为什么进不去呢?语言不同么?不是还有外籍球员的说啊么。
这些我还真不懂,不过是看到电影后的一点想法罢了。
不要见笑。
总体来说,电影还不错,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扯。
2 ) 齐达内撞人需要理由吗
和“史上最牛”的足球励志电影《一球成名》一样,混搭了儿童励志、足球、民族风情、地域风光等多种元素的《买买提的2008》里,同样有罗纳尔多、齐达内、贝克汉姆等名字,只是《买买提的2008》可缺少那些阵容豪华、货真价实的客串明星。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尾村里,一个爱踢球的野孩子起名叫“马拉多纳”或“马尔蒂尼”,仅是对梁山好汉爱起花名的模仿行为,为的是让自己望梅止渴地过足明星瘾。
这就又给观察家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事例:一个小村庄就像是“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孩子们通过自我命名的方式组成了足球“银河舰队”;在北京奥运会的蝴蝶效应中,他们将在对足球知之甚少的教练买买提的带领下,向一个纯属谎言的梦想冲击——“拿到县足球比赛的冠军后然后去北京看奥运会。”
于是,“有一些荒诞,有一些夸张”,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和误打误撞之后,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运动题材电影中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主题。和那些遥远的维吾尔族人所喜欢谈论的足球世界一样,这是我们熟悉的景观,熟悉得毫无悬疑,熟悉得拿捏不好就会显得矫情、乏味。毕竟,另类教练创造奇迹的体育电影谁都看过一些,比如:《冰上奇迹》、《疯狂总教练》、《女帅男兵》……
幸亏这部电影在顺理成章的励志之外提供了“陌生”:大漠风光、金黄色的胡杨林,这是中国电影中鲜见的场景。少数民族风情画的影像风格足以令人兴奋,此外,它幽默。它简单,它纯朴。它有《小鞋子》式的温情励志。它展示卑微梦想赋予人类的生命价值。它机警敏锐的向奥运致敬。而更能感染人的是电影中有一种巴西式的狂欢,肆意、无拘无束,再辅以稍显另类的拍摄手法及凌厉的剪辑,最终使电影节奏“运动”起来,有了扣人心弦的节律。
还要说说它的音乐。“刀郎音乐”是一种把身心放逐旷远之境的大音稀声,请注意不要混淆是非,不要把“刀郎”地区的独特音乐风格,误认为那个因“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的通俗歌手。虽然大家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但你也大可不必抱怨他的先入为主和“抢注商标”,因为总有些事无法讲清道理,正像电影中一个光头男孩理智气壮的说法,“齐达内撞人需要理由吗?”
喜欢好电影同样不需要太多理由。
3 ) 童年的梦想
好容易盼到了周六,早上在稀稀疏疏的雨声中醒来,
唉,阴雨天已经连续半个月了,原定的周末出行计划又只好打消了
冬天的江南,又湿又冷,开始怀念遥远的家了,屋里屋外暖暖的。。。
打开电视,无意中翻到了这部电影---
孩子爽朗的笑声,美丽的胡杨林,和那个憨厚的有些傻傻买买提
自然的、阳光的、亲切的气氛吸引着我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
一群喜欢足球、充满天赋的孩子
一个经过编织的一定要赢球去看奥运的梦想
善意的买买提
漂亮的维吾尔足球女教练
朴实的村长
一片胡杨林畔的小村子为实现孩子梦想一起努力着
不经意间
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梦想
天真的、五光十色的
小时候喜欢飞机,每次去公园,总要缠着爸爸一块玩一回
其实那些飞机只能上上下下、然后依次的绕圈子,想想很傻
但还是喜欢
所以有人问到梦想时
我会说
我想当飞行员
呵呵
有点小遗憾,高中招飞的时候,身体不合格,没去成
无比的伤心。。
大学毕业了
从事着和梦想完全不同的工作
日复一日
有些迷失了方向,就像孩子们被打了个十几比零一样
也许,我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迪里拜尔~~
找到合适的方法
做好准备,去不断磨练
米娜儿
一个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动的小姑娘
瘦瘦的高高的个头
小小的倔强的性格
比男孩子跑得更快的小姑娘
一个关于爸爸千里香、妈妈和小米哪儿的故事
不经意间被千里香听到了,难以抑制的落泪,
浓浓的亲情、爱情
在影片中流露
煽情的
但依然感觉温暖,呵呵
故事圆满的结局
买买提为实现孩子梦想接受了商人的提议走达瓦兹
拿到了可以去看奥运钱
小小马拉多纳最终选择回归小村子
尽管在球场上有些不可思议
米哪儿见到了为自己加油的妈妈
在最后时刻拿到胜利
……
尾声
小村子
老村长
因为一群孩子梦想
重新团结在一起
找到了深水井
新的生活开始继续
朴实的电影,美丽的胡杨林,可爱的孩子,聪明的导演
哈,一部可以全家人一起看的轻松的好电影!
4 ) 用真诚感动的
刚从新疆回来就看这片~嘿嘿~挺喜欢的
好吧我承认~我就容易被这种被某人称为蠢傻励志片的片子感动
反正某几处我小流泪了~~
片子的配乐很好~居然把世界杯主题曲都弄出个新疆版了~有意思
可以说用新疆民乐陪这部片子非常合适 木卡姆纯正的维族风情将片子的风格特质完美突显,而手鼓淳朴欢快的乐点和孩子们欢快踢球的身影很和称`和沙尾村人乐观善良的性格也很和称~~说到这儿~想吼一句~我好喜欢木卡姆啊!
维族小调的那个风情唷^~~~~~真好真好>>
再看画面,我喜欢的很质朴的灰调子~~
新疆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绝对不假~~感觉打开镜头就是好片..而且没想到
景色那么多样化,很惊喜的感觉~~~~
影片呈现出的是很纯正的沙漠绿洲村庄,
胡杨林与大片的沙漠中点点绿色~~那就是生命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每次面对未经人类傲慢改造的那些很自由很肆意的自然时我会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特别愚蠢~`
恩`~又走题了~~~
收!
片子末尾几处我特喜欢~一是小女孩穿着红沙裙在妈妈的呐喊下奔跑
的情景~~ 效果太好了~导演很强~ 从没觉得红是那么好看的颜色过~
然后是最后那口井涌水的镜头,很有画面感~~人们静止的背影和不断
涌出的井水给我无限感动~~ 老去的,年轻的,遗忘的,守侯的,曾经的
梦想的,许多许多~~又或者我流泪仅仅是被生命的那份信念与坚持所感动
剧情没什么,很老套,但剧情从来不是我看电影所重点关注的
那样就无异与小说了~~
5 ) 买买提VS追风筝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这个之前看过的《追风筝的人》拿出来对比。
同样讲的是儿童,同样是在新疆拍摄的(《追》片没有办法在那个恐怖主义横行的地方拍摄,就在新疆地区取景,不是我的误解),同样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但是自我感觉《买》更胜一筹。
《追》是在看完小说之后在看的电影,所以不得不说自己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小说总是可以给人幻想的余地,而电影中小演员的表情并没有办法承载太多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太稚嫩,除非天才到已经知道如何表达人间的所有隐忍和无奈。整个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那段在基地的打斗戏,小男儿拿着弹弓无谓地拯救拯救自己的人,理由是这段情节在我看书的时候居然给漏掉了!
而《买买提的2008》呢,有一种主旋律的意味,说教的味道是不是出现在片中让人不爽,但是没办法,片子就是为了配合奥运拍摄的,怪不得导演编剧之类的人。村子小孩的名字取得有趣,球星都到齐了,呵呵,让大家不用费劲记住那些拗口的新疆名字,有创意。影片的镜头给的不错,关于村委会(我认为是)和干枯的河流的几个升降镜很有味道,配合着新疆地区的特色音乐让人产生一种向往。
主题的对比上《买》片其实是略败下风的,毕竟“救赎”这个最近甚至之间就已经很火热的主题一直是影视界的常胜将军。但是一片儿童片承载了这么厚重的主题是在有点过,还是《肖申克的救赎》来背负这样的主题好了。《买》片很简单:一群有梦想的孩子和一群让他们梦想的大人。任务多但是主次分明,环环相扣,有点牵强但是并不为过,勉强可以接受。
看到小女孩孙雯讲述自己奔跑的故事的时候我忍不住流眼泪了,很久没有因为看国产片流泪了,即便是《暖春》这种纯粹骗人眼泪的片子也败在我面前,原因很简单,最直接的煽情已经无法承担催泪弹的效果。毕竟现在的观众见多识广不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时代的纯情少年,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泪腺了。
奔跑的孩子,哽咽的讲述,艳丽的黄杨林,忧伤的音乐配合的完美无缺,不多却恰到好处,小成本做到了《英雄》中胡杨林对决的效果,值得表扬。
当然整个故事也不是没有缺陷,在这里也不多说了。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没有采取维语原声的,有一种看译制片的恍惚。这一点很不应该!
6 ) 一部“真诚”的电影
这几天的北京2008奥运会,中国队拿金牌是拿疯了。弱势项目变强,优势项目更强是这届中国军团的最大特点,很多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项目中国也开始崛起。所以,一不小心,你就会漏掉一个夺金的瞬间,所以,我说奥运期间不看奥运节目是要很大的勇气的。今天晚上,我就尝试了一回,看了CCTV-6,看了一部电影《买买提的2008》。
看完以后,不得不说,我的勇气是值得的,一方面这一个半小时内中国的金牌数并没有增加(当然,我还是希望它增加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部电影不错。
也许看惯了外国风情和中国城市生活,当影片开头那种沙漠风情闪现时,觉得眼前一亮。片头孩子们踢着足球在村庄里运动的镜头,剪辑行云流水,充满动感。影片一开始展现出来的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欢快的手鼓、广袤的沙漠、金灿灿的胡杨林等,告诉我应该把这部电影看下去。结果,我的感觉对了。
作为集足球、奥运、儿童、少数民族风情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电影,《买买提的2008》用欢快、幽默的轻喜剧风格讲述感人的励志故事。影片以轻松活泼的儿童生活为题材,少数民族风情为背景,虽然贯穿全片的普通话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但片中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这是不折不扣的新疆风情,片中的语言也告诉我们这一切确实来源于生活。孩子的天真烂漫,大人的世俗淳朴让我们感动,只可惜这种民风只有在贫穷的地区才能有所保留,这也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讽刺吧。
里面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场景,比如当孩子们说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孙雯”说着自己的理想是成为跑的最快的女孩子,而原因仅仅是不想爸爸继续酗酒,买买提问“马拉多纳”如果你去不了北京怎么办,那个孩子说“做最好的手鼓,有很多钱,自己去北京”。又比如“马拉多纳”在球场上无法面对自己的昔日队友而把球踢进去自己的球门。细节的感动,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融入了电影本身。
孩子们的外号很有个性,都是大牌明星,“马拉多纳”、“齐达内”、“贝克汉姆”、“卡洛斯”、“鲁尼”……唯一的女孩子起了前中国女子国家足球队队长“孙雯”作为外号。里面有很多比较隐晦的段子,比如当买买提跟孩子们说谁把自己的外号改成中国球员的名字就让他当队长时,没一个孩子愿意,理由很简单,中国足球有明星吗?呵呵,真的很讽刺,还好,曾经的铿锵玫瑰让中国足球还不至于完全没有面子,女孩的出现总算让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队长,“孙雯”,世界足球小姐——很好很强大。还有其他的,不过就不是很搞笑了,比如影射齐达内撞人的情景,其实不少人并不反感齐达内的这个动作,而且毕竟喜欢齐达内的人太多,所以可能本来编剧想搞笑一下,结果很多人觉得并不搞笑,相反却有点对大师的侮辱。还有比如黄健翔的解说段子,这两年已经用滥了,只要是国产体育电影都要用一下,拜托中国的编剧们,不要低估中国观众的智商。
说说其他的,片子的情节方面确实是有些硬伤的,可能导演和编剧想把这个片子的主题拔得很高,但由于电影本身有时间限制这个特点,所以当导演把影片的切入点选得很小的时候,拔高的时候时间就不够了,过程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自然,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有些苍白无力。
瑕不掩瑜,片子拍出了大片少有的“真诚”。有的人不喜欢小成本电影,但小成本电影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就像小排量汽车,虽然动力很小,但耗油量也小,所以小排量得到了国家和很多群众的支持。扯远了,最近很喜欢看小成本的电影,虽然没有那种宏大的场面,但很真实,看着心里会有一种悸动,这种悸动不是大片能给我们的,应该说,大片让我们在视觉或者听觉上得到了震撼,但很难在心灵上给我们震撼,因为过度追求场面的华丽,势必在情节上会造成一些空洞,特别是当编剧不是很聪明时。例子很多,特别是中国,缺少好的编剧,使这个问题愈发明显。
最后,把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有梦想是最美的事情,但梦想破灭比没有梦想更可怕!
打井和踢球两条线结合得比较好,中间竟然还有一段缅怀逝去了的团结一心的年代,把整部片子的立意提高了不少,为此我要多给一星。另,主角自己的谎言最后由自己收场也值得一提。
非常喜欢的一部维吾尔族影片 应该好好给中国足球青少年发展提个醒 新疆这片足球热土其实有很多好的苗子 而且他们很团结
作为从小在新疆踢球长大的孩子 要给满分
很正常的一个体育、励志、儿童片,很真诚、感人也很平庸、励志,我承认我多给了一颗星,因为这些踢球的新疆孩子,而且中国的草根足球电影并不多,要珍惜。
我第一次看到本片其实是在电影频道。如同那年许多电影一样本片也是为了配合奥运宣传制作的电影。只不过本片的视角转移到了祖国的边陲之地。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少数民族的影像(第二次已是多年之后的《塔洛》)。至少这是一部真诚的电影。新疆的电影工作者踏踏实实拍完了这部电影,用勉强的条件写出了自己的故事,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也很真实(如今想来这或许是新疆地区电影的传统?),不像当时的汉族地区的许多电影一样劣质夸张。这就是我对于本片的记忆了。也是奥运那年我记住的唯一一部电影。
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因为是新疆人,这片子比起现在的传奇的诞生丝毫不逊,那种风情别具一格。
很好的故事。影片中,梦想是能从和田去北京看2008年奥运会;现实中,这个梦想对应的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流动不畅的严峻问题。
好喜欢里面的那个小女孩,画面色调感觉也不错
开场的快切很不错,虽然是主旋律,观赏性还是不错的,有种维吾尔人的幽默感
新疆孩子踢球确实有天赋,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大于实际品质。算是填补题材空白吧~当教练问孩子们谁愿意把外号改成中国球员的名字,只有一个人说了个:孙雯。呵呵,还是女足。
支持新疆本土电影,更何况这部电影这么有爱。
之前在喀什老城的街道上,碰见几个踢足球的孩子,其中一个穿着巴萨的队服,脚底技术特别棒,我坐在旁边看了很久,等他们歇下来我跟他攀谈起来,他说他看过很多比赛,最喜欢内马尔。后来我又跟一个不知名地区的足球队队员聊起过这件事,他说新疆真的有很多很好的足球苗子,但是大多都没机会踢正规的比赛,只能在沙漠、在街道上踢。我在观看那几个孩子踢球的过程中,他们的足球被老城的巡逻警察没收过两次,但也从未打消他们踢球的欲望。越贫瘠的地方梦想越纯粹,真心希望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可以扶持新疆的足球事业,那些无比热爱踢球的孩子们是可以给中国足球带来希望的。
看名字应改为《踢野球的新疆娃》!少数民族加10分!
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很是很多地方很有趣。个人最爱的是“团结在村委会周围”和“团结在酒瓶子周围”那个桥段,觉得太有趣了!
我们是不同民族,但是都是一个大家庭,都是中国人。因为想对新疆更熟悉,我去看这部电影,后来发现这部电影真的不错,新疆的人与风光,其中足球,2008,环境变恶,普通人的积极生存,这些点在情节中自然的融合,人物的安排比较自然,人物的特点也朴实甚至是有趣味地表现了。推荐中国男足看这部电影。
当年的cctv6里让我第一次知道新疆的足球氛围,中国电影里很久不见的儿童片
世界上有无数个买买提- -就像有无数个古丽一样%……
梦想是美好的。
当时上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那年我9岁 如今刚满23啊啊啊md时间过得真快😭😭😭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带着上电影院看过,今天再温习一遍。足球只有靠球员对足球的爱才能踢出魅力的足球,政府领导的支持,商人的金元足球根本没用。我是辽宁人,我支持辽足,希望辽宁能够人才济济,重现往日十冠王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