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片背景太大,只是选取了性苦闷部分,纯情爱国正太爆发的部分,按照港产片的模式重新组合了一下。但能写出那么一手好诗,必然风流少不了,只是打飞机前的酝酿太长,射完之后的回味也太悠久,就成就了文艺无比的一段往事。
2,沈从文,郁达夫描写中国文人骚的蛋疼,憋的蛋疼的东西太好,但是这里面只是作为了风景片和商业片的点缀。
3,周润Fat的出场只是点缀。
蔡澜的监制。
4,女主角选的好。不问出身,推倒就好。
5,爱国部分挺感人,比活谐的生硬说教片强多了。那时候混吃等死的富贵留学生到现在,仍没有绝迹,反而不断增长,形成支那留学生的一道风景线。
6,娶了个日本媳妇的小胖中年眼镜男真是好福气啊。他“对这个国家只意味着几亿分之一,对这个家庭却不只是三分之一”,可惜他没有想明白,执意抛弃妻子回支那了。
很久以前我在陈教授的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教材的《现代文学》一门课上就记下了有关这一方面的笔记:“……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分别讲究’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者讲究社会责任与道德教化,而后者则追求文学的纯粹审美,前者代表人物有叶圣陶等,后者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到了第三个十年,连同浅草社、沉钟社等社团全部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现代派与左联正式登上了舞台……”
可见,彼时先生对现代文学的梳理是很清晰的,但是那时我的志向不在他所教授的现代文学上,而是在大三在开课的西方文学上。因此有关于现代文学诸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种种都没有能记得清楚。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两位代表人物之一,我们今天看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后者还可以证明郁达夫的创作方向从“性的苦闷”转向“生的苦闷”,但这是后话。
我们今天谈起郁达夫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在谈他的前期创作——也就是以《沉沦》为代表作品的这一阶段,谈《沉沦》,一个很容易犯的问题就是戴着有色眼镜地先入为主来判断这是一部黄色风格的小说——实际上这就大大地低估了《沉沦》的价值。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在《沉》之前晚清时期的同类情色小说,这一时期的这一类作品比如《金瓶梅》、《肉蒲团》、“三言二拍”系列等明面上是劝诫小说,但实际上由于主体内容围绕情色的细节描写而展开故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包裹了劝诫外套的情色作品,创作者与受众的伪君子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沉沦》却并非如此——而恰恰相反,《沉》作虽然也有如同上述者大量露骨的情色画面描写,但通篇可见创作者(或者至少是主人公“我”)对待情色的一种矛盾态度:即心里意愿的君子形象与实际发生的情色行为之间的道德自我否定。这种否定整体上又出现了一种神经质与变态的痉挛,五四以来面对古久先生我们的犹豫与困惑不能不说这又是极好的一例。
目前来看,除了文学,电影便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了。我的爱电影,也没有所谓固定的套路,这同我的爱文学相去甚远。我的爱电影,涉猎的题材比较广泛,只要能有一方面能动得了我的情感,我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欢喜。
电影,不论是哪一形式哪一类型,都要比文学轻松些,我常视文学是严肃、深沉的东西。用不太确切的修饰来说,文学是坚硬的,更多时候像一座高塔,巍巍然立在远处供读者瞻仰;而电影则是柔软的,或许也是因了电影本身的宗旨,常常更能牵动观众的情感,甚而有时会落下泪来。
正是由于我对电影的“饥不择食”,所以也算是看了不少数量的电影。《郁达夫传奇》是这些当中能牵动我情感的一部影片了。这也是一部老电影,仔细地想来,我发觉自己现在的品味真是“顽固不化”地回到了过去的年代,反而追不上也不打算追赶摩登的时代了。
《郁达夫传奇》主要讲述了青年郁达夫在日本求学期间,与日本好友冈田勋因同时爱上少女隆儿而发生的一段铭心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故事情节有些单薄,但风格清新,有日本的许多元素在里面,这也是迷上我的一个原因。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在于电影本身有多么出色,故事有多么引人。即使拿片中的爱情故事与其他相似题材的电影对比,它远比不上《罗马假日》的阳光迷人,也比不上《魂断蓝桥》的凄美深刻,更比不上《乱世佳人》的恢宏炽烈。而是我对郁达夫本身的喜欢,这是由他的文字衍生出来的一种喜欢。
人们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喜欢ta身上某一迷人的特征;人们喜欢一样事物,可能是钟情于事物的某一元素。《郁达夫传奇》中,日本青年冈田勋是我十分欣赏的人,俊朗潇洒、个性坚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重情重义,有爱才之德、君子之风。另外,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感动了我:郁达夫的诗作受到日本一位很受读者爱戴的老诗人的欣赏,老诗人邀他与冈田勋前往家中一叙。一场忘年的交心谈话后,老诗人还热情地送他们很长的一程,这种抛却民族爱恨的欣赏和人性绽放着耀眼的辉光。
影片由于对郁达夫青年时代集中的刻画,以至中年郁达夫与青年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窃以为这种割裂是导演对郁达夫个性刻意的夸大,以使青年与中年时期的两个郁达夫处于两极,而这两极正好能承载导演刻画和表现主角的特异个性和炙热的爱国之情。
不过,《郁达夫传奇》虽然明写爱情与友谊,其实暗里也有展现小说家郁达夫爱国的赤胆忠心的目的,我却以为这部电影对爱情过度的突出,极大覆盖了这一层暗里的目的,再者也鲜有确切的细节来展现这一层主题,所以是算不得一部优秀影片的。所幸者,我还是对他们那种纯洁的爱情与友情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我实实地被感动着,或许也是自己怀念过去的缘故罢!
我就记得少年郁达夫偷窥人洗澡的情节了囧……
3.5,其实对于郁达夫一生的长度来算,这片子应该叫青年郁达夫。总体还好吧,虽然不太相信郁达夫会是那个傻小子,但谁十八岁不傻呢!每天心里想着精忠报国,现实却是明天开始要重新做人!
还以为是发哥主演的片,结果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了一下。片中的一些台词挺经典,牛逼的是里面还有个郭沫若的原型....
本片讲述了一个半真半假的少年郁达夫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恋爱故事,主要探讨了两大主题,一个是郁达夫对性的迷惑和爱的追求,另一个是对中日民族问题的爱与恨。前者表现含蓄浪漫,深得日本文艺电影的精髓,还夹杂了欧洲爱情电影的清新飘逸。后者表现的爱国热情,令人动容。本片在日本实地取景,摄影表现杰出,无论在构图,色彩搭配和镜头运动都有很高的水准,编导表现不俗,能从形式卖弄深入发展内容的协调,效果不错
完全忽略掉以后的事,只从那瓶叫“初恋”的米酒说与隆儿和日本青年的三角初恋……郁达夫人品是好,不过就这个傻逼样?我不相信
身份问题,香港迷思,国仇家恨避无可避的青春片
从哪找来这么一个面色红润天庭饱满的傻兮兮的肌肉男当主演??港片的浮夸和喜剧风格实在配不上郁达夫文章里的阴郁哀愁。剧情既不像郁达夫传奇也不像沉沦,全篇在讲跟隆儿谈恋爱,把个人的爱情看的比家国情怀还大,请问导演了解这个人吗?追求王映霞(这才是重点的爱情部分)、在中国教书、从事抗战活动的片段全给导演吃掉了么
叫青年郁达夫或许更适合一点,英文片名When Tat Fu Was Young就很好。。
因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集中的看了郁达夫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矶》等小说,较凌叔华、冰心、许地山,郁风格迥异,文笔很好,如同小说里男主角一样,清矍,纯净,暖时如春风沉醉,冷时如朔风凛冽。看许子东讲座提及本片,就在腾讯上找来看完,片名或许叫《青年郁达夫》更妥。影片摄影不错,结尾处发哥饰演的郁达夫在惊涛拍岸的礁石边被日军处决,很有冲击力。比近日《第一炉香》好太多。
港人根本拍不出郁达夫的阴郁和才情,只截取《沉沦》部分的性压抑大书特书,拍的轻浮又孟浪。他之后的文学成就与王映霞的恋爱明明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此片全都忽略不计,也能涎着脸叫郁达夫传奇,周润发出来两分钟,也可以称之为主演,可见80年代的港片有多不靠谱,还蔡澜监制呢。
只是取了郁达夫在日留学的一小段经历,称之为传记实在有点以偏概全了,郁达夫曲折的一生和他的文学成就、独特的文学和感情观念,在影片中完全没有表现
好喜欢方令正八十年代的一系列作品,所以发哥是来干嘛的?台词太棒了,当下的语境里依然有活力。
“我做了大半辈子中国人我受够了,革命成功是乱,袁世凯死了之后更是乱,中国人杀中国人,根本就没得救,我要我的子子孙孙不再受苦。我们不姓赵,我们是日本人,我要我的子女世世代代都嫁日本人,娶日本人,我不要做中国人。。。”
周润发在海报上结果还是客串····里面几句台词居然东成西就上面抄了····
至今不忘:日本华侨“世世代代不做中国人”的怒吼,苏门答腊海边日本军人的歌声以及郁达夫就死前的微笑。
郁达夫筒子要有发哥这么帅就好了,发哥要有郁达夫这么有才气就好了,电影可以满足很多幻想
基调和南京的基督很相似,其实即便是读了他的文字,也不太能理解他的性苦闷,文学和爱情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极富激情的一生。
周润发演的还挺好,在不考虑所谓的外在形象的情况下,自然而适度。但是另外一个年轻版本的郁达夫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根本没有表现出郁达夫在文中描写出自己的样子。。。电影虽然涉及一部分国仇家恨的,以及在日本的不堪处境,但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爱情上面,不怎么值得。
剧情记不住了,反正主演不是发哥
有当时香港电影制作上的粗糙,但更大的问题是没有表现出郁达夫人生的传奇之处,完全是“沉沦”时期的郁达夫。郁的旧体诗写得的确出色,很有名士气质,剧中虽然有所提及,但毕竟诗与剧无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