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並不失真,而是寫實描繪了香港上流社會有閒階級的無聊情慾,不符合我的品味,小家子氣的簡單電影。(或者是我對於女性心理不那麼了解?)
值得一記的是影片末尾,當張艾嘉講道「還給我留下了一個最可愛的女兒」「做女人要知足常樂」兩處,小西天影院群眾一片嬉笑,他們全然體會不出電影裡原有的認真和嚴肅,張艾嘉的確是在自解解人,和老友繆騫人達成愛的諒解。而他們的笑,就把這兩句話低俗下流地解讀成了一種嘲諷、一種回擊,艾嘉想要表達出的那種成熟後對往事的看開和對不完美的接受(甚至滿足)完全消失了。須知艾嘉哪有那麼容易呢?做了一次愛就要把情愫壓抑下去,從此十幾年只能拉扯大這一個留下的女兒,而男人還是繆騫人的,這哪裡會是她的勝利呢?騫人和艾嘉最後能夠同桌共飯,在一雙女兒面前談笑如常,靠的才不是小心眼的慪氣嫉妒,而是真正的自解互諒。…………坐在這一代低俗不堪的人群中,我尤其的感到出離。
說回電影劇情本身,這一男一女的愛以一場床收場,也蠻少「最愛」的味道,而是「最慾」的表征。愛人需要克己,我更欣賞從頭到尾並未接近,留下一個悵然的尾巴的《花樣年華》式愛情。昨天看《Shall We Dance》時有一句評論,「始於猥瑣,終於高尚」。對於男女的好感慾望,說是「猥瑣」是過分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生性。「猥瑣」的定義是由下作心思生出來的醜陋,男女大慾要是處理得好,哪怕自私也可以相對美些。不過世界文明吃的都不同,生理上的男女之事卻是各處一樣,若是好感以上床為結是太沒創意罷了。相比於《Shall We Dance》的文化發展,這部電影囿於人本能的慾望,就顯得太沒創意了。
從頭到尾我並不期待張艾嘉和林子祥私奔,因為繆騫人和林子祥的結合沒有愛情可能只是枯燥了一對夫妻,而林子祥選擇張艾嘉則是拆散了一對難得的友情。這一次,我站在《禮記》裡「不當有非分之想」的一邊。
记得之前看过木村大神的一部老日剧《恋爱世纪》,剧情早就忘光了,只记得当年帅的掉渣渣的木村大神。中秋返程的高速上,听着我家95后的小妹妹憧憬她的人生下一个目标——顺利结婚,虽然同一个妈所生,我们真的是性格天差地别,我想,下一辈我也做不成她这种事事靠谱,每一步都在计划内的乖女孩吧,我向往的是随心所欲的生活,虽然知道哪一种人生更政治正确,只是怎样才算真正开心呢?如果婚姻也是权衡利弊,不允许有丝毫差池的只做正确的事,那么爱情呢?是否我们的人生,已经步入不再憧憬罗曼蒂克的无爱世纪呢?
最近看了一部老片1986年张艾嘉拍的《最爱》,如果写剧情大纲的话,应该就是女主差点横刀夺爱,爱上闺蜜未婚夫的狗血三角恋。这样的不论情,自然是政治不正确的,果然,这种歌颂小三才是真爱的片,在豆瓣也仅有7.5的低分,只是,抛开道德,试着去理解片中所有的人,只问一句当事三人,谁才是真正求人得仁的快乐呢?
男主林律师,一个从乖巧小男孩成长为靠谱高薪人士的完全计划内人生,他与女主第一次相遇,就闲聊到梦想与现实,女主看着他小时候画的画,问他,怎么后来不画了呢?男主,顾左右而言他。女主会心一笑,说,我知道的,画画不能赚钱,不是一份好职业,所以不如好好考试,长大以后做个受人尊敬的律师。
女主云云,第一次出场,就带着画作为送给闺蜜的订婚贺礼。一出场,就埋下都爱好画画的伏笔,后来,聚会中,两人躲开热闹的麻将桌,沉浸在俗世欢乐中的准新娘,压根也没有留意,闺蜜与未婚夫,一起钓鱼,聊天,做沙拉,逛漫画摊,志趣相投更合拍的小暧昧。女主云云,在面对说英文(从美国,英国还是哪里回来)的介绍对象,直接飙一句,我刚买菜回来。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就道明内心深处真正的那个她,这样对主流价值观讥讽的态度,应该就是林律师求而不得的人生吧。
也许,不管是道德还是友谊的角度,云云的做法都需要被唾弃的,只是,爱是什么呢?是遵循所有规则,只爱正确的人,还是遵从内心去爱那个最想要的人?那些脱轨的人惯用的说辞“三角恋里,不被爱的那个才是第三者”到底有没有道理?
还是如阿明一样,即使感受到闺蜜与未婚夫几乎懒得掩藏的火花四溅,还是装聋作哑,选择做个简单快乐的新娘。只是,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假若可以重来,她还会选择做一个被人艳羡的林太太吗?拥有一个说不出一点错的,被所有人所称颂的律师丈夫吗?
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呢?
中秋节的时候,在老家跟童年伙伴一起出门遛弯,深夜的小城很安静,我们聊到各自的前半生。我说,复盘人生,感觉很多残缺补齐了,我原谅很多事,谈起往事,只想到快乐的瞬间。她说,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会看不清疲惫故人的套路,愿意去相信那些脱口而出的甜言蜜语,做错的人就应该老死不相往来,永远不要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我说,如果失去的都不值得被记得,不好的都舍弃,那么我也是不完整的,我的过去也能一并删除拉黑吗?这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拥有过去,才知道现在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你一直做正确的事,现在快乐吗?
她终究是叹口气,说,我一直做乖巧的女孩,嫁给靠谱的人,却最后落到最不被人认可的离婚的地步,我太傻。
我无法分辨,我跟她究竟是谁更傻?是选择原谅所有荒唐的圣母的我,还是选择否定所有往昔坚强的我,我们只是在这样乌云遮蔽的暗淡月夜沉默的走着。如同我们的人生,即使到了人到中年的阶段,我们终究还是这样,不值得对还是错,也不知道前方通往哪里的,不敢丝毫懈怠的漫游着。
隔天,她微信发给我一段尼采的话,
特立独行的人总是令人反感,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周围的人感到自卑。
我想,这是她眼中的我吧。如果我选的真算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想说,我本人也在反感或者自卑者之列,因为找不到同类的独行路上,我也曾向往过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同,我总是政治正确的闺蜜,即使知道一辈子不会如我一般不靠谱,她也偶尔一刻,羡慕过我的随心所欲吧。
因为喜欢张艾嘉,因为喜欢“最爱”这首歌,看了这部电影。影片怀旧、小清新又耐人寻味。人的一生中最爱的到底是什么? 《最爱》拍摄于1986年,是张艾嘉首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凭借此片,张艾嘉拿下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奖。 张艾嘉一生获奖无数,才华横溢,个人情感经历远比电影更加精彩纷呈,堪称“才子收割机”,罗大佑、李宗盛都曾为她痴迷。她有足够的底气、勇气和才气,爱得任性率真又收放自如,没有遗憾。她活成了每个女人都想要的样子。 影片讲述的两个闺蜜和一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女主(白芸)和闺蜜(阿明)的未婚夫(林俊彦)一见如故,但是都选择隐忍、放弃。女主默默怀着男主的孩子另嫁他人。多年后,两人的丈夫先后离世。她们俩在一起叙旧,道出了尘封多年的往事。最后都已释怀。 该片故事情节老套,但是演员表现出色,把夹杂着爱情、友情、道德、欲望、妒忌、无奈的情感的矛盾和痛苦处理得恰到好处,细腻克制又充满张力。 张艾嘉在影片中的表演尤其出彩。少女的灵动率真、爱而不得的徬徨痛苦、中年的淡然超脱被她演绎得轻巧自然,含蓄内敛。看似云淡风轻却又暗流涌动。 故事的编排逻辑有些经不起推敲,略显牵强。但是影片的主题却引人深思。一生中最爱的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过了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最爱。每个时期的最爱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潜意识里的最爱会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阿明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一个好老公,有钱又本分,一生富足、安稳。她最爱的就是富太太的悠闲生活。她认为女人再漂亮再聪明都不如命好,自己就是那个命好的女人。 阿明明知道未婚夫订婚后爱上了闺蜜,想尽办法阻拦,极力维护自己即将到手的安稳幸福。从她当上俊彦的秘书开始,她就瞄准了俊彦,努力成为他的妻子。即便她和俊彦之间没有浪漫激情,但她不在意。她要的不是俊彦这个人,而是律师太太这个身份。 俊彦一直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好人,读书好,工作好,做人好。结婚后的他一定也是个好丈夫。他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平稳顺畅。唯一一次的激情迸发就是他不由自主爱上未婚妻的闺蜜白芸,也尽力去追求。但是冲动过后,他还是退缩了,回归到“正轨上”。 俊彦对白芸的爱大概也不是“最爱”,他或许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好人”形象。其实他追求白芸处在订婚后结婚前的尴尬期,不算是婚内出轨。但他不敢冲破道德感的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他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好评里。 白芸漂亮聪明,活得真实。她说“人生苦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当她陷入和闺蜜未婚夫之间突如其来的爱情中,她隐忍了,没有对阿明说。在热烈爱过一场之后,她选择退出。 白芸知道优柔寡断的俊彦不敢冒然毁掉婚约,她伤心难过,但不强求,不想因为爱情毁了友情。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尽情地爱过就够了。她最爱的是这份痛苦又浓烈的爱情。爱情的最美好就定格在激情的一瞬间,爱过就放手才能刻骨铭心,回味一生。 白芸的爱真实洒脱,爱了就爱了,没了就算了。“有事情值得记得,总是好的”。她只求曾经拥有。她爱的是爱情本身。中年丧夫后的她也不悲苦,知足淡然,有一个最可爱的女儿,生活安然就好了。 同名歌曲《最爱》是对影片主题的最好注释: “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 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86年的作品,如果留意张艾嘉的感情生活,就不难明白身兼编剧和导演的她现实中的犹豫、困惑、愧疚、不舍...片中采取倒叙,当张艾嘉和缪骞人年华老去,从闲话家常到深入回忆当年的三角情缘,起码在基调上,我们可以很放心,因为片尾确定是无仇无恨的happy ending,这也是张艾嘉对现实感情纠结的一个期盼。缪骞人和林子祥这组合是不是许鞍华给的灵感?
张艾嘉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完全投射在了影片之中,一对闺蜜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往复间芒刺涌动,姐妹情是真、争爱之心更坦诚无比。马楚成颇为讲究的摄影构图为影片气质加分不少,而缪骞人在表演上甚至比张艾嘉显得更游刃有余。
“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中年版《七月与安生》。
剧情常见极了,难得的是本片细节铺垫的非常合理,两位女主角演绎的非常细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需要婚姻的时候碰上一个条件不错的就订婚了,未婚妻眼中他不懂浪漫,后来碰上另外一个女人时,突然懂了,因为爱了。“一个女人再漂亮再聪明都不如一个女人命好”。和不爱自己的爱人厮守终生与跟互相爱的爱人生一个最好的女儿,不知道哪个算是命好。
跟着lam唱的《最爱是谁》来补《最爱》,还真挺好看的。面对自己未婚妻,就是木头一般的好人,却会为了芸芸变得浪漫起来,沙拉里面的番茄玫瑰花,临时调换的鱼竿,他绝对不是不浪漫的老好人,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罢了。剧情也许现在看来略显俗套,但平铺直叙的演绎 真的很有爱~三个人本质都是克制的,虽然最后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当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的时刻,两个女士携手饮酒,谁又赢了谁呢~
以前忘了告诉你,最爱的是你,现在想起来,最爱的是你。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张艾嘉自导自演,看了开头就知结尾的戏,说细腻也不见得,倒是有种刻意的文艺腔在里头。李丽珍罗美薇特别客串。
本来好纠结的。。。结局囧到了。。我不懂林子祥那个角色那种男人有什么好值得争。
张艾嘉论颜并不见得有多出众。可是就是一身戏啊,拍照时打闪光灯时惊讶的一瞪眼都不知有多得意啊~~ 缪骞人演过白流苏,其实她倒是适合演演曹七巧。 那首《最爱是谁》 原来出处是这里。
云云和明明都很2,这么个男人,至于吗?送给我,我都不会要。这种男人我只想给他两个大嘴巴,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什么玩意?太恶心了。这哪是最爱啊?我要真爱上一个人,我觉得配不上他也许我会选择放手,但放手了就是放手了,我又不能给你,我他妈还把你给睡了,让你等我一辈子,太自私了吧
格局非常小且没有丝毫悬念的爱情小品,但张艾嘉太懂女人也太懂拍女人了,她不仅知道女人的阴暗面,更知道在上面裹上一层柔化的平和其实会更锋利。所以她不动声色就可以赢得很漂亮,就连非常出彩的缪骞人都败给了她波涛暗涌的表演。她的智慧其实是带着狠劲的,所以太迷人了。
午后,两个女人的一生或者更多(张艾嘉感谢下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吧)。
86m版本 3.5/5 我一直把《最爱是谁》的歌词理解错了 不谈卡司各自的现实八卦 阿Lam确实适合演三角关系 不苟言笑 才华横溢 绅士恰到好处 有趣的地方都内敛得很 看起来很容易懂的一个人 心事其实触及不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后来都看过无数遍 抖落的两个包袱 也该早有心理建设 喜欢镜头克制&婚后厨房那一幕
马楚成,张叔平,卢冠廷,幕后也很强大。两个女人情商都蛮高的,不够缪骞人最美还是在恐怖分子里。
张艾嘉跟林子祥爱火燃得略缺说服力,当然她美过缪骞人,也聪慧过她,也看得清林的性格和情意深浅,没那张卡片还是这结局,“无论如何我要试一下”原来是那个意思。她在意的不是他多爱她,而是她最大能付出到什么程度得到多大安慰又同时保全所有人的幸福(世界太平),她当时一定非常爱她后来的丈夫。角色和本人都是真女汉啊!两位老母亲早已看穿了这场三角恋,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女儿,处理事体。“你怕我会忘了你?我不会忘的……”
《最爱是谁》与《最爱》,歌与电影互作最好的注解
相當雋永的小品,有點類似《流金歲月》,但角色多了點心計,亦添幾分成熟;80年代的愛情片即使會觸及人性「陰暗面」的,看起來依然比現今純粹,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計算;時代變了,人心也變得愈來愈難以觸摸。
北影节第八场。其实到两人见面的一瞬间就知道了张艾嘉的孩子也是林子祥的“大小老婆”同时怀孕应该是很多男人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吧。观众直到最后才发现医生“喜当爹”而爆发笑声,so naive。反而这一“见面”让我觉得它值得四星,孩子和那句“给了一点怕我想要更多”形成了多么讽刺的呼应。
学了一分海滩的一天讲了一个亦舒故事,但是好看啊香港住豪宅的中产阶级时装爱情片,缪骞人演得阴惨惨,张艾嘉亮眼得不通人情,但时时刻刻确实都温柔又美,如兜一圈听情人的眼泪。林子祥好好好帅。
86年的张艾嘉就已经这么知性了,看现在的苦情装逼言情剧情何以堪,只好剧情上狗血加喷血,执子之手已经Out了,最好是分分离离最后脑残变态加生离死别。本片风格上已经类似于后来的杨德昌+岸西合体。剧情现在看来有点矫情+苦逼,总体上不温不燥,最后令人唏嘘,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