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是个极鲜明的人物,让我们有时忘记,一代民族先锋也从来都是一个普通人。 濮存昕人物塑造得真好。影片虽衔接得不太连贯,故事性不强而略显琐碎,但整个意境和当中的每个人物都让我真切地有代入感。也就让我姑且走入影片中的鲁迅吧。 整个影片中最打动我的镜头,不是他被人簇拥着振臂发声,不是他只身抬起黑暗的门救人向光,而是他斜卧于榻上,点烟吐气。 逆风执炬,热焰灼手,却贪恋这一份光。 他是一身铁骨,真正钢铁一般的人,连头发都要直直立起,便是顶天立地,于一片昏聩之中,以生命为典押来发声。这样的一个人,偏又极细腻,对有求于他的后辈倾情相助,为萧红讲解女人不自知的美,抱着海婴笑得眉目全开,望着许先生的背影满眼柔情。 他说白天比黑夜更黑暗,爱黑夜的人注定孤独。这孤独是他从何处体味而来的呢?是一个又一个发声者的死投入一片深潭,既无水花,又填不满。他说死去的人年纪比他更轻,他说他的心里甚至难升悲哀。只是许多场景又在黑夜中浮现,翟秋白与他夜里朗诵雪的精魂,翟秋白对他说,我看见你就像看见我自己。 许广平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鲁迅拿着那片衰败的枫叶对她说,因为有你这样惦念我,我便不会轻易地随风飘散。那时我就知道,他的死,不是轻于鸿毛,是重于泰山。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the weather is not as warm as before today. and it is very soon for me to back to England,my hometown this small city is very quiet now,and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after reading Lu Xun again,I feel satisfied(maybe also unsatisfi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first university tutor's major is Lu Xun,so it is very early for me to read him. now years have past,so many things also have changed…… "I feel fulfilled when I am silent,as I spoke,I felt empty."--<The Weeds>
这部电影再现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最后三年。作为鲁迅的传记电影,我觉得它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一桩桩叙事的展开,全面而有序,节奏可以。格调、配乐都很棒,恐怖、超现实的手法的运用,来展现鲁迅和他面对的那个时代,也用得很好。 结尾哭惨了,全片渲染到高潮,是给五星的最直接原因。用《野草》的题辞结尾,是一种可谓精准的把握(如果要说个最爱,《野草》好像是鲁迅文字中最爱的):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片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引入,匠心独运。开头又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导入,对“知识阶级”的描述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鲁迅形象全景的面貌。他就是这样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因此他又是孤独的。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鲁迅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就是不管哪个时代,总不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会是怎样呢?他会说哪一些话呢?他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世界的进步固然需要流血,但这跟血的数量没有关系,血的应用如同金钱,吝啬固然不对,但浪费也大大失算。革命是让人活,不是让人死的。” “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讲究‘自尊’和爱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送它一句真心的劝告,它却要回赠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到现在,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 怀念鲁迅先生的一句句入木三分永不过时的箴言。 鲁迅的遗言可谓句句犀利。希望孩子以后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哈哈哈死都死了还非得扎到人家的痛处,真是妙极。 在某些人眼里,鲁迅是杆枪,哪里好用往哪使怎么好用怎么使,想把他放到哪个阶级就哪个阶级。他与他的文字在后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但正如所说,他既非单纯的革命者,也非单纯的反革命者,他不是站在任何一方,他只忠于自己。我早说,鲁迅先生看似说着“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人心”,他是最爱人的,最有温度的,他最见不得苦难大众、没有尊严地活着。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民族魂、真正的民族的脊梁,此言不虚,但就不知道这民族能不能配得上他。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但又不知道人类能否配得上他。总之,他是人性之光,是铮铮铁骨,是每个幽暗的时代最强力的光,是回望路和前行路上都屹立不倒的丰碑,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做那个开路的人,他用自己的病躯撑起希望和责任、抵挡强权、暴乱、喧嚣纷杂、丑恶人心,再四面八方真假难辨的舆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一根笔杆横扫敌人,一颗真心可鉴日月。最喜欢鲁迅的一点大概就是做到绝对的真实,极端厌恶虚伪。(唉写得太煽情的文字辱没鲁迅先生,不写了)还是去看电影吧,电影表现力蛮好的。 ps:怎么是英文字幕,有些话听不清。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
四遍系统
不像。不知所云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极其喜欢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