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西线无战事”
20230419
听了一段播客,讲说“西线无战事”,虽然说是一档以读书为主的播客,却也说了很多的电影。
对于这部书和电影,有耳闻,没有接触,听了这档播客之后,没有去看书,大概的看了电影,算是有了一些认识。
故事的背景是一战,德国,着重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其中也充斥着反战的情绪。
播客的主旨,或者说要点,并不在于这本书,或许是想借这本书来表达一下情绪,当然这种情绪是与这本书是契合的,然而世事并非总能如愿,更多的是借口,或者是假托。
从一战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也发生了多起,局部的,世界的,反战一直在持续,但是战争却没有停歇,为什么呢,无法理解。虽然说人们普遍存在有反战与厌战的情绪,可是战争却一直在继续,尤其是近期的俄乌战争,似乎这种情绪又在高涨,只是这种情绪,对于与这场战争相关联的人,人群,以及于组织,由于位置的不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由于战争所涉及的利益与伤害的迥异,所产生和表现的态度,也就有了十分的分别,也就没有了一致的认同。
就战争本身而言,从人类可记录的历史中就没有停息过,也就是说战争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亦或可以说,战争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在美化战争,并且也不可忽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但是战争的确带给人们以改变,不论是从生活上的,还是社会上的,战争是带来了一种变化。如同阳光与阴影,这种变化不会是单一层面的,更多的是多层面的,而让人记忆,也不忍面对的是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或许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就形成了一种人们对于战争的憎恨与仇视,似乎战中永远恶的化身。
当然,人们对此也有认识,也会区分,就有了为战争做定性和分类,就有了或好或坏的定义和评价,然而战争就是战争,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杀戮,会有流血,会有破坏,那么就是因为有这些后果的存在,就可以反对,或敌视,或厌恶。然而,不管怎样,战争都是一种存在,从来都不去理会人们的喜好,因为战争是一种需要,或许对一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在听了这段博客之后,我也找来三部电影看了,看过的感觉并不相同,每部电影都在讲着自己的故事,但或许并不是书里要讲的,都不是雷马克的,就像是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的都不一样,也都不是莎士比亚的。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亲身参加过那场战争,或许是他的真实的体验,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
我并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只是在听了播客之后看了以小说为名的三部电影。为什么说是以小说为名呢,而不是说由小说而改变的电影呢,因为三部电影所表现的并不相同,差异很大,似乎并不是小说的内容。
第一部是1930年版的,黑白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28日,止于1918年11月11日,历时四年多。小说成书在十年之后的1928年,两年后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的。那个时候二战还没有开始,一战的伤痛还在,记忆还在,也因此而生的凡事还在,但是没有用,战争还是会再次开始。
第二部是1979年版,彩色片,是战争之后的60年,这部片子时间最长,相比与第一部,所展示的内容更多,也更细腻,感觉更像是雷马克,亦或可以说是更接近于原著,从中可能体会到一些内容,并且每一种情感的表现与流露,更加的真实和自然,并且每一个行为都是自然的。另外,其展现的就是战争本身,是战争之中的事情。
第三部是2022年版的,彩色片,这一版公映时,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在这百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比一战更加残酷的二战,以及各种不同的战争,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似乎是在背离雷马克时代人们的想法和认知,而以雷马克之名所展现画面,已经发生了改变,至少说讲故事的人所要讲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的过程,更像是在讲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反衬出因战争而带来的牺牲的非必要性和残酷性。似乎这样的一个视角更加的新颖,但是却未必深刻,更是无本之源,也正是由于没有一种切实的感受,而使得这种表现失去了合理性,也失去了必要性,而成为一种炫耀。
如果将三部电影的画面和场景做一些对比,只有几个场景是共有的,比如战壕的拉锯对战,80人分吃150人的伙食,下河游泳并与法国女子的浪漫,杀死一个法国士兵,送已经死去的战友去医院,而其他的画面和场景则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第三部。
第三部似乎游离在了战争之外,更多的是在强调和渲染需要战争的那些人作为,而弱化了经历战争的那些人的行为和感受,有一种上帝视角的超脱和随意,使得身处战争之中的人们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也使得对于战争的反思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像是说教,无法形成认知与共鸣。
第三部,更多的是在炫技,不仅仅表现在技法上,还也有些过火,也表现在认知上,就是对于战争的厌恶与需要,过多的表现在了战争之外。由此不得不说到反战与厌战。
或许可以说,所谓的反战,其思潮与意识,是不会在社会的上层出现和形成的,也可以说,战争正是他么这些人所需要的,并且这些人也不会去亲临战争,他们是局外人,却在主导着战争的发展与走向,然而这些与“西线无战事”无关,因此,以这样的名义来解说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有些突兀了。相比种下,第二部的表现就实在和自然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雷马克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共鸣,引起社会阶层的共鸣,使得他们有机会认识到战争的现实,并开始思考战争,然而所有这些有都是无意义的。
战争不会因为思考而终止,也不会因为思考而消亡。
或许这种感受有些肤浅,也许真的需要去读书。
1930年的原版电影实在太过经典震撼,没指望翻拍能够超越。但是这个版本的叙事显然是很有诚意的,可以说跟原来的风格大为不同,比较细腻耐心地讲故事,有很多原来没有的剧情分支,演员的表现都不错,只不过战争场面除了变成彩色了,其余跟49年前几乎没有进步……最后那个略有改动的结局,不如原版震撼,但还是触动人心的。
有人说战争本身没错,错的是发动战争的人。听上去感觉战争是个工具,平时就放在那里,使用的时候被人拿起来,这不就是把斧子?似乎没什么地方不对,但战争是人类的一系列行为,不是工具,只要有冲突,这工具就存在并被使用,一旦冲突消失,这工具也就没了,斧子可不是这样的,用到用不到,它都在那里。所以,说战争是工具,无疑是别有用心。
人类自诞生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过。从远古的部落间战争,到古代的民族间战争,各个势力间的战争,再到近代的世界大战,每次战争都有大量人员死亡,造成巨大的损失,反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后,而真正的痛彻心扉的思考,似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人类战争的步伐在一战以后并没有停止,几千万士兵的死亡并没有唤醒人类的良知,事实上,人类是没有良知的,因为如果人类有良知的话,战争早就该消失了,轮不到我们在战争之后思考人类的良知。没有良知就意味着不存在唤醒良知的问题,唤醒的是什么呢?恐惧而已!核武器的出现终结了人类的战争,这也证实了,人类的所谓良知是一些弱小的人对强者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而已。恐惧让战争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让人们有时间有精力以及有空间去思考战争本身了。
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拍摄出来的,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大的战争已经没有了,而局部的大大小小的冲突却一直未有停止。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全世界各地都在冲突,时至今日未有停歇,但与此同时,针对战争的声讨与反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西线无战事 就是这样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一群热血青年,要为帝国服役,经过军事训练,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意义,也不知道残酷冗长而无聊的军事训练意味着什么,但来到马恩河前线,他们真正的洗礼开始了。杀人,被杀,冲锋,反冲锋,和敌人肉搏,看着战友被炸的血肉横飞,一个个痛苦的死去,他们的家人也同时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德国皇帝和学生们的老师却在教唆着这些年轻人上战场为他们送死。最终,老兵们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残,保尔身边的老同学一个个消失了,后来他们的老班长也被弹片炸伤死了,而他自己看到了补充上来的新兵的稚嫩的小脸,于是像老班长一样关心爱护着他们。但战争最终在他欣赏美的时候夺走了他的生命。
战争的意义何在?战争对国家的意义和战争对个人的利益是否能够统一起来。大概是不能的。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经济的表现,而经历的后面是资本的运作,资本的后面便是人性的贪婪。
对战争的思考并不能阻止战争,野战排等反应越战电影的风靡并没有阻止美国侵略伊拉克,也没有阻止美国在全球挑起各种冲突,每年全世界依然有大量的人因为战争变得贫困。
人类是没有希望的。人类的希望在地狱里。
1979年的翻拍版,完整的版本为160分钟。
90年代凤凰卫视电影台经常放这个版,那个画质和制作水准我一度以为这是当时的新片。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平和的,展示了战争中的方方面面与狂热的大众认知不符的可以称作是乱象的现象,不过为了确保娱乐性和受制于制作,影片中的战争还是显得惬意了。对于这些刚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最残酷的是他们本应在这个年纪嬉笑、打闹、幻想、犯傻,和人争论艺术、文化、社会、政治,哪怕是战争,而不是真的在战场上去目睹和实践人性中最残酷的一面。B站马督工最近说了个观点,在工业化社会中没人会想去前线忍受残酷的生活。所以要尊重现代人犯傻和胡闹的权利,这是工业化发展给人的福利,而不是带来的道德负担。
比老版好一些,在原著基础有一点改动,比如最后保罗是在画鸟时被杀的~
156版。有点无趣,很多段落靠主角旁白而非影视呈现,这一点就比30年差很多,穿插主角个人回忆和内心,该有的情节几乎都拍了毕竟想把一部长片小说一五一十展示出来实在太难了,衔接点也不够顺滑
豆列里怎么把他搞成电视剧了,郁闷。
话说小时候看过,就是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这部翻拍,想想还是黑白老版记忆更深
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网的时候,网上的右派还是对“和平演变”之和平由衷赞美的人,现在的左棍右狗,全都是天天喊打的疯子。我只想说:自作孽不可活,你们可别拉上我。
小时候央视放的,看完就懵懂了解一战年轻人的心态,继而通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等等。《他们已不再变老》真是毫无态度可言,你再还原还是弱鸡
7.0 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战争类型片都是反战类型,若我对战争的快感大于杀戮残酷,那我德良心变硬了。不断的插叙、回忆是文本上快速的比较,缺失正面白刃而是己方的情绪表达来渲染国内对于士气的疑问。最后首尾呼应,西欧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平安的画画。
既生瑜何生亮,与1930年版相比改变之处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但整体上相距甚远,与原著相距更远。原剧本和剪辑后的都略流水账,表现力不强,配乐虽然不多,但还算不错。
想不到最后连男主角也挂了,好不容易养好伤又被派出去送死,和坏了修修好然后继续派用场的机器有什么两样。每个士兵在政治家眼里其实都不能算人,只能算杀戮机器。
基本上还是1930年版的故事线,细节略有出入,更突出厨师凯特作为德国好战友和人生导师的正面形象,和三个法国女子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出彩,多了帝国皇帝出场的镜头,邮差的戏份也多了,甚至还获得铁十字勋章,真是造化弄人。这版的保罗回家后并没有驳斥教授的言论,而且还要承担战友兼同学的母亲的责难,批判色彩没有那么强烈。
拍了这么多感人的反战电影,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好战分子依然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
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2022.10.29:昨晚看了2022年版,今天又看了1979年版,而后又回顾了下1930年版。|保罗(对死去的法国士兵):我不想杀害你,是你跳进这里来,于世无求,换了你会怎么做?我想…我想我们早就应该这样…像这样…面对面的。我看到了你的步枪、你的刺刀、手榴弹,如果把这些全扔掉,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兄弟。但是有些人不想我们这样,对吧?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母亲、有父亲、都一样,恐惧及死亡,一样,痛苦,都一样。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我的好兄弟。……
看的157min的。复制原版还没原版好,有些混乱,但还可以,那一堆年轻可爱又惹人烦的小崽子把本来是邮差但战时摇身一变成了骑在他们头上的训练官蒙头打了一顿是真看不腻😂。最后伸手够蝴蝶变成了画鸟的时候为了看清探了下身子,也不错。
av29703465 “为国捐躯是肮脏与痛苦的事情 真到了那时,我宁愿活下去”
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那种痛,没上过前线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为何自相残杀,我们本是兄弟啊!最后一幕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我们叫嚣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性的坚守,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谈。我们如潮流下的蝼蚁,迷茫而不知所措,却又不断前行。
演员挑得很合适,难得这么好的后期改编版本,回家那段真是催命。但要是Kat不死,保罗就总还有活着的安慰和希望吧,这个一路护着他走过来、父兄一般的老兵,所以Kat必须死,让他们都回去一起过战后生活就没教育意义了。比较30年原初版及同年的几部一战题材,都是要摧毁不能失去之人以完成对主角的精神摧毁,像是The Dawn Patrol、Journey'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