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彩!》,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一首断魂曲,罗马尼亚奴隶制结束的一道曙光。透过马背上的宪兵父子,在强烈的种族偏见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摩擦碰撞中,一老一幼,一强一弱,一狠一柔,尽然在罗马尼亚旖旎的原始自然景观中驰骋遨游,使得骗土耳其人,欺负穷苦弱小,叫妓女,都那么怡然自得。在这里,富人等于天堂,奴隶等于商品,贫穷如影随形,欢乐遥不可及。我想,最后奴隶被残忍虐待的嚎叫,会不会使得“喝彩”二字,更加讽刺呢,这本来就是人间悲剧。想起《为奴十二年》那长达五分钟的静止了,死的静美。
《喝彩》虽然是黑白片,讲述的也是19世纪中叶东欧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影射到现代,只不过使用了更夸张的手法而已,但又是那么的写实,所以他是用写实的手法夸张的影射现代文明。故事内容没什么,一个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追捕一个逃走的吉普赛奴隶,这个警察原本也是革命志士,想着改变世界,鄙视权贵和传教士,在这些人看不到的地方冲他们吐口水,但真正跟他们见面时,却亲吻他们的手背,他一面咒骂那些吉普赛人是乌鸦,是老鼠,但在抓到这个吉普赛人后一直把他托在马背上,直到快到目的地才拖着绳子让他跟着马跑,以便博取同情,而且途中还给他喝酒吃肉,并拍胸脯保证帮他求情……革命为了什么?是为了能让弱势群体能够发声,但如果体制内部没有变化的话,革命的成功不过是换了一波当权者继续实行暴行而已,但当初那些革命者们是为了什么而拼命的呢?为了不再被压迫吗?为了拾起自己的尊严吗?都不是,真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影片的最后,父亲对儿子说,我就只能这样了人是尽所能而活,不是尽所欲而活,但是你不同,我会安排你进军队,你会参加一两次战争,然后当个长官……是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这么痛苦……当然,这里的下一代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而是整个国家的下一代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喝彩!》,下面请看前线押奴父子品尝路途百态的评价了!
Prometheus:
奥斯曼时代公路片,底层的卑微与讥讽。
给艾德林的诗:
蛮正经的回顾历史并寓言未来的吐槽姿态。
盆满钵满赵+:
刻板不公的世界里想做一个正义的人太可笑了。
RIVER:
“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不能关照彼此。”
心是孤独的猎手:
太出色了。话痨电影,但是一点都不厌烦。“一切美好都会随风而逝!”
RyanRyqn:
作为普优嫡系罗马尼亚浪潮导演第二部电影,在调度光线构图上做到很精湛,不过故事比较薄弱,算是古代版公路片。
莫扎特仑苏:
大量的大全景远景和浅景深本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戏剧感,但褪去色彩的黑白加上历史题材,让客观镜头的呈现更像是影像化史书。
苍山古井空对月:
通过一对执法者父子捉拿逃走的奴隶的经历展开方方面面的议题的表达,奴隶制、人种之间的偏见和歧视、瘟疫肆虐背景下的消极感等等。大量全景镜头,少有近景,对话摒弃正反打,人物在全景画面中坐在马背上聊天唠嗑。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比重较大,人物方面着重于塑造父亲,儿子比较扁平。
我略知她一二:
用走马观花来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就这么走啊走,走啊走,仿佛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不想为戏里一望无际的原野而呐喊,只想为戏外长夜漫漫的黑暗去喝彩!喜剧只是盐巴,公路只是耗油,黑白只是生抽,调度只是白醋,人物只是料酒,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些调味剂去炒一头蒜呢?还是一头一下锅不仅发现忘记剥皮,还让我呛了个半死的黑蒜。(此处应该有声音)
子夜无人:
真·复古,总是不自觉跳戏到帕索里尼或者伯格曼,但和形态上最相似的《大鸟和小鸟》去比,同样是用走马观花的旅程去谈古讽今,最大的差距其实不体现在妙笔、灵气或者趣味度上,而是那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姿态,不似本片举手投足之间总是呆而闷的。整部电影提炼出来其实有些接近于后来《野名留史又如何》中的戏中戏,但这个阶段的拉杜·裘德还不足以让我记住他。
Hethang:
我心想拉杜·裘德最近两年的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啊,怎么反而这部级别最高的前作怎么那么让人讨厌呢?虽然这部电影一样是反应那个时代罗马尼亚社会的恐怖窒息之处,但在叙述方式上显然有些刻意为之:前半部分追击逃犯时用大量晦涩尴尬的词藻来堆砌历史,创造出一种厚重感;后半部分运逃犯回去的时候则加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来支撑主人公们所谓的情感变化,却依然显得苍白无力。此般呆板的剧情本就让人厌烦,再加上黑白影像的单调呈现,更让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不舒服。这种不适感终于在结尾的惩罚戏份中的哭天抢地与主人公们事后诸葛亮般的反思中得到了顶峰:真的要用这么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对历史的呈现吗?只能说这时导演功力真的不行,光在这个地方,他后两部作品的处理方式足以吊打。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8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人,听说是被称作无毛两足的智慧动物。可我看真的不一定,至少那些被叫做“乌鸦”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叫他们。也许是他们大部分而言都有那窄窄的额头,零乱的毛发。。。很多很多的毛发,太多了,长在嘴巴周围,长在他们的胸前和腋下,甚至有时,你不凑近看的话,会感觉他的眉毛都是连成线的。但,好像一些传教士或者某些哲学家之类的,也拥有那种特点。他们喜欢留着髯胡,以彰显他们是有大智慧的。
所以,我以为,“乌鸦”肯定是跟他们喜欢让自己好几天的不洗澡,弄得蓬首垢面的有关。而且他们还特意的,要使着力气的,大声喊话的。用这种方式来逼出体内的汗水给你看。“把我带回家吧!我会给你下田,种地,做饭。只要是力气活,我都能干。”“求你,求你了。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这些杂种,满脑子想着做下贱的人了。
要是我愿意。我可以用别在腰间的长鞭子来抽他们的,或者,我良心上为了遮掩点过分的行为。把一个气囊掏空了,装了石头来砸。叫他们还敢无礼。我真会那么做的,我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我只是生气,他们干嘛无缘无故的要寻人叨光,我又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了。“给一块面包,一个火腿三明治吧!”如果他们这样说,那还可以。就这样了,别得寸进尺了。你以为他们或者准是听话吗?那你就错了。当然,有时,如果你讲话速度快的话,先把自己安在一个自然的强势的位置上,对着他门说:“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了某些事情,就要马上说出来。”你得保证他们都听到了,不能再讲第二遍,也不可以用你对那些戴高帽,坐马车的贵族的口气说。命令,你的话就是命令。
“谁是犯人的妹妹了。”
那个被卖做奴隶的女人第一个跳出来道:“我是。”她首先不是人,那么她就不是女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准备去抓一个他们中的人,就得这样想了。直接问她:“你哥哥在哪里?”“我不知道。”不用说,她一定是在说谎了。于是我给她来了那么一脚,对着她的大屁股。他们天生的,喜欢坐在地上不是,尤其在奴隶市场,我看他们就经常那样。所以那时候,我以为她还会谢谢我呢!她准会忻幸,我没打她的头吧!可没成想,她居然发火了。嘿!你看吧!他们还真不是很听话。
后来,那个因为偷钱,要抓了去给贵族发落的奴隶就这样被我用银元的诱惑从其他的“乌鸦”口中得来的线索抓到了。我知道,他极可能会死的。这本来跟我没半毛钱关系。但可怕就在,他的呻吟是那么的堂堂正正,他甚至就应该拼了命的和我搏斗,想方设法的逃跑。一路上,他却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老是跟我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搞得我好像是贵族似的。使劲地求饶,后来又讲到他的家人、朋友,讲他被贩做奴隶之前的生活。约莫都可以编成一本书啦!“好的,好的,我会向大人美言几句的,他顶多鞭打你几下,我知道那肯定很痛,但你得捱过去才是。”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竟凭空给了他这些保证。
可我还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看。就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有一只狗老是围在你旁边向你摇尾乞怜,用水汪汪地眼睛盯着你,舌头不时地伸出来舔嘴巴的那种样子。给他点骨头好了。吃完后,它还奢望着能和你一起玩游戏。那可不行。。。
一百多年前黑白影调下的罗马尼亚,一个警察受雇带着他的儿子助手追捕因与贵族妻子有染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之中所逐渐了解的:时不时总会冒出金句的年迈瘸腿警察携病躯追捕,拼命也是为了儿子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涉世尚浅的儿子学习警察技术煞有介事,却仍抵不住游艺项目的诱惑;想象着自己明年就可能有自己孩子的奴隶;还有调侃神父、异乡人、受贿警察、妓女、无辜小奴隶、黑心贵族… …各色人等,结合多长镜头,绘成了这幅生动的马背上的阶级分明的罗马尼亚风情画。虽片中绝大部分时间轻快欢愉,却仍抵不过结尾处短暂的现实重击。弱者对自己的地位自认不讳,权贵为所欲为,平民倚靠希望而活。近两个世纪过去,人类仍未能驻足停歇。“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
普及
每个民族各有特性:希伯来人读万卷书;希腊人很爱说话;土耳其人睡很多老婆;阿拉伯人最擅斗嘴;德国人烟抽最凶;匈牙利人吃得最多;俄罗斯人酒喝最多;英国人想法最多;法国人爱赶时髦;亚美尼亚人最懒散;索西亚人蕾丝穿很多;义大利人谎话最多;塞尔维亚人骗很大;吉普赛人成天被人扁
1.“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2.何时何地,人都时常困苦。
6。喀尔巴阡山区古装骑行之旅
宛如黑白版的帕索里尼晚期作品,一部无需太多历史背景却十分考究的西部历史片。影片形式较为简洁,大段拍摄草原的空旷全景,却依靠对白将整个欧洲的偏见与阶级冲突展现出来,角色交流大多以喊叫进行,直到片尾暴力的阉割一幕达到高潮。最后父子开始轻声说话,而这仿佛成了告别原始状态的第一步。4.5
丝路电影节 学弟赠票 四位观众 突然明白这里开影展的困难……
强撑了一天在第五场碰上这样一部话唠之作,自然而然地瞌睡过去了。这种一路追捕,一路涉及宗教、种族、阶级的民族历史公路片,简直是为“一带一路”单元量身打造的。三星半,最后一镜和同期的《聂隐娘》异曲同工之妙。
4.5/5。用一场追踪将权力统治的历史图景与直面世界的成年仪式结合在一起,在处处十字架的土地,人的命运却是一种出身书写,无论人性如何自然延展,都要收敛在预定的权力秩序中,这一点,体现在一路上不同身份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所属权力结构的张力,神父的宗教歧视链、对吉普赛奴隶的态度、罗马尼亚对俄、土邻国的焦虑,乃至警官自身为权力工具“做牛做马”的自指,在旅途的终点,父权被真正的权贵抽空,现实的冷酷,让沿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宛如梦幻,少年和希望,都转向未来。电影不仅在台词层面,还不断利用牲畜、木偶、枷锁的象征,去制造一种影像上的互文,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里,凝聚了一种历史意识,他们遇见苦难,遇见欢愉,遇见生死,唯独没有遇见所追逐的罪责。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罗马尼亚总出神作,这个地方终会出现代先知。2015必看西片!!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一八三五年,两位基督徒眼里的瓦拉吉亚,便是整个世界。
#柏林电影节# 不同于既往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现实关注,此片以一对十九世纪父子骑士追捕之旅刻画了当时东欧城市以外边缘群体民风与社会处境,继而也指涉和溯源了今日的社会现实。导演手法平实而富有文学性,颇有拿奖范儿,但过于倚赖对话的表意功能,在复原社会性的手法上略显单一。
看得好疼
2015年最后一片;用光极赞,几乎是我观此片的最大关注点,黑白影像呈现的高度明暗对比,充满戏剧张力;中远景,大全景,摄影机以客观角度忠实记录彼时社会风俗人情。
从喝彩到黄片,跨越了180年的罗马尼亚,性自由依然会被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原来时代在某些国度一直在原地踏步
愚昧永无极限,国家很混乱,自己还是个正直公正的人,如果没有自己这种人,国家就会变成地狱。有时候道德和法律自相矛盾,诚实守法的人按部就班,成了罪恶的帮凶,这种人同样可怕。我们跟着一对警察父子外出办案,体验一番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社会风貌,时间一直在前进,愚昧却从未改变。★★★★
和《刺客聂隐娘》有点异曲同工的相似
黑白影像和长镜头的使用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却比我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一路前行的故事有点冒险精神在其中,只不过我不熟知欧洲的过去,更不熟知罗马尼亚的历史,所以消化其中的东西特别的吃力,必须承认全片看下来走神太严重,只有最后一场戏印象很深。最后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刺客聂隐娘》。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