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又要有观众抱怨了:他们在中东为什么说英语?
《切尔诺贝利》,他们让俄罗斯人说英语。
《高堡奇人》中,美国被日本和德国占领了,可是他们还说英语。
每次都有观众吐槽。看着是有点怪怪的感觉,不过我能理解制作成本,以及北美观众不习惯字幕等原因。《我的天才女友》是HBO与意大利合作的剧,剧中人说意大利语,相当舒服。
阿拉伯味的英语可以忍。
这次美国人终于对摩萨德下手了。本剧讲述的是以色列历史上著名间谍伊莱-科恩的传奇故事。
犹太人姓科恩的真多。前天写了加拿大音乐人及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著名的《冰雪暴》科恩(Coen)兄弟,本剧主演Sacha Baron Cohen,都是犹太人。
演员和角色惊人得相像,外表上。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特工伊莱-科恩化身商人Kamel Amin Thaabet,借道阿根廷,辗转进入叙利亚。1961-1965年,他在叙利亚获取大量情报,帮助以色列躲过一次又一次进攻。
伊莱-科恩不是常见的邦德式间谍,剧中几乎没有他用枪的镜头,也没有飞檐走壁——在叙利亚南部的戈兰高地时,有他在房顶的镜头,可是笨拙得很,让人提心吊胆。
伊莱刺探情报的方式主要靠他的个人魅力,他风度翩翩,谈吐迷人,而且富有。他对遇见的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让对方觉得自己很珍视对方,巧妙地抬高对方,最后达到获取情报的目的。
在叙利亚的五年,伊莱与包括总统在内的达官贵人结为好友,甚至被提名为国防部副部长的候选人,这简直是做间谍的最高境界了。不好的一方面是,他的身份暴露后,这种曾经的亲密关系让叙利亚总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笑话,导致救援无望。伊莱最终被判绞刑,遗体至今没有归还给他的家人。
剧中注意到这样几个细节:
当伊莱临刑前写完给妻子的遗书,忽然忘记自己的名字。做Kamel时间太久太投入,竟忘了自己究竟是谁。陪他上路的Rhabi(犹太教领袖和经师)怜悯地问他:You forget who you are, my son?
妻子在以色列,他在大马士革,两人同时在面包上轻轻涂上黄油,导演把这两个镜头并列放出。他微微笑了。那种思念和孤独写满眼睛——爱国奉献,也可以这么表达。
阿希丁将军的侄子马内兹带他去南部军事基地,路上经过太巴列湖,以色列人称之为加利利海。湖的对面就是家乡。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感叹:“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啊!”只有观众和他自己知道,他说的是以色列。
孤独太久了。他在发情报时忍不住用摩斯密码跟电波对方的人谈论足球——当时正好有一场以色列对叙利亚的比赛,“我们不仅要在战争中胜利,也要在球场上胜利。”后来才知道,对面接收情报的是他的弟弟莫里斯。这里又用了与上段黄油一样的并列镜头。
回到以色列的伊莱不肯配合超市保安人员的检查,还认为自己家里什么都没有。以Kamel的身份生活得太久,他膨胀了,也迷失了,已经无法平静地过普通生活。是摩萨德派他再次返回叙利亚的,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此番一去,是不归路。
最后遗书上的签名,还是Eli。
赴死这段,很像《国土安全》里Brody被伊朗处决的片段,悲壮、平静,周围是憎恨咒骂他们的、不同信仰的人。本剧的编剧兼导演,是因《国土安全》获艾美奖最佳剧本的Gideon Raff,也是犹太人。
整体色彩偏灰暗,看开始十几分钟时有点闷,渐渐入戏不能自拔。
值得一看。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主角极具个人风采的情感故事。与他相比,邦德就是个非人类的外星人。而这部剧集,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特工这种极端环境里的人的心理和情感,非常动人。
孤独,与相爱的人长久地分离。
和祖国同胞互通电报时候的开心。这一刻,他回到了原本的他,没有谎言,没有伪装。人之忘情,铸成大错。人,终究不是机器。
这段对话最有意思。多金,地位显赫,即将身居要职的商人与平凡的办公室职员存在于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不想变回来了怎么办?”,真实而恐怖的质问。也许在现实中,有些人就变不回来了。人不是机器,不能打开开关就工作,关上就休息。
这段太让人心疼了。
相关的是,特别喜欢乔装时候用的那个衣柜,就像是连接着两个世界的大门。最后一次他扔掉了那个本来的自己。
泪奔。
电影终归是电影。看过,感动过,不用很久就淡忘了,除了认识了一位有魅力的演员之外。然而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曾经有那么一个人,这样活过,这样死去。
Don't get me wrong. 电影并不煽情。总结性的镜头是飞蛾扑火。
1965年5月18日,一名以色列间谍被叙利亚政府处决。
经过匆忙的临刑审讯后…
便被押送至大马士革烈士广场执行绞刑!
在间谍身份被揭露前 ——
他都安稳的住在紧靠叙利亚陆军总参谋部的大宅…
他不仅打进叙利亚政党核心…
位高权重时,甚至还与叙利亚总统称兄道弟!
他是如何做到?
时隔50多年后,网飞戏剧化的揭秘了他的传奇 ——
特 工 科 恩
The Spy
网飞这部 [特工科恩] 来自真实的人物传奇 ——
原型人物伊莱·科恩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间谍,从1960年起就开始从事情报工作…
摩萨德有着“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的名号…
旗下的间谍都是顶级角色。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如伊莱·科恩的人生来的传奇!
以假身份卧底是间谍的入门课 ——
60年代初他以阿拉伯侨商身份,混迹叙利亚政商圈。
明明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科恩…
却装作热爱叙利亚的海外侨胞,优雅有礼的言谈举止完美赢得了阿拉伯名流们的信任和尊重。
但仅仅混迹还不够,只有打入核心才算成功 ——
科恩抓住机会结识了哈菲兹将军。
那时哈菲兹还是叙利亚的驻外武官,两人相见如故,哈菲兹还极力邀请他回到叙利亚为国效力!
科恩用“金钱”作为诱饵紧贴哈菲兹…
哈菲兹则放松警惕,还给他贴上“忠诚”的无害标签!
科恩逐渐靠近情报核心。
但1960年时的科恩万万想不到…
这位哈菲兹短短几年后便成功上位叙利亚总统。
在为摩萨德搜集情报的同时…
他也被卧底角色越推越高,直至生与死的风口浪尖!
[特工科恩]用短短6集的篇幅回溯了伊莱·科恩的传奇,兼具史实还原和人物塑造两种叙事风格…
豆瓣电影8.9分,烂番茄鲜度83%
有网友用“精彩”、“严谨”两个词来形容这部剧!
可见无论从历史讲述或是人物还原上来讲,[特工科恩]都是一部既细致而有质感的作品。
饰演的科恩的也是位影迷熟悉的老朋友…
以电影[独裁者]、[王牌贱谍]为代表作的萨莎·拜伦·科恩通常被影迷视为喜剧演员,这次他却严肃起来。
一瞬间让人认不出他究竟是谁?
虽然同样是间谍角色…
但这段真实的人生重现,凸显了他表演的反差!
其实面对角色的两种反差…
也无形对应了科恩真实身份和间谍身份的对比!
剧中的科恩看起来很平凡 ——
他在真实的身份里,就是个温柔的丈夫。
即便换成间谍身份,也没有类型片式的夸张的谍战,多数时候他更像“演员”在完成角色塑造!
但看看他的经历,就会被他的能力折服 ——
科恩本人具有着强烈犹太复国主义。
然而从小在敌国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埃及、叙利亚、阿拉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环境了如指掌…
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
50年代伊莱·科恩被招为特工,经过多年严格训练。
摩萨德为他编制了天衣无缝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他先去阿根廷结识阿拉伯商人获取情报…
后来他和哈菲兹将军相识,两人非常投缘。
哈菲兹还拉拢科恩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鼓动他和自己回大马士革投身叙利亚的政治活动。
彼时他肯定想不到 —— 自己成了未来总统的朋友!
当哈菲兹将要出任总统时…
科恩还被视为新政府新闻与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
哈菲兹甚至公开表达对他的信任 ——
“为什么不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助理,入住国防部呢?”
虽然只是应对外界的玩笑。
却也足见哈菲兹对科恩的信任与肯定!
因此科恩拿到的情报非常重要,往往都是直接和以色列领导人汇报,甚至影响到国家战略决策…
做间谍考验的不止是智慧、体能、关系等要素,最重要的是能在情感/情绪上拿捏和把握对方。
科恩就是这样的能人!
剧中有处非常浪漫却也隐晦的细节刻画 ——
科恩和妻子纳迪亚非常相爱。
两人经常在细节里巧妙表达出彼此的爱意…
妻子在三明治里藏纸条表白。
科恩便买件漂亮衣服,把纸条藏在其中作为回应!
同样的招数也被他用在谍战中 ——
1963年夏天,叙利亚的政局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哈菲兹登上复兴社会党的最高领导地位。
对于“老朋友”哈菲兹的跃迁科恩送上巧克力作为祝贺,薄礼中却附着"祝您如愿以偿"的卡片。
当时哈菲兹正是得意之时…
这走心的一招收效甚大,他马上就收到了正式请柬,请他参加哈菲兹宣布就职的大型招待会。
那里尽是叙利亚官员和外国使节,满地都是情报!
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
越是完美的骗局,越是悲剧的结局 ——
使用小型无线电给摩萨德发送情报的科恩最终还是被叙利亚军方利用多次“断电”的方式发现…
因为科恩用的是电池,不受停电影响。
在他发报时军方利用停电锁定了还在发报的信号。
肯恩因此暴露了位置!
1965年5月18日他被执行绞刑…
在此之前,以色列和众多国际组织都请求叙利亚能免除伊莱·科恩的死刑,但都没能成功。
竟然把一国总统骗的团团转?
就算是出于私人的愤恨,哈菲兹也不会罢休。
科恩的绞刑招来了数千人围观,他的尸体还被悬挂在大马士革烈士广场进行6天的示众。
最令人唏嘘的是…
直到54年后的今天,他的尸体仍未回归以色列!
网飞这部[间谍科恩]一开场便从他临刑赴死前说起 ——
监牢昏黄的灯光。
伊莱·科恩终于能用真实身份书写心声…
但却是最后的遗书!
但写到署名时他犹豫了。
而身边陪他一起上路的犹太教领袖问他:
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谁了,孩子?
那刻的伊莱·科恩似乎获得一口松快的呼吸…
披着假身份活成真人生。
多年的情报谍战,最后却留下一道诡异的命题:
我是谁?
成为科恩这种顶尖级别的特工,一些近乎本能的特质、素质,单靠训练是无法达到的,比如人际交往中强大的亲和力、人格魅力,察言观色和刺探情报的分寸感,想与对方高层结为密友,这些东西不可或缺。谁也不傻,高层个个都是人精,一个外人要想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非常困难。
你相信吗,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叙利亚政要和商界名流、以及反间谍机构的领导人发自内心地喜欢科恩这个家伙,毫无戒备心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探听到那么多核心机密。
作为谍战剧深度爱好者和创作者,兴致勃勃去刷了几集国剧《前行者》,实在被她的剧情逻辑震惊劝退,再来看《特工科恩》,想洗洗眼睛。看完很有一部政治宣传剧的感觉,她是清晰的,影像很好看,但作为谍战剧,并不是太刺激。
前两集训练部分精彩的,一个办公室文员怎样成为入门级特工,用半年时间训练就可以出外勤任务,这也是很传奇的部分。特工戏最好看的是身份危机,做任务时身陷险境,但这些桥段,都被一眼看穿,有惊无险,这是这个故事始终顺撇,像个人物传记流水账感觉的原因。唯二的高潮段落是科恩被捕和第四集的政变戏。可惜的是,这个戏因为是歌颂的主基调,没有更多铺垫人物做任务时,挖坑背叛朋友,给刽子手当帮凶的,这件事内心的挣扎。科恩这个人物仿佛是个做任务发情报的机器,事件之外对人物复杂性的刻画很是匮乏,导致这么传奇的人物形象非常扁平,观众其实很难感知到人物特点。
创作立场最终决定一切,这是一部无论如何都要讴歌的人物,所以创作时他很多让人物真实的人格面向都隐去了,比如他能征服如此多的叙利亚高层,靠的人格魅力具体是什么?几场戏根本没有完成这个塑造,有钱,有魅力,而且善于发现人的需求和弱点,这些都需要一场场戏积累支撑,但是如果这种戏多了,人物就会显得很油滑虚伪,善于操控人心,人物就不会太正面,不过这本来就是间谍的职业技能。还有间谍面对诱惑,怎么能保持洁身自好,这好像不真实,但编剧也只能如此。真人故事改编的剧集就是面对这种困难,人物很难有创作空间,虚构或者人物的负面特点不被允许创作出来。
间谍的职业技能包含着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还有直觉天赋,这部剧只有人物的第三部分,前两部分的能力着实没有好好写,所以整体上当把它做间谍戏来看,显然技术含量不够。占用电台和自己的情报员发报聊足球,这么惊险的事情也能做出来,当叙利亚情报部门都吃屎那样有持无恐,电波干扰电视信号,引起了对方注意;叙利亚真够乱的,乱到完全可以眼皮子底下偷情报,看这些情节时还以为在看爽文。
这部剧毫无疑问是以色列视角的故事,很容易想到我们自己的抗日神剧,到底怎样编故事能打动本国之外的人?答案是:压根没有!为什么?主旋律谍战剧的视角就是给本国人民看的,肯定了人物和人物行为,便无法写动机的复杂性,上来只能是个爱国者和牺牲者,人物的创作空间很小;二来,主旋律谍战剧也只能写间谍这个职业是英雄,但是有意思的、优秀的谍战剧都是“反间谍”制度,反思间谍职业的,比如《潜伏》,用巨多量的家庭戏,情感戏铺垫对抗着偷情报,耍心眼,背叛的戏份,平衡人物的正面色彩,也写出间谍身份制造的人间苦难,仔细回味,《潜伏》对于这样的工作方式,这样的人的牺牲,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黎明之前》写两个兄弟的相爱相杀,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有这样的意思。间谍故事的真实底色应该是反间谍制度,至少是反思间谍。(参看勒卡雷老爷子的间谍小说)而这样的导向,和主旋律的调子完全冲突了。
《特工科恩》是一段以色列的历史,记录了以色列人民的痛,是个主旋律的间谍故事,它的影像很好,剪辑节奏,和声音、音乐这些都很出色,欠缺的是剧本来不及也不能塑造的人物的复杂性,因为没有人物,事件的曲折,间谍职业的本质特点都没出来。
这部剧可以看看叙利亚大马士革风情,看看传说中的戈兰高地和大加利湖,理解中东地缘政治。
深夜,一位犹太教拉比被召唤到监狱,给一个即将接受处决的人做临终祷告。他看着这个人用指甲全被拔除的手,写下了给妻子纳迪亚的遗书。
另一边在以色列,妻子纳迪亚在睡梦中惊醒,打开收音机听到了以色列间谍伊来·科恩被叙利亚政府判处绞刑的公告。
镜头切回监狱,科恩在遗书末尾签字的时候犹豫了,看着一次次扑向吊灯的飞蛾,回忆起自己的双重生活:此刻的他,究竟是以色列特工伊利·科恩,还是叙利亚爱国者卡马尔·阿明·塔贝斯?
伊利·科恩是间谍史上的传奇,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奉为“无可匹敌的情报专家”,被以色列人尊为”国家英雄”。
Netflix新鲜出炉的《特工科恩》(The Spy) 重现了这位传奇特工的真实经历。
伊利·科恩到底牛在哪儿呢?
进入摩萨德之后,科恩于1961年开始伪装为叙利亚藉富商卡马尔·阿明·塔贝斯,短短4年之内,打入到叙利亚军方和政界高层的内部,被任命为叙利亚国防部的首席顾问,获得了大量的机密信息,使以色列在对叙利亚的军事和战略对抗中多次占据主动优势。
现在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组织”,与伊利·科恩神速打入叙利亚高层内部的传奇分不开关系。
科恩如何那么快地骗取了叙利亚大佬们的信任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科恩传奇的特工经历,盘点一下他满点的特工职业技能。
伊利·科恩的父母祖辈是叙利亚的犹太人,所以他长着一张放在叙利亚人堆里毫不违和的脸,扔在敌人堆儿里认不出个个儿。
科恩出生于埃及,后随父母移居到叙利亚生活过一段时间,能说流利的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世界的生活和文化非常熟悉。
他在埃及生活时参加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地下组织活动,帮助很多犹太人从埃及逃往以色列,有对犹太复国运动的忠心,又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1957年移民到以色列之后,科恩的经历和语言能力引起了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注意,很快他招入麾下,开启了摩萨德最强谍报大师的传奇。
眼尖的朋友们可能看出来了,科恩的扮演者是萨莎·拜伦·科恩(并不是伊利·科恩的后代哦)。
那个以《波拉特》为人所知的讽刺喜剧演员,竟然还能演严肃正剧?!
刚看到《特工科恩》海报的时候,我对这个选角充满了怀疑。
然而两集之后,我就真香了。
萨莎完全摆脱了他喜剧风格的夸张演法,化身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嫡传弟子,展现了教科书似的体验派演技。
伊利·科恩的二女儿也没有摆脱真香定律。听说波拉特要演她父亲的时候,她很担心。看到成片的时候,她说,看到萨莎有时就像见到了父亲 ("He reminded me of my father sometimes.")
在萨莎·科恩的伪纪录式喜剧中,他就充分展现了变脸式的演技,自如地转换成不同国籍、阶级、职业的、极端迥异的各色人等。
用这种变脸式的演技来演技伊利·科恩的双重身份,简直不要太适合了好伐?
再一查萨莎的背景,他出生于英国一个传统的犹太家庭,母亲祖籍以色列,外婆仍生活在以色列。
全好莱坞能演伊利·科恩的,舍萨莎其谁?
一串真香的彩虹屁之后,让我们再扯回伊利·科恩的传奇来。
1960年被摩萨德招入门下后,科恩接受了6个月的训练,接着以叙利亚藉富商卡马尔·阿明·塔贝斯的身份来到了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深入到当地的叙利亚侨民圈当中,很快拿到了多封入境叙利亚的推荐信。
在《特工科恩》中,科恩在阿根廷结交了将军阿明·菲哈兹,并赢得了他的信任。菲哈兹日后将回到叙利亚,发动政变,成为新一任的叙利亚总统。
关于科恩和菲哈兹的关系是流传以久的一段传说。但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菲哈兹否认与科恩有任何私人交往,甚至在科恩被捕前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段传闻是埃及媒体编造出来用于反对菲哈兹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特工科恩》由神剧《国土安全》的编剧吉迪恩·拉夫操刀,根据一本关于科恩的法语作品L'Espion qui venait d'Israël(《来自以色列的间谍》)改编,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虚构的成分。
然而就算科恩不认识菲哈兹,也没有妨碍他迅速打入叙利亚商政军界的内部。
住进大马士革之后,科恩一路开挂地攻陷了叙利亚商界政界军界的一个个大人物。
科恩估计读过《孙子兵法》,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在接触叙利亚大佬前,他会先熟读对方的资料,或者跟知情人打听对方的情况,然后来一招投其所好。
当对方是爱好名贵红酒的富商时,一定要坐在对面的桌子,非常非常非常大声地点最名贵的红酒。
为将军和军政方高层举办极尽奢侈荒淫的私人派对。当他们都喝醉了开始大谈军事机密的时候,科恩警醒地用心记录谈话内容。
科式撩汉法其二,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使劲地赞扬对方,像小奶狗一样狂表忠心。
科恩凭借超高的撩汉技巧成功地虏获了一众大佬的“芳心”,完成了多个间谍史上不可能的任务。
陆军参谋长的侄子马阿齐·阿赫雷丁将科恩当成好友,把他带到叙利亚边境重地的格兰高地参观,并为他详细地介绍了边塞的布局和苏联为叙利亚军方提供的新式武器。
科恩看到戈兰高地的士兵在暴晒高温下受苦,“贴心”地出资60万为士兵们种了一山头的桉树。结果叙利亚军方傻乐傻乐地种了树,让他们的防御工事完美地暴露在了以色列的视线下。
科恩在戈兰高地获得的情报和他送的树,帮助以色列在1966年的“六日战争”中大胜叙利亚。
1964年,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秘密进行“沙尔行动“,计划使约旦河改道,使以色列无饮用水可用。科恩得到消息后立即向以色列发急电,以方立即派飞机轰炸工程地点,使“沙尔行动”迅速破产。
可以说,今天以色列的老百姓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和饮用水,得感谢伊利·科恩。以色列人至今都把科恩奉为”国家英雄“,完全实至名归。
然而,以色列屡次地挫败叙利亚的秘密行动,引起了叙方的怀疑和高度警戒。1965年1月24日,科恩在向以色列进行无线电传送时被逮捕,被恼羞成怒的叙利亚政府判处绞刑。
关于科恩如何暴露身份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叙利亚从苏联借来了KGB的特工和专业的无线电设备,侦测到非法无线电传输是从科恩的住所发出的。
另一种说法是埃及间谍杰克·比顿协助叙利亚政府揭露了科恩的身份。潜入以色列十多年的埃及间谍杰克·比顿去世后,日记被公开,记录了他于1965年1月初在报纸上看到叙利亚新闻照片中的卡马尔·阿明·塔贝斯,认出是当年在埃及一起参加犹太复国运动的科恩,上报了埃及情报机关,由此揭露了科恩的身份。官方编造了上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比顿的身份。
究竟是苏联还是埃及情报机关揪出了科恩,我们无从确认。可以确定的是,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对科恩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恩被捕前,他曾回到以色列短暂地休假。摩萨德高层明知打击“沙尔行动”会让科恩受到叙利亚的怀疑,却坚持让他回到叙利亚继续潜伏。
科恩的遗孀纳迪亚在公开访谈中多次指出,摩萨德应该对科恩的死负责。她表示,摩萨德过度地从科恩身上榨取信息,导致了科恩身份的暴露。他们明知科恩再次回到叙利亚必死无疑,还是不顾科恩的主观意愿,坚决派他回去。
纳迪亚说:“人是叙利亚动手杀的,但伊利是在以色列被谋杀的,是摩萨德给他判了死刑。”
不管科恩的最终暴露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摩萨德不顾特工主观意愿和生命安全,将人当作谍战机器,是导致科恩惨死的主要原因。
摩萨德的传奇谍报大师就这样被摩萨德送上了绞刑台。
1965年5月18日,科恩写完给妻子的遗书,被带到烈士广场公开处刑。科恩身上被套上白纸,上面用阿拉伯文写满他的罪行。他拒绝戴上行刑眼罩,睁眼看着成千上万来看他死刑并鼓掌欢呼的叙利亚民众,可谓临死不屈。
他在凌晨3:55离开人世,尸体被示众6小时。
科恩的遗孀纳迪亚多次写信给叙利亚总统,请求归还科恩的尸体,未得到允许。时至今日,科恩的尸体仍未返回以色列家乡。
一代传奇特工就此陨没。
科恩虽然去世了,他收集的情报仍在他身后影响着阿以政局和以色列人的生活。
科恩的遗孀没有再婚,为了让叙利亚归还丈夫的遗体四处奔走,并积极地把科恩的事迹传播出去。娜迪娅·科恩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公开谴责摩萨德的勇气,也不失为一个传奇。
特工科恩的传奇仍在继续。
所以我党的情报小组还是很合理的,核心特工怎么可能发报呢,太容易暴露,肯定要配联络员,和专门的发报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科恩在摩萨德历史上是个传奇,但是片子拍的好像这人是个草包。。
真实故事比电影还牛,好看就是节奏剪辑得太慢,我没有看完.
看完另一种传奇人生的可能,心情实在太复杂了。除了男主魅力实在太大带来的结局的悲伤,就是感慨Cohen在每一次看似可以选择的人生节点,其实都是没有选择的。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什么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豆瓣上的安利要小心。我就这样看了一部法国影视公司为netflix拍的以色列主旋律作品。幸好我擅长快进。就当了解中东历史了。
作为谍战罪案爱好者,周末一天看完了。不同的身份转换让人迷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危机感很难吧,这么有天赋的都栽了。希望这个剧继续拍下去,一季讲一位传奇间谍。
如果要爆米花式的“爽”,别看,因为这部剧会让你知道真实的特工是怎么样的,当然,也会让你了解千里之外的叙利亚的风土人情。
被盖尔加朵在IG上疯狂安利,所以肯定是很真实了。小本拉登出现的时候笑死~
收起《格林斯比》的“污力十足”,也不再是《谁是美国》的“百无禁忌”,认真演戏的Sacha太厉害,在我看来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届艾美奖的入场券。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没有把这个间谍故事写得峰回路转,示众的尸体和流落别处的骨灰始终是这位卫国英雄留下的印记;六集当中,始终被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那种年代感十足的“肃杀气氛”笼罩,又加插着一丝宝贵的怀旧浪漫,平稳地梳理了“丈夫”、“Eli”和“Kamel”三个角色曾发生过的故事,那种流淌其中的责任感和勇敢,写就了这个男人的一生。
为什么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呢
黑白的以色列,彩色的叙利亚。
有些小小的BUG,比如大豪宅一个佣人都没有,瑕不掩瑜,真是部好剧。以色列,上帝的选民,世界上最特别的一群人。
Netflix的今天,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明天。革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制作形态、播出方式、视听语言、取材角度,国外流媒体已经把触角从亚洲缩小到华语地区进行投放辐射,不变就要被围。
希望网飞可以出个全球间谍系列
看完后马上查了下历史上特工科恩的真实故事,又看了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冲突历史,又看到历次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史、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巴以冲突,根本停不下来。
看得让人心脏跳得好厉害,好紧张
如果不了解地理,根本不知道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威胁有多大
又是一部沉稳老派专注于叙事的谍战剧。以色列这条线,低饱和度的调色很赞。
第五集出来的小孩子居然是本拉登,呃
平静的异国音乐中,不知是非的往事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