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s angle tooke me up, and he of hell
shouted, “o thou of heaven, why doest thou rob me?”
Thou bearest away the eternal part of him,
“for one poor little tear, that takes him from me...”
————————————————————————————
……上帝的天使将我升起,然后那个地狱的人
叫喊,“属于天堂的,为什么抢夺我?”
你将他永恒的部分夺走,
“为了那滴将他从我身边带离的,可怜的泪水……”
————————————————————————————
但丁 《炼狱》 第五章
【故事】
“乞丐”是男主的绰号,他也告诉喜欢的女人,就叫他乞丐吧。他没有背景,没有资历,或许也没有学历,整日就在城市里游荡。找一份工作,或是投资一门生意,对他来说都是没有门路的。并且,“工作”对他与他的朋友们来说都是羞耻的。确实,找一个老板榨自己的血,而自己只能获得仅能支持生活的回报,这怎么不愚蠢呢?于是,“乞丐”整日与朋友们游荡,还PUA自己的女朋友去站街。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新来的女人,她羞涩、单纯,很快他们陷入了爱情。但没过一整子,“乞丐”又顺水推舟让她去站街,果然爱情战胜不了生存的需求。女人去尝试了,但难以接受,乞丐也不忍心,便决心去工作,承担起照顾女人的责任。
第一天乞丐就搬了八吨的钢圈,但收成微薄,仅1000元。要知道,把儿子的项链买了都能得6000。于是乞丐改主意,和朋友们去偷窃,走了一天好不容易到手了几串香肠。然而,跟踪调查很久的警察突然出现,抓捕了三人。乞丐骑上摩托车逃跑,却意外出了车祸。他最后说道:“我现在感觉很好”。(the end)
【思考碎片】
-为什么大家都挤破了头地去被资本家/老板压榨呢?有学历、有背景、有人脉的人或许比一般人受压榨的少一些?
-所谓的社会秩序都是人(尤其是顶层人)规定的,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偷盗、站街都是合法甚至荣耀的,再或者成人也可以整日像孩子一样玩耍。
-影片中两次大笑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乞丐和朋友四人被施舍了一袋意大利面。在另一个同样饥饿的朋友家等待煮面条时,一个朋友一把咬下桌上的花,人们都大笑起来。我感觉到了笑中的快乐与心酸;第二次是乞丐和朋友三人偷货车失败,他们坐在路边,十分沮丧。一个朋友脱下鞋来,按摩脚。乞丐突然发觉他的脚奇臭无比,便百般嘲讽他,开他的玩笑。他们又捧腹大笑起来,笑得左歪右倒,可以看出他们在绝望处的乐观与简单,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自嘲。
衣衫褴褛的皮条客阿加东,拖着懒散的身体走在罗马贫民区沙土飞扬的街上,神态轻蔑。同是拉皮条的朋友们在街上咖啡馆外边玩笑似的贬低他,他才不在乎,认为自己比同行口中说的更好。
《乞丐》里的阿加东,除了外表着装外,好像并不表现出贫穷落魄样。帕索里尼给我们展现皮条客阿加东的日常生活,故事因果关系不明显的散漫情节让我们跟随阿加东的生存脚步——他与同行游手好闲、他逼迫手下的妓女卖身来维持他的生活、他向昔日的妻子寻求帮助未果、他爱上同样贫穷却美丽的女孩、他在偷窃逃逸时死亡。电影直观地呈现出阿加东的言行举止、他生活的世界与其他周遭的人们。我们看到一切都很破败贫穷,可是阿加东表现出的却不尽然是苦涩的,相反,我们从他身上、从他的世界里感到一丝诗意,这诗意来自对生活积极的想象,然而它好像过于脱离实际,以至于当它在影像中呈现、和苦难并置时显示出令人无比心酸的残酷本质。
正如帕索里尼电影里不断出现,打破了影像空间第四堵墙的凝视有着无限深长的意味一样,阿加东作为一个底层的人,在影片中所展现的依旧让他像个谜一般。整部电影结束后我无法判定他究竟是堕落还是善良,这个社会底层的皮条客表现出复杂性——当被其逼迫的妓女拖着满是绷带的腿去拉客却被嫖客群殴,镜头从孤立无援趴倒在地上的妓女切到打开的空皮包特写,再切到孤零零从脚上掉落的高跟鞋特写;当阿加东在草地上亲吻喜爱的女孩,柔和的阳光下二人是如此温柔与沉醉。尽管如此,有一点在阿加东身上是确信无疑的——他仍然想象美好的生活,虽然对他来说紧要而现实的仅仅是生存。
影片开头我们便看到阿加东被皮条客朋友调侃说吃饱了人不能去跳水,而他之后就跑到了大桥上。伫立在桥上准备往下跳的阿加东旁边是持着十字架的天使,然后切到大远景镜头,随后镜头切到四面八方的看客们,所有的人都在看,皮条客朋友、河边游泳的人、孩子,再切回阿加东的特写,阿加东回答孩子的问题,说自己就算死也要像埃及法老一样戴上身上所有的金子。然而接下来在餐馆里他却被混的更好的皮条客与小偷嘲笑, 一片的笑声中他喝醉睡着了,镜头淡出到下一个场景:阿加东弯下身子用街边的水龙头的水洗脸的特写,镜头完完整整记录下这个微小的动作。阿加东站起来,镜头慢慢拉至仰角全景,阳光下阿加东一脸茫然。镜头反打,贫民住宅区破烂的楼房、空地上一个小男孩在孤零零玩耍。镜头再次反打,阿加东走上前去,小男孩嬉笑着跑来逗他,他愤愤地踢了孩子一脚,然后向家门口走去。 两个场景对比,前者阿加东呼喊出自己像法老一样的特写,让我们进入阿加东的主观世界,是他的内心想象;后者是阿加东回家路上一连串平凡的动作段落, 展现的是阿加东客观的生存环境和其客观身份——混的差劲而失意的皮条客。
阿加东实在是落魄,但从帕索里尼的影像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阿加东的诗意与想象。阿加东在前妻家门前不服前妻哥哥的辱骂而向他冲上去,二人扭打在一起,此时的配乐是悲壮的,然而却毫无不协调,在音乐的衬托下阿加东宛若是一个为争得什么东西而奋起抗争的英雄。在朋友家和同行朋友等饭熟的时候,一个朋友说感觉自己像个厨师,镜头切到中近景:阿加东的朋友停顿了一下,扯下旁边灶台花瓶里的盛开的花拿到嘴里嚼,突然开怀大笑, 他旁边的阿加东也笑了起来,无忧无虑好像忘了饥饿。镜头反打,一旁看着的孩子也在笑,阿加东让孩子过来,玩笑似地问孩子为什么要染上饥饿这个坏习惯。这大概是影片中最美的一刻。前一个场景中饿了几天的阿加东和朋友们还在街上向上帝祈求一个接济挨饿穷人的圣人,后一个场景中阿加东和朋友们因吃花的举动而开怀大笑并说饥饿是个坏习惯。遥远的信仰、苦难的现实与诗意的举动并置,帕索里尼这一自然而然的情节安排描绘出阿加东和他朋友们的生活轮廓。
影片中阿加东总是沿着破败的道路漫游。他一个人走在路上,小偷跟上前来嘲笑他是乞丐;他和前妻两人走在路上,妻子拒绝他的求助;他与喜爱的女孩在市郊小路上闲逛,此时他是惬意快乐的;他和喜欢的女孩走在路上,责骂她和别的男人跳舞,最终还是给女孩许下承诺。帕索里尼用长镜头表现出阿加东每次走在道路上的漫游,它们仿佛起着剧情节拍器的作用:阿加东仿佛每次都慢慢更了解自己的处境一点,每次都好像在慢慢朝着什么前进,生活目标好像慢慢清晰。
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破败的小路仿佛昭示着阿加东的乞丐生活没有出路。他好像也只是在一直百无聊赖的走着,走在这样的穷途末路上,与街上葬礼行进队伍相遇,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走下去。而后来他在梦中梦到了自己的葬礼行进队伍。
影片结束之际,阿加东偷窃失败,骑摩托车逃避警察出了事故,他死了,死在路上。我们看到阿加东弥留之际的特写——阳光下他的脸上泛着柔和的光,他终于走到生命道路的尽头。 这个死亡镜头通过高明度的打光表现出来,神圣而怜悯,残酷却诗意。
帕索里尼第一部长片,人间已是幻灭处,无需天堂与地狱的衬托。宁肯食不果腹也不肯自食其力,就图一个自由自在穷风流,只是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女性沦为男性游戏人间的牺牲品,无限重复母亲与其他女性的身体道路,根本无从叹起。是如此劣迹斑斑的主角,但当看到人在幻梦里,哀求掘墓者把墓挖在向阳处,还是会击中心头廉价的恻隐——谁个不是这惨淡世间的乞丐?#桃花岛观影团#
A / 镜头与空间完全不构成规则的宏观几何关系,哪怕对荒凉地景的扫描也不存在平整的垂直面。不断楔入每一个微观的人物互动场景,把它们切割成向心或对称的块、或是平行的弧形条带,从而最大程度又最隐秘地掌控了物的速度与面容的张弛。由此便有了跳水动作爽利的直线、叩问时滑向天空的曲度——甚至被抛向水中流去的衣服,都在抽象的形状中被提炼出情绪暗流。结尾对摩托车轰鸣声的抢夺与速度曲线的截断,不正是一种逆向的《罗马风情画》?
殘垣斷壁中,存在著神。舉止野蠻的人們,說著端莊的語言。結尾再次把我嚇到,他逃跑,所有人也跟著奔跑起來,毫無邏輯,影像卻突然起飛了。
尊严,享乐,牺牲与救赎在生存泥沼中的无尽循环,帕索里尼在摄影中对宗教场景的援引和巴赫的配乐所反衬出的唯有救世主令人绝望的缺席。只有宿命的死亡才能交换生命之花的绽放,那一刻的Accattone无疑像是一位圣人。
这部片子最好的名字叫寄生虫。乞丐的翻译让人误解导演的意图。帕索里尼 式的故事和画面。正如像罗马妈妈一样,作者的电影展现了底层人的生活。贝托鲁奇当年市这部片子的助理。40多年后贝氏说道,当他拍戏时觉得迷茫时,就会回到拍摄寄生虫的记忆中,获取营养。
真正的无产视角.
9.老帕真是个人才,拍新现实主义也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别人找的都是些退休老人、卖艺人之类的,这片直接找了个“无产者”。看到每天无所事事的人坐了几桌,小偷公然开店成群作案,意大利的现状不言而喻。由剧情的走向和意识流的那段看得出男主本质不坏,只是在畸形社会下工作反而成了耻辱。
掘墓人,请把我的墓挖远一点,到有阳光的地方去,这片土地布满阴影。
【上海影城 4K修复版】帕索里尼处女作,一个浪荡、粗蛮又不乏柔情的皮条客的回头之途。老帕的作品确乎难以参透。非职业演员、聚焦底层人群、松散的情节、自然光与写实的笔触都是典型的新写实主义路子,但影片却绝非如此简单明了。坚决不亲自干活(虽然还是做了一天搬砖体力活,累到晕倒)的工作伦理观很无产阶级,而作为配乐的巴赫[马太受难曲]、教堂后景、后半段多次插入的令人想及耶稣的上脸大特写(男主时而也被隐隐与基督相等同)及其他[圣经]引文与意象,都透现着浓厚的宗教性。摄影极为考究、有力。“乞丐”维托里奥的【四次死亡】:赌气似的饭后跳水;因内心狂乱纠缠(对爱人的嫉妒与旧有皮条客身份桎梏)而急欲投河;梦到自己的葬礼;车祸。最后的结尾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7.5/10)
如命运冥冥暗示般,他梦见了自己的死亡,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从虚谈的葬礼到梦境的葬礼直至最终真实发生,这种朝着自毁狂奔的气质一开始就奠定。梦境和死亡一样,既降临得突然,也终结得超乎现实。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在这片交织着辛勤劳作勉力苟活与享受虚无放纵的街区,阴暗,破落,衰朽,蛮荒,共通的是没有明天的未来;反正都要死——再次出现的主题,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唯有死亡才显得有所重量,也是自己唯一确信拥有的。于是,他在消耗感情和吞噬生命的较量中,体验到些许存在的感觉。“我不会为别人工作,我只会为自己工作。”连看三部“打工人”电影,丧到尘埃里了。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做生意又不会做 就是偷这种东西 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进看守所感觉像回家一样 在看守所里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里面的!
4.5 超越宗教层面的神性与诗意,PPP的思路非常人可以理解,完全不可复制,亦只有在1958-1968的意大利电影界才可能出现PPP,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月10日晚7点场资料馆小西天场,谢谢邻座的那位陌生小哥,你送我的票夹真的很好看!当时有点懵所以没有好好表达感谢实在抱歉
帕索里尼處女作。明亮灼人的畫面,夢幻與現實,一雙巡視的眼睛。
再次印证了那条电影铁律:坏人一旦转念想学好,那他就离死不远了。
拉皮条触犯了法律和道德,但所谓的“劳动光荣”却造就了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地铁里运输着生物机器,大多数人在拥有自我意识的同时却沦落为它人的工具,协作?合作?是否归根到底只是更为文明的剥削。或许所有来自于过去的评判标准都应该被颠覆,因为它们建基于一个不平等的时代。毫无出路。
与费里尼相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极度写实,但掩盖不了,谈话场面精准而流畅的调度与移动镜头,实在是美。而这群底层人的命运也牵动着观众的心,明知道帕索里尼不会赐予他们一个浪漫的结局,但是在欢乐笑声之后的死亡还是太过于让人心寒了。
《乞丐》(寄生虫)将乞丐逆向刻画成下层无产阶级的基督形象。影片开场引用但丁的《炼狱》,配音使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同时有阿卡通和基督的许多并行镜头。他就像基督一样兑现诺言。帕索里尼坚持在描写这个俗丽世界的每一幅画面里寻找审美效果。(意大利电影:151)
底层不再比中产阶级更亲切、更“懂事”、更善良,而是更丑陋、更麻木和更残忍。而影片却是以一种平视乃至敬畏的角度拍摄这一切,那超现实般的明亮画面,多么真切又奇妙啊
4.5.帕索里尼的处女作,优于后一部《罗马妈妈》,开片稍显混乱,后逐渐明晰。无业青年、妓女、罗马的街头,60年代意大利的调调,但更直接、粗暴。皮条客与妓女,因爱获赎,难逃死亡,问题在社会。两段行走中的长镜头,分明起关系的变化。巴赫的配乐,犹如神助,构建起第三者的视角,投以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