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透过家庭关系的疏离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反思着哥伦比亚当下社会的急功近利和人情冷漠。故事概念先行,家庭关系围绕儿子的生死,讲述了人情的回归和为了生存的无奈离开;而母亲作为支线暗合了道义坚守的态度和观点。导演的视听沉练纯属,几处爷孙互动的场景勾连出环境危机,设计巧妙;大多数的全景展示出环境的静谧和人物的渺小;但细部的特写镜头表现出环境灾害的状况,又极具冲击力。导演在景别切换中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节奏感。
上大学之前每年的保留曲目就是大年二十九一家子开车回山西过年,乘着一路高速边的树枝构成的远景和满后备箱的年货,一站直达那个清朝传下来的大院子里。初四再去姥爷家吃一年一次的蒸菜,小的时候根本抢不到,一上桌就被哥哥姐姐们抢光光了,会被气哭。压岁钱花在了村子里的小卖部,丝毫没意识到不健康。我与老家,一年八天的短暂相遇。我上次回山西是什么时候呢?真的想了很久很久,是大二奶奶去世时。跟导员请假,她签完假条握着我的手说:“大孩子了,要坚强点。别让父母伤心。” 老家的发小儿发来消息:“出殡时一定要哭几滴泪,不然村里人说闲话。”乐器一吹,队伍一走,我作为长子的长女,捧着遗像,最终也没挤出眼泪来。我们三小孩都没有。我旁观着这场葬礼,尽量不让自己参与其中,满脑子都是那篇要在自己公众号上给师友发的生贺。
我不记得那次在老家待了多久,最后是怎么回的长春。只记得当时为了从长春回山西晋中平遥,乘坐了六种交通工具,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赶了第一班轻轨,坐上了去机场的火车,上了飞往河北的飞机,又坐了从机场到高铁站的机场大巴,坐上了去平遥古城站的高铁,下车后坐上了某个我爸发小的面包车,才最终见到了我妈我妹。
幸运的是,我20多岁才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去。不幸的是,与很多核心家庭长大的小孩不同,因为地理的原因,我几乎没有隔代亲的记忆。
以至于,在自我介绍时,我常常说到天津为止,如果对方不是山西人,我不会主动追溯平遥的身份。
从村里不识字的爷爷奶奶辈,到城市化进城、买房、安家落户的爸爸辈,再到靠读书和知识不愁在城市谋到工作、甚至还能出国留学的我这一辈,五十年间社会变迁下的流动性就这样促成了三代之间,代际转移的轨迹。
不过,如果再把历史坐标拉远一些,放入近代史的脉络中,清末内陆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日升昌票号的扩张,祖祖祖祖父还曾是这段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
但我对这段历史、家族史毫无所知。印证的只有清末传下来的爷爷的院子,和平遥古城景区展示栏里的介绍。
院子已经破败不堪,爸爸和姑姑都定居天津,是再也回不去了。那个房子,有生之年会被我爸拆掉,买成去做古砖,以旧修旧。
景区的介绍也仅仅是一块泡沫板印着说明性的文字。
除此之外,别无印记。
之前做调研,机缘巧合认识了同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的博士学姐,她和她的导师做平遥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我想给她提供些什么,却不知道我有什么。
最近买了本书,《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也还没来得及读。
一直追求远方是不假,恰如爷爷允许爸爸落户天津,恰如爸爸允许我去外地上学又送我出国留学。这样一条线性上升的家族轨迹似乎一切都在进步着,远方一片光明,可唯独来处的印记被现代性吞噬、摧残、抛弃。
被想象的未来远方与被遗忘的往日来处,给了我一个跨度极大的spectrum。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这个生命光谱上无法清晰地指认自己的坐标,因而性格里多是不确定性与不自信。
当知识图景的视阈足以覆盖这个人的、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所赐予我的全部基因之后,才开始对自己的坐标有了有效而清晰的指认。
我才敢正视自己的来路。往日没有那么暗沉所以可追,来日之路也没有那么光明灿烂,所以也可以不必那么势在必得。我就活在这往日与来日之间的当下,此时此刻此地此身,不再需要遮掩。
平遥有古城、有老家、还有贾樟柯办的电影节,想带师友、爱人一起去。
声色场所×空体第十二场。映后主持飛了点评:故事简单,但会让你很久时间挥之不去。热带地区如泰国电影,镜头语言类似,用家庭对应哥伦比亚社会现状。老屋的沉静与甘蔗地劳作的律动,强壮的身体与病躯脆弱之间的对比。母亲代表土地,离开到新的地方虽然美丽却是孤独。殖民地或后殖民地带来的毒害,火烧甘蔗地,灰烬满天寓言没有光明的未来。认可飛了的观点。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适合聚众观影,这样不容易分神做别的事。影片中的风筝应该是寓言即使离开,还是心系土地,开篇的甘蔗地让我联想到缅甸的纪录片。区别只在于砍伐的方式,缅甸不会烧完后收割,动作同样流畅具有美感。儿子的肺夕病让人联想到刚听完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里的矿工,起码影片中的这一家人还能离开。
这类电影真不能多看,老难受了,剥削无国界,底层劳动者永远是最苦的。
阔别已久的故乡风景依旧,甘蔗田的灰烬落满花叶,贫病交加的家庭无以为继,卧榻之上的男人奄奄一息,讨薪无果的农民无处申诉,男孩吹奏画眉知更的鸣唱。“我不知道值不值得。每一天,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再也不会踏上我家的土地。但我回来了,带着同一个行李箱,我不能留在这,亲眼看这些从我面前消失”【中国电影博物馆国际电影展映·巴西电影展】(有点累了,回家了,影博门前的柿子树叶落凋零,上次来还是硕果累累。今天天气不好,浑身不舒服。)
很简单的故事,也没有多余的对话与动作,节奏很舒缓,但镜头语言不错,很注重光线的运用,情绪把握得很准确。细细观赏,还是挺有感觉的。
主题很明显,理解导演的想法,手法上也很考究,大量的固定长镜配合其电影主题使得“煎熬”两个字被放得非常大。当然,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我或许会被感动,然而如此平淡的故事被包裹得如此的“情浓”,似乎是在有意的博同情而非是在反映现实,有点小家子气了,亦不够震撼,也实在不具备什么说服力。
家庭主题,本应是人比景的作用大,但这里的景比人拍得更好。这些年看过很多文艺片都有这样的缺点。这一部的话,估计今晚我会梦见大片的甘蔗地吧。
如何在无聊沉闷的文艺片中脱颖而出?我也没想明白。但这么无聊又煽情可不行。
第三世界现代化阴影下沉默无言的乡村大地。影片将拉美种植园经济、资本主义剥削、守卫土地的斗争、家庭的矛盾与分裂都隐入背景,仅以克制而饱满的长镜头展现漫长的行路与劳作、漫长的光阴与生活,漫长的呼吸与痛苦,漫长的静默与虫鸣。人们如同甘蔗林中的房屋和大树,孤独、对现状不作回应,但仍然以女性式的坚韧,面对灰烬、死亡、以及终将告别的古老土地。或许是一种共同的乡村经验:背向镜头,从昏暗的室内经由旧木窗望出去,外面是明亮的阳光与无尽的作物,呼吸沉重。于百讲。
我不想留在这里看一切消失,但有人一定会留在这里看一切消失。甚至有人等不到看一切都消失的那天。
老房子成了墓碑,生态与人情俱焚。创作意图极易揣测,摄影添彩。
#百讲 和《隐入尘烟》非常像的观影体验。电影节式的展示,向西方国家展示第三世界人民的生存状态。在全球化浪潮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今日,印第安人的家园被单一种植园吞噬,住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留下来做不对称的抗争,要么离开去远方寻找栖居的家。可远方真的有家吗?大地母亲正在消亡…长镜头语言,从容不迫甚至有些煎熬的节奏,画框式的构图,生活流式的无情节叙事,构成了非常独特的视听体验。
开头大车开过泥道,扬起了灰,整个电影都散不去了。
没有阿彼察帮的镜头感,还是少玩固定长镜头。
故作的克制,近些年电影节上流行的标准产品:尽可能规避正面矛盾冲突、放大创作者臆想的生活细节、视听尽显哈内克式的低调克制冷处理。电影节衍生的功利主义,没什么过错,但甚是无趣。70分
归来及离开,逝去与活着。苦难和土地,坚守或放弃。通透的压抑,不觉琐碎的沉闷。工整的日常捕捉之外,颇内敛地酝酿出一种张力。灰烬治愈小伤;灰烬夺去生命。生长,除了人。火,马,人。
想要克制又想要煽情,结果两头都不讨好,显得过于刻意。
你拍什么都会有人说你,不如就拍自己想拍的。
摄影美,喜欢这安静的调调,生活的细节。
现实主义,良心之作。
没有土地的农民,没有家园的人和这个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只有甘蔗林——印第安原住民没有土地私有观念,拉丁美洲的大地妈妈,可以查一下
世界尽头甘蔗地,大地化为灰,常在甘蔗地里走,哪有不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