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认识她,但是她每天都从车窗里看着你。
整本书以三个女人的日记的形式展开,酗酒逃避现实的瑞秋,缺爱的梅根,活在幸福的泡泡里的安娜,三个人又都和Tom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纵错杂的情感关系在文章的末尾揭开谜底,看似是女人们的争风吃醋其实的一个个谎言和欺骗。婚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陪伴终究被激情刺激打败,不断出轨的Tom和不断放纵自己的梅根才是文章的暗线,当瑞秋不在酗酒,想起事实的真相,谜底随之揭开。我一次次为瑞秋的逃避感到难过,难道离开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吗,要用酒精麻痹自己;而看似幸福的安娜其实也是不幸的,活在Tom编制的谎言的网里,是那么的脆弱;梅根跟不用说了,初恋惨痛的教训也不能警醒她,依旧一次次的背叛,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婚姻中所有人都是不幸的,悲伤千种万种,不尽相同,人们总是在得到时不珍惜,失去了又悔恨,什么时候才是难得糊涂的时候呢?
每天搭乘往返于韦斯切斯特与曼哈顿列车的瑞秋,眼里却只有位于贝克特街的两栋房子。一栋留存着她过去的回忆,一栋洋溢着她憧憬的幸福。
《火车上的女孩》改编自宝拉·霍金斯的同名畅销小说。在作者15年的记者生涯中,每天乘坐伦敦地铁通勤的经历给予了她创作的灵感。有趣的是,这本小说写到一半,宝拉就陷入了经济危机,她的经纪人拿着未完成的书稿四处联系出版社。哪知稿件一经发出,居然引来各国小说编辑的哄抢。梦工厂更是捷足先登,在2014年就拿下了电影改编权,而时隔将近一年后,小说才在书店上架。因此也就导致了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原著出版。
应该说,《火车上的女孩》小说的火爆是沾了2012年北美最卖座小说《消失的爱人》的光。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都以人物日记的形式来讲述事情的经过,也都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婚姻中乌云密布的阴暗面。但不同点在于,在《消失的爱人》里,婚姻双方的视角均有涉及;而《火车上的女孩》则通篇在用女性的视角进行阐述,塑造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有问题、有缺陷的女性形象。
瑞秋离了婚,但她并不怪前夫汤姆,她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婚后多年备孕未果,使她情绪糟糕、易怒而又神经质、成天酗酒、难以相处,不但丢了工作,汤姆也慢慢嫌弃她,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安娜。如今,汤姆和安娜结了婚,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两人还有了孩子。而隔壁那栋房子,住着另一对夫妇斯科特和梅根。在瑞秋看来,这是她心目中「幸福」应有的模样。车窗外,男的高大英伟、女的风姿绰约,总是那么柔情蜜意,仿佛神仙眷侣。那个女人和那种生活状态既是她之所失,亦是她之所欲。她想象着他们各自的性格脾气,甚至还给两人起了名字。直到有一天,瑞秋突然发现那个女人出轨了,不禁令她怒火中烧。
正如上文所提,由于电影剧本的撰写早于小说出版,再加上作者宝拉·霍金斯从未写过剧本,因而制作方找来了编剧艾琳·威尔森对原著材料进行改编。没想到电影上映后,艾琳改编的第一步就引来了书迷们的抗议,为了把电影向美式靠近,她将原著中英国伦敦的火车线路搬到了纽约,自然也包括了站名和街名,抗议者中甚至还有美国本土的书迷。
当然,这个改动也无伤大雅,更显著的是整体风格上的变化。《火车上的女孩》与《消失的爱人》一样,原著中有许多心理描写,而这向来是电影改编上的难点,没有了细腻的心理刻画,会大大降低影片的悬疑性。在这方面,《消失的爱人》做得不错,而本片就明显差了一口气。编剧艾琳自幼受信奉波西米亚主义的父母影响,崇尚自由不羁,以至于在编剧风格上偏于感官刺激,她之前的作品《风流老板俏秘书》、《皮毛》、《克洛伊》中都不乏对性的描写,因此也就延续到了《火车上的女孩》。这方面的比重一多,内心戏份势必大减,构不成外部环境的紧张对峙。于是使得影片的悬疑氛围不足,后半段的反转显得仓促,在逻辑上也有些许瑕疵。
回过头再来审视这三位女性角色。三个女性性格各异、每个人都代表了女性人格阴影的一种类型:瑞秋是强迫型人格,生活的诸多不顺遂让她苦恼、懦弱、自暴自弃、醉生梦死、对一切无所适从;安娜是补偿性的自恋型人格,对物质和名望野心勃勃,终于道德失范而成为汤姆的情妇,但结婚后却发现已然自我封闭于家庭生活的牢笼;而梅根则是有着自我毁灭倾向的边缘型人格,美艳、叛逆、轻浮、早年的经历(兄长暴毙、意外溺死孩子)让她安全感缺失,沉沦在各种不伦关系之中。
原著绝妙的地方在于三位女性作为有着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但每个人作为观察者都在自己的叙述中呈现了客观事实的某个侧面。通过作者巧妙设计的时间线,三个人物讲述的事件相互交织重叠,恰好反映了事件的原貌。
而三位女性间的种种瓜葛及冲突又体现了阴影的投射与转让。瑞秋在亲眼目睹梅根出轨后将对安娜的愤怒投射到了梅根身上,迫切地想要告诉斯科特梅根出轨的事实。殊不知正在觉醒的自我意识在梅根身上察觉到了自己的人格阴影,通过在其他个体身上投射并转让自己的阴影来重塑自身完整的人格。同样的,安娜自觉自己的生命力在婚姻的藩篱中逐渐枯竭,开始对汤姆疑神疑鬼并将婚姻中的问题归咎于瑞秋并在叙述中提到自己已经感觉要变成当年的瑞秋,这也是通过自身人格阴影的投射与转让而完成重塑的过程。最后,通过自性,瑞秋与安娜迫切想要摆脱阴影的束缚,并在冥冥中联手导致了汤姆的死亡。
相比对于婚姻中三个女性的细致刻画,男性角色就显得黯然失色得多。要形容影片中的汤姆,也许简单的「渣男」二字是最为贴切的。在与瑞秋的婚姻中出轨安娜,然后一手炮制了瑞秋的各种幻觉,并导致她自暴自弃;而在与安娜的婚姻中又出轨梅根,在梅根怀孕后则对其痛下杀手,十足的恶贯满盈。只是,虽然瑞秋和安娜在杀死渣男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但也许同时另一道枷锁和人格阴影将伴其终生,不知何时才能得以释放。
♑
主人公蕾切尔离婚之后,每天都要坐火车进城,因为在车上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家。只是物是人非,房子的主人已经换成了美艳的梅根和他的丈夫。蕾切尔在车上总能看到梅根夫妇的恩爱场景,这让她痛苦不堪,因为她是因为酒精依赖、无法生育才被前夫抛弃的。突然有一天,蕾切尔发现梅根与别的男人偷情,惊讶又愤怒的她冲下火车去跟踪梅根,不料想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案件。
在悬疑的外衣之下,本片其实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蕾切尔之所以成为怨妇,自我评价低,是因为前夫长期的贬低甚至精神虐待。男人到处拈花惹草,招惹是非,却把责任甩给女人。
不过,毕竟穿上了悬疑这件外衣,如果设置悬念和揭秘真相很考验导演的手段。影片在前半段有些故弄玄虚,利用蕾切尔长期酗酒造成的记忆混乱,一次一次误导观众。这种误导,玩好了是《西部世界》第一季,没控制好度就会让观众有被愚弄的感觉。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垃圾!人物塑造和情节软弱无力经不起推敲。这男的有什么毛病一言不合就杀人?跟他现在老婆不是好好的么?真有毛病他老婆那么久没有发现?好歹给个线索呗?没用的烟雾弹倒是一大堆,什么路过的好心人了,有控制欲的保姆丈夫了,帅气的心理医生了,说明什么啊?法医都罢工了么,杀了人什么证据都没有?警察脑子有泡,保姆被杀竟然不查最后出现地点的男主人?
演员没问题,故事给人一种真相大白反而更没劲的感觉,时间轴看着也有点乱。喜欢Haley Bennett的长相,弗格森真是美。看到男主叫前妻Rach,有那么多人围着转也是有理由的,以及还是想知道他电脑密码是什么……
基本还原了小说的内容,但也仅限于还原内容而已;试图还原小说的结构,但并不成功。一开始以人物来分,后来又用时间来推进,最后一鼓作气的真相大白,这个做法实在是不怎么聪明,而且让电影变得有些廉价。
对渣男的执迷不舍和对表象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的沉溺,恰如对随身杯里盛满的酒精的深度依赖,卸载不了的执念背后覆满了旧日伤痕,那些曾臆想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万千人生、曾对得不到的美好反复凝视咀嚼的人,更能对Rachel的遭际感同身受,只有当曾经的幻梦真实地覆灭,酒醉后的失忆才不再是一种苦楚的幸运。
唔通豆評嘅男仔多, 先咁低分...我會話懸疑電影就應該咁, 誤導到您…… 你估我唔到…你真估我唔到……星星電影金句今次應景! 真沙樸!! 自命推理達人嘅我都被玩到 氹氹轉……素晴しい (四眼哈日美少女正好教的東瀛寫法) 另外 就係 千祈唔好得罪女人, 古語有雲 爛佬怕潑婦 (難免好大男人
读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书的人气被夸大了,看完电影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悬疑气氛和转折就好像Lifetime电影。。本子不够演技来凑,从Emily开始的三大女主角到Justin都表现得很好(当时要是Leto和CE演Tom和Scott,直接大扑街吧?)另:Justin和Lisa叫Rachel的时候会不会出戏啊233?
我也会远远地想象以及完美化别人的生活就像别人也同样在做的一样。真是又病态又普遍的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渣男!!片里安排的时间线挺没劲的。“菲比”在火车上喊得那句“ Rachel” 真是又温暖又出戏啊!
一个渣男害了三个女人的故事,最开始影片会引导你以为一切都是女主Rachel做的,影片倒叙与现在两条主线同时进行,最后真相浮出水面,女主是正确的,她没有做任何事,全部是他前夫做的,包括谋杀,前夫试图通过让女主酗酒篡改她的记忆以此来嫁祸于她,最后女主出于自卫杀掉前夫,现任给女主作证清白无罪
节奏有点慢,女主怎么那么辛苦,男人果然可以毁了一个女人的命!结局就是那么妙!
其实再多喝点就好了
书给了三星,电影因为演员都不错所以加了一星,和书区别不大,只是做了微小的删改
UK2.0 第一部。最后部分真血腥,有一些没必要的裸露和暴力,别的还好。Emily演得很认真呢~~那个Megan长得像劳伦斯+雷雅塞杜。那么烂的剧本竟然有“菲比”和那个女警官捧场,惊讶了下。。曼城的Odeon长得好奇怪,出来以为天黑了,一脸懵逼。。
女主绝育遭抛弃,小三负疚性泛滥。原配酒醒灭渣男,二奶醒悟补一刀。
女人的觉醒,叙事太乱,脸盲症的人会看晕。
气质上太像Gone Girl了,可惜没有芬奇的凌厉剪辑加持,有几段时间线乱得我目瞪口呆。终于见识到了传说中的极品贱渣男,结尾大快人心!快、快给我一个开瓶器,我也要钻~钻~钻~
难怪作为一个近视眼 我的世界如此平静
如此狗血的剧情完全配不上Emily Blunt出色的演出,完全就是对Gone Girl的东施效颦
电影人也都有希区柯克情结,就是被分角色朗读(?)打乱剧情。看到有评论觉得这片批判隐喻彰显西方女权过激。我觉得你是让人踩尾巴了。你以为女性处境什么样呢,不说出来你当大家是在伊甸园吗?这种腔调和那男人最后硬BB的那句“其实是你杀了她”有啥区别?不过回来说,其实这电影很一般。
片尾那个开瓶器拧起来是真过瘾!开始以为是致郁系,刷到最后赫然治愈系。风景美到会骗人✘真的不想再被骗去纽约一日游了〒_〒女性角色全是演技派
少喝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