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激进的偏执总会带来伤害,所以人们需要以美好的角度去发掘生活的点滴。种族歧视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无法根治的弊病只能将其抛至台面让公众自省,电影里的某些画面及言论确实从心底让人感觉不舒服。将社会性的问题浓缩到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上,透过典型人物的行为再次窥探整个社会的风气,于是这样的剖析才让人印象深刻。
很喜欢导演选用慢镜头去拍摄一些细节,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变化仿佛逐一放大,震撼着屏幕前大部分脆弱的心灵。这对演员的演技有相当高的要求,Edward Norton完美的做到了诠释,这个貌不惊人的男演员竟然可以演出如此邪恶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以至于他的出场我都没认出来(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幅弱气的姿态)。哥哥残杀黑人后那一抹坏笑仍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纳粹标志的纹身在黑白效果的映衬下散发出令人恐惧的阴郁气息。
无论如何也猜不到那个结局,倒在血泊中的少年一脸无助的惊异,明明都是要洗心革面的人,上天却不再给他们一点点机会,这便是之前作恶的惩罚。少年之死对于少年本身似乎有些不公平,毕竟是个尚未成熟且无出格行为的孩子,于是我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对哥哥的惩罚。
少年手中血染的报告书见证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记录了他对人生最后的感悟:
So I guess this is what I tell you what I’ve learned. My conclusion is: hate is a baggage.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Derek says it’s always good to end an essay with a quota. Since someone else has already said something really best, so if you can’t top it, steal from him and make you strong. So I pick the guy you like: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You must not be enemies. The passion is strength. And don’t make it break bounds of affection. The missed cord of memory will swell and again touched. I’m sure they will be, by the better angle of our nature.
电影观毕,我仍对世界充满期待,期待love & peace的降临之日。
P.S:比起Edward Norton,我更在意Edward Furlong,也就是演弟弟Danny的孩子,长得很邪魅,五官相当标志,吞云吐雾的样子很女王,总觉得有些眼熟,后来发现在N早以前收过他几张CK的广告图,当时也是喜欢的不得了。现在这孩子已然发福老去,很可惜。
种族歧视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其实很难感觉的到。不过我们的地域歧视也是很严重的,做为一个上海人,听过很多外地人说上海人歧视外地人,其实这种现象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很多时候,一个外地人所做的坏事会被无限的放大,然后升级到了一个地域性的问题。有钱人看不起外地人,没钱下岗工人也是一样。
爱德华诺顿的表演无可挑剔,他一开始还是一个新纳粹教徒,不过影片主要讲的是白人和黑人的分歧。倒没有讲到犹太人。我印象很深的有那个帮助爱德华的黑人。。。在爱德华离开监狱后,我总有预感这个黑人有可能会被杀害。
最后他弟弟被枪杀的一幕让人很震撼,或许这就是男猪脚的报应吧。
我又想起我听过的中国教官欺负日本学生的事情。男猪脚讨厌黑人的原因很大程度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大人的影响对于小孩真的很大,想必很多上海人都会听到一句话“肯定是乡下人。”
他父亲讨厌黑人的理由又和我们上海人讨厌外地人的理由如出一辙。
对不起,爱德华诺顿,虽然你在这片子里性感地一塌糊涂,虽然豆瓣上给你这么高的评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失望了。不是你演得不好,而是这部片子逻辑太过简单,对种族问题的揭示基本没切到点子上去。在《搏击俱乐部》那样的历史高度的阴影下,《野》只能说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基本上,我对“妓女从良”或“浪子回头”的故事没有兴趣。当然,这完全是我的私人好恶,不能作为扣分的理由。但至少我有权力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故事:那是因为,它太容易被拍成一部“教育片”,让人们乖乖地驯服于主流价值观。当然,“教育”也有高下之分,有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也有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说的就是这种方式。正襟危坐的,大家已经有足够的免疫力,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后一种,还没等你发觉它就在你心里攻城略地了。这套“软性”的机器怎么运转呢?说来也简单,曰:表彰先进,惩罚落后。我们看到,《野》,或者说大一点,好莱坞的大片,都难以跳出这样的套路。
写到这里,我有必要做一点解释,以免犯上“政治不正确”。主流价值观不代表就是错误的,反动的,非主流也不见得就正确。此处想讨论的,是《野》在艺术上的得失,所以请不要用政治的逻辑批评我对《野》的批评。我百分百支持平权,反对种族中心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批评这部电影。
什么是艺术的标准?我固执地以为,一部在艺术上有野心的电影,多少是叛逆的,是反常识的。(这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艺术不是幼儿园里的阿姨,每天把观众看作儿童般重申些社会的“DOS AND DON'TS”,它应该是帮不安分的捣乱分子,专门寻思着打破些你已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框框,狡黠地从暗地里冲出来,出其不意地捅向你身体最敏感之处,让你如坐针毡上半个月。
呼吁种族和解,倡导宽容,“冤冤相报何时了”——《野》除了再次扮演幼儿园里的阿姨,把这些老话重申一遍,还给了我们什么呢?不但没给什么,还带来了一堆疑问。诺顿是如何变成种族主义者的?仅仅是父亲的死吗?导演似乎也觉得这个逻辑太单薄,于是在快结束时给了个父亲“谆谆教诲”的场景。但这只是弄巧成拙,自主意识这么强的诺顿,会这么轻易被父亲的几句话,就从原来对黑人老师的崇拜转向憎恶吗?小诺顿的内心,一定经历了在父亲和老师之间痛苦的挣扎。影片没有花笔墨在这种内心的转变过程上,反倒在许多无关痛痒的地方搞足噱头,那么多冗长的升格镜头不知所云,真是败笔。
除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自身逻辑无法自洽外,《野》的失败在于没有从社会层面解释种族主义的滥觞。影片导演的态度无疑是严肃的,否则不会选择这么“硬”的题材,但问题是,影片没有触及到种族主义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根源。如果说种族主义来源于白人的“相对剥夺感”,那么我们在影片里几乎找不到这种提示。赛司应该是典型的低阶白人,但即使在他身上,我们也找不到他憎恨黑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历史被挤压到了一个平面。我们无法理解“种族主义”这样一种典型的历史意识:Where does it come from? where will it go?所以我说:《野》没有历史,尽管片名里有history。
诺顿的“从良”历程同样不能让人信服。仅仅因为遇上了一个像《阿甘正传》里布巴一样心地善良的黑人吗?因为白人帮派的凶残、乖戾吗?如果说影片呈现的诺顿由善趋恶的逻辑简单到侮辱观众逻辑,那么他由恶趋善的“回归”也是那么苍白无力——对比他在煽动白人作恶那一幕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真不知道诺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相比从良之后的诺顿,之前的他,举手投足间是多么魅惑!你看他杀了两个黑人被捕的那场,那挑起的眉毛,上扬的唇线,得意的坏笑,茂密的睫毛下那黑亮放光的双眸;你看他和家人辩论时那种志在必得,连珠带炮……这些最能吊起我们情绪的段落,不就是赤裸裸的“恶”的“召唤”(interpellation)吗?不幸的是,相比善,人类总是在恶的召唤下缺乏抵制力。想想看,诺顿给你留下的难忘的瞬间,不都是在为恶吗?看《搏击俱乐部》里他在老板前痛殴自己,我们谁不是笑得一抽一抽的?而从良后对家人关怀备至的诺顿,能带来给我们什么呢?
丹尼尔是“美国X档案”的叙述者,也是诺顿的追随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导演,这样的角色设置肯定不是白设的。他一定会通过某种“反差”(contrast)跟主人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从而拓展片子的艺术空间。可导演在此基本浪费了这个设置:丹尼尔基本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其走入“光头帮”,完全是哥哥的影响,其退出,也简单地匪夷所思,毫无心理变化的层次。让人大感意外的结局,也许是想表现现实复杂,曾经憎恨黑人的白人,也可能成为冤冤相报的牺牲品。但如果按我之前设想的(相信也是大多数观影者设想的)诺顿在劝服那帮光头党时被杀,可能会提升全片的一个层次。即使如导演安排的结局,我们也有理由问一句,面对弟弟的死,诺顿的心理还会经历什么变化呢?无语的是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以一个弟弟的颇为陈词滥调的作文结尾就草草了事了。
被忽略的不仅仅是丹尼尔,其他配角更加单薄。诺顿的女友、母亲都面目模糊,白人至上主义精神领袖开曼更挫,在被诺顿打了之后就退出剧情了,我还以为此处会有什么伏笔呢,好歹也是精神领袖啊,真没看出他强大在哪里。反倒是监狱里帮助诺顿的那个黑人,虽然仍是“善良、带点搞笑的小毛病”的经典黑人形象,但模仿女友那段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说了这么多,回到原题,“浪子回头”故事也不必定是艺术电影的毒药。张扬的《昨天》也是个典型的浪子回头故事,但它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上,从中展现出的生活的真实感每每强大到让我艰于呼吸!而《野》不仅没把重点放到诺顿的两次转变(结尾还漏掉了第三次转变的可能),而且对两次转变的展现也流于肤浅,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可惜诺顿这么好的“天物”就这么被“暴殄”了,想想要是诺顿一坏到底该有多酷!可咱从“大局”想想就不行啊:小坏一番已Sexy到无法匹敌,要一坏到底,那种族主义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还不知道因为诺顿要暴增多少呢!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文:十一月的雨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习惯了电影中的温情,习惯了影像之中的童话。所以当电影中的残酷现实以我没有接触过的方式赤裸裸的袭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击中了。第一次我静下心去思考,我内心没有去触碰过的那些地方。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调来记述,黑白讲述过去,彩色描写当前。这一手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使现实每天看起来都亮丽丰富,却无法抹去灰色而又沉重的过去。那种苍白和无力呼之欲出。
这是一部描述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它又远不止如此。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至少对于我来说,它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句寥寥无几的的概括,不痛不痒,无关乎己。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我,身处在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里,身边都是留着同一种血液的黄种人,即便曾经也有过汉族对所谓的“蛮夷”民族的压制,但归根到底都无法催生出种族歧视的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很难身临其境的想象两个种族冲突的真实境况。然后,渐渐的淡然,渐渐的美化,渐渐的把这个词从疑问中抹去。以至于它再次以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时,那一刻,我虚弱的不知所措。
德雷克,一个极端的厌恶和反对黑人的白人少年。他崇尚希特勒和纳粹,他把美国社会的各种丑恶和动荡都归结于政府容许黑人迁移到自己的国家来。在他眼中,黑人的就是万恶之源。他的一言一行都明显的体现了他自以为坚定的立场,他无时无刻不对身边的黑人投以鄙夷的眼光。
乍一看,这又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仅此而已,并且,这是不对的。多少年的爱国主义定式教育让我们的思想不自觉的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深入进去后想一想,他会无端的变成这样吗?他的血液和思想天生就充斥着厌恶和抵触吗?导演显然知道我们的疑问,他不紧不慢的,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示着关于一个青春凋谢的和一颗仇恨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果然,一个种族思想严重偏离正常的父亲,在儿子还未能独立的拥有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之时,就向他们灌输着这种非理性的思想,近乎偏执的让他们接受。我还记得那时德雷克那时还纯净的双眸,父亲极端的思想和他自己刚刚萌动的正确的思想碰撞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疑惑和不安。但,仅仅是一丝。在他眼中,父亲就是上帝,他的观点不会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在无形中慢慢的吞噬着你,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毫不知情,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父亲因为在黑人街区救火时丧生的时候,埋在德雷克心中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茫,混乱和挣扎终于无可避免的转变成了愤怒。他终于完全相信了父亲的话,他终于把一切罪恶的原因都集中到了黑人的身上。
我想,当他找到愤怒这个宣泄的出口的时候,他内心一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这种快感把失去父亲的痛苦,青春之时的徘徊一扫而光。年少的他,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实,在他决定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他却已经失去了方向。他开始肆意宣泄,他开始憎恨,开始放纵,开始把愤怒都付诸于事实。与黑人少年发生冲突,哄抢黑人店铺,他成了同样迷茫无助找不到出路的一批青年的偶像,他们发疯了一样的崇拜他的言论,他的行为。身上的纳粹纹身,代表反传统的光头,都成了争先效仿的对象。这不是偶然,德雷克只是大多数同样青年人的缩影罢了。我从中嗅到了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端倪,愤世嫉俗,当无法接受现实和极端失望的时候,这仿佛是最好的出路。在他们看来。
一切变化从那个晚上开始,当德雷克发现那两个正在偷他汽车的黑人的时候。他冷静的,但毫不犹豫的枪杀了他们,对待第二个还用了极端残忍的方式。
当警车急促赶来,警察掏出枪让他投降的时候,他从容的把手放在头上,脸上带的,竟然是满足的笑容。他一定认为,他作的天经地义,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他将失去自由。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昭示:这才是真理,这样的情况必须有人来打破。
爱德华•诺顿把德雷克演绎的让人难辨真假。如果说处女作《原始恐惧》中的那个双重人格中的精彩诠释还略带青涩的话,这部电影里的他的表演则让我全身心的感到震撼。这种强烈的感觉只有过两次,前一次发生在《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身上。第二次就是他。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当他被逮捕的那一刻。双手抱头,不做丝毫反抗。他注视着远处惊恐未定的弟弟,脸上得意的笑容仿佛在期待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的对他的肯定。但是,他得到的还是惶恐,怀疑和不可理解的眼神。那一刻,笑容开始僵硬,凝固在脸上,化成一种同样的恐惧,他第一次开始触摸一个会让他发狂的念头:难道我做错了吗?这仅仅是开始,即使他不愿意承认,在监狱里的日子,这个念头扩大,膨胀,直至让他固执的理念翻天覆地。这是必然,真理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就固步自封的,它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某个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以你最无法忽视的方式,残酷的让人无法接受。德雷克开始反思了。
但他的弟弟丹尼,好像又在步他的后尘渐渐陷入泥潭。还记得《终结者2》里那个拥有些许叛逆些许纯净的翩翩少年爱德华•弗隆吗?他的气质简直像极了丹尼。在片中,他留着明显不符合他气质的光头,从这个微小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活在在哥哥的影子下,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他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他隐藏了真实的思想,而且藏的很深。其实本片是以丹尼的视角来贯穿起来的,片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他注视别人时的眼神,从一个无辜的单纯的眼神里,见证的是他亲爱的哥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愤怒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原本纯净的世界也开始充斥愤怒,不自觉中他也在向哥哥靠拢,不同的是,他没有哥哥走的那么绝决。更为感性的性格让他一直犹豫不绝,一直在做更多的挣扎。还好,他的这些犹豫没有让他在扭曲的思维中迷茫到不可收拾。
当出狱之后的德雷克再次面对家庭的时候,狱中经历的种种早以褪去了他用愤怒包裹的外表,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错误,他知道了黑人也有好人,白人也有混蛋,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种族的贫贱。他知道了自己的怨恨的代价是与他离自己寻找的生活渐行渐远。还好,他终于找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这个过程让他用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无法弥补的,也是无法抹去的。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弟弟:他之前一直宣扬的,其实都是假的。让他不要再用青春来做筹码。
德雷克开始关心多病的母亲,开始怜惜自己以前一直与之争吵的妹妹,开始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化仍在迷途中的弟弟。看过以前他努不可遏的把母亲逼得无法忍受后,再看到他眼里充满悔恨和歉疚紧紧得靠在母亲怀里得时候,我终于在灰色的心境里找到了那份遗失的温情。浪子回头用在这可能有点滥情,可这种欣慰的心情却只能这样来形容。
我是一个期待完美的人,因为电影曾经教给我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所以在任何一部影片里我都能找到一个给我希望的出口,即便是再绝望的电影也亦然。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温情的时候,我以为一切就会这么风平浪静的过去。但镜头却又在我最不愿看到的时候躁动不安了起来。
德雷克和丹尼完全化解了心灵之间的沟壑之后的第二天,他送自己的弟弟来到学校。丹尼也完成了老师要求他用最真实的心态写完的一篇论文《American history x》。兄弟两个人简单的言语,代替了复杂的深情,因为他们都相信,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临走前德雷克告诉丹尼:我会好的,会抬起头来做人,我会在家里等着你。
镜头越来越缓慢,缓慢到让人无法不有不好的预感.当德雷克在回家的路上缓慢的转身时,镜头切换到了丹尼在卫生间里。当他转身的时候,他的身后是那个曾经与丹尼发生过口角的黑人小混混,举着一把格外扎眼的手枪。枪声响了,伴随的是溅满墙壁的血花,伴随的是丹尼震惊的无法相信的绝望眼神。在血泊旁,是那篇凝聚着他的真诚性灵的文章。卷在一起,尚未开封。
那一刻,我惊呆了。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影片会这样绝望的结束,在德雷克已经走上正途后,在丹尼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的错误后,他却被一个黑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所杀掉,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再延续,不管他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才开始真正的人生。就这么死去。
这是一个嘲讽,还是一个控诉,这应该让人放弃,还应该让人反思?
我的脑海一片混乱,这是第一次我无法平静的找到一个希望的出口,也是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绝望和人生的距离。
画面开始变得平静,夕阳,海浪,天空,缓缓的音乐,伴随着一段画外音,这是丹尼那篇论文的结尾:“我的结论是:仇恨是个包袱。生命太短暂,不能总是愤世嫉俗。那样不值得。德雷克说要拿引用来结束论文。他说,别人已经说了最好的话。如果你不能超越它,就借用它吧,它会让你觉得有力。所以我挑了一个喜欢的人‘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能彼此为敌,尽管可能会怒不可竭。我们绝不能剪断友爱的纽带。记忆的神秘和弦,一旦再次被拨动,就会响起来。它们一定会成为,我们本性的天使。’”
影片结束。
……
还好,至少他在临死前,原谅了这个世界。
作于2005.6.20晚
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blog/mxl117 邮箱:
[email protected] QQ:1075723
毛主席曾经说过:要读历史,要懂历史。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便开始学习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都统统浏览了个遍,那薄薄的几本课本便涵盖了人类全部的历史。于是,我们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选择标准答案填在上边。我们会把历史课本中得原话大段大段的背下来,然后近乎完整的填在考卷上。于是,当年的我极度反感这种学习历史的方式,从小学一毕业便发誓只学理科,绝对不学文科,后来坚定的选了理科。
可是,认真的说来,对于历史我却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历史不考试的话,我会很认真的把历史课本仔仔细细的慢慢阅读。我曾经记得高一我最后学习历史的那学期,我们的历史老师就很有意思。他也考试,他出的考题和别的老师没什麽区别。可是,他会把我们所有人的成绩都开方乘十,打算学文科的同学们都说这个老师没本事,可我却非常喜欢他。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带课本,他给我们讲故事,把历史事件当作故事一个一个的讲给我们听。把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现代社会,他不是让我们学历史,他是让我们去感受历史。可是,他不给我们总结,从来不,他只让我们课后自己去总结。对历史的感悟,其实是从他那里才真正开始的,虽然我后来学习的是计算机。
废话了这麽多,我其实想说的就是那部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看过最好看的电影《American Histroy X》(美国历史档案,又名野兽良民)。这部片子由托尼凯(Tony Kaye)导演,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爱德华·弗朗(Edward Furlong)主演,这也是Tony Kaye的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讲的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种族主义。
可能很多人并不曾经深刻的了解过种族主义这个词语,他们只是在电视上电影上报纸上杂志上看到这个词,但是他们不曾有过真正的亲身体会,包括我在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却一般来讲只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这四类。或许人类的天性就是互相残杀,这些杀气腾腾满眼仇恨的人,他们看到的只是肤色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那个和自己外表略异的个体也是人类。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3K党、光头党,有了黑奴,有了印尼大暴乱……于是,德瑞克温亚剃着光头,带着纳粹纹身、满嘴脏话四处惹祸,仇恨所有有色人种,成为新纳粹的追随者。他带领着社区的一大批青少年到处迫害有色人种,直至后来在一个深夜,射杀了两名来报复的黑人之后被警察逮捕,投入监狱。
我是从这部电影起开始关注Edward Norton的,片中他开始是一个在父亲的种族教育下成长的略带反抗的少年,当父亲被黑人射杀后,迅速的将仇恨转化为种族歧视。而在监狱中他被白人鸡奸,与黑人合作,在以前的黑人校长的帮助下,慢慢发现,人各有好坏,并不能单纯的用肤色来划分。再然后,从监狱出来,企图挽救正在重蹈自己复辙的弟弟……他把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角色扮演的丝丝入扣。从扭曲的脸部直到后来平和的眼神,一个新纳粹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在他身上完全的得到了重现。他也因此得到了1998年的Oscar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德瑞克温亚弟弟的扮演者Edward Furlong曾在《魔鬼终结者II》中和阿诺演过对手戏,不过在本片中他已经长大成人了。片中他是一个崇拜哥哥,因此跟随哥哥的脚步一步一步的称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在学校里他歧视有色种族的同学,在自己身上刺上许多新纳粹的图腾,眼见丹尼就要踏入他哥哥的后尘,他的黑人老师于是规定他,要他回忆当时他哥哥的种种行为,编写成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出这个家族的悲伤过去与无奈,这份作业的名字就是‘美国X档案’。最后,他终于完成了这份报告,他终于真正放开心扉用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身边所有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人们。可是,在他到学校交报告的那个上午,他被一个黑人同学射杀在厕所里边,血溅在白色的瓷砖上,触目惊心。
在美国,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然有着不少的种族歧视者,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由平等的。有些白人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孩子,不要把有色人种当人看,是有色人种污染了这个世界。我始终不明白,为什麽要把人类普遍存在的竞争局限在肤色问题上来看待呢?那些人到底是懦弱还是偏执,抑或外强中干?自然只是用肤色来划分人们所在的区域,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在一起,没有谁比谁低贱,没有哪个种族比哪个种族高贵。希特勒的亚利安人种论曾经蛊惑过多少人,因此演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难道不该从中接受教训嘛?我们不该被人利用,被某些怀着个人目的的人利用,我们都是人,我们应该和平的相处才对啊。
《American History X》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强烈关注种族歧视的影片,它与爱情无关。导演仅仅把目光投射到种族主义以及暴力问题上,所以才让我们如此震撼。其实,爱情真的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关注,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的感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生活的惬意安详的,如果我们把地球仪旋转一周,我们会发现绿色在地球上所占的甚至还不到1%!仅仅如此……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几个慢镜很给力。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