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个说法,这个设计是女神做给其他孩子看的。
什么意思?
就是大儿子哈斯塔犯了这么大的错,其他孩子想毁灭他,但女神还是保护了他。犯了众怒,保护得了一时,保护不了一世。如何一直保护他不被众神杀死,唯有一直这样惩罚他。
那问题来了,让最爱的孩子挨饿做母亲的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于是她想到了贪婪的人类,这个方法有可能是女神告诉人类的,众神很生气这个不公正的做法,但他们又不能伤害母亲,所以他们选择惩罚给哈斯塔喂食的人类,他们降下阴雨警告人类不要给哈斯塔喂食。可以说,他们诅咒所有供奉哈斯塔的家族。
这就是这个游戏的平衡,不能让哈斯塔吃太多,众神不开心,又不能让哈斯塔一直饿着,女神不开心。
你如何平衡这个游戏规则?
这就是贪婪的界线。
换句话,有什么方法既满足女神对大儿子的心情,又不伤害众神的心情。记住他们都是神,身为人类的你哪一方都得罪不起。
一个面粉娃娃一个哈斯塔,很多个面粉娃娃很多个哈斯塔。欲望的蔓延带来超出自己所能负荷的惨痛代价。男主的怪物奶奶在15后变成了一颗树。女神的子宫孕育着生命,传宗接代不只是生理上的繁衍,更多是思维和意识上的传承。男主烧毁了这颗树,却没能切断自己作为树枝的腐烂。
贪婪是一种获取的捷径,人类总想一步登天、坐享其成。但这不符合生命的本意,灵魂应当在完成与磨练中获得真正力量。“ 地球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满足不了我们的贪婪”,这是片头的第一个画面。
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在片尾,看着已经变为怪物、拿着金币袋子在诱惑自己的父亲,儿子边摇头边哭着把火扔向了他。这个瞬间,父亲流出一丝宽慰的笑容。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确实是释怀的流露。终于结束了,这该死的欲望和贪婪,他和他祖辈此生无法抵挡与领悟的,他的儿子做到了。
“睡觉吧,否则哈斯塔会来找你“”。
小孩子不睡觉的时候,大人喜欢用巫婆、怪兽来恐吓他们。宗教善用地狱和惩罚的论点去约束众生。细想,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恶治恶的方式。哈斯塔是永远饥饿的,心理上的想要更多最终变成了生理上的诅咒。 就像欲望没有尽头,深渊没有活口。在我们被吞噬之前,我们必须去吞噬想要吞噬我们的东西。
萨古鲁说,“神只是一个称呼,代表那些超越局限的东西。” 当我们呼叫神的庇佑,我们在祈祷他们能够带自己穿越痛苦黑暗、一切令我们无助困惑的情景。但其实真正的救世主存于我们的内心。贪嗔痴慢疑是每个人最源头的种子,如何修炼、精进、转化自己,最终与它们共生共亡。
很庆幸,导演给出了这样的结局,而不是发展成一个开放式的,比如儿子夺走钱币、又或者是与父亲共化成怪物的方向。"我们要有非凡的精神纪律,来唤醒我们自身内在伟大的精神太阳。" 人性的尽头无论再黑暗,再龌龊,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灵魂,我们永远可以选择一场善战。
繁荣女神是无限黄金和食物的象征。地球是她的子宫。当宇宙被创造出来时,她诞下了1.61个神。但女神最爱她的第一个孩子,哈斯塔 。但今天你在任何古代圣经中都找不到他的名字。
为什么爸爸?
因为他想要女神所有的黄金和食物。 他设法拿到了黄金。但正在她拿取食物时,其他所有的神攻击了他,受尽打击。哈斯塔变成了碎片。在他尚未碎成星辰之前,女神救了他。但有一个条件,他永远不会被崇拜,将被永远遗忘。多年来,哈斯塔一直睡在他母亲的子宫里。但有一天,我们的祖先求助于他,以他的名义建造了一座神殿。他们说从那天起,众神降怒。塔巴德阴雨连绵。
我们为什么要求助于他?
因为哈斯塔的诅咒,是我们的恩赐。
什么意思?
你会知道的....当你进去时。
进到哪里去?
进到女神子宫里时。
老实说我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里面祖奶奶和主角朋友变怪物的样子简直触目惊心,但整部电影细节处理很到位,剧情也很精彩,第一次看完意犹未尽,所以刷了几遍。以下是一些杂乱的看法,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同学慎看。
开始的时候感觉男主拿金币也就算是富贵险中求,并不觉得他有什么错。但看到他故意害朋友变怪物,感觉这男主是坏人没错了。此时的他应该已经被诅咒了,贪婪泯灭了良知。后来他儿子看到家里保险柜里那些金币,感叹那么多钱一辈子也用不完,他却嘲笑儿子,并带他去妓院挥霍了一把。这种教育方式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呀!此时的他世界观已经很扭曲了。
看他喂哈斯塔吃面娃娃的时候,我就在想,为啥不做个大的,可以多吃会儿。后来他儿子提议多做几个,他感觉是个好办法。结果没想到每一个面娃娃都会召唤出一个哈斯塔,结局非常恐怖。根据电影开头神话故事的内容来看,哈斯塔被其他神击碎了,被困在女神子宫里。神话并没有说女神是否重新给了他身体。我猜他其实一直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子宫里的,代表贪婪欲望的面娃娃作为它凝结的核,使他具像化。剧中主角一直在使用一个装面娃娃的铁盒子,这个盒子只能装下一个特定大小的面娃娃,同时这个盒子也是划面粉圈的工具。根据剧情推断,这个盒子应该是先人留下的,也就是盒子是专门设计的,那么面娃娃的尺寸和个数估计也是先人的经验总结。毕竟经过数代人了,该想到的应该都试过了。
面粉圈的设定觉得很奇怪,为啥不直接在身上洒满面粉?也许面粉需要画圆圈是一种仪式,就像画符一样,只有特定图形形状才能起到效果。
最后他儿子没有拿钱袋,他笑了,诅咒到他那里就终于结束了。他儿子并不像他那么贪婪,感觉他儿子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并事事以他为榜样,包括调戏他情妇,都是在学他。他儿子本质并不贪,所以看到保险柜里的金币时,才会感叹够用一辈子。后来跟他实习回来,用自己赚到的钱给妈妈买了巧克力,却没给自己买什么,看得出还没被他教坏。
印度电影雅俗共赏、平铺直叙的叙事,载歌载舞、皆大欢喜的善恶有报,我们看了很多,但这部作品完全是另一种类型,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观赏性也丝毫没有减弱,是个比较成功的作品。
主人公儿时与弟弟、母亲生活在一个荒僻的村落塔巴德,这里有个城堡废墟,传说住着一个会源源不断制造金币的女神的逆子恶魔塔巴德。
一对兄弟还有个令人恐惧的被锁在暗室的丑陋外祖母,主人公一次去给外祖母喂饭,知道了一些事情,外祖母变成鬼样与城堡里的恶魔和金币有关,而且母亲的确有一枚金币,这些金币给母亲家带来了厄运。
弟弟一次意外摔死,母亲带着主人公远走他乡,离开了这个诡异荒凉被恶魔诅咒的村庄,但是,闪闪发光的金币牢牢印在了主人公的心里。
几十年后,贫穷的主人公回到了废墟,开始了寻宝活动,他成功了,每次去一趟,总能多多少少带回一些金币。
他要通过绳索进入废墟一个深深的竖井,然后进入魔窟,里面就像一个人体子宫,四周是柔软的洞壁、猩红的粘液,随后,腰系金币口袋的恶魔塔巴德会出现,主人公必须勇敢的与其周旋,扔出提前准备的恶魔最爱吃的小面人,趁它吃面人的时候,从它的金币口袋里抢到金币,然后迅速爬出洞口,这完全是拿命换金币,稍有不慎就会被恶魔吞噬,如果被恶魔抓伤,就是外祖母那样半人半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花天酒地的生活、对金币的贪婪让主人公欲罢不能,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训练幼小的儿子练习爬绳子。终于,他带着儿子去了魔窟,也顺利抢到了金币。兴奋的儿子出了一个主意;要是我们一次准备好多面人,就可以趁塔巴德吃面人的时候,抢到更多的金币。
当他们带着一堆面人进入魔窟,看到和面人一样多的塔巴德蜂拥而来。
最终,贪婪让主人公一家继续陷入贪婪带来的恶魔诅咒中。
阴沉的天空、连绵的雨季、猩红的洞窟、黑色的塔巴德,构成了影片的基调,将影片烘托的异常压抑和恐怖,镜头、灯光、音乐都非常讲究,也根本没有歌舞表演,完全淡化了传统印度片的标签。
不能用现代的环境与人的觉悟来代入电影。电影在那样的年代和环境下,人的愚昧和思想程度,来诉说一个故事。为什么面粉圈是那么大,为什么是面粉人不是团,为什么面粉人是那么大,为什么只使用一个,为什么是那样型态的哈斯塔,甚至于哈斯塔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话,对于主人公而言,一切的一切一开始都是未知的,方法的传承一定只来自于曾祖母。那曾祖母的方法又是从何而来,曾祖母也只有一条命,所以所有的方法,规则怕不是都是来自于家族一代代的牺牲者使用生命换来的,甚至于有些规则在历史中即使牺牲了人也是无法传递出来的,甚至于在家族中拒绝这样残忍的方式来获取财富,于是宝藏的秘密便彻底无法找寻了。获取总是要代出代价的。
电影中描述诅咒是对于家族的恩赐。家族对于哈斯塔的供奉,换来女神对于凭空而来的金币的赠与。但规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进行获取。最终家族找到了平衡的方式,这便是主人公最初使用的手段。每次仅能获取几枚金币。做为供奉给哈斯塔食物带来的恩赐。然而这个的环节中,每一个小的细节在进行者本人手中,都是可以变化的因素,就如大部人提出的各种种样的技巧与方式,然而抛开非当时代的技术及思想之外的,可以实际操作的,例如去偷腰布,甚至于多拿金币,也可以选择多做面人的方式,结果便如结局一样,每一次试错,都会换来生命的代价,甚至于全军覆没,彻底没了方法的传递。什么情况下会丢掉性命永远都是未知的,不要像主人公的儿子一样信誓旦旦。想要打破方法的平衡,想要更多的金币,来自于更大的欲望。人对于获得的金币,来自于神的恩赐,诅咒则来自于超出神的容忍限度,放大自己的欲望,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获取所有或更多的金币。人们永远无法获知所有得到金币的手段,以及在神的子宫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对手是神……这也应该是电影开篇提到,哈斯塔的诅咒,家族的恩赐,所描述的两面性吧。
猜测,主人公在独自进入女神子宫进行的环节,和主人公父子一起进行的环节中,哈斯塔腰布蹦发出的金币程度,有些明显是小儿子要多很多。是否与到女神子宫中参与者的欲望有关,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去了,会不会其实哈斯塔的腰布里什么也没有,是空……不过也有可能是过度解读了,哈哈……
结局,主人公的儿子,在听到主人公呼唤这是哈斯塔的腰布,是走了过去的……然后接近之后,反而犹豫了是否要去接……说明了主人公的儿子在最后一刻不敢再贸然行事了,接了会发生什么是不清楚的……由于自己的欲望,已经让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醒悟,离开了……至于是否会再回来……当然是人对于宝藏的欲望了,哈哈……
主人公的儿子的欲望相比于主人公,要大的非常多,也与两人的经历有关,主人公小的时候经历了种种,让他懂得要克制,所以在找寻宝藏的过程中,准备充分…否则怕也早在失误过程中,早早结束了……曾祖母的经历,主人公是历历在目的……而主人公的儿子哪里经历过这些,不能亲身体会到其中的风险及惨烈的后果……只会在一次次侥幸成功的过程中,步步放大自己的欲望……最终吞噬自己……
现实中,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印度电影,以宝莱坞的歌舞片为主,让中国观众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不知哪一个转角,就遇上了声势浩大的唱跳片段。
除此之外,印度电影也喜欢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形式,所有的英雄无一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让内敛含蓄的中国人经常有种,我就看你牛逼究竟能吹多大的无语感。
所以,当看到这部《塔巴德》,我的内心着实深受震慑,想不到印度竟然也能生产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电影有种@蒂姆·伯顿的黑暗风,又结合神话故事,走出了像@潘神的迷宫 一样的阴郁之感。
不得不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导演 @拉希·阿尼尔·巴夫 很好地结合了本国的民俗特色,以及社会背景,通过一个编造的神话,写出了一个由贪婪引发的三代人的悲剧。
电影的创作背景,影评 @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欲望有多大,哈斯塔就有多危险 介绍的非常全面。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我对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的喜爱,以及整体氛围的感知。
如果将整个故事看作是一篇高考议论文,那么主题将会非常鲜明,那就是——贪婪。
作为女神最宠爱的孩子,哈斯塔非要攫取女神左右手的财富和食物,然而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其他神明的不满,于是女神为了保护他,将他重新封印回了自己的子宫。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慈母多败儿”的谚语,而贪婪的哈斯塔也就此失去了自由,并成为了大多数人遗忘的编外之神。
只是作为人的本性,贪婪不灭,哈斯塔不死,于是一个神秘的家族通过祭拜哈斯塔,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贵胄。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电影开篇并没有点名,只是隐晦地说出了一个活了几百年的“老婆婆”,这个半人半鬼的生物,便是家族的前辈之一,并且保守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身为老村长情妇的儿子, 维纳亚克自小就见识到了金钱的力量,而他不顾母亲的警告,竟在童年离乡后再次返回,并问出了隐藏在废墟下的秘密。
可惜维纳亚克的贪婪早已战胜了恐惧,他愿意为了金币付出一切。
原来塔巴德村有一口通往地下深处的古井,而这口井的尽头便是女神的子宫——魔神哈斯塔寄居之处。为了独占哈斯塔的财富,老巫婆所属的家族在井上盖起了神庙,并且按照古老的方法获得财富。所谓的方法,就是用面粉引诱哈斯塔现身,并趁着魔神贪食面饼的空当,窃取他腰部口袋里的金币。由于哈斯塔没有窃取到女神手中的食物,所以他害怕一切生面粉构成的东西,而为了避免哈斯塔逃跑,维纳亚克下井前都要在箱子周围洒满面粉,甚至在落入子宫后用面粉圈出一个保护结界。
只是让维纳亚克没想到的是,他虽然贪婪成性,但依旧恪守着老巫婆教导的方法,因为只要被哈斯塔咬伤,就会像老巫婆一样,成为整日饥饿难耐,甚至不老不死的怪物。
然而作为他唯一的独子,这个孩子竟然更加贪婪,甚至有点自作聪明。
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维纳亚克没有制作吸引哈斯塔的面包,并用面粉在洞口和铜炉边制作了阻挡哈斯塔的结界。
但让他没料到的是,自作聪明的潘德朗竟偷偷带来了面包,并很快引出了饥饿难耐的哈斯塔。虽然被魔神的外表吓了一跳,但眼看魔神被面包引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潘德朗赶忙追上去扯开了魔神的钱袋,然后慌乱地捡了几枚金币。
在父亲的保护下,潘德朗最终安全地离开了女神的子宫,但他擅自做主的行为,却遭到了父亲愤怒的殴打和训斥。一番撕扯之后,维纳亚克捡起了儿子掉落水中的金币,而他愤怒之余,却感到了一丝欣慰。
回程的路上,维纳亚克将金币作为首战的纪念品送给了儿子,而当晚醉酒的他,也骄傲地向儿子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财富。年幼的潘德朗此时才明白,父亲拥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但他却仍不能感到满足。
当晚母亲问起父亲的秘密时,另有打算的潘德朗没有实话实说,而用一块金币巧克力打发了母亲后,他偷偷堵住了父亲的情人。
原来潘德朗早就喜欢上了父亲的情人,并想等父亲死后娶这个女人为妻,因此他将金币作为礼物送给这个女人,并希望她能够背着父亲与自己亲热。
显然维纳亚克很快发现了金币的下落,于是怒不可遏的他随即将潘德朗打翻在地,但潘德朗却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与其从腰布里偷金币,为何不直接将腰布夺下。只要准备足够多的面包娃娃,他们便能一直引开哈斯塔的注意力,直到偷到它装钱的腰布。
其实就在当晚,维纳亚克见到了当地政府官员,对方声称印度政府将会把塔巴德收归国有,并在那块土地上盖新的村子。由于只是萨尔卡情妇的孩子,所以没有继承权的维纳亚克思考后觉得儿子所言在理,因此他迅速原谅了儿子,并将他带到附近的妓院享乐。
财富带来的快乐让潘德朗更加明白宝藏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地配合父亲准备,并和父亲再次来到了塔巴德。
在洞口画好了面粉圈后,父子俩便带上许多捏好的面包娃娃进入了女神的子宫,但让两人没想到的是,随着面包娃娃被拿出,无数哈斯塔被召唤了出来。
此时维纳亚克才意识到,一个面包便能引来一个哈斯塔,而无论他们使用多少面包娃娃,都不可能完全引开这一大群魔神的注意力。
为了让儿子安全逃离此地,心意已决的维纳亚克将所有面包都绑在了自己身上,而他随即攀上绳子朝洞口爬去,并将所有哈斯塔引向了结界。父亲的牺牲让年幼的潘德朗悲痛欲绝,终于安全的他拼命爬出深坑,然后将石棺紧紧锁住。
当他爬出古井来到外面时,却意外发现自己变成怪物的父亲竟成功扯掉了哈斯塔的腰布,而面对父亲用残存的意识递来的“礼物”时,想到一家人命运的潘德朗随即哭着表示了拒绝。
眼看变身怪物的父亲痛苦不已,突然长大的潘德朗一边丢出了手中的油灯,一边念出了那句咒语。
虽然身体迅速被大火吞没,但拿着腰布的维纳亚克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随着魔神的腰布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被诅咒的塔巴德也终于迎来了晴天。
起初,情妇通过多年的忍辱负重,拿到了老地主家里的最后一枚金币。因为这枚金币,年幼的维纳亚克生出了不劳而获的想法,并被贪婪彻底蒙蔽了双眼。
即便早已家财万贯,但贪婪的本性却让维纳亚克没有珍惜宝贵的家庭生活,所有的一切,包括他唯一的独子潘德朗,也成为了他窃取金币的工具。
但幸好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完成了身为父亲的使命,而他的死也让年幼的潘德朗意识到,贪婪只会带来悲剧,于是延续了百年的诅咒,才算真正结束。
也许在导演心中,那种属于人类的良知不能泯灭,所以他用雨过天晴的结尾,扫去了整个故事的阴霾。
故事跨度长达四十年,贯穿祖孙三代的家族悲剧,有神话背景、文化特色的……恐怖片。要黑有黑要响有响要血浆有血浆,残肢断臂脓包烂脸也一应俱全,除了几个印度商业片通病:直白说教、升格滥用和过于雄壮的配乐以外,类型完成度还蛮高。勇闯女神子宫淘金的设定挺猎奇的,散场有人吐槽这片该改名"Womb Raider"哈哈哈哈哈哈!
贪婪,可以让凡人在神身上赚快钱
这家族传授的手艺难度可太高了点。。。算是印度恐怖片中的翘楚了
索取要适度,贪婪带来毁灭。
最后儿子的贪婪杀死了男主,男主能活到中年是因为他不够贪婪......
为什么要毁掉爸爸的劳动成果,死小孩!你把腰带拿着打开看一下,到底会不会一直漏金币,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不行吗?!
片头撸管挺抓眼球。后面就太一般了,流于表面。他爹去取了那么多次金币也没试过多带几个面人试试?他儿子去一次就能想出来?这么表达贪婪未免也太生硬了些,并且显得很低龄。既然面粉圈能阻挡财神爷,为啥不做个圆柱形可伸缩的管道通下来呢?在管道外面画上一圈又一圈的面粉不就是个天然屏障了?
音画相当醒目
面粉娃娃能吃,面粉就不能碰?那全身涂满面粉不就好了。
印度草根版鬼吹灯,但更有一千零一夜的寓言色彩,时间线横跨印度独立前后的殖民地社会,很多元素都够接地气不炫技,裸露方面比较保守,血色倒是很多,配乐听得出其野心。
“她以为一枚金币就可以活一辈子”这句话好戳。家族的诅咒,祖孙三代的悲剧。时间跨度超长的电影,有神话,有印度文化,也带有政治色彩,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挺多。血腥的程度挺好,几个怪物(神灵)的造型也很不错,女神子宫的场景也是看得出挺用心的。可是中途好几次突然开始放音乐,有点破坏氛围,一次就够了,但却好像出现了3次。设定蛮有趣的,在女神的子宫淘金,爸爸带儿子一起练习淘金。但最后哈斯塔为什么变成了很多个?没看懂。结局还算有点感人。
homie们,这个片,老吓人了!
不同寻常的故事,属于一个特殊国度的特殊文化才能产生的故事。
最后饿鬼的设计很惊喜,而且是恐怖得令人惊喜。
看完更想去印度了
王朔 动物凶猛,我说,音乐凶猛,你TM不能把面粉圈画大一些,让哈斯塔活动范围小一些
叹为观止
最后应该要那个钱袋 毕竟坑爹好不容易拿到的
光聪明不善良没用,光善良不聪明也不行,必须二者兼有。最后出来那么多饿神,拍案叫绝。小男孩抵挡了诱惑没有接下父亲抢来的腰带,算是人性的微光。只是,多年之后,他会回来吗?
孺子可教,青出于蓝!三代人的欲望,一代比一代强。与我们“人为财死、杀鸡取卵”的典故类似,哈斯塔有点像我们的饿鬼,永远吃不饱的肚子象征无限的贪婪,老爸活那么久是因为不够贪,下一代可就不一样了,从而造就一出令人回味的惊悚寓言。印度民俗+神话传说的风情下,画面极佳。缺点是印度片的通病,前半段太啰嗦,以及结尾突如其来的正能量,结尾假如设定为儿子拿走腰布,那就有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