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星爷的《少林足球》中四师兄(陈国坤饰)被退下场的时候,星(周星驰饰)等人充满崇敬的致意四师兄的离去,告诉他 “你只是人离开,精神永远都会在这里” 。
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打开《精武门》的电影,明明是历史悠久的电影,直到观影结束可以说这部电影最成功的是李小龙的功夫,其次则是流畅的剧情。李小龙在里面表露出夸张的肢体表情,他的一声怒吼从气势上吓倒敌人,一身过硬的功夫让人赞不绝口。他的嚣张,狂傲绝对在当时穷困潦倒的国人而言是摘下颓败的帽子。他的独立相比大师兄(田丰饰)等人总是沉默,李小龙精神破除国人被动思考的束缚。他的坚持,他不顾舆论千方百计杀死强大的对手从中可以看出他并非一介莽夫,他在不断思考与创新获得力量。
李小龙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沉默的大师兄等人,在当时任人宰割的时代,大师兄的沉默也是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耻辱,这份耻辱让他选择关在精武馆里可以成就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大师兄绝对不是典型,在最后一刻大师兄幡然醒悟自己的沉默只是被人欺侮。我们也明白善良之心要给善良的人看见,真诚的心要留给真诚的人。通过大师兄和陈真的鲜明对比更能叫醒沉睡的巨人。
结尾并没有想象中英雄 以一敌众 的结局,与复仇的吼声截然不同,陈真悲戚的怒吼穿破天际,电影中陈真必然受到日本人的制裁。他在兄弟的生死存亡(暗喻国家)面前,难得温柔的陈真放下了儿女情长,这样的陈真,令我非常钦佩。而李小龙的电影比起成龙、李连杰更让我过瘾!
《唐山大兄》之后,罗维紧锣密鼓拍了《精武门》,作为霍元甲最得意徒弟陈真的故事,在一个师父遭人投毒致死的框架下,给了李小龙充足的发挥空间,武指韩英杰是于占元的女婿,他的特技经历让李小龙的动作极富观赏性,通过《精武门》这部电影,李小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而李小龙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本片贯穿始终的人物的愤怒。
霍元甲说,人学武艺,主要是强心强身,并不是争强斗狠,他反对有派别之分,他希望所有武术界的人,大家同心一致,强身爱国。
揣摩这句话,大意是不能惹是生非,若是人家惹上门来,情形就有不同,胡翻译在霍元甲葬礼上送来一幅牌匾,上书“东亚病夫”四字,摆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霍元甲的希望里头,有“强身爱国”一项,鬼子已经欺到了这个份儿上,空有强身而不予以回击,如何表现爱国?
在师父的葬礼上,陈真忍了,他双拳紧握,牙关紧咬,他不愿给众人添乱,就像片尾说出那句“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一样,他要保证精武馆不受连累。兴许是陈真太过天真,认为瞒着大家自个儿出去解恨就可以与精武馆无关,片尾他走出精武馆的大门,死在乱枪之下,并不能绝对保证日本人就不会再找精武门的麻烦,导演罗维客串的巡捕房答应了,并不代表日本人答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陈真报了师仇,解了心头之恨,将愤怒通过他的手掌、拳头、双腿以及紧绷的脸颊、坚硬的眼神、虎狼般的嘶吼抒发了出来。
第一次独闯虹口道场,二三十人将他围在中心,他扬起手掌,呼啸一声,单手解开衣服,露出上身,先是不断变换双腿,踢翻一大片,接着拳掌肘并用,将人拽起扔出,或者过肩摔,又两手各抓一人衣领,旋转数周扔出(此处周星驰的《功夫》中包租公曾借此法画出太极图)。一轮打完,双截棍祭出,动作之快,防不胜防,先击上部,后攻腿脚,须臾之间,众人皆倒(说不定周星驰的踩脚趾也是从这儿衍生的点子)。
总结李小龙武斗的几点,最重要的是快,尽量一招制敌,然后是轻盈,虽然全身坚硬如铁,却身轻如燕,到了动情处,必然尖啸连连,这是他非常有辨识度的特点,叫声助长气势,使力量更足,双截棍是他的拿手好戏,口中鼓气,舞动时形成一个攻击半径,其灵活性配上他的速度,让对阵的人不知如何躲闪。当然,影片体现出的快也有剪辑的功劳,快速剪辑是动作片必备,还有被打人视角的主观镜头,导演为了表达陈真的愤怒,使用了大量拉近的眼神的特写。
陈真的愤怒,在打死田厨子和冯管事的时候开始突出。一个转身后踢加上一个正踢,田厨子正待迎上,大张着嘴叫声凄厉的陈真的右拳早已挥出,重重地砸在田厨子的胸口,此处动作放慢,我们能够清晰看到陈真剧烈抖动的拳头和随之抖动的整个身体,还有力量释放后坚毅的脸部表情。轮到韩英杰饰演的冯管事时,陈真喊道“冯管事,出来”,连喊两遍,第一遍平,第二遍扬,愤怒话中出,咬字坚硬,掷地有声,揪住冯管事,当胸一拳,脸上两拳,连问三遍,你为什么要害死师父,问过第二遍,拳头如雨点打在冯管事身上,直到第三遍问过,还没来得及回答的冯管事已经偏头倒下。
可以说,陈真是完全依靠拳头发泄愤怒的。他送还了“东亚病夫”的牌匾,又打死了田厨子、冯管事、胡翻译,接着是虹口道场众徒、斧头党皮罗夫、馆长铃木宽,最终完成复仇大业。但陈真绝不是一个好杀戮之人,如果胡翻译不背后偷袭,他也许能保住狗命,陈真带着哭腔问道“你为什么要逼我”,左手握住右手腕不住地颤抖。面对虹口道场众徒之时,也是一样,陈真让他们走,他们不为所动,接着震天一声“滚”,快拳重拳打死一个,癫狂一般怒吼,接着又一声猛烈的“滚”,以儆效尤,可惜这些东洋人不识好歹,无奈陈真祭出杀招,招招致命,不愿杀而杀,早已超出师父的遗训,陈真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此时的他,除了杀,别无他选。
吉田的武士刀被踢飞,陈真抓住他的后颈,等待武士刀插入吉田的身体,这一幕触目惊心,是陈真杀招的升级,也是陈真愤怒的顶点,由后而衰。
于是,对决皮罗夫显得有些气氛异常,陈真挨了数拳,还被打倒在地,爬起来醉醺醺的他手劲偏低,被皮罗夫夹住右臂,手段利落如陈真,居然对着皮罗夫的小腿一咬,散发出一股幽默的气息,接着陈真使出迷踪拳,脚下游走,伺机而动,啊打不止,三人眼神的镜头一过,陈真一脚踢出,皮罗夫昏然,陈真趁机揪其发,砍其喉,大口哇叫,哭丧着脸,缓和了战斗时的调皮。
进入终极对决,陈真以双截棍应付武士刀,对方刀落,陈真以空拳相对,飞身一脚,便如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直中咽喉,末了摆出一个龇牙咧嘴的表情。
不论是哭丧的脸,还是龇牙咧嘴,都已经淡化了愤怒的形态,转而有些表演的性质,属于陈真的愤怒由高而低,一个杀红眼的人内心有了细微的波澜,愤怒渐渐平息,估计陈真也难以接受失控的自己,于是有了结局的大义凛然,牺牲一个屠夫,保全整个精武门。
杰克史密斯:“玛利亚蒙特兹只关心自己的幻想,除了自己的幻想以外什么都不表演(她吸引幻想电影到她身边——它们需要她——换作任何其他演员来演都会很可笑——任何其他人)。”这句话就是李小龙表演的最佳注解。外国人喜欢的他原因并不全是“功夫”,更多的是他独特的表演方式,他表演的甚至不是功夫,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
在《精武门》中可以看到,每个镜头都在捕捉李小龙夸张的面部表情,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表演十分“糟糕”,但这正是杰克史密斯喜欢的“不表演”,可以看到同时代电影中,包括狄龙、尔冬升其他演员的表演都很正常,只有李小龙让人“出戏”,因为他之表演他自己,他不在乎别人认为他多么“奇怪”,这是外国人喜欢他的地方。
李小龙夸张的面部表情将每个“感情”都放大,变慢,特写,直到面部无法容纳他丰富的情感,就变为了肢体动作以及“嚎叫”,也就是夸张的舞台般的“武打”,这种武打其实是他个人情感的延续,是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肢体语言”,没有人可以模仿,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他就是一个人肉“致幻剂”。
杰克史密斯:我宁愿喜欢糟糕的表演。 李小龙就是“糟糕的表演”,他在一场打日本内奸的戏中,用人肉慢动作将“打”的动作延长,那个人已经死了,但他的手部还不停颤抖,时间仿佛静止,用极度夸张的方式表达了愤怒,这已经不是在展示武术了。就像杰克说的,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方式,于是超越了技巧。
杰克史密斯的理论其实相当超前,他认为“独特的人来表演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激起观众的幻想,才是真正难以超越的,这就是电影的“魔法”和“致幻剂”。很多人认为特效就是“幻想”,实际上特效引起的幻想远远落后于“魔法”,因为人是超越机器的,特效只能是辅助,它非常有限,它无法到达“无限”。
看了这部电影,点燃心中的爱国热情!李小龙临空跳上各种洋人的枪口,影片停止于至!黑幕中的枪声!象征着国家的落后,但中国人不会屈服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整个华语电影世界中最好的爱国片,没有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港英时代,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很强(当时内地正在文化大革命)。李小龙的那句“我告诉你呀,中国人,不是病夫”粤语原音,震撼无比!国语版怎么改成精武馆的人,不是病夫了!这个说明了什么?
李小龙最喜闻乐见(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爱国武术电影)的一部动作片,“为什么,为什么你要逼我?”还被《鹿鼎记》里的周星驰致敬了一把,以及,电影里可以看见没长开的成龙,认真找找
7.3 看着李小龙怒目圆睁、脸色狰狞、身体紧绷、双手颤抖,什么粗制滥造、肤浅低能、天雷滚滚都仿佛变成一股气凝在人心中,随着拳头挥出释放愤怒。爱国AV说得几好。
李小龙一开场就是一副偏执自闭的样子,🀄️在国际舞台上就这个样子。。。这个片子既集种花冥族发明神话:华人与狗、东亚病夫之大成,也是后世“战狼”的原型。。。从吴京到 Muhammad 立坚赵,无不以陈真为其自我形象的投射。。。
这部电影有两个国语版配音,03年后的大陆版和谐掉了原来的许多台词,还超无良地把“中国人不是病夫”改成了“精武馆的人不是病夫”
陈真的太过冲动和不计后果,才致使精武门惨遭血洗,这一切的一切看似让人爱恨交加,但我想终归是要有一个人敢作敢为,不惧死生,才能粉碎东亚病夫这块压在我们身上太久的牌匾。“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就只这一句时龙哥的眼神就已成传世经典。
整个电影就是一百分钟跟着李小龙通关了,伴随着各种扁人前的嘶吼啊啊啊呀呀呀啊咋咋咋!民族情绪太高涨了,里面的各路货色外国人全都奸淫掳掠的。原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句著名的台词竟然是这里来的😂
真不知道李小龙有什么好的,啊打额啊打的。值得一提也就是为中华武术打开了世界的舞台。还有好多硬伤,俄罗斯斧头帮老大出口就是英文,日本人出口就是中文,这大概是我看的版本不好。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当年有好多镜头都特差劲
看到最后我哭了。李小龙的陈真才像是那时候中国人的写照。尽管怀有爱国的热忱,但单打独斗终究是难有作为。末尾处李小龙一声长啸飞出镜头,枪声响起,成就了他最经典的一个镜头,也是孤单英雄落幕的哀歌。赴死前他想为师门兄弟求情乞生,巡捕房说着能保住,但后果谁能得知呢?这便是弱国在殖民者手下的无力。我也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央视那么喜欢播李连杰版了,李连杰版陈真在结局处说“中国哪里日本人多,我们就去那里打个痛快”,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而李小龙版陈真的结局,却是最黑暗、最悲怆的结局了。
虽然本质上是好莱坞个人主义单打独斗,但没有什么比陈真最后冲出大门密集枪声响起更让人激动的结尾了。。。
除了剧情依旧软弱,影片的节奏及技法都比《唐山大兄》成熟很多,动作戏的氛围及调度也更具观赏性和实战感,因而它与龙哥的每部作品一样,同属动作片的里程碑。而顾大师的配乐浩荡磅礴,伴随着陈真的怒吼将民族情结调至最高峰,因而这已不仅是部动作片,它所传递的更是一种精神力量,铭示着每一个中国人
巧妙地把霍元甲之死与宏大的政治、民族话语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武侠电影文化内涵。结尾李小龙面对租界巡捕的枪口,长啸一声之后腾空飞跃的定格镜头,将殖民语境背景下中国人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历史悲情永久地定格。李小龙独特的表演风格很好地激扬了民族自尊,展现了底层平民侠气
充满黑色幽默的虐杀片,日本人送了张纸给中国人,陈真去拆日本人的馆,then日本人派人拆精武馆,then陈真杀了自家管家和大厨和日本翻译,then日本人去杀精武门的人,同时陈真又拆日本人的馆,杀掉了馆内各大高手,then日本领事和捕头到精武门抓人,then陈真恰巧回来挺身而出,then陈真出门耍武,被击毙, THEN END.
李小龙完美的代表作
李小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灵魂的象征,对于他和他的电影,评论则显得苍白无力,更显得多此一举。
比起现在的爱党主旋律,我还是选择这种爱国AV吧。中间各种智障桥段比比皆是,收尾倒是出乎意料的干净漂亮,苗可秀真好看。
他那时还在。
啊哒!啊!哒!啊哒哒!
李小龙诠释了尊严、自强、情义以及直率、开放、务实,表达着东方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完美融合。
满腔热血。一声声的“阿达~~~阿达~~~”,在击、喊中展示国人的精神。
徐皓峰在《十三邀》里说,对于他们那代人,李小龙带来一种民族自尊心,即矮个子的中国人也能打过高大的白人。本片无疑是这种精神支持的典型展现,是李小龙风格与元素的进一步加固。《唐山大兄》的愤怒在于资本家对劳工的压迫,《精武门》则上升到更有普遍共鸣的民族主义情绪。但与其说陈真“读书少”,不如说罗维刻画人物太过粗糙——在看到李小龙的票房号召力之后,编导便让所有配角全员工具人化,情节走向只为了让他摆出造型和大打出手,于是杀疯的动机全凭主角狰狞的表情和颤动的肢体。相比铺满全片的动作戏,更吸睛的其实是陈真乔装打扮的几场戏,那是一个不同形态的李小龙,表明他有驾驭其他角色的能力(哪怕是程式化的)。另,昆汀《杀死比尔》的片尾场景设计也许直接借自本片吧?等到《好莱坞往事》的揶揄,他似乎也完成了对李小龙的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