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这部电影前,我撇到这部电影是被分类在“喜剧电影”这一栏里。刚开始看时,我也还真以为它是一部喜剧电影,因为它的开头就很有戏剧性:一个陌生人在忏悔时对着神父说,嘿,我提前告诉你一下,七天后我要杀了你,你现在好好准备你的身后事吧。更加戏剧性的是,神父还默默接受了自己将被杀的这件事。我还以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就是,在神父把棺材都备好,留下遗书后,才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恶作剧。 当然,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电影的气氛反而越来越沉重。 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在爱尔兰小镇上宗教信仰的崩溃一一粗鲁残暴的杀猪匠,荒淫无度的医生助理,叛逆、感情生活混乱的神父之女,人人都似乎成为背叛上帝的堕落者。代表上帝威信的神父,更是沦为了与小镇居民格格不入的“道德病患者”一一人们对他的劝谕不仅不听从,反而加之冷嘲热讽,还有人对“多管闲事”的神父动起手,到最后连他的教堂都被人纵火烧毁。上帝的伟大没有得到俗人的敬重,还被俗人用恶行所欺压。在这种情况下,连神父自己都迷失了一一为什么上帝一点都没起作用? 如果说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善,那么,善是什么?一种解释路径是善是人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另一种解释路径是,人需要为恶行付出代价。这两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融为一体:只要恶得到惩罚,善才会被彰显。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一个人就可能会因为目睹恶行横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产生信仰危机,质疑宗教的存在与真实性。对于神学中著名的神义论一一为何上帝创造了恶的回答,也是试图化解这种质疑。而神父也一度陷入到泥陷不能自拔。因为,善是要在共同体内才得以实现的一一无论你本人多么善良,只有他人存在恶,也可使你的信仰崩溃。 如果神父沉沦在这种宗教叙事当中,那么,故事在他脱下神袍后,也许就戛然而止了一一如果剧情发展是世人通过一两件事良心发现,积极向善,或者说是神父从此堕落,变为无神论者,这都算不上什么故事了,因为这要么太老套,要么太现实。 好在,导演转向了存在主义神学。 他用另一种方式叙事一一宗教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宽恕。恶与罪得不到其应有的外在的惩罚,这的确令人绝望。但是,宽恕却可以带来一种对恶与罪重新的体验一一就像圣经里著名的那句”如果有人打你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吧“,它摆脱了人性当中不受理智控制的感性情绪(复仇便是基于愤怒而行动),也摆脱了人性当中工具理性的算计一一宽恕本身就是价值自足的目的,不需再为它增加目的的算计。于是,人便在宽恕中得到了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洗礼,根除了世俗的念根,达到了离上帝更近、更加神圣的境界。 而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会演化出两种立场: 反对的立场认为这种宗教认识回避了世俗生活中核心问题,用“神圣性”取代了宗教理性,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当中。 另一种认识便是存在主义神学一一宗教的真理性是跨越式的,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生活当中,其实你就已经获得相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全部真理。存在主义神学并不在说——我们来一场信仰的赌博吧:赢了,你获得了正确的真理;输了,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你还是信吧——而是,只要你信,你就必然获得了真理。这无关对错,因为失去了标准,失去了参照系,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个人来说,你只要相信宗教,那么宗教对你起的作用就是真理的作用。宽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挥着作用,因此它是内化的,不需要外者的参与一一我宽恕你,和你愿不愿意被我宽恕没有关系。 于是,在机场与一个丧偶但仍保持乐观女子的一场谈话后,神父重新穿上了神袍,从喋喋不休的“道德病患者”变成一个仁厚的宽恕者,宽恕了在小镇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不愉快。他重新认识到他之前所一直信仰的宗教,而七日的期限也即将到来。 故事的结尾,神父在海滩被因为有过悲惨童年而产生报复社会心态的枪手枪击,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对枪杀他的人说:还不太晚。宽恕者对不宽恕者,神父对信仰崩溃的杀手,宗教的神圣性在此刻被凸显出来。 神父还是死了,但是,上帝又活了。
爱尔兰海边小镇的年过半百神父,突然收到死亡威胁,杀手给他一周的时间处理后事,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宽恕和救赎的故事就此展开,短短的七天,各自纠结与问题的教众。自杀未遂刚刚归来的女儿,迟暮垂死中的作家,监狱里的连环少女凶犯,自我放弃的洗衣女工和她的黑人情人,妻离子散的颓废银行家,退休的警长,离去的牧师伙伴,给男人提供服务的男妓,找不到方向的懵懂少年,落寞而放纵的医生,充满不满的酒保,刚刚丧夫的女科学家。神父希望通过自己一周的时间去帮每个人解决问题,他不断走访,布道,调解。一周的时间转瞬即过,神父如约来到海滩与杀手见面,并最终被杀手杀死,每个人的问题依旧,生活依旧……
安静的剧情,到位到表演,宽阔的背景音乐,每个人都走在罪恶与宽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嗯
宗教发展到现在只剩一个形式了,真够可怜的。为小指头的表演大赞一发
片名已经把主题说得很清楚了,至于究竟有没有意义,大家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作为一个麦克唐纳,导演/编剧跟他哥比差多了
很有古典小说的味道,一个人牵起一个地方的人间百态。
信仰究竟有何用?人生而有罪却在罪和迷茫里越走越深,那么何来救赎?致郁系
完全靠对话机械堆积推进,偶有机敏的讽喻佳句,却不见任何将全片观点和角色逻辑整合和势能层累的叙事动力主轴浮出水面。因此开篇预告受难却不饲喂推理线索的做法不但达不到卖弄炫技勾连悬念的目的反而显得投机又拙笨。夹杂在小品化的连篇单调对白之间的风光摄影除了填充转场间隙以外顿时了无影像服务主旨的意义,而节奏的彻底失衡更让本已道德说教背书宗教的乏味故事没能抵达预期的壮观殉道悲剧,遑论质疑解构信仰根基。当写作本身只能提供停滞不前的人物弧光和空悬呆板的脸谱配角,导演能力救不了火还雪上加霜,再具凝聚力的表演也无力聚沙成塔。
这个世界这么肮脏,要怎么去爱它,没有信仰的人真的能被神父的死而拯救吗?
同样侧重对白,同样是这几个演员,同样的拍摄地点和摄影美学,这部比《守卫》要沉重太多了,配乐都可以说是悲怆。叫黑色喜剧有点不恰当。Calvary 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在那么多背负罪恶的人中,付出代价的偏偏是那个最无害的人。
还是有点给宗教背书了,没感动。
剧本有趣的地方在于,一开始就预告了一星期之后的谋杀案,之后一天天的过去,神父并没有太过心理挣扎,还是像以前一样,按照原来的节奏生活。他确实是个好神父,即使在一系列的死亡威胁之后,还是扔掉了武器,像耶稣一样牺牲自己,来赎清千千万坏神父犯下的罪。编剧的创意就是神父受难记啊!★★★
肤浅。信仰作为苦难之出路在如今看来无论是被坚持或是破灭都同样的虚无缥缈,而反映在每个角色的态度上就与神父这一象征性实体在故事中的核心分量产生了足以动摇其说服力的落差(麦克唐纳式幽默对此帮助不大),也直接限制了电影对人性更深的探讨。
#柒捌捌〇看电影#無法擺脫從信仰懷疑的角度去看這電影,於是一直都在懷疑與推翻,最後神父的結局著然是讓觀眾意外的。總想有Chris O來出現是不會往那絕望的結局走的。
转场是有多刻意体现自己的才华,其实他哥的片子大部分也挺难看的。
编剧巧妙地用杀人预告布下悬念,使得之后神父的日常生活都有那么一股子悲情的味道,配上凛冽的海边风光,这个好人蒙难的故事充满了黑色的宿命。片子主要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过程难免有些闷,但却呈现出了神父替世人赎罪的孤独。
世俗与神职的悖论,拧巴纠结得不行。有其兄必有其弟,这部《杀手没假期》《七个神经病》导演弟弟的作品,看着真像同一个人的风格。兄弟俩总有能力把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处理得荒诞不经,嬉笑怒骂,又充斥着温情,甚至哲学思辨。
【C+】 昏昏欲,无感。
医生讲的3岁小孩被注射过量麻药的故事是近几年来对我来说最恐怖的故事,没有之一。
冷静严肃的气氛使得本片很的压抑,透过各种不失冷幽默的对话,人们在道德和宗教的边缘寻求自己的价值。真正“有难”的其实还是神父周围的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没有自己的定位,繁杂的社会让他们迷茫无助,那一枪结束不光是神父的生命,更是希望的破灭。克里斯·奥多德的表演让我惊叹。惊喜之作。
The cross he chose to bear,he bore it to the last minute.
神父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业已缺失沦丧的宗教信仰正名,希望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信仰缺失的人们重新皈依宗教的神圣。像为世人的罪受难的耶稣,他一心一念坚信唯有宗教才是解决人生难关的金钥匙。此片需结合爱尔兰亵童主教背景来看,否则理解将只能停留在"信仰是否是万能的"这一层面。剧本台词很是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