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又给软文骗了,实在是很一般的片子
人物不出彩,剧情太无趣,60分钟是很难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探案故事的。对于神秘杀手的渲染真的太弱,其实可以借鉴《十二宫杀手》、《捉迷藏》甚至《香水》、《夜访吸血鬼》等片,光警察在案发现场唧唧歪歪是没意思的,你得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例如罪犯就在眼前,而当事人却浑然不知,例如犯罪展开行动,当事人竭力自救,总之你得让人真正紧张起来,而一次又一次看案发现场是提现不了什么的。
这是《杀人回忆》和《七宗罪》的低劣模仿,其实也是观照了现实中的“白银市连环杀手悬案”。而片方宣传口径是中国版的《沉默的羔羊》,只能说口号叫得太响,打脸会加倍的疼。话说“白银案”前几天又给翻炒,相信它会跟《太平洋大逃杀》一样,被敏锐的导演看中,拍成网大,毕竟上院线审查不易过,但网大是一条不错的折衷路径。
探案类型其实是很适合网大操控的,制作成本不高,不过对演员要求颇高,当然当然最讲究的就是故事,剧本。在审查(不说广电,院线电影涉及警察是要报公安部门审批的)还没干涉网大涉警题材的大好情势下,编剧导演能保持一定的创作自由度,所以有心人可以从这一类型着手,找到上升的跳板。这部60分钟的网大入选了FIRST青年电影展,而另一同类型的网大《夺命稻草人》也拿过北大电影艺术学院的最佳编剧奖。只要用心制作,下一步说不定就登天,直奔院线了。
对了,女主王薇颜值还不错,演技也勉强凑合,有潜力成为网大的明星,从网大红到院线不是没可能。记得有个声音和样子有点像白百何的女演员吴桐,好好演几部网大,也是可能突出来的,至少有两点嘛,哈哈。
给两星是因为女主。
2 ) 拍电影和打麻将
想看推理的,不要看《白雾谜岸》。
分不清悬疑和推理是观众自己的问题,不能因此责怪推理得不精彩。
想看心理分析的,不要看《白雾谜岸》。
这确实是应该被诟病的地方,心理分析像背书。由于太像背书,李专家不太像专家,倒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
想看哲学的,不要看《白雾谜岸》。
哲学禅思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可讨论,各自揣着各自的就好。
我们这边打麻将有一条规矩。抓到三张财神,可以加两番。但前提必须是你已经有了四番,如果没有,那么这两番就没得加,牌也就胡不了。
也许这就是《白雾谜岸》最大的问题。在剧情尚未达到四番的情况下,主创紧紧抓着形式感的那三张财神,最终还是胡不了牌。但这不重要,我想下一局,主创一定知道该如何磨那四番了。
没有人生来就会打麻将,也没有人生来就会拍电影。没所谓啦,毕竟一局牌也定不了成败,主创们的电影之路也不会就此停滞。与其尖刻批评,不如纵情期待。
让我愿意期待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不为卖惨而卖惨的电影,简直清新脱俗到让人热泪盈眶。没有穷山恶水,没有悲悲戚戚,这是一群热爱电影的青年主创的别样思考。
当多数人的取景框里都是吃不饱饭的画面,《白雾谜岸》去追溯人的共通性。这样的格局追求,高下立判。
所以,我坚信,终有一日,他们能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放下一部分追逐和野心,给观众讲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故事。
就像我在短评里写的那样,技巧可以讨论,思考不可讨论。会不会打麻将可以教,如何看待打麻将这件事没得教。而我始终认为,如何看待打麻将,要比会不会打麻将重要得多。
3 ) 台词富有深意展现佛学意味
踏上港城,司机说“这里雾大,看不清百步外的东西。”这个被大雾笼罩的港城势必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大事。在影片后半端逐渐拨开白雾时,李雯在受害者手里找到了一张纸条,“只有这里的海风吹散迷雾,可以看到百步外的风景。”看似轻描淡写的语句,却贯穿着案件的始末。
台词富含具有某些佛学意味,比如说“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在李雯的书签上提示了她,或许只有他可以解释这只怪鸟。第二次是在结尾处郭老师的雕塑室李雯在佛手上再次找到这句话,这句话也暗示着两人似乎是曾经情侣的关系。作为李雯的精神导师,郭老师的身份一直都是个谜,他的台词富有深意。李雯向郭老师请教时,郭老师说“有时候,人的欲望,得到的反而更多了。”“共命鸟,一面作恶,一面向善。”暗示着人性的弱点,没有人是完全的善者,每个人心底都有执念和恶意。所以他每日雕塑佛像,希望自己手下的佛像可以带给他平静,然而有时候表面的一心向佛,实际上却难掩心底的恶念。
4 ) avant-garde =suicide
不同于一般侦探惊悚片的常规套路,紧张刻意营造了荒诞感。全片节奏紧凑,不断以强烈的视听语言对于感官进行全面轰炸,少数慢下来的地方有余韵。叙事上很早就提示了真凶的线索,可见复杂的推理并不是该片追求的重点。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更是揭示变态历程的心理分析片。不足之处是表意和象征的线索太多,有些如鸟的隐喻略显幼稚。总体上是一部作者风格强烈的实验性作品。
5 ) 诸君又能从百步外看到什么?
网络大电影当然是一种原罪。
它意味着一部电影草率立项,仓促制作,短视发行。流着剧毒口水的金融大怪兽和美丽圣洁的电影女神诞下的弱小私生子,在任何地方的放映都会被贴上怪胎秀的标签,观看只是为了嘲笑。
不过不要着急,诸君日后看到的电影,不论线上线下大多如是。
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大多数,除了刻薄评价带来的优越感我们将一无所有。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何不警醒着揣测一下这部电影的心情呢?既然它不是我们期望的所谓悬疑心理剧。
本片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它太真诚了,把一个小团队面对产业巨浪的不安暴露无遗:
我是一个圈子的外来人,我学得的技术勉强可以护体。但是要我功成名就,那就要运气,要贵人助我;
我是一个小池塘的老甲鱼,面对全新的挑战,我的所有经验统统失效了。我把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摆上赌桌,命悬一线;
我是一个偏执的坏人,我要搅局只是为了博得大家的关注和认同。无所谓失败不失败的,我只要做了就好。
所谓剧情,不过是主创凌乱心境的投射。但多感人啊。
这不是什么符号学的bullshit,只是主创们还太年轻,藏不住自己活络小心思。
“跳舞,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不要去思考什么意义不意义的,那玩意儿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还在这里点点屏幕获得自我认同的时候,眼见着这个电影小组已经勇敢地一步步走入浓雾。
他们不回头。
诸君,我们又能从百步外看到什么?
6 ) 网大省时省力抄袭风刮不停
抄袭《杀人回忆》剧情人设主要人物关系主要剧情转折,盗用《杀人回忆》音乐,模仿《七宗罪》犯罪动机。基本达标的科班毕业生完成度,表演不错,质感尚可,可惜迷雾的效果比烧柴火冒烟还不如,想象力被简陋的实现能力打败。意味着犯罪悬疑的网络电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这个差距还需要发展的时间来弥补,一出手还是比较低的。年内出现爆款悬疑犯罪片不抱希望。明年上半年可望出现几部惊艳的悬疑片。
最后那意思是一个是凶手,一个是造就凶手的人? 剧情推进的太快,好多镜头又都故弄玄虚的浪费掉了。所以60分钟还是仓促了些。
这种推理没什么悬念
推进那么着急干什么
不要迷恋网络大电影风格。。。
风格有些奇怪……整体算是瑕瑜互见吧
啊 看的好尴尬 大学生DV水准…
比一般的网络电影拍的更像电影一些,整体上还是差,画风不错。
女王真厉害,猜到结局剧情了
#FIRST10# 配乐堆积成灾,剪辑节奏恣意妄为。导演说,原本是拍网络大电影,就比较理解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成片了。最后音乐里的敲击声,问导演是什么,他说其实是,催眠⋯⋯据说是为了续集准备。
!!!
原来FIRST青年影展也会展映这种电影啊!确定不是网剧?其实时间短都无所谓,主要这片子有点憋足,可能是我欣赏不来,所以不是很喜欢。
。
不知道张弛导了哪些部分,但是女主和男配大概都带资的,演的就是让人快进那种
ABB,哈哈哈哈哈哈
故事的确不够圆融,但也如澎湃新闻报道的那样,至少这次影展上,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面,手法丰满并且独树一帜,所谓瑕不掩瑜。
居然还可以看.......镜头很棒~~
故弄玄虚
好的故事,却失败在想要利用六十分钟的时间给表达出来。就算再简洁老到的剪辑,也难以把观众带进电影中去。如果把电影归类为后现代或者实验电影,却又显得不够隐晦......
FIRST电影节也有鱼目混珠的垃圾电影
悬念有,讲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