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云南》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地域美食纪录片,腾讯视频全网独播。《风味原产地·云南》作为该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拟通过短片每集发掘一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云南独特食材、食品和味道。
很多食物的制作都在滇西小哥的微博里看过,纪录片拍的画面更具有宏大和微观视角,画面很美,让人惊叹于云南各地人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但是对于片子里普通人的笑脸,满脸的沟壑粗燥的双手,孩子稚嫩的面庞,烟火气十足的集市与厨房,心中会充满感动。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构成了云南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似乎生活就是这样,家乡的食物,传承着情感与满足。
有“风味”团队的专业加成,这节目的镜头好,摄影漂亮,把本来很硬核的食材也能拍得很让人垂涎。这部片选菜也很独到,有种是专拍给本地人看的感觉,(有豆友介绍说像是节选某书的内容来拍的)。
风味原产地,就是到了原产地才能吃到的风味。可以说里面提到喃 撒 漆等这类东西80%的云南人都未曾见过全吃过,也附和了主题。如果是来旅游的游客,除非到了本地,不然想吃到的几率也是0。云南因为地理 民族和气候多样,食物是也是多样性,用风味和特色类的美食类节目来介绍它是最适合不过。美食有个定律就是越往南越往西就越好吃越多样。这个定律放在中国最南端的云南也一样适用。
这节目所选食材对不了解的云南美食的人来说有些劝退,但我想说,这绝对是真香律MAX的东西。节目下面的留言我也看了一些,都是些什么:怎么没过桥米线啊?鲜花饼呢?对这些留言我只想说,请出门右边走。
节目里有道菜没注意菜名好像叫“龙过江”?干腌菜汤,这东西我能干三大碗,太好吃了。
傣味万岁。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第一集:喃撇 茄子喃撇 舂酸木瓜 舂鸡脚 舂干巴 树番茄喃撇 马鬃鱼喃撇 苦子喃撇 🐯第二集:饵 耙肉饵丝 蒸饵丝 卤饵丝 饵块卷 饵块稀豆粉 炒饵块 喜洲饵丝 🐯第三集:酸水果 柠檬鸡脚 柠檬鸡 酸木瓜炒肉 凉拌酸木瓜 凉拌酸多依 鬼鸡 酸木瓜鱼 酸多依腌虾 🐯第四集:火腿 老窝火腿 宣威火腿 清蒸火腿 火腿蒸蛋 火腿月饼 水煮火踵 火腿凉片 生切火腿佐黑松露 火腿杂锅菜 油炸中方 🐯第五集:撒 苦撒 柠檬撒 蚂蚁撒 鱼撒 血撒 🐯第六集:芭蕉 芭蕉粑粑 清炒棕榈花 素炒赏建花 白灼芭蕉花 包烧小江鱼 舂芭蕉花 凉拌芭蕉芯 🐯第七集:乳制品 藏式奶渣 蒙氏奶茶 新疆奶疙瘩 火夹乳饼 碳烤乳饼 水煎乳饼 碳烤乳扇 油炸乳扇 乳扇沙琪玛 蜂蜜乳扇 🐯第八集:腌菜 腊腌菜 腊腌菜炒肉 腊腌菜炒土豆 凉拌腊腌菜 腌菜膏 干腌菜 🐯第九集:鲊 鱼鲊 茄子鲊 猪肝鲊 🐯第十集:漆油 漆油鸡蛋 漆油红米粥 漆油乳猪 漆油鸡 蜂蛹侠拉
与豆瓣9.1的《风味人间》、豆瓣8.5的《风味原产地·潮汕》同属“风味IP”。
这部纪录片的总监制,是吃货大拿陈晓卿。
爱吃、懂吃。
喜欢通过食物,来解读“人与地的故事”。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一季会把镜头对准云南。
一方面,云南地形气候多变,各种植动物在大山深处、川流之间野蛮生长;
另一方面,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背景,使得不同地区的烹饪手法、食物风格天差地别。
新奇的,有野生菌、鲜花饼、乳扇、喃撇、鬼鸡、竹筒饭、铜锅饭、炸蜂蛹;
家常的,有小锅米线、烧饵块、麻辣洋芋、红豆酸汤、炒火腿、炒牛干巴、黑三剁......
烤乳扇配玫瑰花酱
不行了不行了,边想边忍不住分泌口水。
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美食宝矿”,资深吃货怎么可能错过?
赶紧看起!
一集10分钟,只讲一种食物,下饭刚刚好。
第一集就超级开胃。
不信?
十点君这就深夜放图(毒)↓
这道菜,傣语名叫“喃撇”(nān piē)。
是一种由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舂制而成的特色凉菜。
在德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舂制工具。
取自山野河湖的新鲜食材,搭配馥郁芬芳的多味香料。
快速混合、捣碎。
红的绿的酸的辣的,瞬间碰撞出了绝妙口感。
树番茄喃撇酸爽多汁,马鬃鱼喃撇丰腴绵软。
还有苦口回甘的小苦子喃撇。
生长在田间地头的野生果实,混搭有柑橘香气的荆芥,滋味浓烈。
简单舂制,就能创造出一场场极富层次感的味觉享受。
加上各种食材缓缓绽放的视觉冲击。
看得十点君只想拿起筷子伸进屏幕,尝尝这喃撇到底是什么滋味。
不过,只怕不习惯当地口味的人,都会像片子里的小女孩一样。
被小苦子喃撇的多彩色泽给吸引,尝了一口,又翻了个白眼给吐掉。
西南边陲,地理环境复杂。
既有常年冰雪覆盖的高山,又有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雨林。
多样的水土,赋予了味道无限可能。
比如火腿。
用盐腌制保鲜肉类的方法,4000年前便已出现。
各个国家地区的制作技艺大同小异,但气候和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全然不同的风味。
滇东山高谷深、气候干燥,成就了纹理分明的宣威火腿。
一路向西,来到汹涌的怒江边上。
气候湿润的滇西峡谷,火腿腌制后,需挂在灶膛上方熏干水汽。
这也就诞生出了质地更为柔软的老窝火腿。
700公里的距离,把同一食材酝酿出了迥异的变化。
宣威火腿醇厚,老窝火腿细嫩。
时间使得微生物充分发酵,把蛋白质与脂肪分解成富含鲜味物质的氨基酸。
无论清蒸爆炒或搭配黑松露生食,口感味道都是一绝。
不过最让人眼馋的,还是当地人的“粗暴”吃法——
取油脂分布均匀的蹄髈部分,不加任何辅料,清水炖煮3小时,起锅切成厚片。
外皮丰腴弹嫩,肉质酥软咸香。
这油光Q弹的大特写,
完全不给肉食爱好者活路啊
一嘴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就制作工艺和烹饪技法而言,云南菜算不上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懂得最大程度地挖掘奇妙的味觉体验。
才是云南菜最大的魅力所在。
吃花吃虫吃野味,那都还是初级阶段。
要想成为一个地道的云南老饕,必尝苦撒。
苦撒的精髓,来源于一种稀缺的食材——
苦肠。
苦肠是牛肠当中接近盲肠的那一部分,肠衣中包裹的,是一种夹杂着胃液、胆汁和青草的混合物。
Emm...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味道。
苦肠里的液体煮开晾凉,再拌上生牛肉泥、野韭菜、刺芫荽、小米辣等佐料,搭配烤至焦香的肠衣。
一份浓稠顺滑、清苦爽口的苦撒就做好了。
这道菜一出,号称”什么都吃“的广东人在弹幕里纷纷表示:输了输了。
当然,除了苦撒这种高阶吃法。
云南许多刺激猛烈的食材组合,还是很让人有品尝欲望的。
生食酸涩到难以下咽的多依果,切丝和猪肉爆炒,或是用来腌制鲜虾,清爽解腻。
将肉质紧实的走地鸡炭烤、煮熟、撕碎,加上当地小柠檬、沙姜、罗勒、小米辣、芫荽等香料。
青柠的酸、香料的香,加上鸡肉的韧,就是云南名菜景颇鬼鸡。
南方常见的植物芭蕉,其他地区通常只食用果实。
可到了云南人手里——
芭蕉花汆熟搭配蘸水,清甜可口;
芭蕉叶柔韧清香,包烧江鱼,风味馥郁;
芭蕉树茎干内部的芭蕉芯,煮熟后撕条凉拌,软嫩鲜美。
一颗芭蕉树,从头到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得不说,在“吃”这件事上,云南人真是把“物尽其用“发挥到了极致。
从《风味人间》到《风味原产地》,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美食到带有明显地域印记的味觉密码。
说到底——
食物只是一扇窗口,带领我们探寻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沉淀。
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下,哪怕是最简单的稻米,都能焕发出别样生机。
例如,云南人习惯把大米制成的糕状食物叫做“饵”。
根据形态的不同,还分为饵丝和饵块。
每个云南人的味觉记忆中,都少不了清晨时分的火炉旁,随着炭火炙烤迸发出的谷物焦香。
外壳焦黄酥脆,内里黏糯筋道。
这段烧饵块的镜头,十点君不知来来回回看了多少遍。
果然,再精致的菜肴,也没有主食这样写进基因里的致命吸引力。
一团紧密劲韧的饵块,少不了制饵师傅的千锤百炼。
大米经过2小时的浸泡,吸足水分,散发着清香。
再架上灶台,隔水蒸到七成熟,在氤氲的蒸汽中静静地等待着“改头换面”。
下一步,舂碓。
一项近乎失传的制饵工艺。
200斤的木桩、8个壮汉的力量,随着“哐当、哐当”的舂打,弹润柔韧的饵块逐渐成型。
将大米锻造成饵,还只是第一步。
饵块进入到寻常的云南人家,才能展现出本味以外的丰富体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水土一方人。
如今,千篇一律的外卖和快餐,替代了家乡的味道,撑起都市人繁忙的一天。
想吃粤菜,点个海鲜粥叉烧饭;
想吃川菜,点个火锅串串;
想吃闽菜,点个沙县小吃......
(福建人:???)
看似,我们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多了。
但满足口腹之欲这样至欢至美的人生大事,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家乡的浓烈滋味,永远藏在了记忆深处。
只有借着片子里的烟火气,才一点点地被召回。
正好,文章写完,十点君还剩一些截图存货,也不好独享。
干脆放出来,当做深夜福利吧~
食物特写好美好色情!纪录片本上也很棒,每集先介绍一个主体食材,详解它的制作工艺,再以点带面地呈现更多风味美食。其实不必非要扣着人情了。
作为一个云南人,自带好感。但片子好像有一种猎奇的视角,去发现很多独特的风味。与“舌尖系列”高大上人文气质浓郁不同,就单单讲吃,质朴简单,却也少了几分人情味。虽然很多我也是第一次听过,但还是推荐给你,云南无奇不有,吃也是。
粗鄙 落后 未开化
配音太渣,虽然看得出来团队花了很多钱和心思深入了云南想要做好的节目,可是最后的效果其实还是很一般
这个片,emmm,好好的云南美食不说,尽来些倒胃口的。想起了被云南朋友开三小时车拉到山里吃不洗筷子的流水席,吃生猪肉沾水。啊啊啊啊啊! 突然对自己的幽门螺杆菌病因有了思路。
都很好,除了我觉得女性做一大家子饭真挺累的,🙅。
几乎是猎奇的角度了,就连云南人也不一定全知道,并且容易给外省人一种云南人“茹毛饮血”的错觉,应该向云南美食谢罪。云南美食还这么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大,更远非这十集小样能承载得下。
下个礼拜就要出发去西双版纳,偶然想起这部mark了2年「想看」的美食纪录片,此时补遗,时机正好。把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制作成凉菜 傣语称为喃撇、用大米制成的样式百变的高密度食物叫做饵、酸味透骨的水果经过加工成为唤醒味蕾的流行小食、多样的自然地理让云南的每一座山头都诞生出风味迥异的火腿、一碗蘸料配一碟荤素冷拼的组合 傣语中称为撒 有生食凉拌的意思、云南人菜单上芭蕉果实只是初级食材 芭蕉树的其他部位才是更具诱惑的风味所在、云南奶酪在游牧先民的探索中获得灵感 随云南人的无限想象落地生根、云南各式腌菜看似简单朴素 但与不同食材搭配能幻化丰富滋味、鲊是中国最古老的腌制食品之一 云南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做法和风味、土鸡和土蜂蛹这些充满野性的山间食材 变化为最高规格的漆油食物。食物承载着一个地域的记忆、过往和生命细节。
云南少数民族细分这么厉害,而台湾原住民却以一族概之,据说是拜闲的没事干的“西南联大”海归人类学博士们所赐。
平直单纯的猎奇向科普短片,还不错。不过,舌尖体解说词也因此显得扭捏了。
深深地审美疲劳,倒不是同质化的美食纪录片看太多,而是拍摄手法实在太单一,不分青红皂白食材质感,全都一顿微距大光圈浅景深,摔食物撕食物,就连低帧数拍的也要不惜卡顿搞慢镜头,连茄子都要微距慢动作撕一下真是无话可说。尤其是云南这季的选材本来就偏奇、土、农家,再被这种一股脑的拍法放大真是看起来完全不吸引。
挺长见识的,撒这个对我来说有点太重口了,漆油、乳制品、饵等的确是增长了知识,火腿馅儿的点心看起来好好吃。
比甘肃版差了一截。旁白也差、稍显over的几个片头也差。
不如上一季潮汕有食欲,腌来腌去捣来捣去毫无食欲,那个猪苦水还让人反胃,不由得怀念起隔壁宵夜大排档的海鲜烤肉。
哭晕在厕所!一大半都是我们德宏哈哈果然傣味才是云南菜的代表啊,滇东北的小伙伴要被气死了~也确实,除了德宏的其他那几集都无感,但是以为吃遍滇西的我看到血撒的时候还是给跪了。。边疆人民吃得太彪悍了。。10集怎么够,可以拍100集
作为一个西南土著,云贵川渝湘鄂以外的正餐、美食基本接受无能,无辣无麻不欢,尤其面食仅限于牛肉面……这个纪录片是福音,云南著名的、写过很多专栏、出过很多书,书法漂亮、摄影漂亮,上过“一席”讲话,90年代就走遍云南访美食,能吃会做,酒量大,有古风的、山地老英雄“乱师”敢于胡乱参与的片子……
云南的暗黑料理,一切都要从没有冰箱说起。
文案和旁白偏弱,但馋是真的馋。
不如潮汕篇
撒那一集太狠了,那不就是牛屎汤子。。。